当年孙权若不杀死关羽,而是将关羽送回给刘备,那么,三国历史将会如何改写?

打黑除恶67181962


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隆中对》

这就是神人诸葛亮的《隆中对》,里面讲到的最根本的两个条件,就是荆、益两州同时发力,缺一不可。

荆州自古以来就是兵家要地,对于蜀汉来说太重要了,它的重要性也见于《隆中对》: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

所以说,就算孙权把关羽放了回来,到最后刘备还是要打荆州的。

刘备政权居于建业上游,给东吴安危带去了直接威胁,这就是孙权派遣吕蒙“白衣渡江”,偷袭关羽的真正原国。

从本质上讲,占领了南郡,东吴才算是真正巩固了国防的安全。

而这个打算,孙权早就有了,见于鲁肃的“榻上对”: “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

吕蒙渡江之后,东吴就占领了荆州六郡(南郡、长沙、零陵、桂阳、武陵、江夏)。

这么说来,孙权也是一代枭雄,他没有什么好怕的,不可能存在害怕杀关羽的说法。

并且个人还有个愚见,如果孙权放了关羽,就代表了他自己否定这一次“渡江”的正义性。

古代打仗讲究“名正言顺”、“出师有名”,孙权这一次渡江作战,打的就是“刘备借荆州不还”的口号。

不过,孙权虽然不存在“害怕杀关羽”的问题,但并不代表着他不害怕关羽。

正是因他的害怕,所以他才会毅然决然地接受了关羽被杀害的事实。

他后面把关羽的头颅送给曹操,那只是“祸水东引”的一个手小段罢了,没有什么好说的。


(捕抓关羽)

因为关羽这个人是个水军天才。在《三国志》中,关羽在跟刘备东奔西跑的过程中,从未接触过水军。

但是,关羽一带水军就无师自通,并且还有如神助,这就是孙权害怕的地方。

历代在东南建立政权的国家,最害怕的就是敌人从长江上游水陆并进,那可真是摧枯拉朽,无法阻挡,结果往往都是亡国。

所以,陆逊在夷陵之战发动反攻的时候,也表示他也害怕这种敌人水陆并进夹击的方式。


陆逊给孙权上书,请求反攻:“交战之初,所顾虑的是蜀军水陆并进、夹江直下。眼下蜀军舍舟就陆,处处结营,从其部署来看,不会有什么变化。这样就有了可乘之机,击破蜀军,当无困难。”

关羽死后,他所带的荆州水军已经被东吴或杀或降,而这一次刘备所带来的水师战斗力太弱,无法进行有效突破,刘备的军队就此停了下来,陆逊从容布暑兵力,进行防御作战,这也是刘备失败的一个原因。

如题主所说的,如果这个时候关羽活着,那他亲自带领的水军,战斗力肯定不在一个级别上,肯定会帮助刘备打开其它的突破口,也肯定能给陆逊带来极大的麻烦。

但如果说关羽就是个万能的神,那就过了。 陆逊,那可是当代林总的偶像,这两个人都是一样的为人严肃、意思深长。

所以说,就算是关羽活着,夷陵之战再怎么打,肯定都是蜀汉一方打不过。

歪眼小史工作室

文——千古


刚日读史


如果关羽不死,就不会发生夷陵之战,不发生夷陵之战,张飞就不会死,刘备也不会冲忙称帝,也不会死在白帝城。但是有一点荆州肯定要丢的。如果孙权把关羽送回给刘备,按当时情形看,刘备是刚得了益州,却丢了荆州。此时,诸葛亮一定会劝刘备先与孙吴搞好关系。既然关羽没死,刘备也不至于那么兴师动众的在发生战争了,在说刘备也不傻,不就是丢了荆州吗?以后还可以在夺回来吗?这时刘备对诸葛亮的建议一定会采纳的。

那么刘备也不会那么早就称帝,刘备是想称帝的,但是他也要等到时机成熟吧!这时刘备刚得了益州,又丢了荆州,脚跟都没站稳,有必要那么着急吗?

