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危機?中國這次不一樣!

有人調侃,股神巴菲特最近幾天“年輕”了不少!在過去的十個交易日,美股經歷了4次熔斷,這比“股神”巴菲特過去88年遭遇的所有“史詩級”股災總數都要多。

經濟危機?中國這次不一樣!

因此,很多市場人士又喊出了“這次金融危機堪比1929年大崩潰”。說來也湊巧,筆者是2008年大學畢業後參加的工作,正好趕上美國“次貸危機”,那時還和朋友打趣,怎麼剛進入社會,“世界經濟就要崩潰了?”因此,我們不妨簡單總結一下,和2008年相比,中國和原來有哪些不一樣?

1、人口結構不同

近些年,人們普遍接受了“人口結構是經濟社會重要的一個發展指標。”最直接的一點,人口結構直接影響公共政策的制定。根據經濟學家蔡昉的觀點,中國“人口紅利”在2010年的時候就消失了。其結果是:人口紅利消失,投資回報率就下降,自然潛在增長就會下降。近兩年,中國經濟出現的減速,人口結構也是一項重要原因。

2、技術條件不同

2008年,我們大家還在使用諾基亞手機,也就是所謂的2G水平。從新聞採訪來說,當時電話、郵件是重要的溝通方式,而且那時候社交媒體更多的還是一種概念,更談不上什麼“萬物互聯”。但今天,我們的技術條件已經極大的改變了。一方面、5G時代已經拉開了帷幕;另一方面:各種新能源、新技術層出不窮。

當然,信息技術的高度發達也帶了一些副作用,比如加重了風險的擴散。比如,昨天國內資本市場都在轉發“橋水基金‘爆倉’”的消息,並引發了市場的震動。但今天,橋水基金回覆稱,雖然遭遇了大規模回撤,但產品依舊安全。

3、各國政府調節經濟的能力出現了差異

基於對1929年“大蕭條”的研究,各國政府在面對經濟危機時,對強調對經濟進行了快速的直接干預,在較短時間內改變了經濟自由落體的狀態。比如美國就在2008年金融危機後推出了“QE”,中國政府也推出了“四萬億”。

但本次美國股市的多次熔斷,恰恰發生在美聯儲緊急宣佈“零利率”之後。有人說,這是因為美聯儲降息用力過猛,導致市場情緒崩潰;有人說,這是美國在為多年來的貨幣政策(QE政策)買單,即市場對單純的貨幣刺激政策“免疫”了。

但對中國來說,我們的各項政策仍有空間。2019年底,央行行長易綱就表示,“目前我國利率水平應當是一個適度的利率水平,法定存款準備金率的水平也為今後的宏觀政策調整留有充足的空間。”易綱表示,我國並不急於像其他一些國家央行所做的那樣,有一些比較大的降息和量化寬鬆的政策。

4、全球化面臨挑戰

過去10年,是全球化發展遭遇“挫折”的十年。有統計顯示,2019年,全球企業的新海外投資連續第四年下降至近十年來的最低水平,這表明隨著全球經濟降溫,全球化進程將放緩。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的一項研究也顯示,在2019年,外國直接投資(FDI)從前一年的1.41萬億美元降至1.39萬億美元。1%的下降使全球外國直接投資處於2010年以來的最低水平。

理論和實踐早就得出了結論,在經濟領域的貿易保護主義和單邊主義行為,最終將損害本國政府、企業和居民利益。比如,美國前不久將中國口罩等從關稅清單中去除,為美國進口中國這些產品降低門檻。對此,中國駐美國大使崔天凱表示,“那些關稅,本來就不應該存在,取消是理所當然的,再說這是人命關天的事情,難道還要打關稅戰嗎?”

可見,面對可能因疫情產生的經濟危機,中國已不是2008年的樣子,有機遇也有挑戰。

那麼,中國應該怎麼做?

3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召開會議,分析國內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形勢,研究部署統籌抓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重點工作。會議指出,“

受國內外多種因素影響,當前我國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增強緊迫感,加快建立同疫情防控相適應的經濟社會運行秩序,積極有序推進企事業單位復工復產,努力把疫情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限度。要以省域為單元推動經濟社會秩序恢復。

而從長期看,在此次疫情過去之後,中國經濟未來發力的方向也是清晰的,下屬幾個方向是市場比較關注和認可的:

第一、補上科技的短板,補上核、高、基(核心電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礎軟件產品)投入不足的短板;

第二、進一步加強中國戰略新興製造業工業製造中產業鏈集群的發展;

第三、是要下決心降低中國的物流成本;

第四、進一步解決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關鍵在於健全和完善資本市場;

第五、補足公共服務,教育衛生文化方面的短板。

最後,我們用“權威人士”曾經的一項研究結論作為結束:“比較研究的結論還告訴我們,無論國際風雲如何變幻,集中力量辦好自己的事是我們應對外部巨大沖擊、實現我國和平崛起的根本之策。”

新金融記者 張兆瑞

關注新金融傳媒微信公眾號(xjrcm1),獲取更多財經資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