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而上”與“形而下”具體包含什麼內容,它們之間的聯繫和區別是怎樣的?

詩夜城主


“形而上”、“形而下”這兩個哲學概念,出自中國古文化《易經》的“易傳”部《繫辭》。原文是“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並由此引發了哲學上”形而上學”,“形而下之”的理論說法。

所謂“形而上”是指具體的物質、物體的形態之上,高度抽象、總體概括的內容,所以有“形而上者謂之道”的說法。即“形而上”是脫離了具體物體形象,看不見、摸不到的認知、思想、精神、道理、理論等意識形態和規律法則。

“形而下”則指具體的、客觀的物質分類,依如生物分類界、門、綱、目、科、屬、種之下,各種客觀物體分類之下的非常具體的有形態、形狀的具體東西,所以有“形而下者謂之器”。正確而全面的理解“形而下者謂之器”這句話,那麼,“形而下”可以包括具體的時間、空間、環境(場合)、人、事、物的個體。

因“形而上學”理論,是高度抽象化、普遍化、泛指化的道理,它不具有具體性、特殊性和針對性,所以“形而上學”理論,尤其是上升到“道”的總體規律的高度,實際生活、具體工作中的現實指導意義不強,因此,在哲學思想的方法論中,“形而上學”的方法論又常常是被批判的方法論。而“形而下”之的方法,通常要求一切以具體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進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具體事情具體對待。這就使得人們認識、分析事物和問題,具有了具體的、針對的、特殊的,甚至是現實的、唯一的解決辦法,或者可以拿出具體的解決方案。“形而下”的方法論,在哲學思想的方法論和現實工作解決實際問題中,具有很強的可操作和現實應用性,它可以幫助我們很好的認識、分析和解決現實中面臨和存在的問題,因而“形而下”之的方法論,是受到人們普遍認可、解決當下現實問題的方法論。

“形而上”與“形而下”的 聯繫和區別,一定程度上可以按“一陰一陽謂之道”來理解。即二者是相互對立、完全不同的認識論、方法論,同時二者又都是世界上人們認識、分析問題的不可分割兩種認識論、方法論的兩個方面,二者統一於認識論、方法論的整體之中。“形而上”的理論性強,“形而下”的應用性強。完全一點沒有抽象的“形而下”,就不可能形成經驗、理論和思想、方法。脫離任何具體的時間、空間、人物、事件、個體等“形而下”,則“形而上”就完全失去了具體的研究、解決的對象,即成了一個完全空洞、無用的東西。故此,我們應將“形而下”與“形而下”有機的結合起來。需要總結經驗、教訓和提煉理論時,就要會用”形而上”的抽象方法。需要認識具體事物和研究解決具體問題時,我們又要採用“形而下”之具體的針對性方法,一切以具體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來採取具體的方法。


沃克特爾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

這兩句話是典型的詞大家都熟悉,但是用了一個更抽象的概念去解釋一個抽象的概念。就好像我說,什麼是公理?回覆:公理就是道。得了,倆詞都看不懂,涼涼。

我們先假定天地之間有一把尺子,尺子上有一個刻度。

尺子一下的東西,就是我們世俗世界所關心的,煙狗炮黃賭毒屎尿屁,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對這些東西的規律的總結,就是——形而下學。

所以形而下指的不是一個具體的東西,而是對具體東西的規律的把握。



舉個例子:

一個等腰直角三角形,三個角分別是45°、45°和90°。這不是形而下學。

但是三角形內角和等於180°,就是形而下學。因為這是平面三角形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道理。

然後我們說形而上學。

形而上的意思是,與我們生活相關,但不能用規律把握的東西。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

媳婦是別人家的好。

我們發現,這個問題,我們無法證明他是真的,也沒法證明他是假的;這些東西我們即便討論了,也沒辦法找到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標準:

