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打仗就是“打錢”!為什麼據說兩宋如此富裕,卻感覺總被欺負?

天涯風平


對於打仗來說,錢是很重要,但人更重要。

人表現在哪裡?一是要有魄力的君主,而是要有能帶兵的將領,三是要有能打的部隊。

宋朝是有錢,但從君主來看,北宋君主通常缺少跟敵人決一死戰的決心,他們最多的是想通過金錢收買一時的安穩,即使有時候被逼無奈打了勝仗,依然是賠款的一方;南宋的趙構稍微好一點,但是內心也搖擺不定,沒能直搗黃龍。

在將領方面,北宋抑兵太過,外乏良將。趙匡胤江山來得不太光彩,他害怕以同樣的方式失去,因此對將領打壓嚴重,直接造成朝廷缺少能帶兵的將領,這個弊端在北宋一直貫穿始終;南宋到是出了幾個能打仗的將領,最著名的就是岳飛,可惜他死於奸臣之手,沒能最終實現理想。

在兵力部署上,北宋全盛時期兵力一百萬出頭,其中禁軍將近七十萬,也就是說部署在邊境防線和各地方駐軍總共不到四十萬,這是一種什麼情況?就好比一個人軀幹非常強壯,但是四肢柔弱無力,這樣的人怎麼打架?一但邊防出現軍情,駐軍根本無力抵抗,往往中央的援軍還沒到,敵人已經攻下防線,佔據主動地位,中央軍就被他牽著鼻子走。

南宋的兵力更加少,據說只有四十萬左右,作戰能力強的部隊不多,其中著名的是岳家軍,但是岳家軍只有十萬左右。岳飛死後,作戰能力最強的岳家軍大部分被遣散,少部分編入御林軍。

總結來說,打仗需要錢,更需要人,兩宋雖然有錢,但在人方面還是比較欠缺的,這是他們打敗仗的主要原因。


秦曰漢雲


宋朝之恥,在於統治階級的軟弱,在於建軍治軍理念的落後,以致於國雖富但兵不強!


響噹噹的一顆小鋼豆


一個不能讓老百姓為之拼命的國家,在富也是捱打的份,而兩宋卻是老百姓起義最多的。一個對財產過度重視,就會磨去老百姓對國家的忠心,和對財產過度的渴望而不擇手段。


三不敢


一:燕雲十六州丟失,沒有戰略性的防守要地。

二:缺少戰馬,部隊以步兵為主,機動性不強,戰場調配,後勤補給等等都極度被動。

三:高層指揮腐朽,不懂用武將,能打仗的將領處處招嫉,猜疑心重,朝令夕改。

四:尚武精神丟失,有了錢,都沉迷享樂主義,少了一股血性。


芒兄果妹


這事兒說來話長,說到底還是統治者的問題。

宋太祖趙匡胤時期,我們知道這傢伙因為自己“黃袍加身”,怕手底下的也來一次照葫蘆畫瓢,就搞了個“杯酒釋兵權”。

這在一定程度上確實可以抑制政權顛覆,不過,身經百戰的老資格都解僱了,換上沒經驗的小白那還能打嗎?

這還不算,趙匡胤還整了“更戍法”,大概就是將領不換,兵常換。

這樣是能不讓將領把握重兵,造成地方割據的後果。但是,好不容易把員工訓練嫻熟了,磨合好了,契合度高了,結果又換了一班子新下屬重頭再來,這算啥?浪費人力資源!

不僅如此,這傢伙還崇文抑武,導致人人皆以登科入仕為榮,對立下軍功普遍不大感冒,這樣還能打得了戰,那就見鬼了。

當然有人會提,這宋朝不是“冗兵”嗎?兵那麼多,為啥還不耐打呢?

首先,還是回到最開始那個“更戍法”問題上,你是想要幾個高效率的熟員工還是要一堆啥也不懂的新兵蛋子?新兵蛋子多不一定戰鬥力就強啊,反而更多時候是拖累啊。

其次,宋朝養那麼多兵不是為了讓他們打戰,一是為了來保護皇帝的,二是養那些之前除了打戰沒其他生路的僱傭兵的,畢竟他們沒了生路會成為流寇,會成為了社會不安分因素。

說完宋太祖的一頓神操作後,要談談他的後世子孫了。

鑑於宋太祖同志崇文抑武,老趙家的後世子孫普遍熱愛文學,對打打殺殺那一套並不感冒,也不擅長。

為此,宋真宗這哥們明明都打贏了戰,還是跟遼國簽下了“檀淵之盟”,每年給遼國“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至雄州交割。”

