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植玉米如何防治玉米螟?

蘋果種植技術


玉米螟是多食性害蟲,我們農村老家也叫鑽心蟲。是對玉米生產威脅較大的一種害蟲。

玉米螟不論每年發生幾代,均以最後一代老熟幼蟲在玉米等寄主植物的秸稈、穗軸和根茬內越冬,來年繁殖危害。

玉米螟初期幼蟲危害玉米心葉,抽穗後幼蟲危害雄穗和莖,使雄穗和幼莖折斷,另外幼蟲還取食花絲、嫩苞葉,危害雄穗。

玉米螟的具體防治方法:

1.消除越冬寄主:在越冬幼蟲化蛹、羽化前,把玉米螟主要寄生作物的秸稈進行處理,主要措施有高溫漚肥、秸稈還田、鍘碎貯藏等。

2.心葉期防治:用50%的甲胺磷乳油50毫升加水100~125千克,在心葉期灌心葉,每株5~8毫升,也可用3%呋喃丹顆粒劑每畝2千克加10千克細沙,製成毒砂,撒在玉米心葉,防治效果比較顯著。

3.穗期防治:用50%敵敵畏乳劑600~800倍液稀釋,滴於雌穗花絲基部,每穗2毫升左右,效果也比較好。

4.選用抗螟品種。

5.生物防治:在玉米螟產卵的開始期、盛期、末期分別放赤眼蜂進行防治,每畝放蜂2萬~3萬隻,設置2~4個放蜂點。


洪洋河


玉米螟,也叫鑽心蟲,玉米的大害蟲。

症狀

玉米螟的幼蟲是鑽蛀性的害蟲,症狀是心葉被蛀穿後,打開的葉子呈一排小孔。雄穗抽出後,就鑽進雄花,形成雄花基部折斷。

發病特點

因各地氣候不同,一年可發作1-6代,發作期極不規整。且蟲口基數很大,適於高溫高溼條件下生育,一般首要發作在6-9月,它的天敵主要是赤眼蜂。

分期防治方法

越冬期:

絕大多數玉米螟幼蟲會在玉米稈和穗軸中過冬,第二年春天會化成蛹。因此,應該在4月底前把玉米稈或穗軸處理掉,剷除它寄生的地方,大幅度減少幼蟲基數。(

下圖為玉米螟化蛹調查

心葉期:這個時期的防治可以有顆粒劑和藥液灌注。

顆粒劑是指用3%辛硫磷顆粒劑、3%呋喃丹顆粒每一畝2公斤,5倍細砂,製成毒品砂,撒在玉米心葉上。

藥液灌注是指用80%敵敵畏油,2500-3000倍稀釋,一株玉米灌10-15毫升。

穗期防治

主要是在雌穗苞頂開一小口,注入少量藥液,藥液為50%敵敵畏0.5公斤加水500-600升,一公斤藥液可灌雌穗360個左右。

天敵防治

在玉米螟產卵期,每畝放蜂1-3萬個,設2-4個放蜂點。

以上是玉米螟防治問題的分享,歡迎關注。


吳一道


玉米螟俗稱鑽心蟲,是一種高發性害蟲,全國各地均有發生,可危害玉米植株地上各個部位,導致玉米減產。應及時採取措施防治玉米螟,較大程度的降低玉米螟的危害。

一、農業防治

1、選用抗蟲品種,有效防治玉米螟的發生。

2、消滅越冬蟲源:玉米螟幼蟲是在玉米秸稈中越冬,應將上一年的秸稈處理乾淨,採取燒柴、封垛等方式處理越冬寄主,可有效降低蟲口密度,減輕蟲害。

二、生物防治

利用玉米螟的天敵赤眼蜂進行防治。在玉米螟化率達到20%時放峰,每畝放峰1.5w頭,第一次放峰7000頭,隔5天后,第二次放8000頭,每畝選一個放峰點,根據每畝放峰量,將峰卡撕成小塊,每點一塊,放峰時每一塊卡用牙籤別在玉米中部葉片打彎處背面,防止雨淋。

三、化學防治

在玉米大喇叭口期用殺螟靈1號顆粒劑、0.3%辛硫磷顆粒劑防治玉米螟,或用90%晶體敵百蟲800-900倍液,每畝50-60kg藥液噴施。

以上是我的觀點,如有不對,歡迎評論指正。如果喜歡,歡迎點贊並關注!謝謝!


