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俏彬《國家治理與財稅改革》


有聲讀書||馮俏彬《國家治理與財稅改革》


推薦語

相聚共讀,每週一書。您好,這裡是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財政科學”微信公眾號“有聲讀書”欄目。

本期,我們為大家推薦《國家治理與財稅改革》一書,本書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馮俏彬教授撰寫。財政是國家治理的基礎與重要支柱,通過改變國家取錢、分錢、用錢的方式,就可以實質性地改變國家的治理模式。本書從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一廣闊的視角入手,既對財政如何在經濟、行政、社會治理等方面發揮作用進行了闡述,也對創新財政基礎理論、深化財稅改革進行了論述。本書按主題分為“創新財政基礎理論”“加強宏觀經濟管理”“推進政府層級改革”“完善社會治理”“推進財政供給側改革”這五個部分,全書立足高遠、視野開闊、內容豐富,是從國家治理角度探析現代財政制度的一部力作。

以上就是該書的介紹,如果您對這本書感興趣,歡迎您分享。相聚共讀,每週一書。“財政科學”微信公眾號“有聲讀書”欄目感謝您的關注。

基本信息


有聲讀書||馮俏彬《國家治理與財稅改革》

目錄

有聲讀書||馮俏彬《國家治理與財稅改革》


馮俏彬,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副部長,經濟學博士、博士後。第三屆黃達—蒙代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中國行政體制改革研究會副秘書長,中國新供給經濟學50人論壇成員。

主要研究領域為財政稅收、政府經濟管理等。著有《私人產權與公共財政》《透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等專著6本,參著、參編各類著作20餘部。已在《財政研究》《經濟學動態》《財貿經濟》等重要刊物上發表論文、文章200多篇。主持或參與國家級、省部級課題近40項,相關研究報告多次獲得國家領導人重要批示。


精選文摘


前 言

自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財政是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以來,學界就展開了國家治理與財政改革關係的熱烈討論。藉此書出版之際,在此談談我對這個問題的一些思考。

“治理”一詞,本是個政治和公共管理學科中的概念。一般認為,所謂治理,是相對於自上而下的管理而言,體現的是多元、參與、協商、共治等內涵。多元是指主體,即除了政府,還應將企業、社會組織、公民等包含在內,且每一類中還應包括可能存在利益衝突、訴求各異的各方。參與是指所有主體都有平等參與那些與自己切身利益攸關的公共政策討論的機會,當然參與的具體方式——比如是直接參與還是代議——要因具體情況而有所不同。協商是指對於利益訴求不完全一致,甚至可能存在嚴重衝突的各方,要在充分表達的基礎上尋求“最大公約數”,其實質是現代政治中最精髓的兩個字:“妥協”。共治是指所有主體通過共同參與達成對於公共事務的共同決定,並在這一過程中形成共同的價值觀。可以看出,“治理”這個概念更多的是政治性的、社會性的,而非經濟性的、技術性的。

長期以來,財政一直被認為主要是經濟性的、技術性的。對於財政最一般的定義是:政府的收支活動。因此財政主要研究的是“收、支、用、管”,即稅收、財政支出、預算管理以及中央與地方財政體制等一系列具體問題。研究方法也主要是經濟性的,以前的研究主要偏定性,近年來定量研究、實證研究則大行其道。研究群體主要是經濟學者,甚至從學科上看,財政也長期歸於經濟學之下的應用經濟學科。一言以概之,既有財政是“政府財政”的代名詞,通過收稅、預算、會計、報表等一系列技術手段管理政府收支活動,財政活動一切基於政府、一切為了政府。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生的巨大變化,財政形態也處於嬗變之中(這在學術界常常冠以“財政本質”的相關研究)。1994年以前,財政理論中“國家分配論”一統天下。1994年以後,財政開啟了“公共財政”之路,許多重要的財政管理舉措——如部門預算、政府採購、國庫集中支付、收支兩條線等——在這一個時期陸續推出,一個與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財政管理框架基本上構建成型。以2013年《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為標誌,財政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開始了由公共財政向現代財政的第二次蛻變。

