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學校檢查教師備課筆記時,要求每課時都要有教學反思,你怎麼看?

靜思的長壽花


教師要上好課必須撰寫教案,課前對教材編排體系進行研究,對教材內容也要進行全面的瞭解,用筆書寫教案一直是學校對教師授課之前最基本的要求。課前撰寫教案,課後書寫教學反思,對自己教學設計和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歸納總結,這也是很多學校對教師業務進行管理的常規性要求。

筆者認識一位位身居一線的老教師,他在農村小學教書30多年,再有兩年就要退休了,前兩天他剛領到了教育部頒發的農村任教30年的榮譽證書。有一天我去他們家找他下棋,期間我和他談起教師撰寫教案一事,他告訴我:“農村一線教師用筆撰寫教案,大多都是勞民傷財,走形式,擺個樣子而已,一點實用價值都沒有,寫教學反思更是扯蛋,更是一點作用都沒有,寫教案就是為了讓領導看的。”

他的看法讓我大吃一驚,我笑著看看他,不解地說道:“你該不是人家說的混混老師吧!作為教師不寫教案能將課上好?能教出好成績來?寫教案是為了熟悉教材,為上好課做準備你怎麼認為是擺樣子,一點用處都沒有呢?專家教授都提倡撰寫教案,寫教學反思,你怎樣認為沒作用呢?”他看我不解,就對我說:“你看我幾十年一直在農村小學教學,30多年一共走了八九個學校,不管走哪領導都要求我們要撰寫教案,剛參加工作開始寫教案那會,學校只發一本教學參考,一本課本,沒固定的格式,教師只要將學校規定的教學環節書寫齊全,具體教學過程想怎麼寫就怎麼寫,那是一名教師不管代幾門課寫一本教案就行,上面對教案要求不多,教師們為了上好課也喜歡寫教案。”

他停了一下,喝了口茶,朝遠處看了看,好像在回味過去的時光似的。他喝了口茶說:“這些年不同了,上面教案的樣式由領導設計,幾乎是幾年一變,教師每天要撰寫有固定格式和教學環節的教案,由於現在農村小學教師越來越少,課程一直在增加,每名教師不再是隻代一門主課了,鄉村教師每人每學期所代科目都在兩門以上,每個人都有兼職,上邊臨時要完成的任務也特別多,每天要忙著完成各種資料,加上學校規定的撰寫總課時也增加了,一週十幾課時的撰寫任務讓教師們每天不敢有絲毫的鬆懈。為了能按時完成任務不被扣績效,不挨批評,教師們只能去抄現成的教案。為了趕教案,認真書寫的教師不多,大多數教師就在抄教案中將字寫得是越來越難看,教案是抄的,教學反思能用用嗎?還不都是用來應付上級檢查的。為了應付檢查,年輕教師教案抄的很詳細,教學反思都會用紅筆撰寫,可一線教師都知道,那些所謂的反思都不過是搬運而來的研究。你想這樣的教案和反思能有作用嗎?”他說著說著情緒激動了起來:“都知道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每個教師的教學分格都會不同,可一張固定的表格教案將所有教師的教學設計框在了一個固定模式上,這不是在抹殺了教師的創造力嘛!讓那些想好好設計教案的教師都沒了發揮的餘地。為了上好課,教師們不得不再去研究教學參考,研究課文,課前在心裡或者書上另外去設計教學思路。說實話,現在很少有教師按撰寫的教案上課。像我們這些老教師對教材早就熟悉了,所以對每一課的知識點,重難點掌握的一清二楚,在上課前只需在書上設計個簡單的教學過程就可以了。你說現在手寫的教案除了加重教師的負擔,供領導檢查之外還有其他作用嗎?”

聽了他的話,我頓時無言以對,一刀切的表格教案束縛了教師的創造性,限制了教師自由發揮的空間。繁重的工作量讓他們沒了靜下心來研究教材,撰寫教案的事件,處在忙於應付狀態之下的人,又會有幾個認真去撰寫那被綁住手腳的教案呢?教案不是優質的,甚至不是自己撰寫的,教學反思寫得再精彩又有何用?再說每一課時都進行反思,真得科學嗎?筆者看來也未必。

現在已經是信息時代了,電子計算機早已經走進了千家萬戶,人工智能早就走進了課堂,電子化辦公在就在發達地區實行了幾十年,我們還讓教師手寫教案,用不同的筆色來寫教學反思,這是與時俱進嗎?手寫教案,就是跟上了時代步伐嗎?

信息化時代,不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不讓教師撰寫電子教案,不在教學改革上下功夫,卻在教學反思上做文章,這不是形式主義,不是教育理念落後,又會是什麼?


