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打仗就是“打钱”!为什么据说两宋如此富裕,却感觉总被欺负?

天涯风平


对于打仗来说,钱是很重要,但人更重要。

人表现在哪里?一是要有魄力的君主,而是要有能带兵的将领,三是要有能打的部队。

宋朝是有钱,但从君主来看,北宋君主通常缺少跟敌人决一死战的决心,他们最多的是想通过金钱收买一时的安稳,即使有时候被逼无奈打了胜仗,依然是赔款的一方;南宋的赵构稍微好一点,但是内心也摇摆不定,没能直捣黄龙。

在将领方面,北宋抑兵太过,外乏良将。赵匡胤江山来得不太光彩,他害怕以同样的方式失去,因此对将领打压严重,直接造成朝廷缺少能带兵的将领,这个弊端在北宋一直贯穿始终;南宋到是出了几个能打仗的将领,最著名的就是岳飞,可惜他死于奸臣之手,没能最终实现理想。

在兵力部署上,北宋全盛时期兵力一百万出头,其中禁军将近七十万,也就是说部署在边境防线和各地方驻军总共不到四十万,这是一种什么情况?就好比一个人躯干非常强壮,但是四肢柔弱无力,这样的人怎么打架?一但边防出现军情,驻军根本无力抵抗,往往中央的援军还没到,敌人已经攻下防线,占据主动地位,中央军就被他牵着鼻子走。

南宋的兵力更加少,据说只有四十万左右,作战能力强的部队不多,其中著名的是岳家军,但是岳家军只有十万左右。岳飞死后,作战能力最强的岳家军大部分被遣散,少部分编入御林军。

总结来说,打仗需要钱,更需要人,两宋虽然有钱,但在人方面还是比较欠缺的,这是他们打败仗的主要原因。


秦曰汉云


宋朝之耻,在于统治阶级的软弱,在于建军治军理念的落后,以致于国虽富但兵不强!


响当当的一颗小钢豆


一个不能让老百姓为之拼命的国家,在富也是挨打的份,而两宋却是老百姓起义最多的。一个对财产过度重视,就会磨去老百姓对国家的忠心,和对财产过度的渴望而不择手段。


三不敢


一:燕云十六州丢失,没有战略性的防守要地。

二:缺少战马,部队以步兵为主,机动性不强,战场调配,后勤补给等等都极度被动。

三:高层指挥腐朽,不懂用武将,能打仗的将领处处招嫉,猜疑心重,朝令夕改。

四:尚武精神丢失,有了钱,都沉迷享乐主义,少了一股血性。


芒兄果妹


这事儿说来话长,说到底还是统治者的问题。

宋太祖赵匡胤时期,我们知道这家伙因为自己“黄袍加身”,怕手底下的也来一次照葫芦画瓢,就搞了个“杯酒释兵权”。

这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可以抑制政权颠覆,不过,身经百战的老资格都解雇了,换上没经验的小白那还能打吗?

这还不算,赵匡胤还整了“更戍法”,大概就是将领不换,兵常换。

这样是能不让将领把握重兵,造成地方割据的后果。但是,好不容易把员工训练娴熟了,磨合好了,契合度高了,结果又换了一班子新下属重头再来,这算啥?浪费人力资源!

不仅如此,这家伙还崇文抑武,导致人人皆以登科入仕为荣,对立下军功普遍不大感冒,这样还能打得了战,那就见鬼了。

当然有人会提,这宋朝不是“冗兵”吗?兵那么多,为啥还不耐打呢?

首先,还是回到最开始那个“更戍法”问题上,你是想要几个高效率的熟员工还是要一堆啥也不懂的新兵蛋子?新兵蛋子多不一定战斗力就强啊,反而更多时候是拖累啊。

其次,宋朝养那么多兵不是为了让他们打战,一是为了来保护皇帝的,二是养那些之前除了打战没其他生路的雇佣兵的,毕竟他们没了生路会成为流寇,会成为了社会不安分因素。

说完宋太祖的一顿神操作后,要谈谈他的后世子孙了。

鉴于宋太祖同志崇文抑武,老赵家的后世子孙普遍热爱文学,对打打杀杀那一套并不感冒,也不擅长。

为此,宋真宗这哥们明明都打赢了战,还是跟辽国签下了“檀渊之盟”,每年给辽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至雄州交割。”

