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濟大學建築系研究生成史上最強“西扎迷”,拍下大量西扎建築

以下文章來源於松果記 ,作者Daawn


Álvaro Siza 葡萄牙 | Architecture


/ When you travel, the stimuli you receive are more intense because you are more open to them. You also feel a sense of solitude that leads you to capture more intensely. It is hard to work in your usual environment because your experience of everyday knowledge somehow exhausts the surprise factor.

—— Álvaro Siza /


同濟大學建築系研究生成史上最強“西扎迷”,拍下大量西扎建築


1933年6月25日,Álvaro Siza(阿爾瓦羅·西扎)出生於葡萄牙北部的Matosinhos。1949-1955年在波爾圖大學建築學院學習,1955-1958年在Fernando Távora事務所工作。


Siza原本的職業理想是雕塑家,但在彼時的葡萄牙,雕塑家屬於收入較少的職業,他的父親並不支持他的雕塑家夢想。他最初考入了波爾圖美術學院的雕塑專業,但為了避免與父親的爭吵,二年級時他便轉入建築專業。Siza的建築空間總會給人帶來意想不到的體驗,但其形式並非為了取悅視覺,更多來自於對於相關事物的詮釋和呼應,例如地形、歷史中的物質要素、場地上的特徵物以及動線的創造等;而且這樣的形式自由是建立在功能組織完善的基礎上。


文章較長,不想看文字的話隨意看看圖就好。




Porto

波爾圖


同濟大學建築系研究生成史上最強“西扎迷”,拍下大量西扎建築

同濟大學建築系研究生成史上最強“西扎迷”,拍下大量西扎建築




A.

Boa Nova Tea House 1958-1963 / 2014

Casa de Chá da Boa Nova

波·諾瓦茶室


同濟大學建築系研究生成史上最強“西扎迷”,拍下大量西扎建築


位於Matosinhos的海邊茶室可以說是Siza的第一個建成作品。項目最初由他的老師Fernando Távora在1956年通過競賽獲得,但Siza並不滿意最初方案並提出新的方案。後Távora將其轉交給Siza,自己便出門旅行了。建築中的諸多細節可以看出Alvar Aalto對Siza早年的影響,以及他對於建築和場地關係的理解。


2014年,Siza對建築進行了修復,將其由茶室轉換為餐廳。在更新過程中,Siza認為其早年的作品還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但因為各元素之間有著內在的聯繫,只要更改了一處細節,它將引發一系列的變動,最後改變整個設計。因此他選擇不加過多更改,保持建築原有的設計,主要集中於材料更新以及傢俱的復原等。


| 場地 |


在進入建築前,Siza用擋土牆創造了一條迂迴的向上流線,最初視線會被牆體遮擋,隨著觀者的向上,海平面逐漸在眼前鋪開,再一轉身便看到紅瓦白牆的建築安靜坐落於礁石之中。建築主體為兩層高,為了最小限度改變原有的場地地形,餐廳與茶室被置於地上,嵌在礁石之中,為了使建築高度降低,廚房則埋於地下。


同濟大學建築系研究生成史上最強“西扎迷”,拍下大量西扎建築


同濟大學建築系研究生成史上最強“西扎迷”,拍下大量西扎建築


建築的屋頂出簷深遠,且簷口壓低,幾近觸碰到周邊的岩石,建築看起來似乎匍匐於岩石當中。建築的外觀一定程度呼應了葡萄牙的傳統建築,包括紅色的抹灰牆面、紅色瓦片以及煙囪狀的體量,煙囪頂部鋸齒狀的形式在波爾圖郊區隨處可見。


同濟大學建築系研究生成史上最強“西扎迷”,拍下大量西扎建築


同濟大學建築系研究生成史上最強“西扎迷”,拍下大量西扎建築


同濟大學建築系研究生成史上最強“西扎迷”,拍下大量西扎建築


| 視線 |


從室內來看,Siza常用不同位置的窗口來創造一種視角的重疊,同時利用控制線引導視線,將建築內外不同的部分聯繫起來,使觀者可以感受到多個空間的同時存在。在入口處,觀者從壓低的屋簷進入建築內部,人的視線一瞬間變得開闊,中間這一空間是左側茶室與右側餐廳的連接門廳。在與視線平視的位置有一長窗,可以直接看到海平面,往下的大窗僅僅指向海邊的礁石,而屋頂的天窗投洩下來的柔和光線暗示了天空的在場。入口的空間裡,Siza利用了三扇窗戶,將周邊的環境分開並同時呈現,如他本人所描述,他希望在這個建築里人們通過窗口只能看到環境的一部分,但並非全部。


