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覽和張郃同時向曹操投降,為何張郃得到了重用,而高覽默默無聞呢?

密探零零發


這說法並不正確!不是曹操不重用他,只是因為高覽在投奔曹操的後參加第一場戰爭時就已經戰死了(被趙雲所殺),他只能領撫卹金而無法再領軍功章了,就這麼簡單。

在長坂坡戰役的時候,曹操派出了5000名騎兵追擊就被,張頜跟高覽本身就是騎兵將領,他們兩人奉命出戰,一夜奔襲300裡,在長坂坡殲滅了劉備的3000名步兵。高覽派兵包圍了劉備,正準備活捉劉備的時候遭到了趙雲的奇襲,高覽猝不及防,被趙雲一槍刺死於馬下。這個只能說高覽自己運氣不好了,碰到這麼一個殺神。

而張頜在長坂坡戰役中運氣就好得多,由於高覽戰死,張頜對趙雲就提防得多,他沒有給趙雲偷襲的機會,兩人戰了五十多回合,張頜抵擋不住,被趙雲突圍而走。所謂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張頜能夠在後來得到重用只是因為他還活著。


優己


張郃、高覽同時投降曹操,為啥張郃得重用,高覽卻默默無聞?



張郃、高覽投降曹操後,張郃封偏將軍、都亭候,高覽封偏將軍、東萊侯,兩個都是副軍職加侯爵。這說明至少在當時,曹操並沒有偏待那一位,至於後面的事,就看張郃、高覽機遇、本事、表現如何了,這時是建安五年(200)但是,就在不久後的穰山之戰中,張郃、高覽二人配合,在一條山溝裡,一前一後堵截劉備,高覽命運多舛,被從陣後殺到的趙雲一槍刺死,張郃則有驚無險,趙雲因廝殺多時,精力、體力消耗很大,打張郃耗時三十合,張郃不太情願地敗走,沒傷性命,也沒帶傷。不過,這一戰張郃、高覽把守重要隘口,卻放跑劉備,肯定會受到斥責,高覽上路早走一步,這頓訓斥也只有張郃擔當了。



可能有說法,這是《三國演義》中情節,高覽實際不是趙雲殺掉的。是,這是羅先生藝術創作,不過,高覽的歷史記載,本身生卒年不詳,按照羅先生描寫三國人物慣例,雖有部分移花接木,但凡被秒者,一般就在被秒前後,去閻王爺那報到了。因此,基本可以肯定 : 不管是不是趙雲殺掉,高覽都在穰山之戰前後,死掉可能是事實。而穰山之戰,發生在建安六年(201)左右,就是說,高覽投曹操後,實際只生存一年多,而張郃死於蜀漢建興九年(231)。



換句話說,張郃投曹操後,還存在了三十多年。作為“四挺柱”,顏良、文丑壓制那麼多年,高覽排老么,心中早憋一口惡氣,只是自己人又不好說,如今關羽搬走兩座大山,自己又投靠新主人,高覽肯定不想默默無聞,而想建功立業,一鳴驚人,有所表現,可是天不與壽,高覽有啥辦法?只能按照閻君安排,在另一個世界,幹一些人世間無法瞭解的事。可張郃三十年,即就是退休養老,史書也得記載,羅先生也得費點筆墨,何況張郃還在巴西戰張飛、升任四方將軍、在街亭大敗馬謖……這些牛逼事,高覽怎麼能比呢?這真應了一句話 : 人比人,活不成,騾子比馬馱不成。



需要說明的是,張郃後期被重用,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魏明帝曹睿,在曹氏家族名將凋零,曹仁、曹真、曹休、夏侯兄弟等,都陸續去世,五子良將的張遼、徐晃、樂進等也都一個個離世,能用的將領,幾乎無人,深深感到 : 軍權集中於司馬懿一人的威脅,在這種情況下,明帝曾經徵求陳群意見 : “蜀未平而張郃死,將若之何”?陳群回答 : “張郃誠良將,國所依也”。曹睿最後提拔張郃為車騎大將軍,成為軍隊的二把手,用以平衡、牽制司馬懿的目的非常明顯,然而,木門道一戰,張郃命歸黃泉,曹睿眼看自己身體一天不如一天,兒子幼小,司馬懿軍權獨攬,卻無可奈何,



