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山地方誌-歷史文化】李騰鵬‖蘆山鐵索橋的前世與今生

蘆山鐵索橋的前世與今生

李騰鵬

蘆山,南絲綢之路的通道,茶馬古道的重要節點。境內翠岫綿延,河網密佈,溝壑縱橫,自西漢司馬相如開通臨邛古道始,蘆山境內鎮西山至飛仙關段即為南絲綢之路重要路段,而飛仙關則為茶馬古道幾條支道的集結點和驛站。無論南絲綢之路或茶馬古道,穿越蘆山這樣複雜的地勢都不是容易的事。高山、河流、溝壑,如無橋樑,其艱難險阻往往使人望而卻步。古人僻通道路,亦是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古道中有木橋、石橋,而更多的是“立柱作墩,懸索為橋”的索橋。早為蔑索,至元代蘆山境內始有鐵索橋。本人幾十年走過不少鐵索橋,每過一橋,都有晃盪欲暈,行走不穩的感覺,但又不得不走。若不過橋,就會“看到屋,走得哭”,是鐵索橋縮短了人們的行程,並在幾百年茫茫古道中發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對鐵索橋還是有一種抹不掉的情節。為讓更多人瞭解蘆山鐵索橋的歷史和現狀,同時彰顯古之仁人志士對蘆山交通所作的不朽貢獻,就所瞭解的蘆山鐵索橋的歷史和現狀稍作疏理,供有興趣者參考。由於本人資質淺薄,錯誤之處在所難免,拋出一塊破磚頭,還望引來無數無瑕碧玉。

所記鐵索橋以現行政區劃分別記敘。

【蘆山地方誌-歷史文化】李騰鵬‖蘆山鐵索橋的前世與今生

一 飛仙關鎮

1.關門口鐵索橋:位於飛仙關最南端,關門口處,蘆山“4.20”地震災後重建時於2016年建,連接關門和螺峰,為旅遊通道。

2.虎跳子鐵索橋:位於二郎廟螺峰下,青衣江入口最窄處,地名虎跳子。是飛仙關通往天全樂英——兩河口——天全(或滎經)——瀘定這一道路架橋比較便捷的地方,以前建有蔑索橋,清代建鐵索橋,名虎跳子鐵索橋。1935年夏沖毀,未修復,其後兩岸交通用笮橋(俗名溜殼子,是古老的滑繩過渡工具。將一根直徑10釐米左右蔑索固定在兩岸架的蔑籠或大樹上,再用8股頭或10股頭長麻繩,雙摺成圓殼子,人過河時系麻繩成坐式,離岸頭,利用慣性滑向河心,再用手拉麻繩達對岸)、蔑索橋、小渡船,直至上世紀50年代後期。此橋是蘆山縣境內唯一的跨青衣江的鐵索橋。

3.望哀渡鐵索橋:位於現飛仙關鋼索吊橋南即現318線公路橋處。原為望哀渡渡口,《蘆山縣誌》所記蘆山五大渡口之一,志載:望哀渡渡口為雅安至康定必由之渡口。民國初年建一鐵索橋叫望哀渡鐵索橋,1935年沖毀後修復,用至1951年飛仙關鋼索吊橋建成後拆除,此橋通往多功——始陽——天全——瀘定。

4.方公橋:飛仙關老君溪出口南,有一鐵索橋,亦跨蘆山河,此橋為清天全名宦嘉慶年間知州方同煦建。《天全州志》載:方同煦“湖南臨湘進士......蒞政精明,強豪斂跡.....建修多功河橋”,故名方公橋,是較早由飛仙關通往天全多功的鐵索橋,亦是南絲綢之路和茶馬古道上的重要橋樑。此橋長32丈,寬6尺,高3丈許,橋頭有方公石像及碑記,清末洪水沖毀後修復,1935年再次沖毀後,未再修復。

5.上關場口鐵索橋:此橋長2.5丈,寬3.5尺,高1.6丈,建於清代,民國初毀,後在原址上建石橋。

6.老君溪鐵索橋:相傳太上老君曾宿於此而得名。建於清代,現咸豐年間老君溪橋石碑尚存,是舊時飛仙關通往蘆山必經之橋。橋長2.5丈,寬3.5尺,高1.6丈。南端橋頭建於一巨石上,石中央刻有老君像。巨石向溝心處有三分之一是懸空的,民國初,本地鄭家為橋安全,用兩根石柱將懸空處撐起。20世紀40年代,石柱被人打斷,1975年南橋頭隨石垮塌。修復後,1994年大隊將橋拆毀,鐵鏈當廢鐵出賣。溝底用幾根樹條搭通,若遇漲水,人畜均不能過。1998年,修簡易水泥橋。2013年蘆山地震後,重建時恢復原茶馬古道鐵索橋,2016年完工。新橋長15米,寬2米。

