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造業“大佬”攪局口罩行業 傳統企業面臨危機

艾媒諮詢統計,2019年中國口罩行業產值達到102.4億元,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口罩行業2020年的產值有望達到260億元。與此同時,一些大型製造企業,如比亞迪、格力電器、五菱、富士康、OPPO、vivo、海爾等,紛紛響應國家疫情防控的呼籲,擴產轉產生產口罩。

“以中小企業為主的口罩行業格局正在發生變化,現在因為需求飽和還看不到危機,一旦供大於求,行業將面臨十分嚴酷的優勝劣汰。”中國醫藥物資協會醫療器械分會秘書長陳紅彥對《證券日報》記者感慨。

中小企業缺乏品牌意識

《證券日報》記者從一份口罩廠商的聯繫名單上注意到,僅這份名單上的口罩生產企業就達2000多家。陳紅彥表示,中國的口罩生產企業數量雖然眾多,但中小企業扎堆,日產口罩10萬隻便是比較有規模的企業了。口罩行業的特點是經銷商網絡十分發達,口罩生產企業一般不會直面消費者,而是將產品出售給經銷商,由經銷商向各網點供貨。

記者按照口罩廠商聯繫名單,以消費者身份聯繫了多家口罩廠商的銷售人員,均被告知目前沒有現貨。在得知記者以個人身份購買口罩後,除了一家企業表示購買量大情況下,可以在日後幫助協調口罩供應,其他企業均婉拒了記者的購買需求。

一位醫療器械行業經銷商對記者表示,儘管口罩除了醫用需求外,還有大量民用需求,但它歸屬於醫療器械行業,口罩產品大部分市場渠道是通過醫療器械經銷商銷售,而不是普通的商品經銷商。因此口罩行業較為排斥外來者,又因為行業產值規模小,行業供需環境一直以來十分穩定。

陳紅彥說:“對口罩企業來說,2月份是一次絕佳的企業形象宣傳時機,如果企業有心做好品牌影響,都能產生較好的效果。只可惜口罩生產企業依然固守傳統的經銷思維,把大好的機會讓給了行業新進入者們。”

不管是“人民需要什麼,五菱就造什麼!”的上汽通用五菱口罩,還是“好口罩,格力造”的格力口罩,車企、家電企業顯然更精於品牌宣傳與社會責任承擔,並在此次戰“疫”中大放光芒。

除了口碑宣傳的強勢,口罩跨界者們的生產規模也十分驚人。五菱只用了10天時間就完成口罩產能轉化,日產能最高可以達到100萬隻;比亞迪只用了9天便下線口罩產品,預計日產能更是達到500萬隻。

專業化與品牌化驅動行業變革

與跨界的口罩生產企業相比,傳統的口罩生產企業不論在品牌影響還是產能規模上都無法比擬,甚至其中很多企業根本沒有自己的品牌,只是一家代工廠。

因為疫情期間口罩需求量的缺口巨大,導致部分假冒偽劣口罩流入市場,嚴重傷害了消費者的產品信賴度。李焱(化名)是醫療領域從業者,疫情期間他看到口罩和防護產品的商機,便利用手中的廠商資源做起了微商。即便是業內人士,他也遇到過多次“李鬼”上門。

李焱說:“很多國內口罩生產企業沒有自己品牌,主要是代工貼牌生產,疫情期間一些企業私自仿冒國外品牌,有的時候真的能夠以假亂真,我也吃了幾次虧。現在除非自己知道的牌子,或者是信得過的供貨渠道,否則自己寧可不掙錢也不會隨便進貨。”

記者注意到,除了3M等少數企業會通過技術手段在口罩上打印公司標籤,並且提供防偽查詢,大多數口罩品牌極少有相關防偽與標示。

正因如此,當格力口罩以近乎成本價生產銷售口罩,並且用高品質的醫療物資保障呼吸健康時,陳紅彥認為,攪動口罩這一細分行業的鯰魚開始發力了。口罩作為一種技術門檻並不高的醫用低值耗材產品,卻又有著極高的民用市場需求,雖然這個行業的市場規模並不大,卻與人們的健康安全息息相關。

“如果換個角度思考,這些大型製造業企業,把口罩作為企業品牌與品質的形象窗口,即便口罩生產銷售不盈利,但通過互聯網營銷企業也會獲得等值的商業傳播收益。這種做法肯定會對原有口罩生產製造企業造成衝擊,甚至變革整個行業。”陳紅彥表示,口罩作為一個不設防的行業,傳統企業面對市場新進入者,幾乎毫無抵抗能力。

艾媒諮詢在《2020-2021年中國口罩行業市場狀況與趨勢研究報告》中指出,疫情過後,中國口罩行業的產能將面臨壓縮和調整,隨著中國消費者防護意識的增強,人們對口罩的要求有所提高。未來口罩行業面臨產能壓縮和調整時,口罩的質量、技術性及品牌也會受到更高的關注,隨著資金及技術的進入,中國口罩行業未來的發展必將是專業化與品牌化並驅的。

本文源自證券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