景初三年(239)正月,曹睿繼父親之後,第二次託孤司馬懿,當然,開始還有大將軍曹宇、領軍將軍夏侯獻、武衛將軍曹爽、屯騎校尉曹肇、驍騎將軍秦朗等共同輔政。當時只有讓八歲的兒子曹芳,抱著司馬懿脖子撒撒嬌,希圖摧醒司馬懿良心發現,那時,司馬懿也確實沒有篡位之心,然而,十年以後,各種外部條件變化,司馬懿就不是十年前的司馬懿了。(618)


流譽後


我是小司馬講史,為您解答。


高覽和張郃智勇雙全,都是我比較敬佩的武將。當高、張二將棄袁紹轉投曹操時,曹操聽到消息後,還說出了褒獎二人的話:

“昔子胥不早寤,自使身危,豈若微子去殷、韓信歸漢邪?”

對於人才曹操極盡拉攏,但曹操也是個有分寸的人,他也是嚴格按照軍中程序封高覽為偏將軍,東萊侯;封張郃為偏將軍,都亭侯。作為降將,寸功未立,曹操能給出這樣的待遇,實屬對二人高看一眼。可後來,大家怎麼覺得張郃出鏡率極高,也就是大家所認為的張郃受到了重用呢?反觀高覽一直默默無聞,出鏡率極低,是不是被曹操“雪藏”了呢?下面我就給大家說出我的看法:

張郃職位升遷、受曹重用不足為奇。


我們先談一下張郃職位升遷的過程,投降初始,張郃被封為偏將軍,偏將軍到底是什麼官呢?大家來看一下:

“偏將軍系將軍的輔佐,偏將軍官名始於春秋,在將軍中的地位較低,多由校尉或裨將升遷,無定員,三國均置,屬第五品。”



由此可見,偏將軍並不是軍中高官。後來,蕩寇將軍張遼因合肥之戰立功被升為徵東將軍。運氣加實力,張郃成功補位蕩寇將軍,我們再來看一下這到底是個什麼職位?

“東漢末始有此名,屬“雜號將軍”。三國均置,秩為第五品。

顯而易見,蕩寇將軍比偏將軍從名號上又上了一個臺階。再後來,曹丕即魏王后,張郃被加封為左將軍,進封都鄉侯爵位。曹丕稱帝后,又封他為鄚侯。曹叡執政期間,張郃被加封為徵西車騎將軍,我們再來看以下這個職位如何?

“車騎將軍是中國古代的高級將軍官名。漢制,金印紫綬,位次於大將軍及驃騎將軍,而在衛將軍及前、後、左、右將軍之上,位次上卿,或比三公。東漢末年開始成為常設的將軍官名。”

由此看來,張郃的職位又一次得到了升遷。張郃能夠從偏將軍做到車騎將軍這樣的高位,與曹魏政權對他的重視有關,更與他自身的能力密不可分。張郃為曹魏政權立下了赫赫戰功,他參加的重大戰役有白狼山之戰、天柱山之戰、巴西之戰、漢中之戰、江陵破吳、街亭之戰等。張郃位列曹魏五子良將,他實戰經驗豐富,通曉經學,品德高尚,這樣的下屬豈有不重用之理?



高覽默默無聞?絕非曹操棄用,而是另有他因。


高覽和張郃一同投降曹操,他們均被加封為偏將軍。曹操對他也很重視。後隨曹操出征汝南,率軍伏擊劉備時,被趙雲一槍刺於馬下。

對於高覽一槍被趙雲刺於馬下,我認為主要有兩點原因:

一、高覽立功心切,把心思全放到劉備身上了。

二、趙雲馬快槍急,他的突然出現,讓高覽的大腦處於真空狀態,一下子懵了。

高覽之死,純屬意外。高覽英年早逝,一些不明真相的人藉此造就他不被曹操重用的假象。



總結:


高覽、張郃一同投曹,均受到重用。可命運無常,戰爭殘酷,造就他們不同的人生際遇,令人唏噓不已。


文:小司馬講史 圖:來自網路與站內,侵刪。



小司馬講史


高覽和張鄰雖然向曹操投降的時間是一樣的,但其他方面卻有更多的差別,因而曹操對他們區別對待也是情理之中。

一,高覽武功不及張鄰,高覽與張郃在武功上相比,應是遜於張郃,雖同樣與顏良、文丑、張郃被後世並稱為“河北四庭柱”,也曾在官渡之戰中與許褚、徐晃大戰而不分勝負。但總體不如張郃。如張鄰可以在趙雲手下走二十多個回合, 但高覽卻被趙雲一槍秒殺,雖是出於倉促之間,但高覽的應急能力也差些。

二,早逝。高覽雖與張郃同時投降曹操,但卻比張郃去逝早很多,說起來,高覽的運氣真的不好,他在劉備敗走荊州時,奉命追殺劉備,他三合斬了保護劉備的劉闢,正欲擒拿劉備時,趙雲從旁一槍刺來,高覽躲避不及,被趙雲一槍刺死。高覽早死,應該是他聲名不顯的重要原因。

三,不擅權謀。高覽武功高強,但他屬於那種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武將,而張郃,雖然也是武將,武藝高強,驍勇善戰,但同時也極富謀略,反應也很敏銳,陳壽說他“以巧變為稱”。官渡之戰時,曹操率兵夜襲烏巢,張郃勸說分兵相救,袁紹卻聽謀士郭圖的建議,攻打曹操老營,最後大敗而歸,張郃瞭解袁紹和郭圖為人,建議高覽與自己共投曹操。

三,社會關係。高覽可能是河北高家氏族的旁枝,雖然高覽不曾受過高家本家的庇護,但是以曹操那種多疑多慮的性子,不中用,高覽也是有的。而張郃純粹出身草根,則沒有這方面的顧慮。


萍風竹雨123


張頜和高覽同為河北四庭柱,同是在淳于瓊戰敗後投降的曹操,為何高覽默默無聞呢?

答案很簡單,高覽死得太早。

高覽,字元伯,河北名將,本屬袁紹部將,後官渡之戰淳于瓊被曹操擊破,與張郃一同投降曹操,被封為偏將軍,東萊侯。張頜被封為偏將軍,都亭侯。在當時待遇基本一致,在那個關內侯爛大街的年代,這兩位所封的候小的可憐。

在三國演義中,高覽在官渡之戰中與許褚,徐晃大戰,不分勝負。可以看出高覽是員猛將,不負河北四庭柱之名。而後來導致題主認為高覽默默無聞的原因是,高覽早在曹操征討汝南之際就已經陣亡了。



高覽隨曹操出征汝南,率軍伏擊劉備,三合斬劉闢,正欲擒劉備,卻被趕來的趙雲一槍刺於馬下 。而此時曹操手下猛將如雲,戰將千員,在三國演義中對於高覽之死也是一筆帶過。

而張頜,卻活到了諸葛亮第四次北伐中原之際,成了曹軍之中威望甚高的徵西車騎將軍,更是經歷了漢中之戰,江陵之戰,街亭之戰。最後被 司馬懿和諸葛亮兩個LYB合謀搞死,兩人各取所需,可憐張頜一代名將死的憋屈。


愛尚寵物家


高覽和張郃當年同為袁紹大將,後二人也在官渡之戰一起投降了曹操,但二人的命運也由此大相徑庭,張郃深受曹操器重,位列“魏五子良將”之一,而反觀高覽,卻是默默無聞,就此退出了歷史的舞臺,這是為何呢?

正史上關於高覽的記載極少,以至於我們都不知道高覽最後的結局是怎樣,反倒是羅貫中的《三國演義》給了高覽一個結局,不過並不光彩(被趙雲一槍刺死)。但《三國演義》畢竟是小說信不得。那高覽究竟為何不得重用呢?其實我們從史料中還是大致能夠猜測一下的。

關於三國的史料主要依據的還是陳壽的《三國志》,陳壽他是一位惜字如命的史學家,因而沒有價值的事情他一般都不說,而高覽在《三國志》中並沒有單獨的傳記,只是在描述官渡之戰時對他稍有提及,而我們從這段史料裡只能得到兩個信息:

  • 第一個,高覽是袁紹的部將;

