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除濫食“野味”陋習 政協委員指制訂疫源性動物清單最急迫

中新社北京3月19日電 濫食野生動物陋習因新冠肺炎疫情再次引起各界思考。多位全國政協委員於近日移動履職、網絡議政時提出,應繼續調整完善野生動物保護有關法律,而當前急迫任務應是制定疫源性動物清單,嚴厲禁止食用。

《人民政協報》19日報道,自2月17日起,全國政協在委員移動履職平臺上開通網絡議政群組,針對“革除濫食野生動物的陋習”主題進行討論;截至3月17日,262位委員參與,建言內容達8.7萬字。

據該報選編的委員建言,魯曉明委員認為,食用野生動物問題確有規範必要,但當前最急迫的任務應是制定疫源性動物清單,嚴厲禁止食用,並採取措施確保得到遵守。

他分析,瀕危動物如松江鱸魚、烏龜、新疆大頭魚等,野生數量已極為稀少;其數量的保持和增長几乎全靠人工繁育;對其禁食,打擊的是人工繁育產業,最終危及這些物種的安全。同時,養殖業歷來是中國傳統產業,也是許多地方農民賴以脫貧致富的重要手段;在安全性有保障的情況下,應對基層從業者的痛感有所感受,在今後配套法律修改中,儘量做到在有科學依據的情況下,分類施策。

張明委員也指出,“管”與“禁”關係到相關產業的存亡和特定群體的生計。多年實踐證明,“一禁了之”往往是高高舉起,輕輕放下,效果不佳。應該學會“把大門打開,進了門卻‘三步一崗、五步一哨’,施以嚴格監管”的方法。

楊建平委員建議,應嚴格控制野生動物“人工養殖”的審批監管;同時列出禁止“人工養殖”的清單,要準確、能執行,否則就形同虛設。同時,要進一步列出重點疫源動物名錄,研究建立疫源動物病毒數據庫以及相應的抗體、疫苗數據庫,模擬推斷病毒傳播途徑,科學設計防治預案。

舒曉琴委員提出,針對一些地方將野生動物養殖作為經濟產業、扶貧項目發展起來,政策變動將給從業人員帶來較大經濟損失的現狀,建議科學引導產業轉型。探索合法經營主體有序退出機制,給予從業人員適當經濟補償,支持引導再就業。

龔勝生委員表示,革除陋習,修法是解決問題的一個方面,另一方面要改變人們對待野生動物的態度、認知,建立人與自然和諧、人與動物平等的生態倫理,變“禁止我吃”為“我絕不吃”。革除“陋習”必須與養成“新習”同步進行。(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