▽ 茶室與餐廳連接處

同濟大學建築系研究生成史上最強“西扎迷”,拍下大量西扎建築


從入口往下進入餐廳的樓梯與旁邊的牆壁略微脫開,並在平面上傾斜了一定角度,指向下部大窗旁的門扇。走下樓梯後左轉進入茶室,茶室的三面開窗方式均不相同。


▽ 茶室長窗

同濟大學建築系研究生成史上最強“西扎迷”,拍下大量西扎建築


右側為低矮的水平長窗,前方的窗戶有著複雜的幾何分割,透過左側的高窗可以隱約看到遠處的燈塔。三種方式均有一定的引導性,試圖通過開窗來強調景觀中的局部,只有坐在椅子上才能同時從三處看到大海、礁石與天空。但是與入口處的並置相比,此處的做法固然可以強調三者的在場,但致使開窗過於複雜,觀者似乎同時收到了三條指示性的命令。


| 構造及細節 |


受到Alvar Aalto的影響,餐廳內的材料多為木材,主要是紅色的桃花心木,創造出一種溫暖的氛圍。為了在建築中形成一種新與舊的平衡,除了代表傳統的木材外,Siza也選用了混凝土作為柱子的材料,同時也是其主要的結構材料。天花板與柱子的交接處,木材被作為一種裝飾材料,鋸齒狀的細節表示著Siza對於傳統的回應,但他在後來的修復中表示現在並不喜歡這樣的處理方式。


同濟大學建築系研究生成史上最強“西扎迷”,拍下大量西扎建築


在北側的餐廳中,面海的落地窗可以完全下降藏入地下,在天氣好的夏季,室內外的空間被完全打通。此處讓我聯想到了Geoffrey Bawa在Galle的Lighthouse Hotel,同樣也有礁石上的平臺,都朝著海面打開以將環境納入建築當中。但斯里蘭卡的炎熱氣候使大廳可以成為完全室外的空間;由於高差的原因,住客乘車到達後需要通過樓梯向上走入大廳,奇異的樓梯給了住客足夠的前序鋪墊。同時,Bawa選用了有輕微反光的自流平地面,由於室內相對昏暗,加之大廳的面積較大,地面的反光彷彿被微風吹過的海面。當人從樓梯進入大廳時,一瞬間彷彿看到海水漫入了大廳內。而在Siza的房子裡,壓低的屋簷給予了視覺聚焦效果,人們的視線更多會停留在遠處的海面。站在室外的平臺上,還能看到不遠處礁石上雕刻著Antonio Nobre的詩句。


▽ 餐廳

同濟大學建築系研究生成史上最強“西扎迷”,拍下大量西扎建築


▽ Bawa的Lighthouse Hotel

同濟大學建築系研究生成史上最強“西扎迷”,拍下大量西扎建築


▽ 餐廳室外平臺

同濟大學建築系研究生成史上最強“西扎迷”,拍下大量西扎建築


餐廳落地窗的對面有一系列高窗,從室內來看,分段的高窗間夾著與屋頂連為一體的通風裝置;而室外看該位置卻是連續的長窗。“假”的長窗是為了回應室內外不同的空間需求,Siza在解決室內通風時希望營造出有趣的光影效果,同時也需要考慮到外觀的整體感,不破壞建築橫向延伸的匍匐姿態。


建築中還有很多微妙的小細節強調材料或構造的交接處,例如壁爐石材與牆體、木地板的交接,窗戶邊框形式,室外屋簷的方向等。


▽ “假”長窗

同濟大學建築系研究生成史上最強“西扎迷”,拍下大量西扎建築


或許因為這是Siza的第一個建成方案,因此一眾細節堆積於一個小房子內。其中雖可以看出早年Siza的思維方式,但行走其間感覺各個空間稍顯冗雜。


*參觀需要提前預約


B.

Quinta da Conceição Swimming Pool 1958-1962

Piscina da Quinta da Conceição

Quinta da Conceição游泳池


同濟大學建築系研究生成史上最強“西扎迷”,拍下大量西扎建築


同濟大學建築系研究生成史上最強“西扎迷”,拍下大量西扎建築


同濟大學建築系研究生成史上最強“西扎迷”,拍下大量西扎建築


同濟大學建築系研究生成史上最強“西扎迷”,拍下大量西扎建築


同濟大學建築系研究生成史上最強“西扎迷”,拍下大量西扎建築


游泳池位於Fernando Távora設計的公園內,該公園位於1481年修建的聖母修道院的舊址,遺留的修道院迴廊、大門以及噴泉散落在公園當中。


Siza將建築放置於高地上,人們需要通過臺階逐漸深入建築內部,彷彿進入某種隱秘的空間。以此將泳池與公園人群隔開,保證其內部功能私密使用。將建築置於高處時,泳池裡人們的視野中只有白牆背景下無盡的天空和柏樹林。


*參觀需要提前預約


C.