南皇陽農業


7月份正是玉米瘋漲的黃金季節,但是也到了病蟲害的多發季節。其中玉米螟就是主要的害蟲之一。玉米螟,又叫鑽心蟲,東北發生1-2代,主要以幼蟲為害,蛀食心葉,形成“排孔”,後期造成折蓼,莖折,穗折,穗腐等症狀。影響授粉、籽粒發育、產量及玉米的品質。

防治方法:

(1)農業防治:玉米螟幼蟲絕大多數在玉米稈和穗軸中越冬,翌春在其中化蛹。4月底以前應把玉米稈、穗軸作為燃料燒完,或作飼料加工粉碎完畢。並應清除蒼耳等雜草越冬寄主,這是消滅玉米螟的基礎措施。

(2) 物理防治:根據玉米螟成蟲的趨光性,可利用燈光如高壓汞燈、黑光燈或頻振式殺蟲燈誘殺。頻振式殺蟲燈單燈防治面積30-40畝,設置高度距地面1.5-2米。可有效誘殺成蟲,減少田間落卵量,減輕危害 。

(3)生物防治:赤眼蜂在消滅玉米螟方面有很顯著的作用,並且成本低。在玉米螟產卵的始期、盛期、末期分別放蜂,每666.7平方米放蜂1萬-3萬個,設2-4個放蜂點。用玉米葉把卵卡捲起來,卵卡高度距地面1米為宜。

(4) 化學防治:在玉米螟產卵盛期或危害初期用1.8%阿維菌素乳油1000倍液、20%康寬3000倍液、2.5%氯氰菊酯乳油1500倍液或30%乙酰甲胺磷乳油1000液噴霧;在玉米心葉末期,可每畝用1.5%辛硫磷顆粒劑1.5-2千克或用5%毒死蜱顆粒劑0.5千克或用2.5%溴氰菊酯乳油20-30毫升加適量水拌5千克細沙撒入喇叭口。


清水小安


玉米螟有哪些防治措施?

玉米螟

玉米螟又叫玉米鑽心蟲,其幼齢期入蛀玉米心葉形成蛀空,隨著日齡的變化逐漸轉移至玉米雄穗、雌穗、莖杆、當蟲害入侵這些部位後造成玉米生理機能受阻,最終影響玉米果穗的質量和品質造成減產,玉米螟的危害損失一般在10%-30%之間。

發生規律特徵

玉米螟在南北方的玉米種植區都有發生比較常見,但是各地溫差和種植時間的不同,發生代數不一樣,在東北寶哥老家這春玉米種植區玉米螟發生2代,留心的人會注意到每年春,玉米的茬根上,地裡殘留的玉米秸稈上有蟲蛀空,上一年的幼蟲在這裡越冬,第一代害蟲在每年5月末6月初中旬開始羽化成蟲,並開始產卵。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玉米大喇叭期,第二代幼蟲開始危害玉米。

防治措施

  • 在農村用玉米秸稈作為燒柴使用的玉米秸稈堆是第一代玉米螟主要蟲源,在每年的玉米螟蛹化前半月左不同右用白漿菌噴霧秸稈堆封殺蟲源。

  • 在每年的6月下旬-7月上旬間玉米大喇叭期前後一人高左右(注意不易太高否則不好用藥),開始採用藥劑灌芯,選用·殺螟靈顆粒劑、辛硫磷顆粒劑拌10倍細沙均勻後每株灌心處理。

  • 也可在6月的下旬-7月下旬間玉米大喇叭口期前後,用蘇雲金桿菌懸乳劑170-200ml噴霧(此為生物藥劑)。

  • 化學農藥噴霧,同樣玉米大喇叭口期前後,選用阿維毒死蜱、甲氨極阿維菌素苯甲酸鹽規定量噴霧。

  • 在每年的6月的下旬-7月下旬間玉米大喇叭口期前後,寶哥當地村裡都會發放赤眼蜂卵紙卡(用量大的自己購買),每畝防執2-3點在玉米一米高以上葉片上卷葉用別針卡主,7天左右重複防執一次。注意採用藥劑噴霧方法防治玉米螟,就不需要放置赤眼蜂卵卡了。

以上是金田寶哥分享,對這個問題有更多方法,歡迎留言。您的關注和點贊是我最大的動力!