比如如何找到一個好媳婦;我們幸福感的來源究竟是什麼……等等。

這就是形而上學了。也就是哲學。


酒騎風


簡單的講吧。

形,就是有形之物,看得見摸得著。

而形而上學。

就是對看不見摸不著,又的確為人所知的東西的思考和研究。

被子,杯子,一輩子。

被子和杯子,就是有形之物。

一輩子,就看不見摸不著,而人們卻又不得不思考的東西。

所以思考研究這一類的“無形”的東西,就是形而上學。

相反,形而下,就是看得見摸得著,實實在在的東西。

它們並沒有包含什麼內容。

只是兩個“籠統集合”的概念而已。

一個是實在存在的物質,人,電腦,泥土。

一個是帶有主觀性質的表達,美的,好的,欠打的。

當然也可以不那麼俗,可以說成:是對世界“本源”的探索。

他們之間的聯繫,可以說成屬性。

人是美的,好的,欠打的,能活一輩子的,具有愛恨情仇的東西。

哈,這樣可以更好的理解。


執迷an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此語出自《易經》,開闢了中國哲學的形而上與形而下的理論基礎。

形而上指的是超越於器物之上,器物只是我們肉眼看到的一個現象,佛家謂之法相。比如石頭、水杯、汽車等等一切可以看到、感知到的東西。而形而上學就是不侷限於眼睛直觀看到的和感知到的東西,而是探索器物背後的本質或者由器物折射出的更多內涵。

形而下者謂之器,形而下就是指的器物本身,也就是表象。

在道德經裡對形而上與形而下的理解其實就是對有與無的理解,無為形而上,有為形而下。

道德經說:“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三十根輻條構成了一個車輪子,正因為有輻條中空的部分,它才能夠與輻條共同構成車輪,承載車身之用;把泥土掏空做成陶器,正因為有中空的部分,所以才能成為有用的器物;把房子鑿出一個空的門洞,正因為有了門洞這個無的部分,才成其為房子。所以“有”給人以便利,“無”發揮了真正的作用。

這裡的“有”是器物本身,這裡的“無”是超越器物的存在。如果沒有“無”,“有”本身就不會存在也毫無意義。

對於形而上與形而下的關係,陽明心學是這樣理解的,一切形而下的事物原本並不存在,它們只是我們內心需要的一個幻像,因為我們心動了它才產生。換一句話說不是因為存在而被發現,而是因為發現才存在。其實他這個邏輯也是很有道理的,比如我在故世界在,我滅世界在與不在於我來說,世界原本就不在了。所以紅塵的一切牽絆與紛繁都是當前幻覺,隨著時間流逝與我的離去,終將歸於寂滅。

佛家對於形而上與形而下是這樣理解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佛家對形而下世界的理解,跟陽明心學如出一轍,所不同的是,陽明心學認為一切不在心外,也就是在意識中始終還是潛藏了一個花花世界,佛家卻認為原本一切皆虛無,不過是當世幻象所迷而已。


謝金澎


回答這個問題,一定要把相關的原話拿出來看清了,才有真正的收穫。

大家都知道,形而上和形而下的說法出自《易經-繫辭》,相關原文是:“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化而裁之謂之變,推而行之謂之通,舉而措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

【道】,是抽象的、精神性的、本質的、無形的東西,稱為形而上者。

【器】,是具像的、物質性的、現象的、有形的東西,稱為形而下者。

【變】,道因應實際的實施方案。

【通】,道的可行性。

【事業】,道的廣泛應用。

有幾點要特別注意的:

1、整句話的重點是在說“道”!理念性的“道”,是要成為“事業”的!(很多人只引述前兩句,就大肆論述,說的都是自己想當然的東西,不知道孔子的厲害。)

2、那麼,怎麼做呢?“道”來自對“器”的抽象,形成理念性想法,再經過“變”和"通",最後推行推廣為“事業”。(《繫辭》裡多次論述這些關鍵概念。)

3、“形而上”和“形而下”不是孔子的重點!它們只是分別說明“道”和“器”的定語而已。它們之間只有區別,沒有聯繫。怎麼說呢?“道”是精神性的無形的理念想法;“器”是物質性的有形的東西。可見,“形而上”與“形而下”就是有形和無形的主要區別,沒什麼好壞之分,也沒什麼相互聯繫。而有聯繫的是“道”和“器”!“道 ”是對具像的“器”的抽象,反映“器”現象背後的本質,形成無形的精神性的理念想法,反過來批導有形的“器”方面的具體作為,使之成為人民廣泛受益的事業。