Leça Swimming Pools 1961-1966

Piscinas das Marés

萊薩游泳池


同濟大學建築系研究生成史上最強“西扎迷”,拍下大量西扎建築


在Siza的早期作品中,牆體是重要的元素,牆體並非空間的結束,而是建築與環境的邊界。如同Martin Heidegger所描述的“邊界不是事物發展的終點,而是像希臘人的觀點那樣,事物的存在從邊界開始。”


在入口處,Siza對於流線進行了組織,他似乎總喜歡將重要的內容置於曲折的流線之後,給人以戲劇性的序列體驗,同時也創造了城市與自然之間的過渡。


橫向延伸的坡道增加了入口的深度,在城市與泳池之間創造了一個過渡的空間。坡道內的圍合方式在人的行進過程中不斷變化,使海面與天空不會一覽無餘,明暗的錯落和空間的開合創造出宛如戲劇般的起承轉合。


泳池包括靠海的矩形泳池和較小的兒童戲水池,其牆體的佈局來自於地形的幾何抽象,安然嵌於原有礁石中,模糊了海水與泳池的界線。


*泳池正處於修復當中,預計2021年左右開放


D1.

Carlos Ramos Pavilion 1985-1986

Pavilhão Carlos Ramos

卡洛斯·拉莫斯館


同濟大學建築系研究生成史上最強“西扎迷”,拍下大量西扎建築


同濟大學建築系研究生成史上最強“西扎迷”,拍下大量西扎建築


建築位於波爾圖建築學院北部的花園內。建築圍合形成了一個梯形的院子,梯形的元素在Siza的建築中常常出現,這樣的空間會帶來一定的性格,在此處的梯形使院子成為建築的內部,也成為花園的延續。建築的外牆採用封閉的態度,避免建築的使用者受到花園裡的人群和高速公路的打擾,而內院的透明界面為不同的教室創造了視覺聯繫。建築背部的懸挑看上去似乎是形式操作,實際上是為了保護轉角樹木的根不受到建築物基礎的影響。轉角處的凸出入口門廳暗示了建築與周邊場地中的新建築的關係,即波爾圖建築學院。


建築的立面元素組成了抽象的人臉,彷彿Paul Klee畫中的抽象輪廓。這樣的形象並非Siza有意為之,據他本人所言,或許在建築中總會有些與人體的無意識的聯繫。


D2.

Porto School of Architecture 1987-1994

Faculdade de Arquitetura da Universidade do Porto - FAUP

波爾圖大學建築學院


同濟大學建築系研究生成史上最強“西扎迷”,拍下大量西扎建築


場地位於Duoro河邊,其邊界緊靠一高速公路。在波爾圖,為了葡萄酒相關的種植業,河岸邊往往會形成多層階地;但這樣的形式一延續到城市中就會被房地產項目粗暴地打斷。因此在該項目中,建築的排布儘可能尊重原有的地形,保留河岸邊的階地。


建築體量分為南北兩部分,從Siza的手稿中可得知體量的角度由場地周邊的控制線生成,並形成了中心的三角形廣場,兩部分建築在三角形的端點交匯,成為一系列建築的主入口。北部主要為行政空間、禮堂、半圓形展覽和圖書館,建築體量被拆分為彼此相連的三個部分,連續的體量將學校與北邊的高速公路分隔開來。南部包括學生教室與老師辦公室,其空間處理與北部略有不同,五個獨立體量創造了面向Duoro河變化的開口。但其間斷的白色長條形式在視線上依舊保持了三角形廣場南邊立面的圍合感,保證了廣場空間的緊湊。


▽ 一層

同濟大學建築系研究生成史上最強“西扎迷”,拍下大量西扎建築

(來源:El Croquis 68/69+95 Alvaro Siza 1958-2000. Madrid: El Croquis, S.L., 2000.)