金田寶哥


玉米螟也稱鑽心蟲,是玉米上的主要害蟲,因其發生隱蔽,在大規模發生後往往會造成防治困難,造成嚴重減產。 一、為害特點 玉米螟主要以幼蟲為害葉片、莖稈、雄穗、雌穗。葉片被害後,出現許多的孔洞,降低葉片光合效率;莖稈被蛀後,破壞植株內水分、養分的輸送,使莖稈倒折率增加;雄穗被害後,影響授粉;苞葉、花絲被害,會造成缺粒和秕粒以及穗腐和粒腐;產量下降,品質降低。 二、防治方法 1、農業防治:玉米螟幼蟲大多數在寄主莖稈、穗軸、根莖中越冬,對已經收穫玉米後的秸稈要粉碎還田,堆肥、焚燒等方法處理,可有效降低越冬基數,減輕第二年的發生程度。 2、生物防治:釋放赤眼蜂,利用赤眼蜂寄生在玉米螟的卵內吸收其營養,以消滅玉米螟蟲卵來達到防治玉米螟的目的。 3、黑光燈誘殺:玉米螟有趨光性,可在玉米螟成蟲發生盛期,在田間設置黑光燈、頻振式殺蟲燈,誘殺成蟲。 4、藥劑防治:防治玉米螟要抓好兩個關鍵期。一是心葉期的防治,此時螟蟲處於幼齡期對藥物比較敏感,是最好的防治時機。可用16000IU/毫克蘇雲金桿菌可溼性粉劑200~300克/畝與細土4公斤拌勻後,丟施心葉內。持效期可達40天左右。或用20%氯蟲苯甲酰胺懸浮劑2000倍液灌心;二是穗期防治,當蟲穗率達10%或百穗花絲有蟲50頭,可用5﹪甲維鹽2000倍液+5%氟鈴脲懸浮劑800倍液噴花絲和果穗。也可在授粉結束後用90%敵百蟲晶體配製藥泥塗抹花絲部位,或剪去果穗頂部2釐米,都能起到防治玉米螟的作用。


袁培祥13703976184


很高興我來回答這個問題,玉米螟怎麼防治?讓我來說一說。

一米螟 (Ostrinia furnacalis Guenee) 是我國玉米的主要害蟲, 嚴重影響著玉米產區的玉米產量和質量, 一般年份春玉米受玉米螟為害而減產10%左右, 夏玉米減產更多, 大發生年可使玉米減產30%以上, 造成巨大損失。玉米螟還為害穀子、高粱等作物, 70年代以來對棉花的為害逐年加重, 已成為長江下游棉區和黃淮海流域棉區棉花的主要害蟲。

二防治技術

對玉米螟的防治工作起源於50年代。到60年代初, 隨著化學農藥的興起, 防治技術研究取得了很大的進展, 尤其是玉米心葉期顆粒劑防治技術的研究推廣。70年代後在“預防為主、綜合防治”植保方針的指導下, 經植保工作者們的共同努力, 綜合防治的原理已在玉米螟的防治上得到了普遍應用, 其具體表現在一系列關鍵防治技術的協調應用。現階段已有的玉米螟關鍵防治技術包括農業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及性信息素應用。

1 農業防治

就是把整個農田生態系統多因素的綜合協調管理, 調控作物、害蟲和環境因素, 創造一個有利於作物生長而不利於螟蟲發生的農田生態環境。如利用處理玉米螟越冬寄主、改革耕作制度、種植抗螟品種、種植誘集田和間作等措施控制玉米螟的為害。利用玉米小面積早播田塊誘集玉米螟產卵, 然後集中消滅, 可以減輕玉米被害率40%以上[124]。玉米與花生和紅花苜蓿間作可有效地抑制玉米螟的發生。玉米與匍匐型綠豆間作能明顯提高赤眼蜂寄生率。心葉期抗螟品種, 可以產生與1605顆粒劑一次性施用相似的防治效果, 且具有高產、優質的特點。

