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明的“銅”年時代

以下文章來源於地球雜誌 ,作者顧善聞、卞躍躍


中華文明的“銅”年時代

▲四羊方尊/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


我們僅僅知道一門唯一的科學,

即歷史科學。

歷史可以從兩方面來考察,

可以把它劃分為自然史和人類史。

但這兩方面是密切相聯繫的,

只要有人存在,

自然史和人類史就彼此相互制約。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

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1頁,注。


中國領土廣袤,地域遼闊,大部分位於中緯度地區,亞熱帶、暖溫帶、中溫帶分佈廣泛,易於開發的平原和河谷,為文明的起源和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

中國還兼有部分熱帶、寒溫帶地區,以及高原高寒氣候區,和漫長的海岸線,山地、高原和海洋的多元文化促進了文明的融合和興盛。

山水林田湖草海,不只是中華文明的生存空間,更是永續發展的堅實保障。


中華文明的“銅”年時代

▲自然銅/中國地質博物館館藏


,是人類最早使用的金屬礦物之一。

雖然自然界中的銅,多數以化合物形式存在,但是依然有少量光芒閃耀的自然銅被先民們採集使用。

最早被人類發現利用的銅礦資源,都是顏色鮮豔,易於發現的自然銅或者銅的氧化礦石,這些好看的含銅元素的石頭大多被採集用於製作各類裝飾品。

其中銅的氧化帶通常位於整個礦床的頂部,作為尋找銅礦的標誌,在近代地質科學誕生之前,這一分佈特徵在數千年裡的銅礦開採發展歷史中起到了決定性的影響。

銅是中國古人大規模開採冶煉的第一種金屬。以銅摻入錫、鉛形成合金,冶煉、打造的青銅兵器、禮器和其他物件,承載了中華文明“童年時期”的物質和精神文明。


中流砥柱

公元前11世紀,一個甲子日清晨。經過短促而激烈的廝殺,周武王統率的大軍碾過流血漂杵的牧野平原,浩浩蕩蕩開進商都朝歌。

此刻,一位名叫“利”的隨軍史官身穿甲冑、手按劍柄,威風凜凜地屹立於戰車之上。

駿馬嘶鳴,傷兵嚎啕,都沒能分散他的注意力。這位史官目不轉睛地注視著遠處鹿臺內紂王自焚的沖天火光,一言不發。

忽然,大群烏鴉從遠處飛來,遮天蔽日。

對天命遊移和家國盛衰的敏感讓他猛然抬頭。只見鴉群散去後,當空的歲星(木星)支撐著日漸黯淡的月華,領銜群星恭候著第一縷陽光——利明白,這一刻必須鑄進禮器,永載史冊。

8天后的辛未日,周武王賞賜有功之臣,利得到了大量的銅和錫。


中華文明的“銅”年時代

▲武王伐紂/《中國戰爭史地圖集》


天子駕崩之後,這位史官命奴隸把那次犒賞鑄成一尊青銅簋以紀念先祖,並刻銘文於簋腹內底。


中華文明的“銅”年時代

▲利簋腹底銘文

中華文明的“銅”年時代

▲利簋(武王徵商簋)/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

銘文大意是:“周武王征討紂王,在歲星當空的甲子日清晨,順利滅商。辛未日,武王在闌師這個地方賜給作為右史的我(利)很多銅和錫,我把它們鑄成祭器以紀念先祖檀公。”

利尊崇禮法的循規蹈矩,卻無意中開啟了人類歷史最偉大的信史源頭之一。當歷史學家為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和古希臘沒有可以說服世人相信其早期存在的可靠信史而苦惱時,利所鑄造、被今人稱為“武王徵商簋”的青銅禮器,不僅是現存最早的西周青銅器,更是中華文明童年時代最重大的歷史——“武王伐紂”的“第一見證”。

這尊刻有33個無價文字的“鎮國青銅器”,證實了後世對“武王伐紂”一事的文字記載是可靠的。武王徵商簋是中國早期信史當之無愧的中流砥柱。


開鑄文明


當時光回溯,從傳說中三皇五帝部落社會至商代中早期,銅的開發和使用留下的物證遺蹟早已從零星寥落走到繁星璀璨。

考古發掘證明,古文獻中關於原始社會末期就開始鍊銅的記載絕非誇大其詞:

