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任堂惠替死楊六郎的故事,說說文學和戲劇中的“雙生子梗”

任堂惠替死楊六郎,二人的差別就是幾根紅頭髮

在劉蘭芳先生演播的評書《楊家將》中有個特別的人物任堂惠,他長得和楊六郎一模一樣,兩人經常互相冒充對方,引出一系列故事。

從任堂惠替死楊六郎的故事,說說文學和戲劇中的“雙生子梗”

書中交代,任炳字堂惠,雲南昭通人,母親郝氏,妻子白氏,他家世代善於相馬,以販賣牲口為業。因被楊六郎救過性命,二人結為盟兄弟,六郎還把楊家槍法傳授給他。任堂惠終不負兄弟之情,關鍵時刻捨命全交。

六郎發配雲南,奸賊王強借傳聖旨之際要取他人頭。任堂惠得知後,騙得了楊六郎的戰袍,這戰袍本來就是他送給六郎的,六郎之妻柴郡主在領口上繡了一個“景”字,以示這是六郎(楊景)的衣服。任堂惠穿上這件袍子後,詐稱楊六郎,王強砍下他的人頭回京。朝中眾人見到人頭都以為六郎已死,只有寇準機警,他想到六郎曾悄悄告訴他,六郎的頭頂有幾根紅髮,那是跟任堂惠的唯一區別。寇準撥開人頭髮髻,沒有發現紅髮,明白這是假六郎。在任堂惠替死後,楊六郎只好以任堂惠的身份販賣牲口為生,直到大擺牤牛陣時才說出真相。

任堂惠之所以捨身救楊六郎,按照書中交代,一來是二人情義猶如手足親兄弟,二來為的是讓六郎有朝一日冤情昭雪後重做大元帥保家衛國。

從任堂惠替死楊六郎的故事,說說文學和戲劇中的“雙生子梗”

這個故事聽來非常好玩,但又明顯荒誕離奇,現實主義的作品根本不可能出現這樣的情節。然而,這也正是評書最大的特點,它就是半真半假的神話!我們只有穿透荒誕不經的表面語義,才能觸摸到其真正含義。

那麼,《楊家將》為什麼要設計出任堂惠楊六郎這樣一對猶如“雙生子”般的人物?讓我們慢慢揭開真相。

京劇《三岔口》和地方曲藝中的任堂惠

查閱明人熊大木的《楊家將演義》和秦淮墨客的《楊家府演義》,都沒有發現任堂惠這個人物。在京劇《三岔口》中倒是有個同名角色。

《三岔口》簡直就是京劇武打的代表劇目,很多人都記得其中兩名武生默不作聲“摸黑”對打的場景,對故事的前因後果卻不大清楚。其實這是一出與《楊家將》故事有關的戲。大意是講,焦贊闖下大禍,宋王大怒,將他發配沙門島。楊延昭派手下將領任堂惠暗中保護焦贊。行至三岔口,差人帶著焦贊入住一家客店,這是一家黑店,店主劉立華夫妻專門劫殺過往旅客。任堂惠趕到,也入店住下。夜半,劉立華來殺任堂惠,任堂惠早已預知,二人在黑暗中互相摸捉、對打。之後,焦贊發覺,也加入戰鬥,天亮時,任堂惠和焦贊將劉立華夫婦殺死。

(此戲後來將劉利華改為正面角色,天亮後三人發現誤會一場,皆大歡喜。現在演出的《三岔口》是這個新編版。)

從任堂惠替死楊六郎的故事,說說文學和戲劇中的“雙生子梗”

這場戲的大部分時間彷彿是一部電影默片,兩個武生一黑一白,一俊一醜,沉默對打,全靠動作和表情出彩。只是《三岔口》中並沒有提及任堂惠與楊六郎形象相似。

在河南墜子、二人轉等一些民間曲藝中倒是有任堂惠與楊六郎長相一樣,慷慨替死的情節,這和劉蘭芳評書的情節大致相仿。

任堂惠和楊六郎長得一模一樣,這種類似“雙生子”關係的情節其實在古今中外的文學、戲劇中廣泛存在。

“雙生子梗”在文學戲劇中被廣泛應用

故事中的人物有個孿生兄弟(姐妹),或者二人只是沒來由地形象一樣,二人身份因此互相成為替身,引發一系列誤會和矛盾衝突,這是古往今來文學戲劇的一個常用手法。本文將這種創作手法稱之為“雙生子梗”。

