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文章:當前美歐救市政策陷入歧途 決策者似乎已經黔驢技窮

美國《紐約時報》3月3日發表題為《當前美歐救市政策陷入歧途》的文章稱,面對疫情造成的負面衝擊,主要國家仍不願採取真正有效的措施,而是繼續讓央行衝在救市第一線,效果註定堪憂。文章編譯如下:

一、決策者似乎已經黔驢技窮

面對疫情向全球擴散,七國集團(G7)召集緊急會議討論應對之策,全球都對此寄予厚望,但其最終聲明只是泛泛談到要加強合作與團結,沒有具體行動計劃一一如承諾降息或加大政府協調支出力度等。這令人擔憂:當前在那些負責控制疫情對經濟產生負面影響的決策者手中,似乎根本沒有什麼像樣的政策工具。隨後,美聯儲緊急降息等大力度貨幣政策,更堅定了人們的擔憂:如此超常規操作,也只短暫地穩定市場,投資者很快又恢復恐慌性拋售。市場愈益認識到,無論是在抗擊疫情,還是穩定金融市場方面,放水的作用都有限一一即使流動性和袋款條件放鬆,也無助於改善預期,因為工人仍將在家中隔離以防止感染。

二、政府對有效政策工具棄之不用

經濟學家表示,實際上各國政府擁有有效政策工具,但卻不願使用它們。例如,可給工作場所被關閉的員工發放現金,為小微企業提供信貸,為受影響最嚴重的行業(如航空公司和其他旅遊相關行業)提供一攬子救助計劃等。政府對這些有效政策的棄之不用,似乎是想對外展示政界對增加公共債務的普遍反感。

事實上,這場危機讓人們再一次看清發達經濟體政府的行事邏輯:公共資金在用於對富有群體有利的項目時將暢通無阻,但要用於其他領域,就往往會消失在赤字危機警告的迷霧之中。例如,特朗普政府2017年推出價值1.5萬億美元的一攬子減稅計劃,不惜讓財政赤字大幅惡化,而最終減稅的絕大多數好處都被最富有的家庭和公司所享有。隨後,特朗普政府又以減少預算赤字的名義,尋求削減為窮人提供醫療和住房的預算。美國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所長亞當·波森直言:“我們有這樣一種觀念一一政府總在超支。但事實上政府只會在為企業和特權利益集團牟利的事情上超支,卻從來沒有為普通工人花足夠多的錢。”

三、貨幣政策在應對疫情負面影響方面力不從心

需要強調的是,當前全球經濟面臨的根本威脅,就是疫情的持續蔓延——疫情最初導致中國製造業大規模停產,對汽車零部件、電子產品等一系列商品的全球供應鏈運轉構成威脅;隨著疫情向全球擴散,各國工業體系和消費都遭遇重挫,而且疫情本身和疫情防控措施,都在使經濟損失不斷放大——各國都將被迫應對一個無法通過傳統經濟調控手段化解的、可怕的負反饋循環。

在應對這場疫情危機方面,最先行動的是各國央行。此前央行在應對2008年金融危機後的各種動盪方面,屢次展現出力挽狂瀾的“神奇力量”。這種力量更多用來解決需求側問題。當個人和企業因擔心潛在危險而失去消費和投資慾望,並出現工資下降、失業率上升、消費能力下降等現象時,央行通過降息等貨幣政策,可以有效刺激需求。但當經濟供給側出現問題,降息等貨幣政策往往是徒勞的。例如,當企業無法獲得原材料、難以製造產品並將產品運送上市時,降息無法解決問題。這就好比發購物券給顧客,讓他們去一家不開業的商店購物以刺激消費。

此次疫情給經濟造成的衝擊,是一個不同尋常的組合:對經濟的供給側和需求側同時產生衝擊。其既限制了工業生產,給供給側埋下混亂的種子,同時還大幅限制了居民消費支出。無論是去購物中心採購,還是坐飛機旅遊,都是“危險行為”。這導致央行貨幣政策很難發揮強有力作用。不僅如此,由於目前主要央行仍處於應對2008年金融危機及後續影響的進程之中,導致貨幣政策空間極為有限。歐洲已進入負利率狀態,美聯儲距離零利率僅一步之遙(注:15日已降息至零)。這意味著當前信貸對於任何能獲得它的人來說都是廉價的,繼續降息不會產生改變。正如東方匯理財富管理公司首席經濟學家瑪麗·湯姆森抱怨的那樣“當貨幣政策已過於寬鬆時,其效力就會降低——經濟理論並沒有真正為我們提供能在現實中發揮作用的應對危機的模板。”

更糟糕的是,央行的行動在某種程度上加劇了恐慌。美聯儲的超常規降息,本意是傳達“決策者已密切關注”的信息,然而市場卻將其解讀為“情況比想象中更嚴重”的標誌。倫敦資產管理公司Equals首席經濟學家傑里米·庫克表示:“恐懼本身就足以導致衰退和金融危機。美聯儲此舉看上去做出了及時應對,但力度如此之大令市場受到驚嚇,因為其暗示可能出現極端負面的情形——一場經濟衰退甚至是歷史級別的金融危機即將降臨。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經濟學家警告稱,全球已過度沉迷於寬鬆貨幣政策及其滋生的產物——低利率環境,將之作為解決所有經濟問題的萬應良藥。本次疫情將打破貨幣政策神話,並要求決策者克服其只服務富人群體、不願為普通民眾花錢的政策取向。

美媒文章:当前美欧救市政策陷入歧途 决策者似乎已经黔驴技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