  • 第二個,高覽和張郃一起降曹了。

這說明啥?說明高覽並沒有其他值得記載的事情,既沒有他大致的個人經歷,也沒有他有啥值得炫耀的戰績,而反觀張郃就不一樣,其在跟隨袁紹時的經歷及戰績均有記載。換句話說,高覽能力不行,根本就不能同張郃相提並論,這當然就得不到曹操重用了。

至於說高覽是“河北四庭柱”之一,這個說法其實是源自《評話三國》,而《評話三國》也是民間藝術作品,因而可信度並不高。


混沌聊史


在高覽好和張郃一起投降曹操後,曹操對待他們二人的態度卻截然相反,一方面張郃得到了重用,在小說中的表現非常惹眼,而另外一方面高覽卻從此默默無聞,很少提起,因為這些反差讓人們產生了很多疑問,究竟為什麼高覽沒有得到曹操的重用呢?



有的人認為是高覽在作戰實力方面不如張郃,其實這種可能性很小,因為張郃和高覽、顏良、文丑當時被稱為河北四庭柱,可見他們四人都是有作戰實力的,所以認為高覽因為戰鬥力不行而沒有得到曹操重用的可能性沒有什麼說服力。而從兩人的門第出身來看就可以明顯感到差距了。雖然戰場上能不能打仗和出身沒有直接關係,但是是否可以得到重用就和出身有關。例如劉備,雖然他後來成功了,但是在當時那個年代,像劉備那樣出身又可以成功的屈指可數,劉備原本只是一個賣草鞋的,就因為這個出身問題一直被羞辱,可見在當時的社會中,出身有的時候就決定了一切。



而張郃恰巧就是名門之後,所以曹操自然高看他一眼,後來張郃也開始為曹操賣命,關於張郃的描寫在小說中比較多,而其他被降的將領都表現平平,沒有什麼戰功。另外還有一個原因,被降的將領可信度不高,曹操本來就比較多疑,對於這些降將他不怎麼放心,所以重用了張郃一人已經算是“破格”了,曹操自然不會再重用其他人,而給自己增加擔憂。



張郃得到了曹操的信任後在征戰中表現的十分突出,甚至還曾經作為主將和諸葛亮一方抗戰,反觀高覽和呂曠等人卻都沒有什麼突出表現,所以不是高覽太默默無聞,而是張郃過於耀眼顯得他們都太過平凡。



另外高覽等人其實很明白自己的身份和地位,他們深知無法得到曹操的信任,所以在被降之後根本也沒想有多大的作為,可能只希望可以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即可,在這樣的心理作用下高覽等人可能會直接交出兵權,然後去安然度日。當然在小說中,高覽是被趙雲用槍刺死的,但是畢竟三國演義是小說,高覽的出場和離世都可以按照作者的構思去完成,而現實中高覽的結局可能和小說完全不同,只不過現在關於高覽的史料記載不多,所以無從考證。


紫禁公子


高覽和張郃一起出現於《三國志》時在烏巢之敗以後兩人率軍投降曹操,不過後來高覽就沒有任何文字記載,而張郃卻一路高升。出現這種情況並不奇怪,應該說降將默默無聞是常態,像張郃這樣得到重用的是少數。

東漢末年軍閥混戰,各種勢力有興起有消亡,文臣武將也因為各種原因常常轉換門庭。像曹操手下外姓武將裡最頂尖的五子良將裡就有張遼、張郃、徐晃是歸降而來,劉備手下的馬超、黃忠、王平、吳懿、姜維等人是降將,而東吳也有太史慈、甘寧等人是降將。

這麼多的降將出現在《三國志》裡,未免給人降將很受重用的感覺,其實不然,大部分降將在改換門庭之後就悄無聲息了,能出人頭地的只是少數。像曹操滅呂布以後,呂布的部將投降的就有張遼、臧霸、侯成、宋憲、魏續等人,除了張遼、臧霸後來有事蹟見於《三國志》之外,其他人就此消聲滅跡。而袁紹手下歸降曹操的也不止張郃和高覽兩人,其他還有呂曠、呂翔、馮禮、焦觸、張南、審榮、馬延、張顗等將,這些後來也大多不見於史書。

出現這種情況其實一點也不奇怪,既然在軍閥混戰期間武將投降是家常便飯,又有誰能放心使用降將呢,能得到重用的才是極少數。像曹操軍中掌握兵權的,始終是以夏侯家和曹家的人為核心,五子良將僅僅是外姓將軍裡的頂尖人物,和夏侯淵等人相比始終差著一截。而五子良將裡最早出頭的于禁,也是一直跟隨曹操,不是後來歸降的武將。張郃等人也是長期為曹魏服務,慢慢才取得信任的。

所以很多降將都是被封了一個官職以後就供了起來,曹操不會真的加以重用,只有極少數人才有機會展示自己的才能,得到曹操的賞識。張郃在歸降曹操時曹操就說:

昔子胥不早寤,自使身危,豈若微子去殷、韓信歸漢邪?