再说张飞可能暂时不会死,我估计以他对部下的态度,迟早也是会被干掉的。

最后说关羽,此人在刘备集团是个牛人,牛的不得了,人人都宠着他,是个惯坏的孩子。这次败的这么惨,估计行为会有所收敛。只是有所收敛,不久之后还是老样子。刘备依然信任他,每次出征还是要么不分兵,一分兵,就是刘备带一只军队,关羽带一只军队。

从大局看,关羽就算当时不死,刘、关、张三人也活不了多久。到时候还是要靠诸葛亮,诸葛亮还是要北伐,蜀国还是会被灭,这时历史的必然。但是有一点,就是少了夷陵之战。



陆健1988


三国演义中,关羽北伐曹仁的樊城,水淹七军,威震华夏,后方受到东吴吕蒙的偷袭,功亏一篑,败走麦城,于临沮被东吴大将潘璋部将马忠擒获。关羽被押送到孙权面前,严词拒绝了孙权的劝降,英勇就义。

正史上,关羽也是在北伐樊城的时候,遭到盟友东吴背叛,进退失据,退守麦城。由于吕蒙“攻心为上”之计,对待荆州士兵的家属秋毫无犯,成功瓦解关羽的荆州兵。关羽退守麦城时,一路之上,逃兵络绎不绝,到达麦城时,仅剩数百亲信了。

这一年12月(219年),关羽仅率数十骑出逃,准备彻底放弃荆州,突围逃回益州,重整部队,杀回荆州。然而,关羽的好运气用完了,突围至距益州仅仅20里的临沮,遭到潘璋部将马忠的埋伏,失手被擒,不久被害。

如果东吴孙权擒获关羽之后,没有杀害关羽,而是将关羽送回刘备手中,刘备还会发动夷陵之战吗?答案显而易见,认为无论是在演义中,还是正史上,刘备都会发动夷陵之战的,只是演义中和正史中的原因侧重点不同而已,下面分别从演义中和正史上分析如下。

演义中原因

演义中,刘备之所以发动夷陵之战,最主要、最核心原因是为结拜兄弟关羽报仇雪恨,其次才是其他原因。想当年,刘备、关羽、张飞三人还是二三十岁的小伙子,情投意合,于是在张飞的桃园义结金兰,成为异姓兄弟。

此后,刘关张一起吃饭,一个床上睡觉,好得跟一个人似的。他们三人一同灭黄巾,一同讨伐董卓,一同参加了许许多多的战事。刘备每次有宴席,都会让关羽、张飞两个兄弟陪坐,或者站在身后。

无论刘备是贫穷,还是富贵,无论刘备是一州之牧,还是丧家之犬,关羽和张飞两人都不离不弃,始终是刘备坚定的支持者。同理,如果关羽和张飞两人有个三长两短,刘备也不会坐视不理的。现在,关羽被盟友东吴孙权所杀,刘备自然会讨伐东吴的。

即使孙权将关羽放回,送到益州刘备手上,刘备也会为了给关羽出一口恶气,讨伐东吴的。无他,刘备和关羽的关系好了,自己的兄弟被欺负了,受到了侮辱,兄长自然会为其讨回公道的。演义中,刘备在诸葛亮等群臣的劝说下,已经犹豫是否为关羽复仇。

然而,张飞从阆中到来后,向刘备哭诉,指责刘备成为了皇帝,忘了当年桃园结义的誓言,不想给关羽报仇雪恨。刘备无奈之下,又听从张飞的哭诉,下定决心和张飞一同出兵,发动夷陵之战,讨伐东吴,不灭东吴誓不还。演义中相关描述如下:

先主见孔明苦谏,心中稍回。忽报张飞到来,先主急召入。飞至演武厅,拜伏于地,抱先主足而哭。先主亦哭。飞曰:“陛下今日为君,早忘了桃园之誓!二兄之仇如何不报?”先主曰:“多官谏阻,未敢轻举。”

