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降水量僅600毫米的倫敦,通過修建水庫和海水淡化解決缺水問題

位於大不列顛島東南部,泰晤士河下游平原上的倫敦是一個有著890萬人的大城市,如果算上週圍的“衛星城市”總人口可達1400萬左右,是全歐洲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但是其年降水量只有600毫米左右,排除蒸發和動植物生存的損耗,大約只有三分之一的降水能被利用,只達到了全英國可利用水量平均水平一半。俗話說水是生命之源,這麼多的人口需要生存,那麼作為大城市的倫敦是如何解決890萬人的用水問題的呢?

年降水量僅600毫米的倫敦,通過修建水庫和海水淡化解決缺水問題


供水歷史

早在千百年前,倫敦地區的原始居民的水源就來自於泰晤士河。隨著社會的進步,1242年春季,有人開始在泰晤士河邊用鉛管搭建了倫敦的第一條“現代意義”上的水管,他們把水從泰晤士河上取出,注入到一個個大水箱裡面,利用高低差的重力把水送到需要的人家(需要支付費用,只有富有的人才能用得起)。1582年,荷蘭人彼得·莫里斯在倫敦城內利用水力修建了最早的抽水系統,為供水提供了極大的便利。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口的增加,科技的發展,倫敦的供水系統越發普及和完善,本來的鉛管也被替代成鐵管。

特別是18世紀40年代第一次工業革命以後,倫敦的自來水普及率隨著人口的上升以及科技的進步不斷的增加,據資料統計1800年倫敦的自來水普及率為75%,到了1820年左右普及率達到了85%。而歐洲其他城市到1850年自來水的普及率也才到50%,這足以證明倫敦供水系統的超前性和先進性。經過了數百年的發展進步,目前目前倫敦主要由四個現代化的大型供水公司供水。

年降水量僅600毫米的倫敦,通過修建水庫和海水淡化解決缺水問題


供水現狀

其中覆蓋用水人數最多的是泰晤士水務公司,它為倫敦76%的人口服務。這些供給倫敦使用的自來水當中70%的水源來自於泰晤士河上游地區,但是大部分水都不是直接取自泰晤士河,而是在上游地區修建水源涵養區。根據地質學家的研究,泰晤士河上游流域的地下有著三個含水層,並且在內部形成了一個水資源的循環系統,是大不列顛島東南部最為重要的水源區,可以維持泰晤士河在乾旱季節不斷流。與此同時,倫敦的各大水務公司把河水引導到周圍的水庫中,通過自然和人工淨化等工序再輸送到供水的網絡當中(不直接使用泰晤士河河水的原因在於,18世紀末期抽水馬桶的普及,使得大量的汙水流入到泰晤士河,河水遭到了嚴重的汙染,進而影響到了自來水的純潔度,甚至有人懷疑當年霍亂的爆發和泰晤士河河水汙染也有很大的關係。所以自來水公司就把取水口移動到了泰晤士河的上游並在河流兩岸修建了大量的水庫用來淨化水源)。而水庫中的水在乾旱的季節還能作為儲備水源使用。剩下的30%水源來自於倫敦周邊的地下水(泰晤士河河谷地帶地勢比周圍的低,導致整個流域內的雨水都彙集到這裡,而倫敦地區又是泰晤士河的下游,地下水也有著從高處往低處流的規律,因此倫敦地區的地下水資源要比英國其他城市豐富)以及經過淡化的海水,所以說倫敦的供水是由泰晤士河支撐起來的,泰晤士河是倫敦的“母親河”。

年降水量僅600毫米的倫敦,通過修建水庫和海水淡化解決缺水問題


泰晤士河的情況:泰晤士河全長346千米,發源於島上的科茨沃爾德山,其中流域面積(集水面積1.3萬平方公里),流量60立方米每秒,平均年徑流量18.9億立方米。在我國南方來說這僅僅是一條非常普通的河流,連西北內陸地區的和田河,阿克蘇河等內流河的年徑流量都比泰晤士河要多出一倍以上(這些河流年徑流量都在40億立方米以上)。

按倫敦每天供水300萬方來算,一年365天就需要10.9億立方米的水資源,這是相對於18.9億立方米的年徑流量的泰晤士河來說供水壓力是非常大的(畢竟佔到了泰晤士河水總量的58%,而且畢竟天氣越熱,水資源的需求量也就越大,而河水的水流卻是減少的)。

年降水量僅600毫米的倫敦,通過修建水庫和海水淡化解決缺水問題


改變未來

所以倫敦啟動了“北倫敦人工補水計劃”(NLARS),該計劃利用恩菲爾德,哈林蓋等地區的地下含水層在雨季來臨的時候把雨水和河水經過處理後,儲存在含水層裡,當天氣乾旱缺水的時候抽取出來使用。這個計劃可以在缺水時每天提供18萬立方米的水資源,可以滿足近100萬人的日常生活保障。該計劃在1997年,2003年,2005年,2006年乾旱時期和2012年奧運會期間發揮了巨大的“補充”作用。

年降水量僅600毫米的倫敦,通過修建水庫和海水淡化解決缺水問題


其實光光有“北倫敦補水計劃”無法確保800多萬人供水的穩定。倫敦是一個距離海洋非常近的城市,所以倫敦政府將目光瞄向了海洋,進行海水淡化。2008年倫敦政府決定在倫敦東部的貝克頓耗資2.5億英鎊修建英國曆史上第一座海水淡化工廠(2010年建成使用),來應對未來可能發生的水資源危機。該工廠設計每天淡化15萬立方米的淡水,海水淡化對於自然環境開來說還是有著不良的影響,因此政府和水廠協定只有在缺水的時期開啟“海水淡化工廠”。根據專家推算該工廠在設計壽命25年的時間內只有40%的時間是運作的。

通過上面的介紹我們可以知道倫敦通過在泰晤士河上游修建戰略水庫群,地下含水層以及在入海口修建海水淡化工廠來保證倫敦890萬人的生產生活用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