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黔: 計算機世界的巾幗英姿

封面故事 | 張黔: 計算機世界的巾幗英姿

在以男性為主導的計算機世界裡,香港科技大學計算機科學及工程學系講座教授、騰訊工程學教授張黔巾幗不讓鬚眉,在這片她所熱愛的天地間,孜孜不倦地尋找新的突破。


封面故事 | 張黔: 計算機世界的巾幗英姿

張黔

“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創新獎”獲得者

香港科技大學計算機科學及工程學系講座教授

騰訊工程學教授

採編│李慧

文│蘇寶茵

圖|由受訪者提供


一抹亮色


那是一次莊嚴隆重的計算機科學技術頒獎典禮,身穿一襲淺色套裝的張黔站在臺上,手捧獎盃。

你很難不對這個高挑的身影留下深刻印象,一來是她散發著優雅知性的獨特風範,二來則因為她是臺上一眾獲獎者中唯一的女性,由此生出一種“眾星捧月”的視覺衝擊……類似的合影能在網上搜到不少,拍攝的場合除了頒獎典禮,還有學術交流研討會、論壇講座,香港科技大學計算機科學及工程學系講座教授、騰訊工程學教授張黔通常是當中為數不多,甚至唯一的女性。

計算機科學向來被視為由男性一統天下的職業領地,能闖入其中並站穩腳跟,張黔的實力毋庸置疑。


1999年,完成武漢大學計算機專業本碩博學習的張黔通過嚴格篩選,進入了當時創立不久的微軟亞洲研究院。在這所張亞勤、沈向陽、李開復等技術大伽雲集的“中國互聯網的黃埔軍校”,這個聰明刻苦的女性光芒四射。


她曾因在無線漫遊技術上的創新性研究榮獲麻省理工學院《技術評論》2004年“世界百名青年創新學者”。她也是當時微軟亞洲研究院最年輕的主任研究員。


2005年8月,張黔進入香港科技大學,並任職至今。在見證香港科技大學邁進亞洲一流學府的同時,她的科研事業也不斷迎來新突破,屢獲獎項,曾榮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創新獎”。張黔目前也是國際電氣電子工程師學會會

士(IEEE Fellow)。


這些年來,這位睿智的女性科技工作者以出眾的實力在計算機科學領域展現智慧的光芒,為這片長期由男性壟斷的單調的世界添上一抹亮麗的色彩。


知難而上


“我比較喜歡新東西,不喜歡在一個領域待太久。”與溫婉文靜的外表截然不同,張黔的骨子裡湧動著一股敢為人先、勇於開拓的拼勁。這股生猛豪邁的闖勁多少成就了張黔在科研事業的突破,但這卻並非傳統觀念中典型的女性氣質。安定求穩,才是更多女性所向往的。


與自身開拓創新的性格特質一致,張黔的研究方向豐富多樣,項目涵蓋多媒體傳輸、無線通訊、認知無線網絡、傳感器網絡和智能物聯網等領域。


每個方向實際都是上一份工作的延續,彼此環環相扣:對於一個方向的探索往往會引出新問題,而對這個新問題的拓展又引出一個新的方向……如此循環往復,最終織出了一張縱橫有序、脈絡分明的科研大網。


鍾情新領域的早期探索,偏愛應用和系統結合的跨學科課題——這兩大要素構成了張黔鮮明的個人研究風格。


“在科研工作中,有99%的時間都是痛苦的。”張黔感嘆。科研的路子本就難走,而她一直選擇一條更難的路:無論是意味著開山闢路的新領域早期探索,抑或是打通不同學科壁壘的跨學科研究,均對於研究者的綜合知識與能力有著更嚴苛的要求。


“偏向虎山行”的代價是,張黔在攻關時少不了被折磨得焦頭爛額。但實際上,她享受這種“被虐感”:因為這些痛苦的過程總能逼使她跳出“舒適區”,令她不得不以最快的速度學習新知識,在最短的時間內“榨”出自己的最大潛能。