正史上原因

正史上,刘备之所以发动夷陵之战,最主要、最核心原因是为抢夺地盘,抢夺荆州。关羽败走麦城,临沮被擒杀,损失的不只是一个年迈的关羽,而是整个富饶的荆州。

古代军阀最重视的就是土地,土地是他们的命根子,多多益善。荆州位于九州中心,军事地位险要,是魏蜀吴三方的交错地带,谁也想得到。荆州本来是刘表的地盘,在他死后,刘琮归顺曹操,荆州也落入了曹操之手。赤壁之战结束后,曹操战败,大败而逃,连荆州也丢失大半。此时,荆州被三方瓜分,其中刘备占据最多,占据荆南四郡及借来的南郡。

刘备占据的荆州最多,自然受到嫉妒,丢失荆州也属于正常。对于丢失的荆州,刘备做梦都想重新夺回来。正史上,刘备在称帝后几个月,便以为关羽报仇的名义,发兵讨伐东吴。当时孙派遣使者前来请和,刘备却不允许,势必要见个高低。

实际上,刘备给关羽报仇只是一个借口,本质上是为了荆州。即使孙权将关羽放走,送给刘备,刘备还会继续讨伐东吴的。刘备不会因为孙权饶恕关羽,而放弃荆州,放弃收复荆州。除非孙权将荆州彻底归还蜀汉,刘备还可能改变主意,放弃讨伐东吴。

《三国志》:初,先主忿孙权之袭关羽,将东征,秋七月,遂帅诸军伐吴。孙权遣书请和,先主盛怒不许。

结语

无论是演义中,还是正史上,即使孙权将关羽放回,交还给刘备,刘备也会继续发动夷陵之战,讨伐东吴孙权。演义中,刘备主要为了还愿,兑现桃园结义时“不求同年同月生,但求同年同月死”的誓言,正史上,刘备更多的考虑荆州,想要收复荆州,扩大地盘。因此,历史不会有太大的改变。


魁哥说历史


要想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弄清楚一点,刘备发“夷陵之战”的目的是什么?目的显而易见,就是要讨伐东吴,夺回荆州。

公元219年,关羽受了刘备自封“汉中王”的影响,执意要带兵攻打樊城,关羽一开始势如破竹,所到之处天下无敌,那个时候曹操怕了,他决定联合东吴一块对抗关羽,于是,他便和孙权商量,用什么计策能够对付关羽。这时候,孙权派大将吕蒙去离间关羽。


荆州占据天时地利,对蜀吴两方都非常重要,但是镇守荆州的将领关羽勇猛异常,所以孙权和曹操一直没有得逞。东吴大将吕蒙一边给关羽献上礼物示好,一边扮作商队,靠着夜色骗过了荆州的守军,一举偷袭了荆州。吕蒙化妆成商人,进入荆州城,他趁着关于攻打樊城之际,占领荆州。等关羽回过神来,一切都晚了。


关羽不但丢失了荆州,而且还让孙权砍下了脑袋,身首异处。荆州丢失,对刚刚建立起来的蜀汉是一个重创,对刘备的打击简直就是毁灭性的。当时的刘备已经60多岁,荆州丢失,让他统一大业梦想,瞬间变得十分的渺茫。所以夺取锦州势在必行。

再加上兄弟关羽被杀,这让刘备张飞怒火中烧,想当年三人一起出来创建,同榻而眠,亲如兄弟,虽不能同年同月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虽然这些夹着一些小说的成分,但是刘备对关羽的感情那确实比亲兄弟还要好。关于意思刘备瞬间失去了左膀右臂,再加上荆州的丢失,这简直对他来说就是一个毁灭性的打击。

听说关羽被杀,刘备这就要带领大军去攻打东吴,但是在诸葛亮一行人的劝说下,刘备的思想有些动摇,这时候张飞又来哭诉,更激起了刘备心中的怒火。于是乎,他带领大军浩浩荡荡的,发动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夷陵之战”。这场战以与刘备失败告终。

