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而上”与“形而下”具体包含什么内容,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是怎样的?

诗夜城主


“形而上”、“形而下”这两个哲学概念,出自中国古文化《易经》的“易传”部《系辞》。原文是“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并由此引发了哲学上”形而上学”,“形而下之”的理论说法。

所谓“形而上”是指具体的物质、物体的形态之上,高度抽象、总体概括的内容,所以有“形而上者谓之道”的说法。即“形而上”是脱离了具体物体形象,看不见、摸不到的认知、思想、精神、道理、理论等意识形态和规律法则。

“形而下”则指具体的、客观的物质分类,依如生物分类界、门、纲、目、科、属、种之下,各种客观物体分类之下的非常具体的有形态、形状的具体东西,所以有“形而下者谓之器”。正确而全面的理解“形而下者谓之器”这句话,那么,“形而下”可以包括具体的时间、空间、环境(场合)、人、事、物的个体。

因“形而上学”理论,是高度抽象化、普遍化、泛指化的道理,它不具有具体性、特殊性和针对性,所以“形而上学”理论,尤其是上升到“道”的总体规律的高度,实际生活、具体工作中的现实指导意义不强,因此,在哲学思想的方法论中,“形而上学”的方法论又常常是被批判的方法论。而“形而下”之的方法,通常要求一切以具体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事情具体对待。这就使得人们认识、分析事物和问题,具有了具体的、针对的、特殊的,甚至是现实的、唯一的解决办法,或者可以拿出具体的解决方案。“形而下”的方法论,在哲学思想的方法论和现实工作解决实际问题中,具有很强的可操作和现实应用性,它可以帮助我们很好的认识、分析和解决现实中面临和存在的问题,因而“形而下”之的方法论,是受到人们普遍认可、解决当下现实问题的方法论。

“形而上”与“形而下”的 联系和区别,一定程度上可以按“一阴一阳谓之道”来理解。即二者是相互对立、完全不同的认识论、方法论,同时二者又都是世界上人们认识、分析问题的不可分割两种认识论、方法论的两个方面,二者统一于认识论、方法论的整体之中。“形而上”的理论性强,“形而下”的应用性强。完全一点没有抽象的“形而下”,就不可能形成经验、理论和思想、方法。脱离任何具体的时间、空间、人物、事件、个体等“形而下”,则“形而上”就完全失去了具体的研究、解决的对象,即成了一个完全空洞、无用的东西。故此,我们应将“形而下”与“形而下”有机的结合起来。需要总结经验、教训和提炼理论时,就要会用”形而上”的抽象方法。需要认识具体事物和研究解决具体问题时,我们又要采用“形而下”之具体的针对性方法,一切以具体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来采取具体的方法。


沃克特尔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这两句话是典型的词大家都熟悉,但是用了一个更抽象的概念去解释一个抽象的概念。就好像我说,什么是公理?回复:公理就是道。得了,俩词都看不懂,凉凉。

我们先假定天地之间有一把尺子,尺子上有一个刻度。

尺子一下的东西,就是我们世俗世界所关心的,烟狗炮黄赌毒屎尿屁,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对这些东西的规律的总结,就是——形而下学。

所以形而下指的不是一个具体的东西,而是对具体东西的规律的把握。



举个例子:

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三个角分别是45°、45°和90°。这不是形而下学。

但是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就是形而下学。因为这是平面三角形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

然后我们说形而上学。

形而上的意思是,与我们生活相关,但不能用规律把握的东西。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

媳妇是别人家的好。

我们发现,这个问题,我们无法证明他是真的,也没法证明他是假的;这些东西我们即便讨论了,也没办法找到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

