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突发状况,这7个接地气的策略帮你解决课堂中常见的小问题!

再有经验的老师在课堂上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突发状况”,室外噪音大、学生们窃窃私语……这些出乎意料的状况很可能影响课堂节奏,而教师的口头禅和埋头看时间等不经意的小动作则会影响授课效果。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做呢?

面对突发状况,这7个接地气的策略帮你解决课堂中常见的小问题!


面对突发状况,这7个接地气的策略帮你解决课堂中常见的小问题!


事实上,只要学会适当的肢体语言,用心营造一个温暖的上课环境,很多课堂“小问题”都能顺利解决,快来和小教师一起看看这七个小方法,学习一下吧。

1.

事与愿违的课堂环境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的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环境的制约和影响。所以,营造一种良好的课堂环境十分重要。但有时人们会不自觉地违背这个原则。例如,许多教师,特别是班主任经常喜欢大肆布置教室,这对学生的听讲有益吗?

一位教师曾给听课的学员出过一个谜语:教室里有些东西,下课时没有一个学生看,但上课时他们却看得非常仔细。

大家对着教室左看右看、上看下看、前看后看,悟出了谜底,都若有所思地笑了起来。

原来,教师指的是教室黑板两侧墙壁上挂着的一幅名人语录和一张教室卫生评比表。

面对突发状况,这7个接地气的策略帮你解决课堂中常见的小问题!


确实,教室外的环境也许教师不能完全控制,但教室内的环境教师还是有可能调节的。为了使教室里形成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沟通氛围,教室前面部分的装饰物,包括宣传画、名人语录、墙报、学生评比表、玻璃橱(里面还可能陈列着一些吸引学生“眼球”的物品)等,即使不能撤掉也应该布置在教室的后半部分。这些东西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师生沟通的效果,事与愿违。

又例如,我们的学校教室,甚至许多新建的教室使用的还是那种铁制(或木制)结构的、固定排排坐式的桌椅。但只要有可能,教室里的环境布置、温度与湿度、灯光的亮度和色彩、课桌椅的颜色和高度及排列方式等还是应该尽量设置或调节到最佳状态,让教室里充满温馨与和谐的气氛,师生沟通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去掉烦人的“口头禅”

有些教师在语言中经常夹杂着许多不是标点符号的“标点符号”,如:“这个这个,那个……”“就是说……”“啊啊……”等等,学生听来会感到十分心烦,甚至还会有人帮你义务“记数”——数一数在一节课里你一共说了多少句口头禅。即使是外语教师,也得注意不要沾上一些“洋口头禅”。千万别让学生送你一个“OK老师”或“SO SO老师”的雅号,然后认为你的教书育人水准也“JUST SO SO”。

在师生沟通的各种语言障碍中,教师的口头禅属于“最烦人的语言”。要使教师的语言流利,基本上没有口头禅,甚至听上去达到了出口成章的程度,除了要非常熟悉所讲内容之外,有意识地、熟练地使用一些连接词十分重要。

例如,可以把“首先……接着……然后……最后”“不但……而且……”“一方面……另一方面……”等若干组连接词预先串接在自己的教学内容中,作一个简短的内心预演。再加上适度的停顿和节奏处理,你的表达效果就会大大提高。

当然,把普通话说好是最基本的前提。

3.

“一不小心”的后果

有时教师的一个无意识的动作、一句无意的话语,都可能给学生造成消极的暗示,妨碍师生之间的积极交流。

请看一种常见的情形:

离下课还有15分钟,教师却不加遮掩地看了看表,对学生说:“现在,我们讲最后一个问题……”课堂里不少同学马上开始蠢蠢欲动:有人开始看手表,有人东张西望,即使再有笔记要记也写得歪歪扭扭……

又如,一位教师刚走进教室就皱起了眉头,接着又望着窗外(外面不远处是一个正在施工的工地),然后开始埋怨:“噪声怎么这么大?你们就一直在这样的环境里上课?”学生听后发生了共鸣,也在心里抱怨:“是啊!教室的环境这么差,叫人怎么学得好?”

师生在上课开始时就处于如此心理状态,这节课的效果可想而知。面对教室外的噪音等不可能马上消除的干扰因素,教师绝不能当着学生的面表现出不满、烦躁等消极情绪。聪明的做法是转移注意力,把干扰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

4.

突然“暂停”的效果

一般认为,教师的语言不但要做到条理清楚,节奏分明,还要做到生动活泼,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其中最关键的特征应该是富有变化。一成不变的语音、语调和语速会使学生昏昏欲睡,甚至会感到是在受折磨。学生只会不断在心里说:“天哪,什么时候才会下课!”