要說宋真宗是多少有點畏懼遼國,才簽下了這個契約,那他兒子宋仁宗可真是發自內心地熱愛和平了。

在他任期內,宋朝和西夏打戰,遼國一看好傢伙,是時候撈一筆,便趁火打劫了起來,要宋仁宗再多加點錢花花。

宋仁宗便派了一位大臣前去談判,那大臣談判後宋朝每年給遼國的錢又翻了翻,可宋仁宗還是很高興,還想給這位大臣升官。

這就讓其他人不爽了,說這傢伙是個罪人,怎麼還給他升官呢?

宋仁宗說啥?

他說只要能避免戰爭,讓百姓安居樂業,費點錢咋麼啦?打戰不論輸贏,都能瞬間給百姓一萬點傷害,但是這錢又不是一日取來,對百姓來說,還是避免戰爭多交點稅要好些。

大臣氣極,說下次要是要你女兒,不要錢呢?宋仁宗說,如果對社稷有利,一個女兒算什麼呢?

可見,宋仁宗是真愛和平呀。

當然,遼國而後也沒貪得無厭,雙方保持了長時間的和平,甚至宋仁宗死了,不禁百姓哭,遼道宗也哭,說:“四十二年不識兵矣!”

可為什麼後頭宋朝還是被滅了呢?

那就要再說說老趙家的敗家子,大書法家宋徽宗趙佶同志了,雖然趙佶在文學方面造詣很高,但這哥們實在是個背信棄義、自不量力、蛇鼠兩端的小人。

又想跟著金國啃遼國一口,又在金國背後搞小動作,搞得裡外不是人,最後宋朝信譽度極低,氣得老金和老遼都想揍他。

一會兒求和,一會兒又打戰,搞得臣子也人心惶惶,生怕一個不留神被任命為割地使,上前線送人頭。

看自己扛不住了,就把兒子宋欽宗頂上位當皇上,想想宋欽宗也是可憐啊,即位時候是被人拖著去即位的,一路上死活不幹啊,幾度氣到昏迷,太醫來了治好了,醒了繼續拖著走,可以說是史上最不願意當皇帝的皇帝了……

當然,這哥們到底還是宋徽宗的種,雖然比宋徽宗強點的,但還是一會兒求和,一會兒又打戰,氣得老金瘋狂想暴打他,於是有了——靖康之恥。

說到底,宋朝的滅亡,看似是軍事方面不足,實際還是統治者有問題啊,有問題,再多錢都沒用啊!

鴇姐說古不靠譜,專注歷史八卦hin多年

參考文獻:

【1】《既然宋代“冗兵”,又有鉅額軍費,為何戰鬥力反而不及遼、金?》 國史通論

【2】《汴京之圍:北宋末年的外交、戰爭和人》郭建龍


說古不靠譜


兩宋富裕不假。稅收多也不假。

但是:1、錢不夠用。2、沒有馬匹。

以財政收入最高的所謂王安石變法為例:

最多時,財政收入1.2億貫/石。

由於稅金是本色,也就是百姓生產交易什麼就繳納什麼,稅金主要實物是銅錢、交鈔、糧食、布帛。

所以,我們假定1.2億全部是錢。

但這個錢並非全部硬通貨的銅錢,還有鐵錢小錢私錢海外錢舊錢。同時,北宋一貫並非1000文,而是900文和770文兩個標準,取中間值850錢。則1.2億貫等於1020億標準銅錢,也就是1.02億標準貫。這個記錄一直到機器化大生產時期才被打破。

也就確實可見北宋富裕程度,畢竟北宋統治區只有大約7000萬人口,稅負水平還遠低於所謂康熙盛世。

不過,北宋財政收入八成多用來養活80萬禁軍,50萬廂軍,20萬番軍效用軍勇敢軍等僱傭軍,還有大量的官員差役鄉兵。

事實上,北宋財政收入嚴重不足,才有慶曆新政(節流)和王安石變法(開源)。

其次是馬匹。

不管輕騎重騎都缺乏騎兵,因此北宋對外戰爭雖勝率7成,都是血肉之軀換來的,哪怕獲得勝利也無法擴張戰果,党項吐蕃契丹利用騎兵逃離戰場,北宋軍隊不敢追擊,三五年之後敵人捲土重來,北宋若失敗一次則就基本是全軍覆沒。