冬日暖陽說教育


這個問題,純粹是學校管理問題了,要求每課時都要有反思,也不違反任何規定。有人責問誰定的?學校有權這麼做,為了給點壓力,變壓力為動力,學校可以這麼做,這麼做也沒有什麼不妥。

不過,筆者還不贊同這樣的做法,因為,這樣做,有六語形式主義的嫌疑。教學反思是必要的,不是有些外行人認為那樣,完全是多此一舉。教學反思,可以總結經驗教訓,讓教師在反思中不斷提高業務水平。

但是,筆者認為,教學反思不一定是寫在教案的後面,而且沒有必要每課時都要寫多少字的反思,這種做法,多半是為了應付上級的檢查,沒有什麼實際的意義。

教學反思,應該是老師的自覺行為。沒有反思的教學行為是不存在的,一名老師教學一定的內容後,必定會在心裡反思一番的,只是,他們沒有寫出來。為何沒有寫出來,這與個人的反思特點相關的。

現在,備課筆記的形式也已經多樣化,但是,我們很多學校,並沒有做到與時俱進,還是抱著手寫的教案不放,這是一種落伍的行為。前階段既有一所大學,對上課沒有紙質教案的老師進行了通報和處理。這是有待商榷的。

只要老師備課了,不管是什麼形式的備課,都是可以的。有的老師博聞強記,運用現代辦公手段寫了電子教案後,教學重難點及程序安排,已經爛熟於心,何必要去寫什麼紙質教案呢?

教學反思,筆者覺得不用那麼頻繁,一個單元,一個章節,教學下來,對教學有所悟有所得有教訓,總結一下,也就可以了。有話則長無話則短,沒有必要強求每一課時都必須寫,必須寫多少字,形式主義可以休矣。


當代師說


每課都要寫反思?誰定的?學校定的。學校為什麼這麼定?無非兩種原因:上面教育管理部門要求的,或者學校根據某個理論自定的。

這個課後反思有無必要?首先我想請各位思索:幹工作的僅僅是教師這一個行業嗎?(不是)別的行業人員不需要成長嗎?(不是)公務員、醫生、工人等是不是每做一件事要預先寫個過程,然後再寫個反思呢?(不是,至少不強制規定)

為什麼教師要天天反思課課反思?這除了教育管理人員通過行政干涉來顯示權力外沒有什麼可以解釋。反思,是有感而發,有感則寫,無感則不寫,可以書面寫,可以心中有,強行要求課課寫,教師有壓迫感,甚至有被奴役感,必然令人生厭,瞎編濫造者有之,照搬照抄者有之。這徒增教師負擔,君不見教師怨聲載道乎?

教學有方,亦教無定法。教學理論,全員掌握;教法,自主選擇,不必一統。特別是留痕類的任務,純粹多餘。我反思,但不必留痕(寫反思)。我改作業,但不必留痕(批改記錄)。……其他的不再多說。

其實,我們在每天的生活中,都在不斷地思考,除非睡眠狀態或植物人狀態,每做完一件事,包括每讀一篇文章,甚至每一次與人交談之後,都有或多或少的感想或反思,人就是在不斷反思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的。反思是生活常態,是自發的,有時也是自覺的。我們不能因為沒寫下來,就認定別人沒有反思。

說白了,統一要求寫課時反思,並不是什麼專業性要求,並不能體現什麼教學內行,它只是教師的額外負擔,具有壓迫性,缺少人性化和靈活性。它把教學行政化,它完全是為了迎合行政檢查的需要。

教育,有時真的有被外行人亂管的味道,教師同行們,您有沒有這種感覺呢?

傳播正能量,促進教學改革,減輕教師負擔。支持我觀點的請不要吝惜您的手指頭,感謝您的點贊或轉發,也恭請批評指正。



百姓茶館話人生


這種做法和要求實在是有一些教條和刻板。

教師工作量之所以繁重,其中一部分原因就是因為這樣一些華而不實刻板教條的虛工作,佔了老師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一些學校之所以要求老師這樣做,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一是上級部門檢查時,有這樣的硬性指標和要求。

二是教學反思是教師教案的一個環節,如果沒有教學反思,則這一節教案就不完整。

三是一些學校領導教條的套用“反思是教師專業成長的有效途徑”這一理念,認為讓教師每節課後都寫一篇反思,有利於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



寫教學反思是對的沒有錯,寫教學反思是很好的促進和提升教師專業化發展的有效途徑。學校讓教師寫教學反思並沒有錯。

錯就錯在了,把教學反思狹義化的理解;