為了儘可能減少對於原場地標高的改變,將建築嵌入場地當中,南部的獨立體量通過比三角形廣場低3m的長向走廊連接。此舉保證了抬高廣場上面對河面的南側開口,也將功能連續的建築連接成一體。建築立面上懸挑的雨棚與西邊的魚鰓狀牆體保護建築不受到過多陽光的侵入,變化的開窗則呼應了內部空間的需求。有人認為立面的開窗與人臉有一些對應關係,猜測是否為Siza獨特的幽默感,還有想象豐富者認為其中一個房子的立面來自於Siza的老師Távora,但Siza本人表示設計中並未有這層深意。同時,建築的各立面與課程的安排也有聯繫。一年級學生的教室面對內部庭院,二年級面對社交空間,三年級面對河面;如此可以讓學生面對不同的方向體驗學習。


同濟大學建築系研究生成史上最強“西扎迷”,拍下大量西扎建築


同濟大學建築系研究生成史上最強“西扎迷”,拍下大量西扎建築


西側建築群的入口處,也是三角形廣場交匯點的延伸處,亭子標記著入口序列的開始,室外的緩坡一直延續至室內,再與半圓形展覽的坡道相連,引導人們走向具有“神聖”氛圍的圖書館。圖書館內的閱覽室採用了有儀式感的中心對稱,位於中心的長條稜柱狀天窗彷彿漂浮在空中,為室內提供了充足但柔和的光線,其豎向的輕微傾斜加強了房間的視覺深度。稜柱一直穿透牆體,連接了相鄰的研究室。一明一暗的兩個空間中,天窗都成為其重要的控制元素,營造出一種聖潔的氛圍,在其中學習似乎都會多出幾分強烈的使命感。


同濟大學建築系研究生成史上最強“西扎迷”,拍下大量西扎建築


同濟大學建築系研究生成史上最強“西扎迷”,拍下大量西扎建築


同濟大學建築系研究生成史上最強“西扎迷”,拍下大量西扎建築


E.

Church of Santa Maria 1990-1997

Igreja de Santa Maria

聖瑪利亞教堂


同濟大學建築系研究生成史上最強“西扎迷”,拍下大量西扎建築


在當代社會,由於儀式的方式發生變化,某些新建教堂似乎已經被簡化成內部設立了十字架的報告廳。而Siza希望能創造出擁有教堂氛圍的場所,在過度抽象與過度解讀中尋找到合適的方式來重新詮釋傳統的教堂空間,恢復其中人與空間氛圍的聯繫。


| 背景 |


該建築所在場地周邊原有一教堂,但面積較小無法滿足當地居民日常的宗教活動需求,來該地曾多次嘗試建造新教堂,出於各種原因一直未能實現。直到1988年新的神父到來,重建的話題又一次被提起。此時葡萄牙的經濟處於極速發展的狀態,政府也開始加強基礎設施的建造。這一切都為新教堂的建設創造了條件。


當時的Siza因為修復里斯本的Chiado區域而聞名,同時1992年Siza剛獲Pritzker獎,因此當地教區選定了名氣正盛的Siza作為新建教堂的主建築師。


/ trying to capture signs, points of view, references and anchors to help structure the building, creating unique conditions so that the architecture could belong on that site. /


| 場地 |


建築所在的Canaveses城內多為快速廉價建造帶來的低質量建築,文脈在此地顯得格外模糊。而緊鄰場地的是一條繁忙的車行道和一醜陋但直白的現代居住體量;且場地地形複雜,有多種不同的標高。面對這樣的現狀,建築似乎需要建立一種新的秩序來重新整理與周邊的關係。


為了解決場地複雜的高差,Siza將建築佈置在兩個主要標高,分開設置入口。高處為教堂的主入口,較低標高處為殯儀禮拜堂(mortuary chapel )。在儀式前,人們可以聚集在底層禮拜堂前的迴廊裡吸菸、聊天,用以抵消直接遭遇死亡而造成的巨大悲痛。


因為建築矗立在城市高地的室外平臺上,進入前人們會從較低的道路上仰望其全貌。此時位於高臺上的教堂如衛城般,人們需要經歷朝聖式的迂迴臺階才可到達。這也是Siza一貫的做法,在建築入口前利用路徑埋下鋪墊,彷彿正文前的序章,讓人滿懷期待並有所準備。


同濟大學建築系研究生成史上最強“西扎迷”,拍下大量西扎建築


教堂最終呈現出的白色抽象體量為該區域創造了一個新的宗教中心。建築的抽象體量與傳統教堂形式迥異,Siza並未使用具有象徵意義的符號來詮釋現代教堂,但我們依舊能從抽象的幾何形式中看到教堂的意向,立面上內凹的弧線與Borromini的四噴泉聖卡羅教堂略有相似之處。


白色的體量雖看上去聖潔,尤其在晴天時,建築彷彿會消失在陽光中。但僅有這樣的形式會與周邊格格不入,建築看起來過於輕飄,沒有成為中心的力量感。於是,禮拜堂前的實牆與迴廊將其與馬路隔離開的同時,與平臺連為一體,花崗岩建造的底層彷彿土地的延續,為教堂提供了立足於場地的基座。