這就是真相。


四川達州


首先宋朝富裕嗎?所謂宋朝歲入最高時一億六千萬貫,但是這是對宋朝財政的錯覺——因為宋朝統計單位混淆,將貫、匹、斤等單位以財政標準單位“貫”來記錄,而不是確指銅錢貫。並且南宋通貨膨脹嚴重,一些人誤將貨幣發行量當做實際購買力。因“隆興北伐”南宋政府加印“會子”(當時的紙鈔),但因為金屬貨幣量無顯著增加,造成會子不斷貶值,兩者匯率也急遽走低。南宋政府後來一旦發生財政危機,就會以濫印鈔票飲鴆止渴。著名漢學家桑原騭藏因為《建炎以來朝野雜記》記載南渡時宋朝東南歲入不滿千萬,而到淳熙末年增加到六千五百三十多萬緡,就歸功於對外貿易的強盛,其實則絕大部分是通貨膨脹的關係。所以宋朝並非想象中那般富饒。

而戰爭勝負,是眾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而經濟是其中的一項重要因素。在古代戰爭中所謂天時、地利、人和更能決定一場戰爭的走向。

孫子兵法第一章: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

道者,令民於上同意,可與之死,可與之生,而不危也。宋朝對百姓實在算得上是窮兇極惡了,宋朝官員權勢非常之重,民權低微,生民如草介,甚至種種嚴苛的刑罰在宋朝死灰復燃,對所謂“罪人”極盡折磨。而且北宋統治者,為了營造所謂“黃河天險”,進行了三易回河工程,直接導致了漢王景治河以來安穩的黃河頻繁改道禍害千年。

地者,遠近、險易、廣狹、死生也。中國地勢北高南低,宋又無燕雲十六州這一屏障,且遼宋國力相近,無法一鼓作氣收復失地,造成長期對峙。北方的少數名族政權可以說據地利之勢。

將者,智、信、仁、勇、嚴也。宋朝有將,且南宋有許多不世出之名將,但是統治階層的所作所為、愚蠢行徑,讓許多武將無用武之地,空留遺恨。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宋朝的政治風氣無需多言,一部兩宋史,可以做一部奸臣傳。南宋政治氛圍猶為黑暗,自秦檜後多為奸佞當道,陷害忠良,惑君誤國,使得許多人心灰意冷。劉整鎮守四川多年,多次抵達蒙古大軍,卻最後成了元朝滅宋的急先鋒,無獨有偶,襄陽守將呂文煥也是在困守孤城失敗後,降於元朝。

凡此五者,將莫不聞,知之者勝,不知之者不勝。

宋朝之亡,時也,命也。


薪火試新茶


宋朝的經濟繁榮,GDP在當時全世界第一。可打仗不是僅僅有錢就可以取勝,打仗是打“錢”不假,還需要正確的領導,指揮有方的將帥,同仇敵愾的士氣和有力的後勤保障。

宋朝是趙匡胤通過“陳橋驛"兵變黃袍加身建立的。所以,趙匡胤很怕別人效仿他,奪了他的天下,於是,通過“杯酒釋兵權”,把武將們譴散回家,交出兵權,享受生活吧。這樣就沒了內憂,可是,外患從沒放過宋朝。

縱觀宋一朝,抑武揚文,武將不招待見,文官是一人得道,雞犬升天。

宋朝的軍隊實行"更戍法",就是將領和所屬士兵經常調換,這也是宋朝防止兵變的辦法,但同時也成“將不知兵""兵不知將"這樣的軍隊一遇緊急敵情一打即散。

宋朝的對敵策略是花錢買和平,從趙匡胤想從契丹人手裡買回“幽雲十六州”到宋真宗時的“澶淵盟俯首稱臣向遼納歲幣。這樣的朝庭,軍隊能有士氣嗎,膽都嚇破了。

宋朝的軍隊疏於訓練,紀律松馳,士兵成了將領的私人工具,造房子,種蔬菜,織布,奏樂,無所不能。好戰必亡,忘戰必危。

後勤保障更是差,連個戰馬的問題都沒解決了。

這樣的軍隊又有錢,只能花錢消災了,剩下的只是媚骨和恥辱。







明月明朗明空明天


中國歷史上歷朝歷代都在上演著侵略與反侵略的鬥爭,打仗靠的是錢,其實兩宋時代在文化、科技、經濟領域發展的還不錯,卻未能建立強大的國防力量,經不住外來挑釁者的反覆滋擾。


鬥堰衝


有錢了誰還去拼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