7.笆橋溝鐵索橋:亦是飛仙通往蘆山的必經之橋。橋建在笆橋溝溝邊較窄處,橋兩邊各要下石階幾十級才能登橋。橋長2丈許,寬3.2尺,高2丈,清咸豐年間飛仙關人某氏捐建,上世紀50年代後期,“蘆——飛”公路通後拆除。

8.羅帶壩鐵索橋:上世紀60年代,飛仙到蘆山公路打通原飛仙鄉同原鳳禾鄉交界的懸崖三層巖,由天全羅帶壩連“蘆——飛”路已比較便捷。上世紀80年代後期,天全縣政府在原羅帶渡口上約300米處架一鐵索橋,橋長105米。從此改變了天全多功鄉羅帶、半溝等村以及天全永盛、新華等鄉老百姓到飛仙關、到蘆山靠羅帶渡口木船擺渡的狀況,此橋現存。

9.禾茂鐵索橋:《蘆山縣誌》載:“禾茂壩渡口為本境鄉民赴城趕集必經之渡口”。20世紀70年代,渡口船傾致10個小學生溺亡。1981年,蘆山縣政府在渡口上方約200米處建禾茂鐵索橋。橋長114米,寬2米,跨蘆山河,現存。

10.三江口鐵索橋:《蘆山縣誌》載:“三江口渡口,在明代以前,一名大官渡,蓋謂新舊任宰官必由之渡口也”。原蘆山五大渡口之一,後開水東大道,渡口僅供思延、鳳禾兩鄉取近道之用。《雅州府志》:“自屠侯聿清疆界,軍民不混,官險成梁,另開水東坦途,三江大渡俱不出也。”1986年,蘆山縣政府將原銅頭鐵索橋鐵鏈拆建三江口鐵索橋,跨蘆山、寶興兩河合流處,聯通原思延、鳳禾(現屬飛仙關鎮)兩鄉。此橋長115米,寬1.5米,2019年蘆山“8.22”大水沖毀,因現在交通比較便捷,政府決定不再重建。

二 蘆陽街道辦

1.黎明鐵索橋:上世紀90年代,蘆山建黎明鐵索橋,一名思延順河組鐵索橋,跨蘆山河,聯通時沫東黎明村(現屬蘆陽街道辦)和思延周村村,此橋現存。

2.羅公鐵索橋:即蘆山南門鐵索橋,清康熙三十六年時任蘆山縣令羅之熊捐建。橋長36丈,寬4尺,高3丈餘。《雅州府志》記:“因河水暴急,恆舟沒人溺,環以鐵索,今如坦途,邑人德焉。”蘆山人感羅公之恩,取名“羅公橋”,並刻石以贊:“槓梁之設,肇自先王。仿古而治,觀我循良。特捐清俸,闢此周行。綢繆堅緻,鐵石心腸。子來趨事,效力弗遑。憑虛遠駕,不患褰裳。翬飛兩岸,憩息甘棠。名曰羅公,千秋表揚。”縣人竹文光有《羅公鐵索橋》詩:“精金百煉掛長空,雨霽江邊擬是虹。信步無心登道岸,憑虛有路入蟾宮。採蓮誕說洛陽景,呵斷難矜漢將雄。當年御史今如面,清白低流自向東。”此橋歷經多次維修,到民國24年,橋毀於火,縣長趙萬靈脩復。民國31年,山洪爆發,橋基及堤岸沖毀,縣長張宗翽修復。1960年修公路石拱橋時拆除。

3.縣城西門鐵索橋:清乾隆二十五年縣典史繆九成建。橋長16丈,寬3.5尺,高2.4丈。嘉慶二十五年,縣令楊所憲重修。民國2年,洪水沖毀,縣知事陳興庠修復。20世紀70年代拆除。

4.縣城北門鐵索橋:舊名天祿橋,清嘉慶元年建。橋長16丈,寬3.5尺,高2.8丈。橋曾多次維修,咸豐元年,縣人張彥斌捐修一次,光緒13年,縣人趙、衛二姓又募資培修。民國元年,橋被洪水沖毀,知事陳興庠及鄉紳衛從襄等募修復。縣人周瑞岐有《重修天祿橋碑記》。此橋20世紀60年代拆除。

