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奶昔ru
要解釋你的糾結,可以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論分析。按照精神分析的觀點,人格結構由三部分構成: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主要代表本能慾望,趨樂避苦,典型的表達方式是我要怎麼樣,超我代表社會規範的內化,趨善避惡,典型的表達方式是我該怎麼做,自我代表理性,趨利避害,既要滿足本我的慾望,又要接受超我的監督,還要考慮現實環境條件,經過權衡利弊之後作出最有利於自身的認知行為選擇。
從弗洛伊德的理論來分析,每個人的自我都處於糾結之中,因為本我和超我的需要有天然的衝突,很難調和,本我只要滿足自己,根本不管其他,而超我作為社會規範內化的代言人,要求個體遵守社會規範,要儘可能滿足他人的需要。這種內在的衝突已經夠折磨自我了,還有個不太好把握的現實環境,造成自我常常處於焦慮之中。面對現實環境的衝突會出現客觀性焦慮,本我不能滿足會出現神經症焦慮,不接受超我監督則會出現道德性焦慮,也就是通常所說的罪感恥感愧疚感。
現實生活中別人找我們幫忙,通常是沒有報酬又需要我們付出一定的精力,很明顯這是一件無利益的苦差事,既不符合本我趨樂避苦的行事原則,又不符合自我趨利避害的行事原則,如果這個人對我們又不太重要,我們就會既不願意積極主動幫助,但又不好意思直接拒絕,這時侯我們體驗的主要是客觀性焦慮。求助的人不可避免地會從我們的行為特點感受到我們的不情願,他的自尊感就會讓他放棄求助,此時求助者的放棄雖然滿足了我們人格中本我和自我的需要,卻又會讓我們人格中的超我受傷,超我會因為沒有積極主動去幫助一個同伴而產生愧疚感。而愧疚感通常會持續比較長的一段時間,因為從情感類型來講道德感屬於高級情感,有較強的穩定性。所謂長痛不如短痛,因此在這裡我還是建議你儘管不太願意,還是要儘可能說服自己積極主動向他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你會收穫到來自他人的尊重,滿足自我的尊重需要。寫到這兒,腦子裡突然冒出一句很美的格言:送人玫瑰之手,歷久猶有餘香。我們共勉。
廣收
我一個親戚生了肝癌,求生慾望很強,我對他說,我看到報紙上有一種治療你的藥,我馬上出差了,替你買回來,臨走時,他老婆叫我不要買了,說他己經不可救藥了,我我出差回來,心中一直糾結,我碰到他怎麼交代呢?到了金壇,有人告訴我,他己經死了,我才鬆了一口氣。
user2967448950190
萬事萬物包括人在內都有自私,這是大自然的規則,當你朋友需要你幫忙的時候,你肯定有自己的難處,這難處關於自身利益,自私相當於你心裡的圈圈,關於你的事情你那個圈圈會全身心為自己服務,但是關於別人,你的圈圈一時之間無法發揮它的大小, 你朋友放棄讓你幫忙的時候,你心裡開始是放鬆的,但是就是這麼一放鬆,那個圈圈自然就放大了,放大之後心裡會裝進友誼,關係,利害 ,關係和友誼一起對利害,從而你心裡不舒服,
伏羲先祖之八卦
有一句話說得好,每一個看似不合理的行為背後都有一個合理的需要。當有人讓你幫忙時你不願意,此時要深刻覺察自己,幫助他人是你一個需要,另一個不願意幫忙的需要是什麼呢?我姑且猜測是嫌麻煩,自己想輕鬆,這兩個需要在你的內心哪個更重一些呢?從第一句看,自己想輕鬆更重一些。當對方不需要你幫助時,你內心有愧疚,這又是什麼造成的呢?是幫助他人的需要沒有得到滿足,從這裡看出,這兩個需要,還是幫助他人的需要更重,只是你自己不知道,當對方必須時,才顯露出來到底哪個需要更重一些。
通過這件事,讓你分析出內心的需要以及哪個更重的問題,所以下次遇到類似情況,也就知道怎麼做來滿足自己內心的需要了。
山石家庭教育
謝謝!當有人需要幫忙的時候,人家真的有困難,你內心在不願意你也要幫助人家。
誰都有須要幫助的時候,沒有萬事不求人的時候,幫助別人就等於幫助你自己,也許你今天幫助的這個人以後很可能就是你人生中的貴人。
為什麼可能你內心真的愧疚,人的一生不可能沒有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