如果关羽没有被杀,关羽被送回到刘备身边。那么丢失荆州的痛,在刘备心中不可能磨灭,刘备早晚会发动这场战争,只是一个时间上的问题,也许他准备充足,胜算会大一些。不像现在败得如此狼狈而已。

总结:关羽有没有被杀?只要是关羽丢失了锦州,都不能阻挡刘备讨伐东吴的脚步,刘备爱的是江山,其次才是兄弟。兄弟虽然是他的左膀右臂,但是荆州和江山是刘备的心头肉。没有了左膀右臂,人可以照样活着,但是没有了心,那只有一死,所以不管关羽有没有牺牲,都不能改变历史,都不能改变刘备讨伐东吴的决心。


佳宁说历史


一部三国演义让我们对三国时代的故事耳熟能详,演义中最让后世所惋惜的莫过于五虎上将之首关羽。关羽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过五关斩六将、水淹七军威震华夏等等已经被我们广为传唱,可是这么一位武艺了得忠义无双的关羽却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最后英勇就义。

演义之中蜀国实力的转折点就是失去荆州后刘备发动夷陵之战,此战令蜀国几十万大军死伤无数,蜀国国力也元气大伤。正史中虽然跟演义有所出入,大致相同,很多人或许心存疑惑,如果当年孙权不杀死关羽,而是将关羽送回给刘备,那么,三国历史将会如何改写?

改写历史是肯定的,我们假设关羽没有英勇就义,被孙权送回刘备身边,虽然失去荆州之事让刘备的怒火难以平息,但是我们要知道刘备乃是当时枭雄自然有不一样的胸襟。作为当世枭雄刘备自然知道天下局势,蜀汉在三国之中乃是最弱的存在,冒然伐吴实属不智,另外还有曹魏虎视眈眈,唯有联合东吴共据强大的曹魏才是上策。既然关羽并未被孙权处死,蜀汉和东吴还没有到矛盾不可调和的地步,以刘备和孙权两位枭雄雄才应该是可以以疑惑的方式解决荆州之事。

当然也不能排除关羽和张飞因为一时之气劝说刘备举兵伐吴,东吴白衣渡江侵占荆州可谓是让关羽颜面尽失,以关羽的傲气自然是主张伐吴的,张飞又是把兄弟之情放在第一位,自然不用多说。可是蜀汉之中的文臣武将会发出不一样的声音,诸葛亮最具有代表性,诸葛亮会以天下大势极力劝说刘备以大局为重,蜀国上下其实都知道与东吴早晚会有一战,只不过现在还不是伐吴的时机。

其实关羽死后刘备在诸葛亮的劝说之下对伐吴之事也是犹豫不决,后来张飞因为一些缘故被属下刺杀,而刺杀张飞之人却投靠于江东,才让刘备下定决心伐吴。当时的刘备已经是三分天下,因为东吴而失去两员大将,作为蜀国之主的刘备没有任何行动的话难免让天下人非议,对以后的大事不利。

所谓两军交战讲究名正言顺,东吴虽然发动奇袭荆州的不义之战,可在大局上是东吴夺回失地而已,若关羽未死刘备发动夷陵之战于理不合,演义和正史中刘备以报关羽张飞之仇发动夷陵之战在名义上就让很多人不敢苟同,何况关羽未死呢。

按照刘备夺取天下的战略部署来说,先灭东吴在战曹魏说实话也是棋行险招,只不过因为关羽被杀荆州被夺和张飞身死才让刘备决心伐吴的。如果当年孙权不杀死关羽,而是将关羽送回给刘备,刘备肯定会以大局为重不会伐吴。

