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政權的象徵

無論多強大的國家,都會有一定的領土範圍,受制當時的於交通經濟軍事力量等原因,對領土的控制力都有一個上限,限度以外的地方,就會採取適當的措施政策,保持國內、及周邊的穩定。下面這些印章,反映了兩漢魏晉時期中央政權對周邊民族政權的關係:


西漢滇王之印

1956年雲南晉寧石寨山6號墓出土黃金“滇王之印”,印證了《史記》中漢武帝元封二年滇王嘗羌降於漢,漢“賜滇王王印,復長其民”的記載.金印原件藏於國家博物館

印——政權的象徵


印——政權的象徵

“漢歸義羌長”銅印 漢代 1953年新疆沙雅於什格提出土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印——政權的象徵


印——政權的象徵

漢歸義賨邑侯金印

方形,駝紐,高2.5釐米,邊長2.3釐米。字體為漢篆陰文。符節印璽,年代為西漢。

"賨", 巴人的他稱。《輿地紀勝》卷162引《晉中興書》:"賨者,廩君之苗裔也。巴氏子務相……立為廩君,子孫列布於巴中。秦並天下,(公元前314年,秦惠文王更元十一年,於巴地置巴郡。以巴氏為蠻夷君長。)薄其稅賦,人出錢四十,巴人謂賦為賨,遂因名焉。" 據徐中舒在《論巴蜀文化》解釋: 巴被秦滅後,"代之而起的並不是秦國的郡縣制,而是南郡以西的巴濮族與閬中周圍的姬姓巴族的氏族制或家族制的大姓統治。這樣的政權,也必然要在秦國的卵翼下,才能夠存在。他們必須向秦國繳納貢賦,因此這些部族也就不再稱之為巴了。賨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產生的名稱。"

"賨義侯"三字,見《三國志•魏志•武帝紀》: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九月,巴七姓夷王樸胡、賨邑侯杜濩各率種落,舉巴夷、賨民來降,於是分巴郡。以胡為巴東太守,濩為巴西太守,皆封列侯。"

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前後,奉節縣南岸甲高壩雙河口農民耕地時,從地中掘出一個大銅洗(形似淺盆,古代的盥洗用具),洗內裝有"漢歸義賨邑侯金印"一顆,漢五株錢萬餘枚。縣廩生劉家佑(字保卿)得知後,以數鬥米換得。解放後,此金印被重慶市博物館收藏,現該金印藏於中國歷史博物館。

印——政權的象徵


印——政權的象徵


印——政權的象徵


印——政權的象徵

漢委奴國王金印

印面正方形,邊長2.3釐米,印臺高約0.9釐米,臺上附蛇形鈕,通體高約2.2釐米

江戶時代(1784年)農民勞作時偶然發現,應該是東漢皇帝賞賜的器物,蛇鈕金印.有學者認為它就是《後漢書.東夷列傳》中記載的東漢建武中元二年(57年)委奴國朝賀時光武帝賜給的印綬

日本福岡市立博物館藏

印——政權的象徵


印——政權的象徵


印——政權的象徵

甘肅省博物館藏傳甘肅和縣出土的三國時期魏歸義氐侯金印

1987 年徵集。長2.3 釐米,寬2.3 釐米,高 3 釐米。金質。鑄造鐫刻而成。方座,雙峰駝鈕,駝呈跪臥狀,四肢曲攏,身上陰刻眉目、口鼻,以平行細短陰線表示毛髮。身下有圓形穿孔,為繫帶之用。印面正方形,鐫刻陰文小篆體“魏歸義氐侯”。是曹魏王朝頒贈地處西北,歸順中原的氐族部落酋領的印信。傳出西和一帶,或與仇池政權有某種聯繫。

印——政權的象徵

內蒙古博物院藏1956年烏蘭察布盟涼城縣小壩子灘窖藏出土西晉鮮卑歸義侯金印

印——政權的象徵

內蒙古博物院藏1956年烏蘭察布盟涼城縣小壩子灘窖藏出土西晉烏丸歸義侯金印

印——政權的象徵

“晉歸義羌王”金印

通高2.9釐米,印面邊長2.4釐米。金質,駝鈕,正方形印面,篆書陰文“晉歸義羌王”。1960年由陝西省西安市特藝公司送交,現收藏於陝西曆史博物館。

印——政權的象徵


印——政權的象徵


印——政權的象徵

嘉德拍賣2010年拍賣的晉歸義羌侯金印

晉歸義羌侯金印 長21毫米;寬21毫米;高25毫米

印——政權的象徵


印——政權的象徵


印——政權的象徵

晉歸義胡王金印 西晉(公元265—316年)。通高2.60釐米,長、寬各2.20釐米。重83.2克,含金量70%。此印為四十年代孟津商人到甘肅從古董商手中購得。洛陽博物館藏

印——政權的象徵


印——政權的象徵


印——政權的象徵

“晉蠻夷歸義侯”金印,晉(265—420年),長、寬、高均為2.2㎝,純金,重85.5克,金黃色。蛇狀鈕

印——政權的象徵


印——政權的象徵


印——政權的象徵


印——政權的象徵


印——政權的象徵

“晉蠻夷歸義侯”金印

正方形印面,邊長2.2,通高2.8釐米,重88.8克。印背鑿刻駝鈕,臥姿,駝頸後有鬃毛,腹部下鑿孔,周身兩側、背部鑿刻有順向排列的鬃毛。印面陰刻印文三行六字“晉蠻夷歸義矦”,印文鑿刻結構端莊。印文中“晉”時代、“蠻夷”古代泛指邊遠地區以遊獵畜牧的族群,故有南蠻北夷之稱,“歸義”封號、“矦”古代官職。在西晉時期,周邊少數民族不服從王化,為了籠絡已歸順於朝廷的少數民族頭領,西晉王朝實施懷柔政策,朝廷封賞他們以王、矦之爵位,並賜給他們以金官印為信證。

印——政權的象徵


印——政權的象徵


印——政權的象徵


印——政權的象徵


印——政權的象徵


印——政權的象徵

西晉“蠻夷侯印”

印面刻有“蠻夷侯印”四個篆體陰文字,印面2.3x2.3釐米,高2釐米,重91.2克,經相關部門鑑定考證,此印是西晉王朝,敕封給蠻夷侯首領的爵印

1990年湖南平江縣梅仙鎮鍾字林的鐘姓農民在挖土燒磚時發現

湖南省平江縣文管所藏


印——政權的象徵


銅駝鈕“晉率善氐佰長”印,晉,印面2.2×2.2釐米,通高2.7釐米。

印銅鑄,駝鈕。印文為漢篆字體,白文,右上起順讀。

三國時期,各方征戰不斷,晉以武力統一,但社會經濟已遭到巨大的破壞,政權的社會基礎薄弱,五胡十六國相繼而起。出於政治考慮,晉沿用曹魏的政策,對各部族首領多行冊封。存世的漢、魏、晉頒發給少數民族的官印以晉所頒者數量為最多,內容幾乎涉及當時此類官印的各部族與稱號。此印即晉政權頒發給氐族下級首領的官印。

印——政權的象徵


印——政權的象徵


印——政權的象徵

感慨萬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