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至明清玉器的用料

作者--陳希民

隋唐至明清玉器的用料

‘隋代’玉器:隋代短暫,玉器遺存甚少;多用和田玉,白玉為主,質地溫潤,器物有的鑲金口,造型優美.雕琢精細。

出土幾乎全為實用和裝飾用玉,有些均為隋代新出現的器型。

隋唐至明清玉器的用料

‘唐代’玉器:以和田玉為主,還有瑪瑙.水晶等加工不求玻璃光,也不追求玉質的溫潤感,還有一部分青玉製品,類似水碧色,藍田玉也有一些,但在傳世的玉器中並不多見。

考古發現不多,但大多製作精美.精雕細琢.砣工簡練.突出神韻,雕塑感極強,開始向寫實方向發展。

隋唐至明清玉器的用料

‘兩宋’玉器:宋代分‘北宋’與‘南宋’,主要有白玉、青玉兩種玉料,以白玉器件最多,其中有很多玉質溫潤細膩的,比唐代用白玉的品位要高出一籌。

青玉也有一定的數量,或為青中泛綠,或青中泛灰,也有用黃玉跟南陽玉進行製作的玉器;在造型與風格上與‘遼.金’兩朝有相似之處,也有各自不同的特點。

隋唐至明清玉器的用料

‘遼、金、元’玉器:以白玉、青玉為主,期間或有其它的玉料,瑪瑙器也開始大量出現,所用瑪瑙的品種也很多。

‘遼代玉器’以肖生造型的玉器為主,主要有圓雕.鏤雕.平雕等工藝,表面不注意大面積拋光,多呈蠟狀光澤,線刻是最主要的雕刻裝飾技法;題材多以狩獵為主的‘秋捺缽’與‘春捺缽’也就是‘春水秋山’。

隋唐至明清玉器的用料

‘金代玉器’以新疆和田青玉.白玉.羊脂白玉為主,還有瑪瑙;裝飾多為片形,以鏤雕兼陰線刻方法造型,圓雕人物較小,鏤雕工藝嫻熟,一般為單層.雙層或多層少見,陰線刻是唐宋的延續。

隋唐至明清玉器的用料

‘元代玉器’大致可分為實用器與佩飾.裝飾.陳設玉器幾類;用料以和田白玉.青玉為主,還有和田黃玉.青玉.墨玉.獨山玉以及水晶.瑪瑙.琥珀等;

‘春水秋山’圖案是元代最具特色的題材,以多層鏤空工藝出現在爐頂或帶飾上,其內部‘深層立體鏤雕工藝’是元代工藝的重要特徵之一。

隋唐至明清玉器的用料

‘明、清’玉器:明清期間的玉器主要為白玉、青玉製品,青玉的顏色發暗,似陰天的天色,明代還有少量的碧玉作品。

‘明代玉器’早期保留著元代玉器遺風;中期趨向簡略,顯現明社會特點,玉器風格變化明顯顯,線條趨與工細.構圖較嚴整.刀法略顯織巧快利.稜角較明顯.不善藏鋒。

隋唐至明清玉器的用料

晚期玉器圖案輪廓線多釆取平行拋光,形成玉器表面油潤閃亮的玻璃光澤,鏤空透雕圖案層次‘處理上’往往保留有管鑽痕跡。

明代玉器往往雕工粗獷.剛勁.而忽視了細部的琢磨,雕刻的技不拘小節,磨製時只注意表面.不太注意兩側,細部處理草率,故有‘粗大明’之說。

隋唐至明清玉器的用料

‘清代玉器’多以和田玉為主,多見青玉、白玉、碧玉等,清代盛行翡翠,除此之外其它玉種很少使用。

陳設玉器與佩飾玉器最多,拋光為‘蠟質’光澤;雕工精巧.光澤細膩,‘乾隆工’為清代玉器頂峰。

隋唐至明清玉器的用料

乾隆時期玉器皿的輪廓線極其規則,橫平豎直外緣及子口轉折嚴整挺拔,稜角多呈勁挺鋒銳狀,起凸的浮雕圖案邊緣.處理成鋒利邊線,觀之剔透.觸之扎手;拋光工藝上也極講究,一般細光處看不見琢磨的痕跡。

中期以後玉器生產漸入衰落,工藝製作上取巧偷工.規格粗糙,器皿輪廓線大多拖泥帶水,許多該作圓雕處理的玉器也釆用‘用工極少’的粗處理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