河南登封王城崗龍山城內出土一件青銅容器殘片;甘肅東鄉林家遺址發現一件範鑄青銅刀;二里頭夏代遺址中發掘出鑲嵌綠松石饕餮紋的青銅牌飾……

雖然在那一段漫長時光中出土的青銅器尚是罕見,不過紅銅製品已廣泛散落於黃河和長江中下游平原的諸多遺址中。

商代晚期,疆域擴張,中原廣大地區包括江漢流域都陸續納入勢力範圍。這意味著作為當年最重要戰略資源的一片片產銅區被朝歌(今河南淇縣)所控制。

對朝歌而言,今山西永濟市、夏縣、稷山、中條山一帶是銅的主要來源。北至荒涼的遼東牛河梁(今遼寧朝陽),南抵茂林覆蓋的大冶銅綠山(今湖北大冶),也都或多或少與商朝心臟地帶產生聯繫。

通過開採、長途貿易和戰爭,各地青銅製品穿越山河重重阻隔,水陸並進,源源不斷匯入朝歌。

殷商的強盛離不開當時發達的銅礦開採、運輸和青銅冶鑄。對資源的壟斷與攫取,不僅維繫了王朝的政權統治,也滿足了奴隸主貴族窮奢極欲的物質需求。遙遠猙獰的神獸紋飾,精美絕倫的浮雕造型,婦好鴞尊、四羊方尊和後母戊鼎這般無可匹敵的青銅藝術品,都鐫刻上了晚商最後的榮華。


中華文明的“銅”年時代

▲後母戊鼎/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


銅,這種在先秦時期被稱作“金”的橙紅色金屬,將在隨之而來的西周迎來最鼎盛的輝煌歲月。


龍鳳呈祥


漢江盆地,是周王朝滅商之後垂涎三尺之地。

相傳公元前10世紀前後,周昭王不斷派兵南掠江漢,顯然是為了完成對銅綠山及其周邊河谷盆地的掌控。昭、穆之際,周朝逐漸在江漢谷地取得政治和軍事上的強權地位。於是,王室冊封宗親貴族在這片狹長的肥沃之地建邦立國。隨、息等諸侯國拔地而起,史稱“漢陽諸姬”。

這些星列於漢水北岸和淮河極西之地的姬姓諸侯國,一邊遏制荊楚勢力北窺中原,同時守衛銅綠山和銅礦北運的大動脈。


中華文明的“銅”年時代

銅綠山古礦遺址7號礦體(即大巖陰山) 攝影/趙壁

銅綠山春秋古礦井遺址 攝影/曹正方

中華文明的“銅”年時代


銅從銅綠山運過長江,順利進入漢北和淮西,穿越申國,最後繞道秦嶺輸入王畿之地。

自楚國先祖熊繹被周成王封為子爵,後世一直對其部族僅能以漢水南岸、荊山北麓的丹陽方圓五十里之地立國而怒氣沖天。楚人渴望擴充地盤,無奈建國300年,始終被周王室和後起的“漢陽諸姬”無情壓制。

直至犬戎攻破鎬京,周平王東遷洛邑。

春秋時期,王室衰微,諸侯競起。楚子熊通見機會完全成熟,先自立為王(即楚武王),而後兵戈北指,攻打“漢陽諸姬”。控制天下最大之銅礦——銅綠山,將北運之銅據為己有,是楚武王不惜代價的畢生所求。

楚武王把征伐目標對準“漢陽諸姬”中實力最強、也是冶銅業最出色的隨國。從公元前706年開始,楚軍兩次出師均告失利,直至公元前690年,人生遲暮之際的楚武王率軍向隨國發起最後一擊終獲成功。此後,楚國獨據江漢,已知人類文明世界中最大的產銅區成為楚國囊中之物。

如果沒有楚武王在位50年間心如磐石矢志滅隨,楚國就不會將銅綠山納入版圖,如果沒有銅綠山銅礦資源的支持,也很難想象祝融的後裔會從方圓五十里的咫尺之地完成史詩般的大國崛起,最終“地半天下”。