比如如何找到一个好媳妇;我们幸福感的来源究竟是什么……等等。

这就是形而上学了。也就是哲学。


酒骑风


简单的讲吧。

形,就是有形之物,看得见摸得着。

而形而上学。

就是对看不见摸不着,又的确为人所知的东西的思考和研究。

被子,杯子,一辈子。

被子和杯子,就是有形之物。

一辈子,就看不见摸不着,而人们却又不得不思考的东西。

所以思考研究这一类的“无形”的东西,就是形而上学。

相反,形而下,就是看得见摸得着,实实在在的东西。

它们并没有包含什么内容。

只是两个“笼统集合”的概念而已。

一个是实在存在的物质,人,电脑,泥土。

一个是带有主观性质的表达,美的,好的,欠打的。

当然也可以不那么俗,可以说成:是对世界“本源”的探索。

他们之间的联系,可以说成属性。

人是美的,好的,欠打的,能活一辈子的,具有爱恨情仇的东西。

哈,这样可以更好的理解。


执迷an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此语出自《易经》,开辟了中国哲学的形而上与形而下的理论基础。

形而上指的是超越于器物之上,器物只是我们肉眼看到的一个现象,佛家谓之法相。比如石头、水杯、汽车等等一切可以看到、感知到的东西。而形而上学就是不局限于眼睛直观看到的和感知到的东西,而是探索器物背后的本质或者由器物折射出的更多内涵。

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下就是指的器物本身,也就是表象。

在道德经里对形而上与形而下的理解其实就是对有与无的理解,无为形而上,有为形而下。

道德经说:“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三十根辐条构成了一个车轮子,正因为有辐条中空的部分,它才能够与辐条共同构成车轮,承载车身之用;把泥土掏空做成陶器,正因为有中空的部分,所以才能成为有用的器物;把房子凿出一个空的门洞,正因为有了门洞这个无的部分,才成其为房子。所以“有”给人以便利,“无”发挥了真正的作用。

这里的“有”是器物本身,这里的“无”是超越器物的存在。如果没有“无”,“有”本身就不会存在也毫无意义。

对于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关系,阳明心学是这样理解的,一切形而下的事物原本并不存在,它们只是我们内心需要的一个幻像,因为我们心动了它才产生。换一句话说不是因为存在而被发现,而是因为发现才存在。其实他这个逻辑也是很有道理的,比如我在故世界在,我灭世界在与不在于我来说,世界原本就不在了。所以红尘的一切牵绊与纷繁都是当前幻觉,随着时间流逝与我的离去,终将归于寂灭。

佛家对于形而上与形而下是这样理解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佛家对形而下世界的理解,跟阳明心学如出一辙,所不同的是,阳明心学认为一切不在心外,也就是在意识中始终还是潜藏了一个花花世界,佛家却认为原本一切皆虚无,不过是当世幻象所迷而已。


谢金澎


回答这个问题,一定要把相关的原话拿出来看清了,才有真正的收获。

大家都知道,形而上和形而下的说法出自《易经-系辞》,相关原文是:“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

【道】,是抽象的、精神性的、本质的、无形的东西,称为形而上者。

【器】,是具像的、物质性的、现象的、有形的东西,称为形而下者。

【变】,道因应实际的实施方案。

【通】,道的可行性。

【事业】,道的广泛应用。

有几点要特别注意的:

1、整句话的重点是在说“道”!理念性的“道”,是要成为“事业”的!(很多人只引述前两句,就大肆论述,说的都是自己想当然的东西,不知道孔子的厉害。)

2、那么,怎么做呢?“道”来自对“器”的抽象,形成理念性想法,再经过“变”和"通",最后推行推广为“事业”。(《系辞》里多次论述这些关键概念。)

3、“形而上”和“形而下”不是孔子的重点!它们只是分别说明“道”和“器”的定语而已。它们之间只有区别,没有联系。怎么说呢?“道”是精神性的无形的理念想法;“器”是物质性的有形的东西。可见,“形而上”与“形而下”就是有形和无形的主要区别,没什么好坏之分,也没什么相互联系。而有联系的是“道”和“器”!“道 ”是对具像的“器”的抽象,反映“器”现象背后的本质,形成无形的精神性的理念想法,反过来批导有形的“器”方面的具体作为,使之成为人民广泛受益的事业。