錯就錯在了,讓教師每一節課後都寫一篇教學反思。

所謂的教學反思,是指教師對教育教學實踐的再認識、再思考,並以此來總結經驗教訓,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水平,教學反思是一個系統深入的過程,並不是一節課一節課碎片化的反思。

反思的過程,一般通過教育案例分析、教育敘事、課題研究、論文撰寫等方式來提高反思的深度和廣度。這樣,不但能夠解決教育教學實踐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更能夠促進教師專業化的成長和發展。

而每一節課要求老師寫一篇教學反思顯然是太過教條,不遵循教育教學客觀規律的。這樣導致的結果是,老師只能疲於應付的去完成任務,根本就談不上教學反思的質量。

這樣的教學反思,只是充了一個數量而已,大多數是大話空話和套話,根本沒有多大的實際意義。



教學是一個相對緩慢的過程,教學的完善和進一步的提高,也同樣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

教師在執教的過程中,不斷的修正自己的教學行為教學方案和教學理念,這本身就是一種反思校正的過程。而這一過程,更多的是需要教師自覺自主的修正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教學觀念及其教學方式,並不一定每一節課都要寫出來一個什麼所謂的反思。

作為學校管理者,在引領教師專業化成長的進程中,更多的是要激發教師內在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如果教師的自覺性,主動性能夠被激發出來,他願意對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進行不斷的修正和矯正,這本身就是一種反思和成長。並不一定教條的要求教師每節課後都寫出一篇反思來,這樣的確有一些勞財傷命,也不一定能收到想要的效果。



要求教師寫教學反思沒有錯,但是要求每一節課後都寫一篇教學反思,的確有些刻板教條了。


教育探微


每天寫反思有點形勢主義,一段教學內容完成再寫更有整體性和針對性。我自己經常寫反思教學日誌,把自己的教學過程記錄下來並進行整理,包括板書,學生反饋問題,以及各個班教學過程中捕捉到的不同教學方式的調整。好處是下一輪教學我可能記不清楚一些問題難點和重點,這樣我看看教學日誌和反思就知道怎麼備課了。經過幾輪修改和積累,會更加得心應手,特別是像我們開設新課程,更需要寫教學反思。比如我們團隊開設了《影視與西方文化》,我已經教授了三遍,每遍都有不同收穫,反思幫助我更深入地理解自己教學對象和教學素材,更好地整合各種資源。特別是有新團隊成員加入,我把自己的教學流程和反思交給他們,他們根據我的記錄,可以馬上上手,有利於團隊建設。


貓咪英語課堂


學校領導檢查老師的課後反思內容,看上去是形式主義,實際上是督促老師要養成課後反思的習慣。即使學校不檢查教師備課本,老師也應當有教學反思內容,學校的這種做法應值得稱讚。



我是一線老師,以前寫教案時也不會寫教學反思內容。每堂課結束後,我都會對上課情況進行總結,分析這堂課的重難點是否突出,還有哪些問題沒有講清楚,學生學習效率怎麼樣,哪些問題還有待老師進一步突破等。我會把這些問題批註在教材的旁邊。在下次講課時,會花五分鐘左右時間集中解決這些問題,幫助學生回顧總結上一節課的重難點知識內容。

長此以往,形成了習慣,平時我的家庭作業很少,就是完成書後的課後練習。我所任教的班級考試成績在片區都是數一數二的,連續五年都被評為優秀教師。我認為是教學反思在教學過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幫助學生讀懂了教材,突破了重難點,把握住了考點。



有一部分老師也在上課後進行了教學反思,但沒有把反思內容記錄在備課本或者書上,好記性不如爛筆頭,過了幾天,記在頭腦中的教學反思又遺忘得差不多了,這樣不利於教育教學。


Lance課堂


我認為,這種要求並非是多餘的。一節課按自己的教學設計寫成了教案,並且按教學方案上完了課,有些人便以為完成了教學任務,以為可以萬事大吉了。這樣的教師一輩子也不會有什麼成就,教學能力也不可能有所提高,他的教學成績也不可能超越他人。

本來任何人的教學設計都不可能是完美無缺的,尤其老師是面對的活生生的學生,面對的是不斷變化著的教學情境。一堂課上下來必定是有得有失。老師應該通過對這節課教學實踐的驗證,進行回顧與反思,找到自已行之有效的最感得意的方法技巧,也應該找到自已的不足之處,並且總結出改進或彌補不足之處的方法。這樣,就會使自已的教學能力登上一個新的臺階。

現在有個別不求進取的人連教案都不想寫,更別提什麼“反思”了。但是,我還是要實話實說,寫教後“反思”是老師提高教學能力的必要環節。有人強調教學工作忙,沒有時間寫,你教學工作忙不忙是另外的事,你願不願意提高教學水平,提高教學效率是你自已的事!