5.西江村鐵索橋:蘆山“4.20”地震災後重建時修,跨西川河,連接西江村和地震博物館。

6.安雲鐵索橋:位於蘆溪村,跨西川河。橋長55米,寬1.2米,現存。

三 思延鎮

1.思延沫水鐵索橋:

原名永渡橋,又名思延下橋。相傳建於元代,年久傾塌。清乾隆年間本鄉任姓捐資修復。民國31年,山洪暴發,橋基沖毀數丈。縣長張宗翽集議培修,蘆山老百姓感張之德,更名為張公橋。蘆山明朝進士竹密有《思延鐵索橋》詩:“一索何年結構西,鐵牛縶攬與唐齊。往來人渡波心月,上下影揺鏡裡梯。翼德焉能呵可斷,相如應憾柱難題。正當羌虜來王道,永作羈縻鎖外坻。”。民國32年,縣人趙良輔有《張公橋碑記》。此橋長36丈,寬3.6尺,高3.2丈。上世紀90年代建石拱橋時拆除。

2.銅頭鐵索橋:建橋年代雖不詳,但應在清代咸豐以前,是當時天全銅頭通往蘆山的鐵索橋,又名銅江橋、樂善橋。1973年苗溪茶場修石拱橋通後,1986年拆除,將鐵鏈移建三江口鐵索橋。高雲登(生平籍貫不詳)有《銅頭場樂善橋贊》:“精金百煉,一帶橫空。渡人無量,四季攸同。我思古人,創此膚功。樂善忘己,卓哉古風。亦越本朝,頭陀遠公。戛戛獨造,重複標隆。登彼羅蜜,依舊亨通。歷阿僧劫,芳徽不窮。今有善者,合志同方。首事倡捐,更新異常。踵事而增,制祥恢張。善哉!高彭楊王。匯而視之,因果無疆。前垂傑構,後繼其皇。為善最樂,積善餘慶。克倡厥後,山高水長。”

四 龍門鎮

1.升恆鐵索橋:舊為龍門渡,明以竹索為橋,興廢靡常。清康熙二十七年,以人多墜溺,時縣令沈士本廢橋,永定為渡。後於光緒七年由縣人募捐改建鐵索橋。橋長90餘米,寬1米多,高10多米,九底四攔。每節鐵鏈粗2.5釐米,長25—30釐米。兩岸條石橋臺,錨定鐵索。臺上建亭,東臺為重簷飛閣,西臺為歇山頂,並各置石獅、石象一對。時蘆山縣令嚴用勳有《升恆鐵索橋碑記》:“蘆城四面皆山也,其下則眾水環注,山愈高則水愈勁。......於是有鍊鐵索飛空為橋者,資費動數百萬,或累千餘萬不等。餘位於蘆始見之,斯亦極地勢之險矣。......邑紳耆等奮然起焉,謂眾擎必易舉,有志則竟成,一人之力奚以濟!維是遠近勸募,不惜勞瘁,不避嫌怨......閱五、六寒暑,而厥工始竣。落成之日,鹹欲請名於餘。餘曰:餘之蒞蘆,適際其盛,未與有力也。顧此舉適億萬人之利,乃載祝曰:斯橋之建在東,其宜建也如是切,其議建也如是難,願得與日月同不朽焉。則重其名曰‘升恆橋’,並記其事。”橋門建築頗具地方特色,茅以升主編的《中國古橋技術史》稱:“牌坊和亭屋相結合......構架式的中國建築,變化靈活,四川蘆山升恆橋門,便是一個非常好的例子。”此橋2009年修公路橋時拆除。

2.龍虎山鐵索橋:位於龍門鄉隆興村。20世紀70年代建。橋長142米,寬1.5米,現存。

3.龍門鐵索橋:一名華萼橋,又稱蘆陽第一橋。橋長160米,寬1.4米,兩岸橋臺建有八角涼亭。清光緒七年清源鄉任家壩任體良、任體芳兄弟捐建。時蘆山縣令嚴用勳有《蘆陽第一橋碑記》:“從來任大事必待有大力之人,又往往誤於所用。以為吾之力也,吾得私之。不知自私其力,先己自負其力。而其力亦竭,而訖於無所有。譬之,塞江流以溉田,田幾汨矣,猶曰吾為數世利。迨至漸盈漸溢,猝然潰崩,徒為旁觀者之空談,而其人亦就湮沒,其後更無能力復振焉。善用其力者不然,公吾力為眾力,其有之力實無窮,而為累世莫湮之力。豈故為果報之說,日日而用之,而其力愈固。日日而靳之,而其力隧隳。理所必然,勢所必至,無待煩言解矣。蘆城東十餘里有升恆橋,方工落成,餘序以言而記其事,是合眾力而為之,故其說較詳。又三十餘里,有龍虎橋,原名華萼橋,系城北清源鄉任公獨力為之,眾呼為蘆陽第一橋。合詞求記,且曰:彼自樂為陰功,非以為名。而故造斯橋者,實不能忘。然則,斯橋也可以無記,又不可不記。乃概論人之善用其力者為之記,庶幾皆知所取則焉。任氏昆季,一名體良,號清遠;一名體芳,號香遠雲。”1966年,被洪水沖毀。後縣人民政府於原橋址上游半里處另建一橋,九底四攔,眼杆長1—2米,直徑3釐米,1984年修石拱橋時拆除。