比如《紅樓夢》中的賈寶玉就有一個跟他形象一模一樣的對照性人物“甄寶玉”;《水滸傳》中出現了“真假李逵”、“真假宋江”的情節;《西遊記》中“真假悟空”、“真假唐僧”的情節。

再來看西方文藝作品,法國大仲馬的傳奇小說《三劍客》裡,路易十四的孿生兄弟菲力普被人安排坐上王位,路易十四反被關入巴士底獄。其實這還不完全是大仲馬的原創,他的這部小說吸收了流傳於民間的關於鐵面人和雙生子的故事。

從任堂惠替死楊六郎的故事,說說文學和戲劇中的“雙生子梗”

西方文藝作品的“雙生子梗”可以追溯到古羅馬時代劇作家普勞圖斯(公元前254-184)的傳世之作《孿生兄弟》。故事梗概是這樣的,商人西庫盧斯生了一對孿生兒子,其中一個丟失了。後來,在家的孩子前去尋找自己的兄弟,在異鄉鬧出了很多誤會和笑話。最終,兄弟二人彼此相認。

《孿生兄弟》開啟了誤會喜劇的先河,即因為身份被誤認而引發各種笑料。

16世紀,莎士比亞在這部劇作的基礎上創作了《錯誤的喜劇》,情節與前作有很多相似之處,只是更為豐富熱鬧。劇中出現了兩對雙胞胎,兩個主人是雙胞胎,他們的兩個僕人也是雙胞胎,彼此錯位之後,可想而知會鬧出多少誤會和笑話。

從任堂惠替死楊六郎的故事,說說文學和戲劇中的“雙生子梗”

“雙生子梗”營造戲劇衝突除了因為人物外在形象驚人一致外,更重要的一點是人物內在的強烈反差。兩個形象完全一樣的人,卻在性格、身份、言行舉止等諸多方面差別巨大。這也說明,“雙生子梗”真正的意義在於製造一種二元對立關係,從而用來影射善與惡、正與邪、貧與富、尊與卑等天然的對位概念。

金庸小說《俠客行》中兩位主角石破天和石中玉外貌完全一樣,卻是一正一邪。小說不但用各種情節突出二人這種內在的反差,更是在細節上營造這種對位關係。例如二人的父母石清和閔柔,服色就是一黑一白,住的地方叫做玄素莊,也就是黑白莊。就連他們所騎的馬匹也格外有趣:

這兩匹馬形相甚奇。一匹自頭至尾都是黑毛,四蹄卻是白色,那‘烏雲蓋雪’的名駒;另一匹四蹄卻是黑色,通體雪白,馬譜中稱為‘黑蹄玉兔’……

兩匹馬一黑一白還不算,黑的四蹄雪白,白的四蹄烏黑,這分明是象徵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可見,文學戲劇中的“雙生子梗”不只是反映非黑即白的的二元概念,更為注重的是兩種對位概念之間相互交融、相互輝映的關係。

例如,在成龍電影《雙龍會》中,出現這樣一對孿生兄弟,一個是混跡社會的小混混,一個是上流社會的音樂指揮家。當兄弟二人身份混淆之後,小混混陽剛不羈的氣概打動了指揮家的女友,而指揮家文雅的風度令小混混一直追求的女孩特別喜歡。這雖是一部商業片,卻相當成功地襲用了誤會喜劇的手法,即因錯認身份而產生笑料。同時,還非常嫻熟地把二元對立、交融的文學觀念揉入其中,令影片陡然增添了不易被人察覺的哲學內涵。

從任堂惠替死楊六郎的故事,說說文學和戲劇中的“雙生子梗”

《雙龍會》海報

對於“雙生子梗”運用於文學作品之中,金庸在其《俠客行》一書的後記中還專門表達了自己的看法:

由於兩個人相貌相似,因而引起種種誤會,這種古老的傳奇故事,決不能成為小說的堅實結構。雖然莎士比亞也曾一再使用孿生兄弟、孿生姊妹的題材,但那些作品都不是他最好的戲劇。