2 化學防治

到目前為止, 化學防治在玉米螟綜合防治中佔有重要地位, 它具有速效、簡便和經濟效益高的特點, 特別是在大發生情況下, 是必不可少的應急措施。隨著研究的深入, 生產上選用的農藥品種和劑型及使用技術正向高效、低毒、低殘留的方向發展。如敵敵畏封垛燻蒸秸稈垛內越冬代成蟲, 或敵敵畏裝於特殊加工的緩釋袋掛于田間, 可有效地防治田間第1, 2代成蟲, 或敵敵畏與甲基異硫磷混合滯留燻蒸第1代螟成蟲等。對玉米幼蟲的化學防治, 主要是以顆粒劑心葉投藥為主, 70年代中後期, 以1605顆粒劑取代六六六和滴滴涕取得成功, 成為防治心葉期玉米螟的主要措施, 此外, 心葉期投施3%呋喃丹顆粒劑1次, 百株蟲孔率減少86.98%, 瀋陽農業大學忻亦芬教授研製的殺螟靈1號顆粒劑, 對心葉期玉米螟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對穗期玉米螟也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且對玉米蚜防治效果很好。

3 生物防治

包括有益天敵昆蟲的人工飼養與大規模繁殖釋放、殺蟲微生物菌劑的大批量生產和應用。在赤眼蜂商品化生產與大面積應用技術、蘇芸金桿菌和白僵菌工廠化生產與大面積應用技術等均已進入實際應用階段。從50年代就開始的赤眼蜂繁放治螟工作, 在玉米螟綜合防治中有重要的地位, 研究報道甚多。應用玉米螟赤眼蜂防治玉米螟, 效果顯著高於松毛蟲赤眼蜂。據放蜂量試驗證明:每公頃釋放量在萬頭亦能取得理想的防治效果利用人工卵繁殖的松毛蟲赤眼蜂可順利出蜂尋找寄主卵寄生, 每公頃釋放15~22.5萬頭, 校正寄生率達81.8%。瀋陽農業大學在第2代玉米螟發生區開發了連年或連代大面積釋放赤眼蜂防治玉米螟, 造成“人工島嶼”的現象, 降低了玉米螟種群數量。在玉米螟赤眼蜂的自然保護利用方面, 也取得很好的效果。利用白僵菌防治玉米螟在東北地區也相當普遍。利用白僵菌封垛方法防治玉米螟, 可明顯提高越冬幼蟲的僵蟲率, 壓低田間螟害率70%左右。藉助於玉米心葉溫溼度條件, 利用少量培養料在心葉內培養白僵菌, 可增殖6~8倍, 防治效果平均達到86.2%。根據白僵菌不同製劑的研究, 證明可溼性粉劑防治效果和防治工效均較高。生物農藥Bt乳劑用於防治玉米螟效果也比較好, 配成顆粒防治玉米螟效果達80%以上, 飛機噴霧平均防治效果達55%以上。另外, 據試驗, 芫箐夜蛾線蟲Steinernema feltiae對玉米螟的致病力很強, 在夏玉米上每株用200條防治玉米螟, 6d後死亡率達90.5%[65];實驗室條件下, 異小杆線蟲Heterorhabditis bacteriophora對亞洲玉米螟越冬幼蟲具高毒力, 有必要進一步進行田間防治效果試驗。

4 物理防治

在吉林省的主要玉米產區的越冬成蟲發生季節, 設置高效誘蟲燈 (高壓汞燈) , 每隔150m裝1盞, 燈下修直徑為1.2m的圓形水池, 誘殺成蟲, 1987~1989年間控制面積達3.3×104hm2, 設燈區誘殺蛾量佔羽化蛾量的63%, 減少田間螟卵71.1%, 平均玉米受害程度減少66.1%。黑龍江肇東縣設黑光燈誘殺防治玉米螟, 設燈區田間被害株率減少了28%[97]。關於輻射不育, 其原理是將人工大量飼養的玉米螟在蛹期內用一定劑量的60Co放射性同位素輻照, 使雄蟲精子遭受損傷, 其他機能完好, 然後羽化後放到田間, 與野生種競爭雌蛾交配, 使之當代產生不育卵或下代產生不育, 以達到消滅玉米螟的目的。中國農科院原子能利用研究所和植保所合作, 1981~1983年, 在遼寧省的磨盤山以0.64:1 (輻照蛾:野生蛾) 的比例釋放輻射處理過的成蟲, 結果處理區百株幼蟲數下降了34.2%。