同濟大學建築系研究生成史上最強“西扎迷”,拍下大量西扎建築


上層平臺中,教堂與一旁的教區中心形成了楔形的廣場,面對遠處的群山打開,成為重要的儀式區域。


教堂與周邊的對話不僅僅限於其外部體量形式,在被看的同時,室內朝向室外的視角也同樣重要。當人們在祈禱空間內坐下,視線會被右邊的水平長窗吸引,進而看到遠處起伏的山脈。只有天窗的封閉體量或許更像傳統的宗教空間,但Siza認為教堂並不必須是一個完全與世隔絕的隱秘空間,他試圖將這樣的儀式空間與城市日常生活聯繫起來,而使用的人們可以選擇各自的關注點。如同他在Colombia的Cartagena看到的教堂,教堂的迴廊中的市場與人們的生活有著直接聯繫。


▽ 右側長窗

同濟大學建築系研究生成史上最強“西扎迷”,拍下大量西扎建築


| 氛圍 |


我們從教堂一側的偏門進入中殿,當天是陰天,光線安靜地蔓延至室內,整個空間安詳而聖潔。


教堂西北側牆為雙層牆體,內牆為曲面,西側牆體的頂端有巨大的方形洞口,光線均勻地漫射進室內,其形式與Basilica中殿旁的側高窗有些類似。傳統的教堂中,由於建造技術的限制,光線往往需要通過厚重的牆體進入室內,而如今的混凝土牆體在此會顯得過於輕薄。於是Siza設計了西北面的弧牆,增加窗戶的厚度,人們可以觀察到光線如何漫射進室內。


同濟大學建築系研究生成史上最強“西扎迷”,拍下大量西扎建築


同濟大學建築系研究生成史上最強“西扎迷”,拍下大量西扎建築


祭壇後的兩個洞口內一直通往下層禮拜堂的垂直通高空間取代了傳統教堂的後殿,用縫隙與光線代替了後殿中的壁畫,成為祭壇的背景。其兩側的弧形凹陷是傳統半圓形禮拜堂的倒置,人們可以在室外的凹陷空間內停留交談。


▽ 祭壇後的通高空間

同濟大學建築系研究生成史上最強“西扎迷”,拍下大量西扎建築


正立面上的兩個突出體量分別是洗禮池與鐘樓,洗禮池所在的通高體量頂部,光線通過側高窗進入。此處使用了具有輕微不規則表面的手工瓷磚,會有特殊的反射光,瓷磚上的壁畫表示著基督受洗的場景。在略微凹陷的洗禮池處,會有不斷的滴水聲,細微的滴水聲使教堂內部顯得更為安靜。


▽ 洗禮池壁畫

同濟大學建築系研究生成史上最強“西扎迷”,拍下大量西扎建築


教堂中的傢俱也是設計的一部分,受到Cathedral of Seville的影響,西扎放棄了長排座椅的想法,選擇了帶有跪臺的單個座椅。在使用過程中,人們不斷站起坐下的動作會讓座椅形成一種微妙的狀態,創造傢俱與身體和使用的聯繫。


*參觀需提前預約


F.

Serralves Museum 1991-1999

Museu Serralves

塞拉維斯當代藝術博物館


同濟大學建築系研究生成史上最強“西扎迷”,拍下大量西扎建築


此處在20世紀30年代為Vizela伯爵建造,原府邸建築在20世紀末期被作為展覽空間使用。這座由Siza設計的新博物館建築位於原果園內,且獨立於原有建築。為了充分尊重原有花園的存在,建築延續了原菜園內小徑的的南北向軸線,南部不對稱的兩翼和北部“L”形體量形成了南北兩個性格不同的院子。北部內院通過一條單面開放的廊道與城市道路相連,成為建築的入口內部庭院;南部院子則向著花園打開,院子兩翼端部扭轉的體量使建築滲透進花園當中。


為了更好地組織流線,建築的門廳置於中部。與街道相接的入口處,人們沿著壓低的廊道經過一開闊草地,通過一變窄的開口到達寧靜的內部庭院再進入主建築。這一序列將人們從喧鬧的街道逐漸過渡到建築內部,兩個“門”狀節點加強了這一序列的空間層次。前序的流線被處理成遊園的小徑,人們彷彿正在走進一座花園當中的展覽館。


北部的入口為場地的高處,建築最終呈現頂部高度一致,向下嵌入場地中。此舉使總面積較大的建築物看起來並非龐然大物,建築依舊像是“花園中的房子”。


Siza並未刻意區分常設展廳與臨時展廳,他希望博物館在不斷保持活力時,其空間能為參觀者帶來一種連續的體驗。懸掛式的天花板為展覽空間帶來了柔和的非直射光,屋頂似乎漂浮在空中,讓人不禁猜測光的來源究竟是人工還是自然光線。和一般展廳一樣,建築物內的開窗較少,為數不多的開窗不僅僅是為了採光,也如畫框般展示花園中的景色。


同濟大學建築系研究生成史上最強“西扎迷”,拍下大量西扎建築


同濟大學建築系研究生成史上最強“西扎迷”,拍下大量西扎建築


G.