如果发现个别学生不注意听课,一般来说,千万不能以不断提高声调和音量的办法去“盖住”学生的说话。因为这时你越是喋喋不休,学生越会觉得你这台“播音机器”一切正常,然后放心地继续干自己的“私活”。

而这时如果你突然来个停顿,他们的反应是:“怎么回事?‘这台机器’出毛病了?”他们开始认真注意你的讲课。因为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变化的刺激才最容易引起人的注意。

还有一些教师习惯用高分贝的音量来讲课,有时还扯着嗓子对学生大喊大叫,若干年后就会伤心地发现:自己原来的男高音或女高音怎么已经变成了“男粗音”或“女沙音”?仔细听听不少中小学教师,尤其是教语文或长期当班主任的教师们的嗓音,就会体会到这个道理。

有可能的话,教师们应该像声乐演员那样去学一些用嗓技巧,这样他们在课堂上讲话时就会体会到一种“举重若轻”式的惬意,表现力也会更强。

教师的语言是一种艺术,而一成不变的艺术一定不会有生命力。

5.

活用你的体态语言

在教师的体态语言中,眼神是最为重要的。当你刚走进教室时,给全班学生一种亲切的、职业性的环视会让学生增强对你的信任感,使你的课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对上课不认真的学生,教师至少可以使用两种不同的眼神来应对:对那些自觉性差、经常走神的学生,可以使用“威慑性”眼神盯视一会儿,使他们“不敢不认真听课”。而对那些平时表现较好,只是偶尔犯错的学生,可以使用“打招呼的眼神”,瞥视一下就马上移开,使他们“不好意思”不认真听课,并感到“老师只对我有一会儿的坏印象,现在改正还来得及”。这种眼神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师生之间平时的关系如何。

对一些自控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还可以通过一边教学一边在他们的座位附近走动、甚至站立不动等办法来加以控制。这种方法称为“邻近控制”。如果想不露声色地表扬那些性格内向而敏感度高的学生,一次赞许的瞥视再加上会心的微笑,就可以使他们快乐不已。

当然,会运用一些生动的手势语来“姿态传情”、善于用“方位变化”等因素来增进师生沟通的效果,都是教师应该掌握的师生沟通的基本功。

6.

一张一弛的沟通之道

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沟通的主动方,应该掌握好整堂课的节奏。不少研究证明,课堂上产生的许多沟通问题是由于教师对教学节奏掌握不好、安排欠妥而造成的。所以,教师对此决不能掉以轻心。

上课刚开始时,学生的精神最为饱满、注意力最为集中。因此,稍加复习旧知识后,应该给学生高效率地传授新知识,尤其要着重讲解理论性较强的部分。等到学生稍感疲劳时,教师可以适当做些调整,如开个小玩笑,说几句诙谐的话,或者索性让学生做几个小练习。但一定要注意,这种调整要控制到能放能收的程度,不能失控。

面对突发状况,这7个接地气的策略帮你解决课堂中常见的小问题!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有些成人认为并不十分好笑的事情,却会使少男少女们笑弯腰,所以教师必须在选材方面十分慎重。然后,教师可以继续做进一步的讲解。遇到重点、难点时,教师可以通过提高声调、多次反复等办法来加以强调。当学生们的脸上逐步显示出投入的神色和理解的喜悦时,课堂气氛就逐渐进入了佳境。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当下课铃声一响,教师即使有再好的内容也不应该继续再说,因为此时学生都已无心恋课。唯一可以做的事情是布置作业。教师千万不能养成“拖堂”的习惯。“拖堂”是教师的大忌,老是“拖堂”的教师,学生一定不会喜欢。

当然,以上所谈到的都是调控课堂节奏的一般规律,具体实施时要视各种实际情况而有所变通。但“张弛有道”一定是课堂沟通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

7.

课堂上的“急中生智”

课堂上有时会发生一些突发事件。能否妥善处理好这些事件,是对教师人际沟通基本功的考验,也是教师“教育机智”的体现。

请看一个真实的例子:

上课时教师刚把一块小黑板挂上,一转身,小黑板“哐啷”一声掉了下来。教师只好把它重新挂上,但一松手,小黑板又摇摇欲坠。教师急中生智,只能用双手硬托住黑板,等它稳定下来后,再想法慢慢挂上。这时,教室里的学生已是笑声一片。

想想看,如果你是这位教师,当时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也许你会感到窘迫?也许你会恼怒?甚至当面训斥学生?

这位教师是这样做的:

当她确认小黑板已经挂稳了以后,先转过身来回到讲台前,定了定神,然后朝全班同学环视一下,等教室里安静一点后,向大家问了一个问题:“同学们,刚才我们讲到什么地方了?”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刚才的教室气氛就好像一列火车脱了轨,而通过教师巧妙的一问,又让它重上正轨了。

类似的例子还可以举出许多。从中我们可以得到的启发是:教师在遇到突发事件时,首先必须冷静。在快速地审时度势后,再做出一个尽量正面导向的反应。最忌讳的是不假思索地做出不适当的反应。

过去,教师处理各类突发事件的能力,主要是靠长年累月教育实践的积累,靠久而久之形成的、很难说清楚的一种“功力”。但这样的积累需要较长的时间。如果通过师生沟通的课程对师范生和青年教师进行系统的训练,教师这方面的能力就会有很快的提高。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从一点一滴的变革认真做起,师生沟通就一定会收到实在的效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