通过以上我们可以知道如果孙权不杀关羽就能改变历史,对于刘备这样的雄主而言失去一座城池并无大碍,可是失去民心则是灭顶之灾,关羽不死伐吴名不正言不顺,甚至会失去刘备仁义之名,在权衡得失之下刘备断然不会举全国之力去讨伐东吴,自然也不会出现后来的八百里火烧联营,白帝城托孤之事。

历史之中往往一个人就能决定历史走向,而历史已成定局,一个小细节就能引起巨大的蝴蝶效应,总之关羽不死的话三国必定会走向另一番景象。


豫北老崔


首先历史都是反复沉淀出来的,是群体共同创造出来的。个体对它的影响有但是很小,当然如果是某个集团一把手非要把心横下来置整体利益于不顾,比如刘备不顾众人劝阻执意发兵攻打吴国,兵败元气大伤,三国之间的平衡被打破,历史有可能改写。但是关羽并不是一把手他只是一个战将,他对改写历史的可能性有但不会很大。当然这只是我的观点,不喜勿喷


王家小不点


,襄樊战役的失败,归根到底是南北方的巨大差距造成的,从蜀汉方面来说关羽发动战争时机不对(天下无变)、人心不和(糜芳降吴、刘封袖手旁观)、以及战略失误(将荆州兵绝大部分调至襄樊前线,以至于后方空虚)。方方面面的原因决定了此时北伐必然失败,我个人认为当时魏国占有绝对优势,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灭掉的,蜀汉也不是强大到了足以和曹魏抗衡,徐州不是东吴的囊中物、青州亦非盘中餐, 很厉害,让人大开眼界, 其实,当时的蜀最弱的 诸葛也清楚,所以,在有生之年,有机会,就攻出去, 几次试图实现隆中对,让魏国两线做战, 奈何 命运与诸葛先生开玩笑。


柚子爱画画


首先孙权杀不死关羽不仅仅是现代,早在很早就有人这么想了。

有一个小故事里就是说孙权不是没劝降或者释放关羽的想法,只不过被部下一句话给堵回去了。

根据《裴松之注三国志》中引用《蜀记》记载:孙权得知潘璋马忠捉住了关羽后,一度想招降关羽,使其替自己抵抗曹操和刘备。

东吴官员劝道:狼是养不熟的,曹操当年对待关羽咋样?如今还不是被关羽一度打的要迁都?今天你还打算留下关羽吗?

于是孙权就斩了关羽父子。

当然,裴松之随后批判道:《吴书》记载潘璋杀关羽的时候距离孙权几百里,哪里有时间等着孙权下命令?何况关羽就算投降孙权,有怎么会抵抗刘备呢?肯定是假的!

蜀记曰:权遣将军击羽,获羽及子平。权欲活羽以敌刘、曹,左右曰:“狼子不可养,后必为害。曹公不即除之,自取大患,乃议徙都。今岂可生!”乃斩之。臣松之按吴书:孙权遣将潘璋逆断羽走路,羽至即斩,且临沮去江陵二三百里,岂容不时杀羽,方议其生死乎?又云“权欲活羽以敌刘、曹”,此之不然,可以绝智者之口。-《裴注三国志》

其次,关羽无论是死是活,荆州都已经不可挽回了。

关羽的失败可以说是在曹操和孙权的联合夹击之下必定的结局。

而孙刘联盟共抗曹操的局面什么时候演变成孙曹联盟共抗刘备的呢?其实这都是刘备击败曹操占据汉中,称汉中王后的事情。

刘备称汉中王后,势力大振,东边占据荆襄威胁曹魏心腹之地,西边占据益州易守难攻是大本营,北方占据汉中后威胁长安三辅、凉州。最要命的是刘备姓刘,占据了继承汉王朝的合法性。

而且汉中之战,刘备堂堂正正的第一次击败了宿敌曹操,于此同时关羽响应了《隆中对》的战略,从荆襄出击威胁曹魏腹地。这个时候从汉中退走后的曹操才急忙派出于禁、庞德的援军去支援岌岌可危的曹仁。