要说宋真宗是多少有点畏惧辽国,才签下了这个契约,那他儿子宋仁宗可真是发自内心地热爱和平了。

在他任期内,宋朝和西夏打战,辽国一看好家伙,是时候捞一笔,便趁火打劫了起来,要宋仁宗再多加点钱花花。

宋仁宗便派了一位大臣前去谈判,那大臣谈判后宋朝每年给辽国的钱又翻了翻,可宋仁宗还是很高兴,还想给这位大臣升官。

这就让其他人不爽了,说这家伙是个罪人,怎么还给他升官呢?

宋仁宗说啥?

他说只要能避免战争,让百姓安居乐业,费点钱咋么啦?打战不论输赢,都能瞬间给百姓一万点伤害,但是这钱又不是一日取来,对百姓来说,还是避免战争多交点税要好些。

大臣气极,说下次要是要你女儿,不要钱呢?宋仁宗说,如果对社稷有利,一个女儿算什么呢?

可见,宋仁宗是真爱和平呀。

当然,辽国而后也没贪得无厌,双方保持了长时间的和平,甚至宋仁宗死了,不禁百姓哭,辽道宗也哭,说:“四十二年不识兵矣!”

可为什么后头宋朝还是被灭了呢?

那就要再说说老赵家的败家子,大书法家宋徽宗赵佶同志了,虽然赵佶在文学方面造诣很高,但这哥们实在是个背信弃义、自不量力、蛇鼠两端的小人。

又想跟着金国啃辽国一口,又在金国背后搞小动作,搞得里外不是人,最后宋朝信誉度极低,气得老金和老辽都想揍他。

一会儿求和,一会儿又打战,搞得臣子也人心惶惶,生怕一个不留神被任命为割地使,上前线送人头。

看自己扛不住了,就把儿子宋钦宗顶上位当皇上,想想宋钦宗也是可怜啊,即位时候是被人拖着去即位的,一路上死活不干啊,几度气到昏迷,太医来了治好了,醒了继续拖着走,可以说是史上最不愿意当皇帝的皇帝了……

当然,这哥们到底还是宋徽宗的种,虽然比宋徽宗强点的,但还是一会儿求和,一会儿又打战,气得老金疯狂想暴打他,于是有了——靖康之耻。

说到底,宋朝的灭亡,看似是军事方面不足,实际还是统治者有问题啊,有问题,再多钱都没用啊!

鸨姐说古不靠谱,专注历史八卦hin多年

参考文献:

【1】《既然宋代“冗兵”,又有巨额军费,为何战斗力反而不及辽、金?》 国史通论

【2】《汴京之围:北宋末年的外交、战争和人》郭建龙


说古不靠谱


两宋富裕不假。税收多也不假。

但是:1、钱不够用。2、没有马匹。

以财政收入最高的所谓王安石变法为例:

最多时,财政收入1.2亿贯/石。

由于税金是本色,也就是百姓生产交易什么就缴纳什么,税金主要实物是铜钱、交钞、粮食、布帛。

所以,我们假定1.2亿全部是钱。

但这个钱并非全部硬通货的铜钱,还有铁钱小钱私钱海外钱旧钱。同时,北宋一贯并非1000文,而是900文和770文两个标准,取中间值850钱。则1.2亿贯等于1020亿标准铜钱,也就是1.02亿标准贯。这个记录一直到机器化大生产时期才被打破。

也就确实可见北宋富裕程度,毕竟北宋统治区只有大约7000万人口,税负水平还远低于所谓康熙盛世。

不过,北宋财政收入八成多用来养活80万禁军,50万厢军,20万番军效用军勇敢军等雇佣军,还有大量的官员差役乡兵。

事实上,北宋财政收入严重不足,才有庆历新政(节流)和王安石变法(开源)。

其次是马匹。

不管轻骑重骑都缺乏骑兵,因此北宋对外战争虽胜率7成,都是血肉之躯换来的,哪怕获得胜利也无法扩张战果,党项吐蕃契丹利用骑兵逃离战场,北宋军队不敢追击,三五年之后敌人卷土重来,北宋若失败一次则就基本是全军覆没。