5 性信息素防治

利用玉米螟雄蛾對雌蛾釋放的性信息素具有明顯趨性的原理, 採用人工合成的性信息素放于田間, 誘殺雄蟲或干擾雄蟲尋覓雌蟲交配的正常行為, 使雌蟲不育而達到控制玉米螟的目的。河北省張家口地區每公頃使用600~750mg人工合成亞洲玉米螟性信息素, 對玉米螟的交配抑制率達到79.3%~85.8%, 減少卵量77.6%~89.3%, 蛀孔率減少74.5%~85.6%。


戶外老宋


玉米螟是玉米的主要蟲害,可發危害玉米植株地上的各個部位,使受害部分喪失功能,降低籽粒產量。

防治方法:

1、越冬期

處理越冬寄主秸杆,在春季越冬幼蟲化蛹。羽化前處理完畢。

2、抽雄前

掌握玉米心葉初見排孔、幼齡幼蟲群集心葉而未蛀入莖稈之前,採用1.5%的鋅硫磷顆粒劑,或呋喃丹顆粒劑,直接丟放於喇叭口內均可收到較好的防治效果。

3、穗期防治

花絲蔫須後,剪掉花絲,用90%的敵百蟲0.5 公斤、水150公斤、粘土250公斤配製成泥漿塗於剪口,效果良好;也可用50%或80%的敵敵畏乳劑600-800倍液,或用90%的敵百蟲800~1000倍液,或75%的辛硫磷乳劑1000倍液,滴於雌穗頂部,效果亦佳。

4、人工摘除

發現玉米螟卵塊人工摘除田外銷燬

5、生物防治

玉米螟的天敵種類很多,主要有寄生卵赤眼蜂、黑卵蜂,寄生幼蟲的寄生蠅、白僵菌、細菌、病毒等。捕食性天敵有瓢蟲、步行蟲、草蜻蛉等,都對蟲口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6、釋放赤眼蜂:

赤眼蜂是一種卵寄生性昆蟲天敵。能寄生在多種農、林、果、菜害蟲的卵和幼蟲中。用於防治玉米螟,安全、無毒、無公害、方法簡單、效果好。在玉米螟產卵期釋放赤眼蜂,選擇晴天大面積連片放蜂。放蜂量和次數根據螟蛾卵量確定。一般每公頃釋放15萬~30萬頭,分兩次釋放,每公頃放45個點,在點上選擇健壯玉米植株,在其中部一個葉面上,沿主脈撕成兩半,取其中一半放上蜂卡,沿莖稈方向輕輕捲成筒狀,葉片不要卷得太緊,將蜂卡用線、釘等釘牢。應掌握在赤眼蜂的蜂蛹後期,個別出蜂時釋放,把蜂卡掛到田間1d後即可大量出現。

7、玉米螟成蟲

利用白僵菌:

① 僵菌封垛 白僵菌可寄生在玉米螟幼蟲和蛹上。在早春越冬幼蟲開始復甦化蛹前,對殘存的秸稈,逐垛噴撒白僵菌粉封垛。方法是每立方米秸稈垛,用每克含100億孢子的菌粉100g,噴一個點,即將噴粉管插入垛內,搖動把子,當垛面有菌粉飛出即可。