4、孔子畢生在推行自己的事業,相關的思考是極其清楚明白的,有相應的認識論和實驗推廣模式,是謹慎、合理的,是極其智慧的!不愧為中國的文化聖人。

至於近現代的“形而上學”和“形而下學”概念,是有特指的,不要和孔子的相關說法混淆。

1、這兩個學科概念來自外國,但是翻譯的人借用了孔子的相關說法,很好。但是,我們卻不能因此反過來誤會了孔子真正的意思。而現實卻讓人很無奈。

2、拋開這兩個有特定含義的概念,就著孔子的意思,系統的理念性的東西,不論對錯,都是形而上“學”;“道”是經過“變、通、事業”的一系列實驗實踐的檢驗之後,證明是正確反映了事物的本質規律的形而上“學”!沒有所謂的“形而下學”,中國的傳統學說都是研究具體事物(器)的,就是形而上“學”!是經世致用的,不是專門研究虛無飄渺的對象的。

3、而西方就有專門研究“一個針尖上能夠站多少個天使”的,是對科學以外、無形體、不可證明的事物的研究。這屬於“形而上學”。相對而言,對可證明的客觀實在進行的研究,就稱為“形而下學”了。兩相比較,就有好壞對錯之分了。但是,要注意,這是西方的思路。如果以此套在中國傳統文化身上,就會覺得中國的東西是彆扭的,沒有文化,沒有邏輯,沒有哲學,沒有科學,更沒有智慧!那中國文化就完蛋了。這是要不得的。

另外,我有有關於類似問題的回答,舉了中國抗日戰爭的例子來理解“道器變通事業”,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我,到我的主頁去看一下。謝謝。


郭三滿


形指的是物體。假如以物體為界,如下圖①所示,離開物體說事,或者脫離物體本身,就是形而上。可以理解為上天的學問。像人們常說:“你真能,能得要上天。”不敢說能得要上天的這些人都是研究形而上的學問的,至少腦子裡是有形而上的傾向的。你想想,沒有翅膀,還嚷嚷著上天,這不就是幻想嘛,再不中聽點,按老百姓的話說就是瞎想。這不在國外,也有類似的人,像哲學巨巨擘馬克思等最看不慣這些,常批判之孤立靜止片面地看問題,不聯繫實際。在我國叫玄學,就是魏晉南北朝那幫在竹林喝茶的人,搞得那些玄之又玄的學問。這幫人,要錢有錢,不愁吃不愁穿,國家大事,又無力氣管,躲到竹林裡研究這些,也可理解。歸根起來得究到老子之道,再往上就是易經之所謂形而之上謂之道,形而之下謂之器。

形而之上下謂之器,就是鑽研物體的,像電鑽一樣,恨不能把物體鑽透,直至地下。你像那王陽明老先生,沒事就格竹子。不格出竹子十八層不算完。同樣是玩竹子,差距咋這麼大呢。嚴肅地說形而下就是研究物體本身的,一切以物體本身為出發點,為終結點。從上到下,從裡到外,研究個透。說白了就是現在所謂的科學。我國的科學總是落後於西方,就是因為形而之下的研究和重視太晚。形而之下謂之器嘛,從老子那會就瞧不起這器,不如那道來得玄妙嘛。

當然隨著我國科學的日新月異,生活也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其精神也需要自由和開放。形而之下也好,形而至上也罷,都是一種精神的需求。總要有人去研究。吃的飯需要去形而下,去研究怎麼做著好吃,怎樣做著味道更美,同樣我們在享受美味之餘,也需要去形而上之想,為啥要吃?為啥要活著?甚至要問,有上帝嗎?上帝又是怎麼來的?等等。