顯然,這段評語對“雙生子梗”的評價偏低了,其中多少含有一點謙遜之意。其實對於現代讀者來說,“雙生子梗”的最大缺陷或許在於難於出新,容易落入俗套。

當小說家還在為“雙生子梗”難以創新而苦惱的時候,它早已在影視作品中煥發了“第二春”,畢竟這是一個能讓演員的演技得以充分發揮的絕佳素材。曾經熱播並廣受好評的網劇《白夜追兇》,就是一個應用“雙生子梗”很為成功的例子。也許大部分網友在看得著迷的時候並不清楚,這個講故事的手法是從遙遠的古代延續至今。相信“雙生子梗”這麼優秀的一個“梗”必將會持久地“熱下去”,還會不斷翻新花樣。

從任堂惠替死楊六郎的故事,說說文學和戲劇中的“雙生子梗”

《白夜追兇》

《楊家將》中多處使用“雙生子梗”,只為詮釋“全忠全義”的主題

瞭解了“雙生子梗”的來龍去脈,再來看評書楊家將中任堂惠與楊六郎的關係,也許會有新的收穫。

在京戲《三岔口》中雖然沒有出現明顯的雙生子形人物,但其實暗含著還是有這樣一對人物存在。任堂惠和劉利華一黑一白,一醜一俊,一正一邪,其實就是一種對位關係。二人摸黑對打,即是對真假莫辨、正邪莫辨的隱喻。直至最後,正義戰勝邪惡,完成了對忠義正直的楊家將一方的謳歌。

看來,任堂惠在楊家將故事裡始終具有“雙生子”的功能含義。

從任堂惠替死楊六郎的故事,說說文學和戲劇中的“雙生子梗”

任、楊二人形象完全一致,卻身份反差巨大。一者尊貴,一者卑微。評書中,任堂惠代替了元帥楊六郎赴死之後,楊六郎則委身成為一名牲口販子,最終以“牲口販子”這個卑微的身份擺下牤牛陣,大破遼軍,從而成功“轉型”,又迴歸為元帥的身份。“元帥”與“平民”在這種不斷置換的過程中,變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這不是正是“雙生子梗”在文學戲劇中常見的表現方式嗎?

其實仔細想來,《楊家將》故事中的“雙生子”並不只有楊六郎和任堂惠,另外還有兩對,分別是楊大郎和宋太宗皇帝,楊二郎和八賢王趙德芳。因為他們彼此形象相似,在關鍵時刻,才出現了“替身赴死”的大戲。

還記得著名的金沙灘一戰嗎?遼軍在金沙灘設下鴻門宴,邀請宋太宗和八賢王趙德芳去赴宴,其實是暗設伏兵要將宋朝君臣一網打盡。危難之際,楊大郎扮裝成了宋王,楊二郎扮成了八賢王,楊家其餘幾個兒郎扮作臣僚將佐。一場惡戰之後,楊家的七郎八虎戰死的戰死,失散的失散,楊老令公碰死於李陵碑下,上演了一場蕩氣迴腸的英雄大戲。

對這段故事曾有一段朗朗上口的順口溜作為總結:

大郎替了宋王死,二郎替了趙德芳,三郎馬踩如泥漿,四郎八郎流落到番邦,五郎出家當和尚,七郎亂箭射死高杆上,一百單三箭,七十二顆透心涼,李陵碑前碰死了楊老將,只有六郎穩坐中軍帳。

從任堂惠替死楊六郎的故事,說說文學和戲劇中的“雙生子梗”

如果說任堂惠與楊六郎這對“雙生子”體現的是一種卑與尊的關係,那麼,楊大郎、楊二郎對於宋王、八賢王不也一樣是尊與卑的關係麼。

原來,這些雙生子關係都是卑者作了尊者的替身。

任堂惠替楊六郎死,這即意味著朋友之間的義,也意味著士卒對將帥的忠;而楊家滿門忠烈替皇帝而死,這意味著臣子對君主和國家的忠。(我們不必苛責,這樣的忠義思想就是古人最為推崇的價值觀。)在這樣的關係中,尊與卑沒有絕對的界限,君待臣以禮,臣事君以忠。上下合力,同仇敵愾。

原來,楊家將故事中屢屢出現的“雙生子梗”以及“替身赴死”情節,正是對“全忠全義”信仰的別樣詮釋!


參考閱讀:

參考書目:《楊家將》(評書)王增義口述,劉蘭芳、王印全整理;《國劇大成》之《三岔口》;《俠客行》;《錯誤的喜劇》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