4、孔子毕生在推行自己的事业,相关的思考是极其清楚明白的,有相应的认识论和实验推广模式,是谨慎、合理的,是极其智慧的!不愧为中国的文化圣人。

至于近现代的“形而上学”和“形而下学”概念,是有特指的,不要和孔子的相关说法混淆。

1、这两个学科概念来自外国,但是翻译的人借用了孔子的相关说法,很好。但是,我们却不能因此反过来误会了孔子真正的意思。而现实却让人很无奈。

2、抛开这两个有特定含义的概念,就着孔子的意思,系统的理念性的东西,不论对错,都是形而上“学”;“道”是经过“变、通、事业”的一系列实验实践的检验之后,证明是正确反映了事物的本质规律的形而上“学”!没有所谓的“形而下学”,中国的传统学说都是研究具体事物(器)的,就是形而上“学”!是经世致用的,不是专门研究虚无飘渺的对象的。

3、而西方就有专门研究“一个针尖上能够站多少个天使”的,是对科学以外、无形体、不可证明的事物的研究。这属于“形而上学”。相对而言,对可证明的客观实在进行的研究,就称为“形而下学”了。两相比较,就有好坏对错之分了。但是,要注意,这是西方的思路。如果以此套在中国传统文化身上,就会觉得中国的东西是别扭的,没有文化,没有逻辑,没有哲学,没有科学,更没有智慧!那中国文化就完蛋了。这是要不得的。

另外,我有有关于类似问题的回答,举了中国抗日战争的例子来理解“道器变通事业”,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我,到我的主页去看一下。谢谢。


郭三满


形指的是物体。假如以物体为界,如下图①所示,离开物体说事,或者脱离物体本身,就是形而上。可以理解为上天的学问。像人们常说:“你真能,能得要上天。”不敢说能得要上天的这些人都是研究形而上的学问的,至少脑子里是有形而上的倾向的。你想想,没有翅膀,还嚷嚷着上天,这不就是幻想嘛,再不中听点,按老百姓的话说就是瞎想。这不在国外,也有类似的人,像哲学巨巨擘马克思等最看不惯这些,常批判之孤立静止片面地看问题,不联系实际。在我国叫玄学,就是魏晋南北朝那帮在竹林喝茶的人,搞得那些玄之又玄的学问。这帮人,要钱有钱,不愁吃不愁穿,国家大事,又无力气管,躲到竹林里研究这些,也可理解。归根起来得究到老子之道,再往上就是易经之所谓形而之上谓之道,形而之下谓之器。

形而之上下谓之器,就是钻研物体的,像电钻一样,恨不能把物体钻透,直至地下。你像那王阳明老先生,没事就格竹子。不格出竹子十八层不算完。同样是玩竹子,差距咋这么大呢。严肃地说形而下就是研究物体本身的,一切以物体本身为出发点,为终结点。从上到下,从里到外,研究个透。说白了就是现在所谓的科学。我国的科学总是落后于西方,就是因为形而之下的研究和重视太晚。形而之下谓之器嘛,从老子那会就瞧不起这器,不如那道来得玄妙嘛。

当然随着我国科学的日新月异,生活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其精神也需要自由和开放。形而之下也好,形而至上也罢,都是一种精神的需求。总要有人去研究。吃的饭需要去形而下,去研究怎么做着好吃,怎样做着味道更美,同样我们在享受美味之余,也需要去形而上之想,为啥要吃?为啥要活着?甚至要问,有上帝吗?上帝又是怎么来的?等等。