Bouça Housing Complex 1975-1978 / 2000-2006

Bouça社會住宅


同濟大學建築系研究生成史上最強“西扎迷”,拍下大量西扎建築


| 背景 |


在20世紀60年代初,葡萄牙已經出現了住房危機。此時葡萄牙政府不斷將財政消耗在非洲的殖民戰爭中,加劇了國內矛盾,住房緊缺的情況也愈發嚴重。1974年4月25日,葡萄牙的部分中下級軍官發起政變,推翻了當時的獨裁政權,但也帶來了兩年混亂的“過渡時期”。在這一時期,葡萄牙的政府頻繁更替,而

SAAL正是這一過渡時期中政府試圖解決住房危機而全面推行的政策。


SAAL是一項由政府出資、建築師主導並強調公眾參與的實驗性住房改善計劃。政府將負擔住房建造1/4的資金,剩餘的部分由居民組建的聯合會向政府申請貸款,貸款每月分期償還,償還時間約為25年。在項目推進過程中,各地將設立“Brigade”作為民眾與政府之間的技術溝通中介,同時居住者會參與到整個過程當中。在設計階段,居民提出需求以作為建築師設計的參考;建造階段,SAAL推行“勞力資源”(sweat equity)的做法,居民可以通過自主建造來減少政府對於住房的財政支出並減輕居民自身的財務負擔。但由於部分地區認為自主建造會影響建築的建成質量,同時居民認為這是資本家對於他們的剝削,“sweat equity”並未順利推行。


在SAAL開始後的兩年,葡萄牙交替出現了六個臨時政府,最終在1976年7月選舉出了民主政府和新的內閣。新國家政府決定將SAAL項目交予各區域政府機關管理,這意味著原不受政治因素影響的“brigade”模式走向了結束。由於各區域政府受到了資本家們的影響,為了房地產市場的發展,SAAL中多數項目停滯,只有當時已經開始修建的項目才最終建成,但其建築質量大多也不盡人意。至此,SAAL計劃暫告一段落。SAAL雖未完全成功,但他無疑開啟了人們對於革命後居住狀況的思考,如何應對政治、經濟鉅變對於城市及建築的影響,成為葡萄牙建築師們實踐的重要議題。


Siza設計的Bouça社會住宅正屬於SAAL,在1970s僅建成原計劃的1/3,三十年後才有機會將剩餘的部分修建完成。


SAAL在里斯本與波爾圖的情況有所不同。在里斯本,原有的工人聚集區多集中於城市郊區,新建部分多為多層社會住宅。而波爾圖的工人聚集區一般位於市中心區域,俗稱“island”,常出現在街區的中部和中產階級住宅附近的空地等;面對中心城區複雜的周邊環境,建築師通常會基於場地特點與周邊居住原型來推進設計,因此與普通多層社會住宅相比,波爾圖的遺留項目才有了後期繼續自主建造的可能。


面對中斷了三十年的項目,Siza認為新修的部分應與原建成部分組成一個整體。但修建工作受到了一定的阻礙,此地的居民並不情願“與世隔絕”的生活被打破,其主要原因是他們不希望此地的租金會因此提高。同時三十年過後,當地的居住需求發生了改變,涉及到第一階段方案中並未考慮的問題,例如車庫、新社會背景下公共與私密空間的分隔和新的住房規範等。


同濟大學建築系研究生成史上最強“西扎迷”,拍下大量西扎建築


| 設計策略 |


Bouça社會住宅的形式來源於當地的“island”,在“island”內最常見的是一種狹長的公寓住宅,單條體量沿街設有一個開口並深入街區內部,居住單元由走廊連接。Siza選用了這一常見的形式,在提高居住條件的同時用理性而簡潔的體量回應了場地中的居住原型。每一條體量包括上下兩種躍層戶型;下層戶型可從地面直接入戶,也可以通過獨立設置於室外的樓梯進入二層;上層戶型通過三層的公共走廊入戶,在四層設有陽臺。除此以外,建築群中紅色的使用也來自傳統“island”中常出現的顏色。


▽ 一層

同濟大學建築系研究生成史上最強“西扎迷”,拍下大量西扎建築

(來源:El Croquis 140: Alvaro Siza 2001-2008. Madrid: El Croquis, S.L., 2008.)