晉楚百年爭霸的地緣政治格局,客觀上促進了黃河文明和長江文明的交流碰撞,也助力楚國最終融入了中原文明體系。

中華文明的“銅”年時代

中華文明的“銅”年時代

▲銅綠山上的銅草花


楚國以鳳凰為圖騰,銅綠山密林深處的銅礦資源就是楚國熠熠生輝的羽翼,當南方鳳凰和北方巨龍合二為一,龍鳳呈祥,嶄新而強大的中華文明即將從人類文明的荒原中崛起,開啟了新的時代。


銅鐵爭輝


晉楚兩霸作為中國春秋時代最具權勢的超級大國,在鄭、宋一線的拉鋸往來超過百年。

百餘年間,這兩個強國都在不斷尋求盟友以牽制彼此,當看透“秦晉之好”的脆弱性後,楚國與秦國聯姻以遏制晉國。晉國隨即扶持吳國從東方騷擾楚國。楚國立即以牙還牙,加緊援助越國,使後者成為吳國勁敵。至此,吳越勢同水火。吳國其興也勃,是時天下震動。


中華文明的“銅”年時代

中華文明的“銅”年時代


▲吳楚之戰 青銅雕塑


公元前506年,春秋時代規模最大的戰爭——柏舉之戰在今天湖北麻城地區爆發。3萬吳軍一鼓作氣擊潰20萬楚軍,長驅郢都,最終使楚國元氣大傷,直到戰國時期才得到恢復。

吳國狂戈所向,諸侯披靡。吳軍咄咄逼人的強勢表現正是人類文明史開啟全新時代的曙光初照。

吳國以姑蘇(今江蘇蘇州)為核心,國境之內缺乏銅礦資源,這一方面迫使當地工匠以極致精神打造無與倫比的利刃,比如吳王夫差劍,同時也推動吳人嘗試用新材料加速兵器研製,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干將“採五山之鐵精,六合之金英”以鑄鐵劍。


越王勾越劍/湖北省博物館館藏

中華文明的“銅”年時代

中華文明的“銅”年時代

吳王夫差矛/湖北省博物館館藏


千呼萬喚始出來,鐵器隨著人類冶煉技術的提升應運而生,鐵礦的分佈比銅礦更為廣泛,冶煉中不需要加入其他金屬,而產出的鐵器更加輕巧、堅硬而鋒利,對軍事的意義不言而喻。

三家分晉,七雄並立。

戰國伊始,楚國壓力並沒有因晉國分崩離析而稍有緩解。韓趙魏一再南下攻城略地,讓楚國疲於招架。其中與楚國接壤的韓國,領土不大,然其坐擁當時天下最大之鐵礦所在——宜陽(今河南宜陽)。

在青銅兵器依舊居於主導地位的戰國時期,鐵器的使用無疑賦予了韓國軍隊不可小覷的優勢,這也是版圖狹小的韓國能夠在秦、魏、楚三強包圍中生存近200年的資源仰仗。

宜陽鐵礦在戰國時代的戰略意義可比肩春秋時代銅綠山銅礦。

銅鐵爭輝的時代,鐵器在農業生產中獲得了廣泛使用,然而大規模製作兵器時,不斷改良合金配比的青銅兵器依舊是鐵器所不能替代的,這種力量對比一直持續到西漢武帝時期。

中華文明的“銅”年時代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

中國古人藉助銅的力量,祭祀以通天地神靈,征伐以拓四方疆土。銅作為重要的自然資源,定義了人類文明的一個新時代,伴隨著童年時代的中華文明率先衝破歷史的迷霧,並一路領先世界。

當宗教色彩華輝散盡,當軍事征伐偃旗息鼓,在此後的千年歲月裡,作為人類社會最重要的金屬礦物之一,越來越多的銅被人們開採冶煉出來,熔鑄進國家信用,鍛造出王朝形象,以金屬天然具有的貨幣屬性,支撐起國家金融體系,溝通著社會經濟生活,充當了最司空見慣而又最不可缺的角色,承擔起“和鈞天下”新的歷史重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