蟄先生


神是形而上的存在,人是形而下的存在;上帝是形而上的,耶穌是形而下的。因為人和耶穌都是具體的,是客觀的實在;而神和上帝是抽象的,是主觀的意識。但這以主觀的意識並非憑空產生的虛幻,而是人的意識功能對世界整體的具體存在進行抽象加工後形成的一般客觀存在,我們對這種一般的客觀存在賦予主觀形式就成了形而上的存在。它是“形”,但它是“形”之“上”的存在;它源自於“形”,但又不是具體之“形”,而是一般之“形”的意識抽象。因此,宇宙中是沒有具體存在的神和上帝的,人們意識中的神和上帝實質上就是客觀世界中存在的“客觀真理”。客觀真理是無形的,但它高高存在於奼紫嫣紅又紛繁複雜的有形的客觀世界之上,主導客觀世界的運行和演化。我們不信神和上帝,是因為我們不接受那種具體存在並主宰世界的特殊人和力量,這是奴役者對被奴役者強加的愚昧迷信;我們信神和上帝,是因為我們相信客觀世界的“客觀真理”,它就如同宇宙的“意識”,能告訴我們如何掌控宇宙的必然性,但它不是“天書”明白無誤的呈現於世人眼前,而是需要我們人類用自已的意識,從一切有“形”的具體存在中把它抽象出來,並賦予人的主觀形式,使宇宙意識與人的意識相同一,由此實現宇宙的“客觀真理”轉化為人類的“主觀真理”,也就是神人合一,天人合一。這樣,宇宙的必然性就成了人類進入宇宙自由王國的橋樑。人類的無神論者只是不信宇宙中形而上的神,但卻喪心病狂的熱衷於具體存在的“神”的塑造和崇拜,他們都是強權追逐者和強權崇拜者,因為他們自認就是“神”,因此要逐出宇宙的神,由自已佔據“神位”。所以,他們的“無神論”實際上是虛偽無恥的“自神論”。簡單說,形而上就是“客觀真理”,形而下就是“具體存在”。


中體詩創作者


1.用個數學概念來說就是:“形而上”是公理,不需要證明的,是固有的,本源的,本來就存在的東西。而“形而下”就是在公理的基礎上衍生出來的定理、公式或者一切的理論或者方法。

2.簡單地說,“形而下”說的是物質的東西,就是我們看得見的,和我們人類自己創造出的物質和概念等等;而“形而上”說的是非物質的東西,是宇宙(或者是時空概念)本身的固有規律,用中國人的習慣就是道。

道是什麼?好似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因為更多的人是說不清的,即使能給個定義,但是具體是什麼,還是說不清。正所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就是說,你能說的清楚的道,那就肯定不是“道”,就是這麼玄乎。

3.這兩個東西也是相對而言的:

“形而上”謂之“道”,“形而下”謂之“器”。 “形”而下謂之“器”,“器”在“地”上,而“器”再“上”面是“道”,因此,所謂“形而上”的具體意思是指“道”。“道”之外的便都是“器”。

比較拗口。所以用“公理-定理”來理解就最好了。


瘋哥哥l


形而上者之謂道,形而下者之謂器。

道者,不可說,不可得,不可思議,靠悟靠證。

器者,眼耳鼻舌身意與外緣相感應產生的一切謂之器。也包含物理世界。

道是器之父,之母。

道生萬物。萬物盜道而生。

生我者父母,生我及父母者道也。生我者道。

父母是父母,我是我,我不是父母,父母亦不是我。道是道,器是器。



形而上者,無形無影是此理。是指抽象的,無形的意識形態。

形而下者,有情有狀是此器。是指具體的、有形的物質形態。

二者關係是:“同出而異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宇宙中一切自然現象、物質世界都從”無名”中來,在“道”的運作下產生了“有名”,從此化生萬物。

就如同人的精神意識是形而上,血肉之軀是形而下。精神意識不能單獨於軀體之外而存在,軀體又必須依於精神意識才能完整。兩者相互依存,互相作用。

又比如器物,功能、作用是形而上。實體物件是形而下。兩者合二為一不可分割。什麼樣的功用,存在於什麼樣的物件中;而什麼樣的物件,又決定了什麼樣的功用。這就是形而上與形而下的區別與關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