可見早就對他很賞識,所以有出頭的機會。

而高覽在歸降曹操以後,可能因為能力有限所以曹操不用他,可能是沒有機會展示自己的才能,也可能因為死的比較早所以名聲不顯,總之他和大多數降將一樣,從此消失在歷史的長河裡。


不沉的經遠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並起,名將如雲。其中雄踞河北的袁紹手下有這麼幾位將領名氣較大,分別是“麴義、淳于瓊、顏良、文丑、張郃、高覽、呂曠、呂翔……”

麴義戰勝過公孫瓚的白馬義從,是袁紹早期的頭號大將。淳于瓊則和袁紹、曹操曾經都是西園八校尉,起點很高。後來有說書人整理袁紹麾下將領,提出來了著名的河北四庭柱之說,把顏良、文丑、張郃、高覽四人稱之為四庭柱,於是這一朗朗上口的稱號就廣為熟知。

河北四庭柱中,顏良文丑不用多說,雖然這二位堪稱麴義之後袁軍陣營的頭兩號大將,但是無論在正史還是演義中,都成官渡之戰中曹操的經驗包。顏良明確記載是關羽所殺,文丑則是死於亂軍之中,是否關二爺所殺存疑。

下面重點說說張郃和高覽。

官渡之戰後期,顏良文丑已陣亡,袁紹派淳于瓊守護糧草所在地烏巢,結果被曹操所破,淳于瓊也被曹操所殺。袁紹聽到消息後,認為袁軍勢大,就算曹操率領精兵攻破烏巢,但是要是自己能同時攻破派出大量精兵的曹操大本營,讓曹操回不去這一仗自己也算勝利。

於是袁紹派出張郃和高覽率領大軍猛攻曹操大本營,打算以功對攻。

沒想到曹操雖然不在大本營,但是留下的是荀攸賈詡這樣的謀士和曹洪這樣的親信大將。張郃和高覽一時半會功不下來,這個時候曹操攻破烏巢的消息傳來了。

建議袁紹攻打曹操大本營的謀士郭圖這個豬隊友這個時候慌了,於是為了逃避責任,郭圖把黑鍋扔到了張郃高覽作戰不力身上。

張郃高覽二人十分氣憤,於是自己燒了攻城器械,投降曹洪。曹洪這個時候,覺得這是詐降,還不敢接受。氣的荀攸大聲說:這兩人是袁紹不能用而來投降的,還懷疑啥?

烏巢的糧食沒了,張郃高覽也投降了,袁紹軍心大亂,這才被曹操一鼓作氣擊敗。

戰後曹操封高覽為偏將軍,東萊侯。張頜被封為偏將軍,都亭侯。一看都是一個水平的待遇。

紹將張郃、高覽燒攻櫓降,紹遂棄軍走。郃之來,洪疑不敢受,攸謂洪曰:“郃計不用,怒而來,君何疑?”乃受之。

但是後來張郃卻深的曹操信任,依然帶兵活躍在戰場上,甚至在三國時期都以曹魏一方主將身份和諸葛亮打的有來有回。

但是高覽卻消失在歷史之中。其實不僅僅是高覽,袁紹麾下投降曹操的還有呂曠、呂翔、焦觸、張南、馬延、張顗等等將領。

但是這些人在投靠曹操後同樣被封為列侯,後來沒有了消息。

其實對於敵方降將,一般不會重用才是常態,像張郃這種被重用的也是久經考驗最後才成為曹魏大將的。


其實高覽作為和張郃齊名的大將,其戰略武藝應該和張郃齊平,但是不同於張郃還想更進一步,高覽等人更有可能的是投降後避免曹操懷疑,早早交出軍權,做一個富家翁去了,所以高覽和呂曠、呂翔、焦觸、張南、馬延、張顗……都消失在歷史記載之中。

