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說如果當年朱自清沒寫《背影》,他父親可能至死都不原諒他?

我說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車外看了看,說:“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

——朱自清《背影》

以上這段節選自《背影》的內容,估計是中學時,大家印象最深的一段文字之一。一篇《背影》講述了一對平凡父子間的點點滴滴,寫盡了一段父子深情。

為何說如果當年朱自清沒寫《背影》,他父親可能至死都不原諒他?

筆者還記得當年上學時,我們那位年過半百的語文老師,每次唸到深情處,總會眼裡閃著淚光。當時我不明白,不就是一篇敘事散文嗎?至於這樣嗎?多年後,在瞭解完朱自清的生平後,才明白關於這篇散文,當年老師還有許多事,是不忍心告訴我們的。

為何說如果當年朱自清沒寫《背影》,他父親可能至死都不原諒他?

朱自清並非一個傳統意義上的“孝子”,他甚至為了一點小錢當面頂撞父親,與父親決裂。1898年,朱自清出生於江蘇,家裡也算是書香門第,父親在江浙一帶做了個小官,頗有些老式家長的威嚴。朱自清是家中長子,是一個家族最大的希望。1916年,不負眾望的他進入北大預科,但不久父親卻失業了,為了減輕家裡的負擔,朱自清在1920年提前畢業,進了中學教書。

為何說如果當年朱自清沒寫《背影》,他父親可能至死都不原諒他?

本來父子關係是不錯的,可當時沒有工作,卻仍有一大家子要養的父親卻不打招呼,來到中學,領走了兒子的工資。就是這點小錢,讓父子決裂了。或許在父親看來:我培養了你這麼多年,家裡還有弟弟妹妹,我拿你一個月工資有什麼大不了的,老子用兒子的錢有什麼錯。而在接受了新式教育的朱自清看來,一切可能是這樣的:花錢是小,你應該先和我說一聲,都什麼年代了還這樣搞家長制度,我自己也有小家庭要養。

為何說如果當年朱自清沒寫《背影》,他父親可能至死都不原諒他?

都說父子沒有隔夜的仇,但這兩位都是好面子的主兒,這怨一結就是幾年。雖然中間朱自清曾帶妻子回老家省過親,但父親並沒原諒他。直到1925年,朱自清終於收到了一封老家來的信,是父親親自寫的,內容概括起來就是一句話:我快不行了。讀到這封信,朱自清感慨萬千,對父親的種種不滿一下子煙消雲散了。他想起了1917年,父親送自己上北京時的情形,寫下了《背影》。

這篇文章只是朱自清一時有感寫下,所以他當時並沒有給父親讀。直到文章寫完3年後,父親才在報紙上看到了這篇文章。從此,父子和好。很多人都說,當年朱自清若是沒寫《背影》,或許父親到老都不原諒他。瞭解了這些,我們再去讀這篇散文,就能明白它能風靡近百年的原因。

為何說如果當年朱自清沒寫《背影》,他父親可能至死都不原諒他?

教育學家葉聖陶曾用以下這段話來評價《背影》:

這篇文章通體乾淨,沒有多餘的話,沒有多餘的字眼,即使一個“的”字,一個“了”字,也是必須用才用。

大家不要覺得這是隨便說說的,其實葉聖陶是話中有話的。除了《背影》,朱自清還寫過一篇《荷塘月色》,大家若是粗略比較一番就會發現一個頗有意思的地方。《荷塘月色》通篇共用了多個比喻,寫得華麗浪漫,當年余光中先生甚至認為比喻用得太多,寫得根本就不高明。其實愛用比喻,追求浪漫唯美,一直是朱自清的文風,但在《背影》中他通篇都是敘事,不多用一個字,不多說一句話,就將父子深情寫得淋漓盡致。

這就是一年中年男人對父親的感情。寫美景時他文采斐然,可是面對父親時,卻說不出一句“我愛你”。瞭解了這些,再讀《背影》,大家有什麼想說的嗎?歡迎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