傅天信老師


這東西我經歷過類似情況,就是實習時的工作日報。

你說我一個實習生,有啥可以寫的?每天能幹的有啥?每天晚上回來為了這300字抓耳撓腮的編。

教學反思也是一樣的,每一節課寫一篇?要知道對於一個教師來說,每堂課可能真的是平平淡淡的教學,又不能最後寫個“正常教學”就結束,非要寫的話,九成以上是編的,浪費時間浪費心思,還不如讓教師好好趁著下課喝杯茶休息休息,準備下一堂課。

如果一定要寫的話,一週一篇我個人認為是最合理的量,教了一週,大大小小總歸有點事情,總會有一點感悟,記下來也不是一件壞事,對以後的教學是有利的


用戶153297980648


教學反思,我們學校就要求老師每上完一節課就要在相應的教案後面附上教學反思。我是數學老師,一課時一反思,語文老師是一課一反思。

以前寫教學反思,我真的不知道從哪些方面寫,也不知道要寫多少字。為了應付學校領導的檢查,每次都是從網上搜,從《鼎尖教案》上找,一學期下來反思“寫”滿了,但大腦一片空白,沒有一點長進。

一次偶然機會,我看了一位優秀教師的反思,才知道教學反思可以寫上課過程中老師自身狀況,學生在課堂上的反應,知識接受的程度,也可以寫一節課的成敗,及其改進措施。

有人說寫教學反思就是形式主義的表現形式,我認為這句話不對。老師寫教學反思這是領導逼著老師成長的一種手段,只要每節課後都及時反思,及時改正,一學期、一年之後老師的教學水平、備寫教案的水平肯定會上一個新的臺階。有些老師反感寫教學反思是因為老師工作太忙,沒有時間及時反思本節課教學的成敗得失。今天不反思,明天忘記了反思,慢慢積累的多了也就不愛反思了,就是硬逼著自己反思,大腦裡面已經沒有了當時上這一節課時的體會和感受了,所以提起筆也是無從下手,只能閉門造車或是到處粘貼複製。這樣的反思是沒有效果的,只是給自己增加了無用的工作量,浪費了寶貴的時間。


睿雪


我們學校以前也是一課時一反思,但經過大家的強烈強烈呼籲,學校研究決定:語文和英語學完一課一反思,而數學用的是統一的模板式的教案,沒辦法還是一課時一反思。我現在已經養成了習慣,每天上完課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寫教學反思。

其實學校讓教師寫教學反思,原因在於:

一是上級教研室的要求,必須執行。

我記得剛開始讓老師寫教學反思哪幾年,我們這兒的教研室抓得特別緊,不但要求一課一反思,而且要求反思的質量要高,不能流於形式。

每次下來檢查,光教師的教學反思,就挑一堆毛病。學校也對教師提高了要求,大家疲於應付,痛苦不堪。

當老師養成了每天都要寫教學反思的習慣後,且教學反思的質量有了一定提高的時候,教研室也放鬆了對老師的要求。

學校就根據老師的建議,對語文和英語進行了相應的調整,改為學完一篇課文後再寫反思。既按教研室的要求做了,又大大地減輕了教師的工作負擔

二是藉助反思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

葉瀾教授說過一句話大家肯定都聽過,就是“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堅持寫三年教學反思可能成為名師。” 也就是說教師寫教學反思,可以促進教師教學水平的提高,幫助教師快速地成長。

教師寫教學反思,就是對自己的課堂教學進行回頭看、對自己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的教學行、教學效果、教師對教材的處理方式,以及學生學習的的方式等幾個方面, 應用教育理念、教育教學理論和課程標準等,進行分析、總結、歸納、提升。

對自己表現比較好的方面就繼續堅持下去,對自己表現不盡如人意的方面,就及時進行改進,並總結經驗教訓,為後面的課堂教學積累豐富的教學經驗。已達到提升自己教育教學水平的目的。

我們的年輕教師就是在每天的教學反思中,不斷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達到快速站穩三尺講臺的目的。

每課時都進行深刻反思也不可能。因為我有時太忙顧不上,就有針對性進行深刻反思。我自己認為比較成功的課和比較失敗教學效果不好的課,才進行深刻反思 。對練習課和其他自己沒有感覺的課教學反思我就寫的簡單一些。

結束語:學校要求老師寫教學反思,讓教師在上課後,再回過頭來重新審視自己的課堂教學,

既是按照上級教研部門的要求在做,又能促進師教育教學水平的提高。教師寫教學反思的時候,可以根據上課狀況,感受深的就進行深刻反思,對於自己沒感覺的課就寫的簡單一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