▽ 戶型剖面

同濟大學建築系研究生成史上最強“西扎迷”,拍下大量西扎建築

(來源:El Croquis 140: Alvaro Siza 2001-2008. Madrid: El Croquis, S.L., 2008.)


四條居住體量看似相同,其間的半圍合內院性格卻略有不同。兩側的內院為了保證底層入戶的私密性,設定成草坪;中間由室外樓梯圍合的內院則設定成活動的硬地,一直與北邊的平臺相連,兩側的室外樓梯也成為公共交往的空間,甚至可以想像人們坐在樓梯上邊聊天邊看著場地上孩童玩耍的場景。


同濟大學建築系研究生成史上最強“西扎迷”,拍下大量西扎建築


為了維持住宅的“孤島”狀態,又不過於突兀,場地的各界面採用了不同的應對策略。場地北面一堵四層高的混凝土實牆將居住區域與Lapa站地鐵軌道隔開,減少了一小部分地鐵的噪音,並阻止地鐵帶來的大量人群從建築群內經過。除此以外,混凝土牆的二層走廊也將分離的條形體量連接在一起。有趣的是,與鐵軌平行的實牆和與場地平行的居住體量直接相撞,二者在體量上遵守著各自的原則,相交處的冗餘空間通過內部的功能安排來化解。條狀的居住體量面對南面的街道打開,在與街道的相接處,每條的端點上都設置了獨立的公共設施,包括社區圖書館、洗衣房和商店,雖然現在功能已經發生了改變。這些獨立的建築彷彿句點,為街道創造友好邊界的同時宣告著居住體量的結束。


同濟大學建築系研究生成史上最強“西扎迷”,拍下大量西扎建築


這個原本為聯合會成員設計的房屋卻並不被接受,他們一度認為該建築施工質量過差,質疑為何不在牆體上貼瓷磚,因為他們想要的是房地產開放商所展示的中產階級住房。但它很受學生、年輕教授和新生家庭的青睞,在我們前往Bouça時還發現某些居住單元和設施用房成為了一些建築事務所的辦公之處。




Lisbon

里斯本


同濟大學建築系研究生成史上最強“西扎迷”,拍下大量西扎建築

同濟大學建築系研究生成史上最強“西扎迷”,拍下大量西扎建築




H.

Setúbal School of Education 1986-1993

Escola de Educação de Setúbal

塞圖巴爾高等教育學院


同濟大學建築系研究生成史上最強“西扎迷”,拍下大量西扎建築


該學院位於里斯本南面的Setúbal,處於城市的外圍邊界。在設計的初始,考慮到東西兩側都有大量人流進入建築,同時東西側有著天然的高差,於是建築的公共門廳被置於中部,兩側有尺度與性格均不同的兩個院落。


東側的教室與入口門廳形成了較大的內院,兩側的教室前的連續柱廊加強了院落的形式,其柱廊讓人聯想到Heinrich Tessenow的State School以及Giorgio Grassi的Student Halls。Siza採用了簡化的幾何體量,柱子的截面呈半方半圓,與光線通過柱子留下的影子有些相似,細長的柱子與薄水平屋簷減弱了和古典比例的相關性。對稱的整體佈局通過細節的不對稱來消解,位於院子中心線上的栓皮櫟樹,以及兩側柱廊中不對稱的柱子方向等。二層的陽臺成為立面的水平分割,可以清晰地看出二層的高度高於一層,以此來反映二層為主要層。


同濟大學建築系研究生成史上最強“西扎迷”,拍下大量西扎建築


同濟大學建築系研究生成史上最強“西扎迷”,拍下大量西扎建築


同濟大學建築系研究生成史上最強“西扎迷”,拍下大量西扎建築


院落北部為劇場、音樂室和體育館,Siza為了適應不同尺度的空間要求,選擇以強烈的院落形式為基礎,將變化豐富的體量置於建築外側,建築呈現出蔓延至場地內的姿態。西側的院落較小,根據地形而略微抬升,該院落北部的建築體量與主體建築略微分離,形成了從輔助入口到門廳的一條小的路徑。


