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是不是都存在僥倖心理?

靈壽醜小兒


疫情期間,每個人都會有僥倖心理,覺得自己不會被傳染,再加之沒在疫情疫情最嚴重的地區中,也許自己就不會被傳染,這種心理在平時生活工作中也經常會發生。

人經常會有這種錯覺,好的事情也許會發生在自己身上,壞的事情也許不會發生在自己身上。

生活中,做生意有賠有賺,就會想也許我就是賺錢的那個,工作中會想也許我少做一點沒人會發現,過馬路的時候會想闖紅燈也沒關係反正沒有車,學習的時候會想下次再學也可以等等等等

如果一直存在這樣的僥倖心理,那麼最後只會害人害己,任何時候都要實實在在的認真對待每件事情。


小小173525


每個人都存在僥倖心理。這種心理是變態心理的一種,是不健康的心理表現,但是,人人或多或少都存在。

僥倖心理的危害性是比較大的,心存僥倖必將犯下大錯。比如,交通違法行為,絕大多數都是心存僥倖造成的。認為沒有電子眼,沒有警察就可以猛開猛衝,這種僥倖逃過處罰的結果很可能造成無法補救的損失。如果始終按交通規則行駛,自覺遵守規則,那麼就不構成交通違法,會杜絕許多交通事故。

現實中心存僥倖的行為很多,比如,行人過馬路,明明知道是紅燈不能走,認為沒有車子過來就僥倖衝過去了。如果不養成紅燈停綠燈行的習慣,很可能出現不能僥倖通過造成丟命的危險。

建議人們不要有僥倖心理!


心意給力


自私基因中有這麼一句話:天性站在制高點,看著你們演。

每個人都覺得自己是那個幸運兒,卻又在遭遇不幸時怨天尤人。是不是每個人都存在僥倖心理,這個不做論斷,畢竟沒有大數據做支撐。而人心不可談這點是可以確信的(有數據支撐的情況下誰能保證數據的真實性?)

同理,題主問的這個女性,作為個案來說,她是抱有僥倖心理的。

僥倖心態分兩類:

對個人:利己不損人

對群體:利己損人

僥倖心理無非這兩類,但都有一個共通點:利己。

所有生物的本性都是趨利避害,人也一樣。唯一不同的是人會根據後天的教育,懂得是非取捨。該不該做,能不能做,後果是否嚴重,能否承擔等等,也是基於利己的緯度作出判斷。

舉個例子:小孩子在偷東西被抓住的時候,最先的反應就是辯解:不是我做的。因為他知道如果承認肯定會受罰,所以否認,認為不會被發現。這就是一種僥倖心態,是一種本能的心態。不過這種僥倖心態更多的是對自身的危害。小偷,中偷,大盜,牢房。

而成人的這種僥倖心理會更加理智一些,會更加有所取捨,但後果嚴重性相對來說也會更大。

近日熱播的電視劇《完美關係》中江達琳的父親江遠鵬因鵬坤基金案的事情,隱姓埋名背井離鄉,只為找到合作者杜少坤,弄清事實,解除冤情。電視中未出現的杜少坤其實就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成年人僥倖心理之一。他在基於理性判斷之後,認為短暫的資金挪用不會出現問題,能讓自己活得更多的利益。未曾想會東窗事發。害己害人。

題主所提到的女子王某某也屬於此類心理。經過分析,設計之後謊報行程認為沒有問題,可以順利避過。未曾想過會被發現害人害己。

在這裡想對抱有僥倖心理的成年人說一聲:天網恢恢 疏而不漏。想對有小孩的家長說一聲: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是明辨是非取捨,這是家長最重要的責任。

最後送題主一朵向日葵,願陽光普照,僥倖無存。



黑色幻想白色現實


我想應該是的,每個人都會有或多或少的僥倖心理。

王某某為了躲避14天的隔離時間,不遵守如實交代行程的防疫規定,謊報行程,給他人及整個社會帶來了極不穩定的傳染隱患,千萬人一個月的共同努力穩定的局面,可能就被沒有公德的人徹底毀壞。

王某某首先心理上肯定認為自己不可能被感染,覺得這樣的壞事情永遠都不會落在自己身上,主觀認為如果倒黴也應該是其他人,對病毒就存在僥倖的心理。可病毒不會因為你謊報,就真的不靠近你。

其次還覺得自己不會傳染給別人,隱瞞事實也不是什麼特大錯誤,根本沒把病毒當回事。可恨

我們習慣否定別人說的大事情。當別人當你面說病毒很嚴重,你肯定不自覺說相反的想法,即使你的心理也是認同的。別人說的越大,你就是越不上心。

還有自以為是的人通常都會有強烈的僥倖心理,什麼事都是我覺得,這樣的人最讓人討厭。自私自利,不考慮別人的感受。把別人的好心好意當成驢肝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