與公共財政所強調的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大背景不同,建設現代財政的背景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既涉及經濟體制改革,更涉及行政體制、社會管理體制、生態文明建設等治國理政的方方面面,內涵與外延都大得多。所以筆者認為,現代財政與公共財政最大的區別在於:公共財政語境下,財政主要關注的是公共支出佔全部財政支出的比重,即財政支出中有多少錢花到了民生上、花到了老百姓身上。相對於國家分配論下的“生產建設型”財政,這顯然是一種非常積極和重要的變化,但坦率地講,中國的公共財政主要在於培養政府的“公共”“民生”自覺,仍然是一種自上而下的給予。相比較而言現代財政的內涵——即使從來沒有被準確表述過——則是基於多元、參與、協商、共治的這一“治理”基礎,既有自上而下,更有自下而上;既有政府自覺,更有公眾主動參與以及整合不同意見的程序與機制。更重要的是,在這一過程形成了共同價值觀和所有人“同呼吸、共命運”、休慼與共的“命運共同體”之感。

因此,“現代財政”除了繼續保持財政之經濟性、技術性這一面外,更迫切的是要引進和加強其政治性、社會性的另一面。放眼當下,這一潮流正在形成過程之中。近年來,多名財政專家撰文強調財政的綜合性與交叉性、關於財政學科屬性的討論也已成為財政學界最熱的話題之一。國內公共管理、社會管理的專家學者也正積極加入財政研究的行列,為打開財政的政治性、社會性之門貢獻了前所未見的視角與成果。

本書的編排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作者對這一潮流的響應。全書按主題分為五個部分。第一部分的主題是“創新財政基礎理論”,題目十分“財政”,但內容卻力圖體現“治理”。比如,第一篇文章即是關於政府、市場、志願部門三者關係應從“替代”走向“合作”,而這正是治理的要義之一。第二篇關於權益—倫理型公共產品的文章,也超越了從經濟角度定義公共產品的學科侷限,將“集體選擇”的成分融入其中。“私人產權與公共財政”更是試圖探討經濟、政治、財政形態三者之間的互動關係。

第二部分的主題是“加強宏觀經濟管理”。該部分文章所涉及的均是近年來國家重大經濟話題,如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發展新經濟、化解產能嚴重過剩、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等,雖然與財政密切關聯,但具體內容也超出了一般意義上的財政範疇,反映了作者試圖在更加宏大的視域中定位財政、研究財政的努力。

第三部分的主題是“推進政府層級改革”。前幾年,財政學界對政府層級、省管縣等問題的討論非常熱烈。這一部分中的內容在一定程度上繼承了這一財政研究的傳統,但不只站在財政的視角,而是對優化我國行政層級與行政區劃、創新跨區域行政體制等直接關聯甚至影響中央、地方財政體制、事權劃分的深層次問題進行了探討。

第四部分的主題是“完善社會治理”。這是近年來財政研究的一個新維度,迄今為止對此的開發遠遠不夠。本部分中收進的幾篇文章是從政府購買服務、政府如何支持社會組織的發展等角度進行的一個初步探索。

第五部分的主題是“推進財政供給側改革”。相對而言,這一部分中收進的文章均是典型的財政研究主題,但力圖體現最新、最近的形勢。比如,面對美國稅改壓力,中國如何減稅,如何理順我國稅、費、價租體系,農民工市民化的財政支出和消費稅改革等,這些都是當前各界關心的熱點話題。必須承認,以上從“治理”角度編排全書與其說是作者自覺而為的,不如說是被時代潮流和工作需要所推動的。自從我進入國家行政學院工作以來,這種推湧無處不在,所有的講課與課題研究,都不可能就財政論財政,也不可能只關注技術細節而不問前途與方向。相反,我們必須從治國理政的要求出發,將財政置於國家發展、政府工作、社會需求的大時空背景下進行思考與研究。“跳出財政看財政”這一財政人夢寐以求的境界,就這樣在無意中一點一滴地踐行起來了。

總之,國家治理與財政改革是一個極其複雜的互動過程。一方面,財政必須在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過程中繼續發揮“革命軍中馬前卒”的先鋒作用,以財政改革帶動和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另一方面,沒有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形成和支持,財政改革要往前推進,也是難如登天。我國房地產稅歷經十年討論,至今仍然處於膠著狀態,就是對此最生動的說明。這表明,在現代社會,但凡涉及所有人的公共問題,僅以經濟性、技術性的方法進行回應,很難找到解決出路。中國財政,正處於國家治理的轉折點上!





有聲讀書||馮俏彬《國家治理與財稅改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