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张图片系统学习汉代玉器玻璃光的成因、特征及鉴定要点(干货)

汉代玉器常见玻璃光,精光内敛,熠熠生辉。本文就玻璃光的成因、特征予以分析,希望能对鉴定有所帮助。

8张图片系统学习汉代玉器玻璃光的成因、特征及鉴定要点(干货)

一、玻璃光的形成,离不开好的材质

众所周知,光泽度与致密度、硬度息息相关,所以翡翠制品易抛玻璃光,而滑石就很难有高光。汉代出现玻璃光的玉,基本都是是闪石结构,或者甘肃、青海闪石玉,或者新疆和田玉籽料等。

8张图片系统学习汉代玉器玻璃光的成因、特征及鉴定要点(干货)

二、玻璃光离不开精细的打磨抛光

有了好的材质,加上精细的打磨工艺,玉器才会散发出迷人的光泽。仔细观察玻璃光玉器,我们会发现,玉器表面呈现很细的打磨痕迹,整体杂乱,局部平行。工艺特别好的反光部位,有些已看不清这种痕迹,但会出现波光粼粼的镜面效果,如平静的湖面,亮而不贼(区别于现代高光)。

8张图片系统学习汉代玉器玻璃光的成因、特征及鉴定要点(干货)

当时的打磨抛光,工艺水平高,解玉砂很细,利用兽皮等精抛光,这种玉器档次都很高。

8张图片系统学习汉代玉器玻璃光的成因、特征及鉴定要点(干货)

三、玻璃光离不开特殊的墓葬环境

出土玻璃光玉器的墓葬,大都保存完好,墓葬环境多为干坑。如徐州大多数墓葬,皆为开山为陵,笔者去过小龟山汉墓,里面几乎没有土,全是石头,出土的玉器,也很多玻璃光。

8张图片系统学习汉代玉器玻璃光的成因、特征及鉴定要点(干货)

而广州南越王墓出土的玉器,沁色比较重,多已受沁钙化。南方水坑墓葬,较少出现玻璃光。

四、玻璃光常见橘皮纹效果

8张图片系统学习汉代玉器玻璃光的成因、特征及鉴定要点(干货)

古玉橘皮纹是一层氧化包浆,波光粼粼,看似光滑,其实有高低起伏,才会在视觉上产生橘皮效果。目前橘皮纹难仿,现代酸腐会将表皮做烂,与橘皮纹截然不同。现代高速转动的抛光设备,做出来的表面十分平整干净,也不会出现橘皮效果(敲黑板)。

8张图片系统学习汉代玉器玻璃光的成因、特征及鉴定要点(干货)

五、玻璃光玉器盘玩后会失光

玻璃光玉器,原则上不建议盘玩,最好保持原生态。手上的汗液容易对表面氧化膜产生影响,久而久之,光泽度会降低,逐渐从玻璃光变成温润的宝光。宝光玉器常见,而玻璃光古玉难得。

8张图片系统学习汉代玉器玻璃光的成因、特征及鉴定要点(干货)

希望本文能对爱好古玉收藏的您,带去一点点帮助。若您喜欢本文,欢迎关注转发,咱们一起来养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