但是羅貫中在編寫《三國演義》的時候覺的這些降將也得露臉啊,更何況配角的名字不夠用了。於是這才引發了高覽偷襲劉備,被趙雲一槍刺於馬下。而呂曠、呂翔二人則是帶兵攻打在新野的劉備,結果成了徐庶獻給劉備的見面禮。

而焦觸、張南、馬延、張顗在長坂坡露了一面,後來死於赤壁大戰,分別成了韓當週泰和甘寧的升級經驗包。

所以說,不是高覽名聲不顯,而是高覽和張郃選擇了不同的道路,比起張郃選擇的生死難保的戰場,高覽選擇了平淡的人生,誰又能說他過得不好呢?

我是以史為鑑,每天都有有趣的歷史故事,歡迎關注。


以史為鑑


從投降曹操到高覽戰死,這段時間裡曹操對二人的使用差別甚微

在《三國演義》的描述中,無論是袁紹還是曹操,多數時間裡是把高覽和張郃作為一對搭擋來使用的。基本上是以張郃為主,高覽為副。即使各自帶兵,也是在戰場上互相配合的。

可見,在兩位大佬的心中,高覽和張郃的能力相當、互補性強,在對他們的重視程度上是不相上下的。

眾所周知,他們是在官渡之戰時被迫投降曹操的。當時烏巢糧草被燒,袁軍大亂但實力尚存,他倆害怕袁紹問罪便率部臨陣倒戈。此時,曹操實際上是心存疑慮的,但自信自己能夠讓他們歸心,坦然接受他們的投降。

……夏侯惇曰:“張、高二人來降,未知虛實。”操曰:“吾以恩遇之,雖有異心,亦可變矣。”遂開門命二人入。二人倒戈卸甲,拜伏於地。操曰:“若使袁紹肯用二將軍之言,不致有敗。今二將軍肯來相投,如微子去殷,韓信歸漢也。”遂封張郃為偏將軍、都亭侯,高覽為偏將軍、東萊侯。二人大喜。

他們剛一投降曹操,都被封侯拜將,沒有絲毫差別。

緊接著,“張郃、高覽請為先鋒,操從之。”

倉亭之戰時,程昱獻十面埋伏之計,他倆也是各領一隊。

操然其計。左右各分五隊。左:一隊夏侯惇,二隊張遼,三隊李典,四隊樂進,五隊夏侯淵;右:一隊曹洪,二隊張郃,三隊徐晃,四隊于禁,五隊高覽。

高覽戰死時,是與張郃一起在圍殺劉備,還是被曹操同等使用的。

當先大將,乃是張郃,大叫:“劉備快下馬受降!”玄德方欲退後,只見山頭上紅旗磨動,一軍從山塢內擁出,為首大將,乃是高覽。

可惜的是,高覽被趙雲從身後突襲,“高覽後軍忽然自亂,一將衝陣而來,槍起處,高翻身落馬。視之,乃趙雲也。”高覽死前,只來得及看到殺死自己的人是趙雲。與顏良的死何其相似,戰場上開小差的確是致命的!

高覽是否不如張郃

趙雲能夠秒殺高覽(有事起倉促的因素在內),卻用了三十多個會合才將張郃擊敗。很多人都會覺得高覽不如張郃,這是有一定道理的。

《天龍八部》中有“南慕容,北喬峰”的說法,雖然名氣差不多,但從實戰來看,喬峰明顯要比慕容復強。同樣,顏良、文丑、張郃、高覽四人合稱“河北四庭柱”,能力水平也是存在差異的。排在最末的高覽應該要比其他三人差一些的。

再從真實的歷史來看,《三國志》給張郃立傳,卻沒有給高覽立傳,至少說明高覽沒有張郃官大、也沒有張郃出名,或者說有沒有高覽這個人。恐怕所謂的“河北四庭柱”只是羅貫中先生拼湊出來的!

結論

從演義來看,曹操對高覽和張郃都是同等重視的。高覽降曹不久後便戰死,再沒了立功表現的機會,而張郃卻很長壽,隨曹操南征北戰、立功無數,官也越做越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