【蘆山地方誌-歷史文化】李騰鵬‖蘆山鐵索橋的前世與今生

五 寶盛鄉

1.壽相橋:原名魚喜橋,位於寶盛鄉玉溪村,跨蘆山河,因洪水衝圮,清光緒二年重建,更名壽相橋。橋長70米,寬1.5米。兩端有橋亭,西岸有踏道,踏道旁有重簷五開間碑坊,上刻多幅戲文人物,規制宏麗。《中國古橋樑技術史》稱:“四川蘆山魚戲河(玉溪河)壽相橋,橋建築雖已破敗,但風姿獨存,想當年飛簷列楹,丹艧輝明,氣象偉傑,當不下於瀘定橋。”“壽相橋”三字及對聯,為清末黃雲鵠題。碑文為紅軍所刻標語覆蓋。橋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2.寶盛場鐵索橋:位於太平河與大川河交匯處,跨太平河。清代修,民國23年洪水沖毀,解放後重修。修公路橋時拆除。

3.老場上鐵索橋:位於寶盛鄉鳳頭村老場上,跨太平河。1975年建,橋長61米,寬1.5米。

4.天街寺鐵索橋:位於寶盛鳳頭村天街寺,跨太平河。橋長65米,寬1.3米,1980年建。

5.鳳頭(瓦渣地)鐵索橋:位於鳳頭村瓦渣地,跨太平河。清建,後沖毀。1975年重建,現橋長71米,寬1.5米。

6.魚泉峽鐵索橋:民國初老百姓集資建,跨太平河。後修蘆山到太平公路時拆除。

7.三聖頭鐵索橋:位於寶盛鄉中壩村,跨蘆山河。橋長97米,寬2米。2009年建,2019年蘆山“8.22”洪水沖毀重建。

8.公議場鐵索橋:位於寶盛鄉中壩村公議場,跨麻子巖溝。1998年建。橋長18米,寬1.5米。

9.飛水山頭道鐵索橋:位於寶盛鄉中壩村飛水山,跨麻子巖溝。1970年建。橋長18米,寬1.5米。

10.飛水山二道鐵索橋:位於寶盛鄉中壩村飛水山,跨麻子巖溝。1985年建。橋長24米,寬1.5米。

11.飛水山三道鐵索橋:

位於寶盛鄉中壩村飛水山,跨麻子巖溝。1985年建。橋長25米,寬1.5米。

【蘆山地方誌-歷史文化】李騰鵬‖蘆山鐵索橋的前世與今生

六 太平鎮

1.太平鐵索橋:原名福壽橋,現名紅軍橋。位於太平鎮勝利村(原花蓮村),跨太平河。具體建築年代不詳,但據碑文推測應在清道光年間。橋長68.7米,寬1.5米,高6米。年久破損,咸豐七年,老百姓集資維修。橋東頭有碑坊,西頭有廊亭。現存石碑三,碑文被紅軍標語覆蓋,不能全識,大概一為橋名,一為咸豐七年百姓維修集資名錄,另一可能為建橋碑記。

2.民心鐵索橋:位於太平鎮勝利村,跨太平河。2004年建。橋長68米,寬1.5米。

3.關山上鐵索橋:位於太平鎮大河村,跨太平河。20世紀90年代建。橋長80米,寬1米。

4.樂家壩鐵索橋:位於太平鎮祥和村,跨太平河。2002年建。橋長56米,寬1米。

5.龍平鐵索橋:位於太平鎮祥和村,跨太平河。1987年建。橋長110米,寬1.4米。

6.三龍山鐵索橋:位於太平鎮祥和村,跨太平河。2004年建。橋長54米,寬1.7米。

7.中林鐵索橋:位於太平鎮鍾靈村,跨太平河。建築年代不詳,修蘆山至大川公路時拆除。

8.水堰頭鐵索橋 :位於太平鎮鍾靈村,跨太平河。橋長60米,寬1.6米。

9.康家坪鐵索橋:位於太平鎮鍾靈村,跨太平河。2006年建。橋長45米,寬1.6米。

七 大川鎮

1.白石河鐵索橋:位於大川鎮白石河與大邑縣接壤處,跨白石河通大邑。史料有記載,但不詳。據記載推測,建橋時間應為清代咸豐以前,橋毀時間應為民國後期。《天全州志》:“白石橋:鐵索橋通大邑縣。”《蘆山縣誌》:“解放前有上關場口、堰坎......白石河等10多座鐵索橋。”