赤誠之愛


好幾位張黔昔日在微軟亞洲研究院的舊同事都不約而同地記得這位女教授對玩具的喜愛。《北京晚報》在2002年的採訪報道中寫道:“張黔的辦公室很女性化,到處擺放著青蛙王子、叮噹貓等玩具”。這位在同事、學生印象中充滿童真又不拘小節的女教授,也有“狠”的時候。

“做科研就要對自己狠一些。”張黔在一次經驗分享中反覆談到。“所謂‘狠’,就是做研究時始終要朝著頂尖的、世界一流的目標去努力,要以嚴苛的標準來要求自己,不能隨便發現什麼就急著去發個論文了事……”談到這裡,她收起了此前的笑意,語氣變得嚴厲,“這是對科研事業的尊重,也是對研究者自身的尊重。”如虔誠的教徒般捍衛著自己對計算機科學的信仰,源於她對這門學科愛得深沉。


從張黔對技術研發的談論中便能充分感受到這份純粹、赤誠的愛。言語中藏不住的興奮勁兒,再加上連珠炮般脫口而出的“有趣”“好玩”,即使是對科研不明就裡的行外人此刻也會被張黔打動,不自覺地要與她一同為某個新的技術發現歡欣鼓舞。


在計算機科學這片她心馳神往的天地,她始終如孩子一般,對一切充滿好奇。“好玩的事非常多”,張黔透露,她和團隊最近正在“玩”的,是探索利用邊緣智能進行無接觸感知,通過探討如何將感知和通信合二為一,從而為更多應用能。


一方面,一日三餐用到的杯、勺、碟、碗都可能成為感知計算的載體以及人類的貼身營養師。另一方面,傳統的通信媒介也將成為精準感知工具。基於機器學習的無線細粒度感知和通信技術將合為一體、使計算與感知無處不在。


張黔說,最滿意的項目目前還沒有,也有可能永遠都沒有。“因為最好玩、最有趣的東西還在後頭呢!”她笑得燦爛,猶如一個在沙灘玩耍的孩子,興奮地看著一望無際的大海,滿心歡喜地期待著一顆更漂亮的貝殼。


榜樣的力量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發表於2019年初的評論文章指出,“儘管近年我國女性科技工作者隊伍迅速壯大,但與男性相比,女性科技工作者的科研產出和科研項目承擔數量較少,能力提升的機會更少。”


“科研面前實際上無分性別,如果非得說出個區別,我認為女性做科研更有優勢。”根據張黔的切身體會,女性科研工作者有著更強的表達力、溝通力以及合作能力,這些特質對於從事應用型導向的研究尤為關鍵。


是什麼長期阻礙了女性科技工作者的職業發展?在張黔看來,社會文化因素是一大症結。“女孩子往往自小便被告知長大後可以當老師、學藝術,但很少有人會對一個女孩說,她適合搞科研。”


更讓她感到可惜的是,就算是踏上了科研路,不少女性都會半途而廢,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當一名女性在科研中遇到困難時,身邊總有很多人“好言”勸誡她不適合搞科研。


“本來挺一挺就過了,很多女性卻被動搖了。”要更好地鼓勵女性投身科研,張黔認為要從娃娃抓起做好科技創新教育。她還多次談到要發揮傑出女性科研工作者的榜樣力量,激勵更多女性追夢前行。而被問到自己的科研偶像時,張黔笑說當年微軟亞洲研究院的一班同事對她影響極大。


時間彷彿回到20多年前,一個剛博士畢業便有幸與眾多行業猛人共事的女孩總是特別刻苦,努力要向一眾優秀的同事看齊。當時的她沒有想到,不久後的自己也會成為一個影響別人的榜樣。


“她完全不是氣勢逼人的‘鐵女人’模樣,而是有著輕盈、美麗的外表和自信、有趣的談吐……”微軟亞洲研究院“小冰”首席科學家宋瑞華回憶,社會上對於女博士的刻板印象差點令她放棄讀博以及從事科研的念頭,而與張黔的相遇改變了一切……當類似的裂變效應不斷產生,越來越多女性的夢想將插上翅膀,在科技創新的天空中自由翱翔。

(本文刊登於《科技與金融》雜誌2020年3月刊,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科技與金融雜誌。否則,將追究相關責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