蛰先生


神是形而上的存在,人是形而下的存在;上帝是形而上的,耶稣是形而下的。因为人和耶稣都是具体的,是客观的实在;而神和上帝是抽象的,是主观的意识。但这以主观的意识并非凭空产生的虚幻,而是人的意识功能对世界整体的具体存在进行抽象加工后形成的一般客观存在,我们对这种一般的客观存在赋予主观形式就成了形而上的存在。它是“形”,但它是“形”之“上”的存在;它源自于“形”,但又不是具体之“形”,而是一般之“形”的意识抽象。因此,宇宙中是没有具体存在的神和上帝的,人们意识中的神和上帝实质上就是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客观真理”。客观真理是无形的,但它高高存在于姹紫嫣红又纷繁复杂的有形的客观世界之上,主导客观世界的运行和演化。我们不信神和上帝,是因为我们不接受那种具体存在并主宰世界的特殊人和力量,这是奴役者对被奴役者强加的愚昧迷信;我们信神和上帝,是因为我们相信客观世界的“客观真理”,它就如同宇宙的“意识”,能告诉我们如何掌控宇宙的必然性,但它不是“天书”明白无误的呈现于世人眼前,而是需要我们人类用自已的意识,从一切有“形”的具体存在中把它抽象出来,并赋予人的主观形式,使宇宙意识与人的意识相同一,由此实现宇宙的“客观真理”转化为人类的“主观真理”,也就是神人合一,天人合一。这样,宇宙的必然性就成了人类进入宇宙自由王国的桥梁。人类的无神论者只是不信宇宙中形而上的神,但却丧心病狂的热衷于具体存在的“神”的塑造和崇拜,他们都是强权追逐者和强权崇拜者,因为他们自认就是“神”,因此要逐出宇宙的神,由自已占据“神位”。所以,他们的“无神论”实际上是虚伪无耻的“自神论”。简单说,形而上就是“客观真理”,形而下就是“具体存在”。


中体诗创作者


1.用个数学概念来说就是:“形而上”是公理,不需要证明的,是固有的,本源的,本来就存在的东西。而“形而下”就是在公理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定理、公式或者一切的理论或者方法。

2.简单地说,“形而下”说的是物质的东西,就是我们看得见的,和我们人类自己创造出的物质和概念等等;而“形而上”说的是非物质的东西,是宇宙(或者是时空概念)本身的固有规律,用中国人的习惯就是道。

道是什么?好似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因为更多的人是说不清的,即使能给个定义,但是具体是什么,还是说不清。正所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就是说,你能说的清楚的道,那就肯定不是“道”,就是这么玄乎。

3.这两个东西也是相对而言的:

“形而上”谓之“道”,“形而下”谓之“器”。 “形”而下谓之“器”,“器”在“地”上,而“器”再“上”面是“道”,因此,所谓“形而上”的具体意思是指“道”。“道”之外的便都是“器”。

比较拗口。所以用“公理-定理”来理解就最好了。


疯哥哥l


形而上者之谓道,形而下者之谓器。

道者,不可说,不可得,不可思议,靠悟靠证。

器者,眼耳鼻舌身意与外缘相感应产生的一切谓之器。也包含物理世界。

道是器之父,之母。

道生万物。万物盗道而生。

生我者父母,生我及父母者道也。生我者道。

父母是父母,我是我,我不是父母,父母亦不是我。道是道,器是器。



形而上者,无形无影是此理。是指抽象的,无形的意识形态。

形而下者,有情有状是此器。是指具体的、有形的物质形态。

二者关系是:“同出而异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宇宙中一切自然现象、物质世界都从”无名”中来,在“道”的运作下产生了“有名”,从此化生万物。

就如同人的精神意识是形而上,血肉之躯是形而下。精神意识不能单独于躯体之外而存在,躯体又必须依于精神意识才能完整。两者相互依存,互相作用。

又比如器物,功能、作用是形而上。实体物件是形而下。两者合二为一不可分割。什么样的功用,存在于什么样的物件中;而什么样的物件,又决定了什么样的功用。这就是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区别与关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