2.群江鐵索橋:又名飛仙閣鐵索橋,位於大川鎮三江村,跨大川河。1952年建,1986年修公路橋時拆除。

3.河坡上鐵索橋:位於大川鎮三江村,跨大川河。20世紀90年代初搬原群江鐵索橋鐵鏈建,“5.12”汶川地震後建公路橋時拆除。

4.魚嘴安置區鐵索橋:位於大川鎮三江村,跨大川河。2008年建。橋長200米,寬2米。2019年蘆山“8.22”洪水沖毀,重建。

5.馬家坪鐵索橋:位於大川鎮三江村,跨大川河。1975年建。橋長107米,寬1.5米。

6.漆樹坪鐵索橋:位於大川鎮三江村,跨大川河。2014年建。橋長200米,寬2.8米,系鋼索吊橋。蘆山“8.22”洪災受損,維修。

7.麻柳灣鐵索橋:位於大川鎮三江村,跨大河。2012年建,橋長50米,寬1.2米。

8.皮羅寺鐵索橋:位於大川鎮楊開村,跨大川河。2009年建。橋長75米,寬1.5米。蘆山“8.22”洪水受損,維修。

9.保衛三隊鐵索橋:位於大川鎮楊開村,跨大川河。蘆山“8.22”洪水沖毀,不再重建。

八 雙石鎮

民心鐵索橋:位於雙石鎮雙河村,跨西川河。橋長30米,寬1.5米。此橋原為清代木造廊橋,橋廊雕樑畫棟,清幽瑰麗。1956年洪水沖毀後建鐵索橋,2015年建公路橋時拆除。

自元代始,蘆山鐵索橋已有幾百年歷史。舊時蘆山木船擺渡的望哀渡、羅帶、禾茂、三江口、蘆山南門、青龍場等幾大渡口,時有船傾人溺之事發生。《雅州府志》亦記:蘆山南門渡口“因河水暴急,恆舟沒人溺。”蔑索橋、溜殼子等維修成本高且極不安全,《蘆山縣誌》有龍門渡蔑索橋致多人墜橋溺死於水的記載。這些渡口建鐵索橋後,溺亡的事故沒再發生過。在公路橋未通時,蘆山縣城通往四周鄉下都離不開鐵索橋。向東、南過羅公鐵索橋,西有西門鐵索橋,北有北門鐵索橋,東北方向要過升恆鐵索橋。縣境內幾座大的鐵索橋更是蘆山通往外界的要津。思延下橋、銅頭鐵索橋拉近了縣城到天全的距離,壽相橋通邛崍,白石河鐵索橋到大邑,飛仙關原幾座鐵索橋更是在南絲綢之路和茶馬古道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雖然現代建橋技術、經濟實力已讓很多水泥橋、石拱橋代替了鐵索橋,但現在蘆山境內還存在的鐵索橋仍然在蘆山交通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應當說鐵索橋在蘆山幾百年交通中,有不可磨滅的功績。

新中國成立後,從上世紀60年代起,人民政府在縣境內建了多座鐵索橋,方便了人們的出行。特別是山區的老百姓,於中受益匪淺,老百姓非常擁戴現在的政府。而在解放前,由於社會制度及生產力低下等原因,建一座橋是了不起的大事。蘆山古鐵索橋,有老百姓集資建的,更有個人捐建的,還有主政一方,造福一地,為民驅馳的好官員主修或捐修的。老百姓集資捐建,需要當事人具有高尚的情操、徹底的利他精神。為民驅馳的好官員主修或捐修的,官員必備“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達則兼濟天下”之當官為民做主的品格。縣人募捐或集資建的太平福壽橋、升恆鐵索橋、縣城北門鐵索橋以及任姓昆仲、飛仙關某氏捐建的華萼橋、芭橋溝鐵索橋等老百姓會永遠記住併為之樹碑立傳。羅之熊、張宗翽、方同煦等好官員的功績也會載入史冊,青史留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