8、玉米螟

② 白僵菌丟心 一般在玉米心葉中期,用500g含孢子量為50億~100億的白僵菌粉,對煤渣顆粒5㎏,每株施入2g,可有效防治玉米螟的危害。

③ Bt可溼性粉劑 在玉米螟卵孵化期,田間噴施每毫升100億個孢子的Bt乳劑Bt可溼性粉劑200倍液,有效控制蟲害。

9、其他防治

1、燈光誘殺:利用高壓汞燈或頻振式殺蟲燈誘殺玉米螟成蟲。開燈時間為7月上旬~8月上旬。

2、生物防治:利用赤眼蜂防治,放蜂時間在當地玉米螟化蛹率達到20%後10天第一次放蜂,間隔1周後第二次放蜂。

3、化學防治:在玉米心葉末期(5%抽雄),將40%辛硫磷乳油配成0.3%顆粒劑,撒在喇叭筒裡。






輝GG


玉米螟是玉米生產上主要害蟲之一,以低齡幼蟲為害葉片,取食花絲、雄穗、籽粒為主,一般3齡後會鑽蛀莖稈為害。取食籽粒後通常還會造成籽粒黴變等,不僅影響產量還對品質有所影響。玉米螟不同地區發生為害代數不同,從南到北代數依次減少。玉米螟防治目前一般是採取綜合的防治措施,主要具體為:

1.種植抗蟲品種。比如可以選用奧農玉1號等對玉米螟抗性較強品種種植。一般玉米秸稈含糖量越低,對玉米螟抗性越強,反之抗性越低。

2.調整種植制度。春玉米夏玉米混載區,壓縮春玉米種植面積,減少橋樑田,可以有效減輕夏玉米發生及為害程度。

3.處理玉米螟越冬寄住。玉米螟除在玉米秸稈或穗軸內越冬外,也在高粱、棉花等寄住的秸稈或枯枝枯鈴中越冬。玉米等越冬寄住作物收穫後,要及時採取秸稈還田,或焚燒,或做肥等措施,徹底處理好越冬期間的秸稈及枯枝落葉等越冬寄住。

4.生物防治。可以在玉米心葉末期前,全田噴施白僵菌或BT藥劑,或拌細沙丟入玉米心葉內防治。也可以在玉米螟卵始見、始盛和高峰期,每畝放赤眼蜂1萬頭,每畝放蜂點5-10個,封卡放置玉米第5-6葉背面,距地面約1米。另外注意選晴天無露水時放蜂。

5.藥劑防治。玉米大喇叭口期選用甲萘威,或毒死蜱等顆粒劑丟心,也可以選用甲維鹽或辛硫磷等藥劑按照0.5%比例配置毒沙20斤丟心,或直接選用樂果或毒死蜱或蟲酰肼等藥劑對心葉噴施。玉米抽穗後,百穗有蟲50頭以上時及時畝用溴氰菊酯或氰戊菊酯或甲維鹽高氯等藥劑噴施防治1-2次,七天一次。

總之,玉米螟防治措施多樣,可因地制宜加以合理配置科學使用防治。


農業植保管理技術110


玉米螟蟲防治

玉米螟蟲危害

玉米螟蟲又稱玉米鑽心蟲,其主要危害是幼蟲蛀入玉米主莖或者果穗,咬食玉米,使玉米莖折斷, 造成玉米營養供應不足,授粉不良,導致玉米減產,減產比例可達10%-30%;田間典型特徵是玉米葉片出現排孔狀危害,或者玉米莖杆穗位以上出現折斷。

防治方法

1、北方春玉米區

螟蟲危害相對嚴重的地區,切有逐年增加的趨勢,防治可分為三個時期,越冬代、第一代螟蟲、第二代螟蟲。收穫後及時處理過冬寄主的秸稈,要在越冬代幼蟲化蛹羽化前處理完畢;第一代螟蟲防治時期在6月初,即小喇叭口期前,畝噴施大約10g杜邦康寬(氯蟲苯甲酰氨),持效期在40天左右;第二、三代螟蟲防治一般在7月底8月初,玉米抽雄授粉剛結束的時期,化學防治方法也推薦使用杜邦康寬藥劑每畝10g,這遍防治後,可持續到玉米收穫。

2、黃淮夏玉米區

螟蟲在夏玉米區危害不大,防治也相對簡單,現在給大家介紹一個最新的高效防治方法。在大喇叭口期,除草劑+康寬一起噴霧使用,既除草又防蟲,提高效率減少用工成本,持效期40天,基本可以等到玉米收穫。

以上防治方法是來自大田生產的實踐經驗,一些生物學、物理的防治方法並未涉及,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留言探討,另外,推薦使用的藥劑是杜邦公司生產的康寬,劑量和持效期才能達到防蟲效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