可以看出,此时的刘备集团意气风发,一度成为当时三大集团的头号势力。而孙权此时最为弱小,孙权掌握的长江天险在刘备集团看来只不过是顺流而下的事情。之前在湘江划界中严重得罪了刘备的孙权此时瑟瑟发抖,意识到刘备在消灭曹操后灭自己易如反掌。

在认清这一点后,孙权马上转投曹操,联合曹操灭了关羽,夺回了荆州,还断刘备一臂。可以说得利最大。


而对于刘备来说,这则是在自己最开心的时候泼了一盆冷水,打断了自己一统天下的美梦。

所以刘备无论如何都要尝试夺回荆州,益州一州之地撑不起自己的野心。

所以说,如果你是孙权,明知道未来几年肯定会和刘备有一场撕破脸皮的大战,要不要把关羽这个刘备势力的二号人物,刘备水军头号将领完完整整的还回去呢?

而且刘备夷陵之战失败的根源在于益州一州之地无法同时供给刘备南北两线的作战。就算关羽只身逃回蜀汉,年事已高的刘关张兄弟还能在战场上如何杀敌呢?


夷陵之败诸葛亮早早预料到无法成功,只是没想到会败得如此之惨,就算关羽张飞全都健在,我仍然不看好刘备。

恐怕只有法正、庞统二人死而复生,刘备才有反败为胜的希望吧。

我是以史为鉴,每天都有有趣的历史故事欢迎关注


以史为鉴


在孙权偷袭荆州之前,孙权已经下定决心和刘备翻脸,并且和曹操结成了同盟。在孙权俘虏关羽之后,孙权能够处置关羽的方法主要有三种,要么杀了关羽,要么囚禁关羽,要么就放回关羽。从当时的情形来看,杀死关羽绝对是上策,囚禁关羽难免夜长梦多,而放走关羽肯定是放虎归山的下策。

关羽和刘备的关系非常好,蜀汉的名将本身就不多,关羽又是蜀汉的第一名将。假如孙权放走关羽,刘备肯定不会杀死关羽,而是会让关羽重新带领军队夺回荆州。关羽统兵打仗的能力强于刘备,威名更是让曹操和孙权都畏惧,如果关羽带领军队卷土重来,蜀汉东征的胜率将会大大提高。

孙权之所以能够俘虏关羽,并不是因为东吴的将领比关羽更强,而是因为孙权抓住了关羽防御空虚的机会,趁机偷袭了荆州。假如让关羽卷土重来。孙权很难能够再抓住这么好的机会。

在吕蒙偷袭荆州之前,关羽的主力部队在襄阳一带,荆州地区的防御空虚。而且关羽先在襄樊之战被徐晃击败,后面又遭到了吕蒙心理战术的瓦解,军队失去了斗志。如果在战场上光明正大的开战,吕蒙和陆逊都很难能够击败关羽。

如果让关羽带领益州部队进攻荆州,吕蒙根本无法使用心理战术,关羽在荆州地区经营多年,肯定会有一些人起来响应关羽。而且曹魏一直很乐意看到吴蜀两国开战,肯定也不会帮助东吴,因此关羽收复荆州的可能性非常大。

不过即使关羽能够收复荆州,充其量也只能把双方的领土恢复到战前的水平。东吴不是一个软柿子,关羽在荆州地区有根基,收复荆州比较容易,想要攻占江东就比较困难了。

曹魏的人口数量超过了东吴和蜀汉的总和,即使蜀汉能够占领荆州和益州,想要击败曹魏也不容易。在刘备去世之后,蜀汉和东吴经常联手攻击曹魏,但是曹魏在两线作战的情况下仍然游刃有余,反而是蜀汉和东吴越打越弱。

由此可见,即使关羽能够回到蜀汉,并且带领军队收复了荆州。蜀汉和东吴仍然无法击败曹魏,而且关羽一旦收复荆州,曹魏很可能会趁机南下,到时候蜀汉和东吴反而会陷入危险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