这就是真相。


四川達州


首先宋朝富裕吗?所谓宋朝岁入最高时一亿六千万贯,但是这是对宋朝财政的错觉——因为宋朝统计单位混淆,将贯、匹、斤等单位以财政标准单位“贯”来记录,而不是确指铜钱贯。并且南宋通货膨胀严重,一些人误将货币发行量当做实际购买力。因“隆兴北伐”南宋政府加印“会子”(当时的纸钞),但因为金属货币量无显著增加,造成会子不断贬值,两者汇率也急遽走低。南宋政府后来一旦发生财政危机,就会以滥印钞票饮鸩止渴。著名汉学家桑原骘藏因为《建炎以来朝野杂记》记载南渡时宋朝东南岁入不满千万,而到淳熙末年增加到六千五百三十多万缗,就归功于对外贸易的强盛,其实则绝大部分是通货膨胀的关系。所以宋朝并非想象中那般富饶。

而战争胜负,是众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经济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因素。在古代战争中所谓天时、地利、人和更能决定一场战争的走向。

孙子兵法第一章: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危也。宋朝对百姓实在算得上是穷凶极恶了,宋朝官员权势非常之重,民权低微,生民如草介,甚至种种严苛的刑罚在宋朝死灰复燃,对所谓“罪人”极尽折磨。而且北宋统治者,为了营造所谓“黄河天险”,进行了三易回河工程,直接导致了汉王景治河以来安稳的黄河频繁改道祸害千年。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中国地势北高南低,宋又无燕云十六州这一屏障,且辽宋国力相近,无法一鼓作气收复失地,造成长期对峙。北方的少数名族政权可以说据地利之势。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宋朝有将,且南宋有许多不世出之名将,但是统治阶层的所作所为、愚蠢行径,让许多武将无用武之地,空留遗恨。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宋朝的政治风气无需多言,一部两宋史,可以做一部奸臣传。南宋政治氛围犹为黑暗,自秦桧后多为奸佞当道,陷害忠良,惑君误国,使得许多人心灰意冷。刘整镇守四川多年,多次抵达蒙古大军,却最后成了元朝灭宋的急先锋,无独有偶,襄阳守将吕文焕也是在困守孤城失败后,降于元朝。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

宋朝之亡,时也,命也。


薪火试新茶


宋朝的经济繁荣,GDP在当时全世界第一。可打仗不是仅仅有钱就可以取胜,打仗是打“钱”不假,还需要正确的领导,指挥有方的将帅,同仇敌忾的士气和有力的后勤保障。

宋朝是赵匡胤通过“陈桥驿"兵变黄袍加身建立的。所以,赵匡胤很怕别人效仿他,夺了他的天下,于是,通过“杯酒释兵权”,把武将们谴散回家,交出兵权,享受生活吧。这样就没了内忧,可是,外患从没放过宋朝。

纵观宋一朝,抑武扬文,武将不招待见,文官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宋朝的军队实行"更戍法",就是将领和所属士兵经常调换,这也是宋朝防止兵变的办法,但同时也成“将不知兵""兵不知将"这样的军队一遇紧急敌情一打即散。

宋朝的对敌策略是花钱买和平,从赵匡胤想从契丹人手里买回“幽云十六州”到宋真宗时的“澶渊盟俯首称臣向辽纳岁币。这样的朝庭,军队能有士气吗,胆都吓破了。

宋朝的军队疏于训练,纪律松驰,士兵成了将领的私人工具,造房子,种蔬菜,织布,奏乐,无所不能。好战必亡,忘战必危。

后勤保障更是差,连个战马的问题都沒解决了。

这样的军队又有钱,只能花钱消灾了,剩下的只是媚骨和耻辱。







明月明朗明空明天


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都在上演着侵略与反侵略的斗争,打仗靠的是钱,其实两宋时代在文化、科技、经济领域发展的还不错,却未能建立强大的国防力量,经不住外来挑衅者的反复滋扰。


斗堰冲


有钱了谁还去拼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