學院的東南側有一軌道交通站,會有大量的南北向穿越人流,Siza便順勢在靠近軌道交通站的一角設置了一條紅色牆面圍合的走道作為前序,東側的獨立亭子作為入口,引導人流從側面穿越學院的公共庭院。屋頂的縫隙強調了亭子與主建築功能上的脫離,亭子內部的支撐柱為圓柱,亭子南側入口左側及其對角線端點為方柱,在靠近庭院的一側還設立了一根傾斜的圓柱。端頭方柱回應著傾斜圓柱,使亭下成為動態的空間;斜柱彷彿箭頭,而方柱正是箭頭指向的端點,暗示了亭下空間的結束與一段新路徑的開始。屋頂的下凹似乎是為了與對面屋頂形成對位關係。


同濟大學建築系研究生成史上最強“西扎迷”,拍下大量西扎建築


同濟大學建築系研究生成史上最強“西扎迷”,拍下大量西扎建築


同濟大學建築系研究生成史上最強“西扎迷”,拍下大量西扎建築


I.

Portugal Pavilion 1995-1997

Pavilhão de Portugal

世博會葡萄牙館


同濟大學建築系研究生成史上最強“西扎迷”,拍下大量西扎建築


葡萄牙館位於里斯本1998世博會的園區,由於場地的特殊,在設計的最開始Siza僅有一些模糊的概念:擁有一定秩序的覆蓋空間,與鄰近的Tagus河有所聯繫。


基於功能的需求,建築設定為兩個主要部分,一個可以容納儀式活動的室外空間和一個具有展示作用的室內辦公空間。在與工程師商量之後,室外空間最終由20cm弧面混凝土屋面覆蓋,其內部由鋼筋張拉,兩側厚重的基座承受屋頂的作用力並幫助建築抵禦風和地震荷載。基座牆體與屋頂的交界處連接鋼筋直接暴露出來,可以為屋頂減弱因地震帶來的振動,也使光線能進入覆蓋下的空間。兩側的柱廊提供了一些小尺度的公共活動空間,柱廊的封閉強調了覆蓋空間的方向,並圍閤中心空間。具有重量感的基座與帳幕般的屋頂形成的開放空間與水面有著微妙的互動,似乎呼應了世博會的主題“The Oceans: A Heritage for the Future”。


同濟大學建築系研究生成史上最強“西扎迷”,拍下大量西扎建築


同濟大學建築系研究生成史上最強“西扎迷”,拍下大量西扎建築


在葡萄牙館中我們可以發現一些矛盾卻又穩定的關係。例如建築中輕與重的對比;聯想到Siza在Canaveses的Santa Maria Church,無論是通過材料或是結構來實現建築的“輕盈”都需要對應的“力量感”;尤其對於此類具有紀念感的建築而言,他們已經成為了某種象徵,他們需要通過一定的方式穩固於地面之上。此外還有對稱與對稱的消解;看似對稱的葡萄牙館中,Siza利用柱廊的韻律為嚴謹的對稱空間創造了一絲活力,此舉與他在Setúbal College of Education中的設計相似。


/ The ambiguity which I feel is present in this building is not the result of an attitude. It comes from observing and going into a real ambiguity which exists in the project itself, as well as in a moment in architecture. Ambiguity is a result, not a wish. /


在濱水區域, Siza用直接的結構語言創造了面向水面打開的柱廊,連續的石柱兼顧了透明與縱深感。在葡萄牙館旁邊的花園裡,一系列平行的矮牆提供了穿越花園的不同路徑,並加深了空間的層次。


同濟大學建築系研究生成史上最強“西扎迷”,拍下大量西扎建築


同濟大學建築系研究生成史上最強“西扎迷”,拍下大量西扎建築


同濟大學建築系研究生成史上最強“西扎迷”,拍下大量西扎建築




在每個設計的開始,Siza通過回應建築所在環境和相關問題,來讓建築自然地生成。在這過程中,他總是試圖為傳統的文化、空間尋找新的詮釋方法。其地域性的思考往往會被人以“地域主義”一語概括,但事實不能以如此簡單的方式去理解,我們應該更加微觀和具體地去分析各建築所呈現的最終結果,包括場地、人的行為、亟待解決的問題和文化等。Siza並沒有一個預先確立的風格,也不依賴於某種特定的類型或者形式,而是用基本的元素與語言來實現空間的層次變化,以達到他認為在場地上最合適的狀態。


除了場地上的元素外,其他相關的文化、場所也會影響設計的最終呈現。Siza曾說過去的經歷對於他的設計有著重要的影響,“I do not set out to create something ‘new’ for its own sake, and it is evident that memory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my process of invention.”他認為自己所做的並非創造新事物,而是從記憶和潛意識中轉化已有的事物。因此他建議其學生,若條件允許應多親身前往實地體驗,只有在場才能真切感受到空間的氛圍、序列,並瞭解到空間形成所依賴的物質元素及其材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