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一公:研究生該具備的素質,最不重要的就是智商

施一公是少數在公眾領域享有很高知名度的自然科學家。本文節選自

時任清華大學教授的施一公在研究生開學典禮上的致辭。


很多同學“對科研不感興趣、沒想好未來發展”,處於迷茫之中。施一公教授的成長經歷以及對自我個性的剖析帶給同學們很多啟發。最重要的是,施一公還提出了研究生應該具備的素質。


施一公:研究生該具備的素質,最不重要的就是智商


以下為詳細內容。


我覺得研究生應該具備的素質


我先說什麼不重要:最不重要的素質就是你的智商。無論什麼學科,物理、工程、生物、文科,我認為最不重要的是智商。


時間的付出


不要以為你可以耍小聰明,世界上沒有免費的晚宴,這是亙古不變的道理。所以有時候我很反感有些人說我的成功完全是機遇,這一定是瞎掰。

當然現在一般這樣說是為了謙虛,但這種謙虛會誤了很多學生。我不信有任何一個成功的科學家沒有極大的付出。清華84-86年生物系系主任老蒲,在美國已是赫赫有名的終身講席教授。

他在美國開組會時教導學生:在我的學術生涯中,我最大的訣竅是工作刻苦,每週工作時間超過60小時。我知道你們不能像我一樣刻苦,但我要求你們每週工作50小時以上,這意味著如果是8小時一天的話,你要工作6天以上。


施一公:研究生該具備的素質,最不重要的就是智商


你不要以為你早上8點去,晃晃悠悠做點實驗,晚上8點離開就可以了。他只計算你具體做實驗的時間,和你真正去查閱簡單的和實驗相關的文獻的時間。

哪怕你的吃飯時間、查閱文獻之後放鬆的一小時,都要去除。一週工作50小時是非常大的工作量。如果你能做到,你滿足了我的要求,你可以在實驗室待下去;如果你不能,就離開實驗室。

其實老蒲說的是大實話,是一個真正有良知的科學家說出的話。我想通過這個例子告訴大家,任何人不付出時間,一定不會有成功。


方法論的改變


我的博士後導師是一個獨樹一幟的科學家,他只比我大一歲半,很年輕。從九十年代初起的十年中,他以通訊作者的身份在實驗室做出了30篇《自然》《科學》的文章,是世界上一頂一的高手。

我進入他的實驗室之後,滿懷希望要向他學習,希望跟他學方法論、學習思維方式、學習批判性思維。但後面發生的事情讓我非常糾結,讓我這才意識到,真正的批判性思維、真正的方法論應如何養成。我講的例子都非常極端,希望大家不是簡單地接受,而是去思考,因為對你的專業不一定適用。

我舉個例子:理科老師會講,要廣泛閱讀文獻,知識要寬廣,要知道現代科學進展到哪兒了,要泛讀,等等。其實我在霍普金斯做博士生的時候老師也是這樣講的,要讀《Nature》,讀《Science》,讀一些刊物,我也是這樣做的。

到他的實驗室後,我覺得我的表現欲很強,想讓導師知道我以後想做教授。我如何讓導師知道我很能幹、很有見解呢?下一篇《Nature》出來的時候我仔細讀,等我有很深的見解之後,去找導師討論討論,就能顯得我很有見解了。


施一公:研究生該具備的素質,最不重要的就是智商


所以有一次《Nature》發了一篇領域內的前沿文章,我就去找導師,可是導師說:“這篇文章我還沒有讀呢,讀了以後再說吧。”我想導師可能最近比較忙,沒有來得及讀。當時我有點功利,想著我是不是白讀這麼仔細了?

過了一個月我又讀了一篇文章,這篇文章已經發表了將近一個月了,也是一篇極為重要的我們領域內的文章。我又想跟他討論,導師臉一紅說,這篇文章我還沒有讀呢。我當時開始懷疑,他是不是不讀啊?我沒敢問。

等到1996年下半年,一位鼎鼎大名的諾貝爾獎獲得者來訪,邀請我的導師進行1小時的一對一學術交流。我的導師讓秘書回覆,他那天恰好出差不在。可是講座那天,導師很早就來了,把自己關在辦公室裡,解結構、看結構、分析結構,在寫文章

我當時非常疑惑。按照中國人的習慣,這樣的人來了,你為什麼不去“套磁”?你還不去表現一把?於是我問導師,像這樣的人來了,你為什麼不和他交流?導師的回答非常簡單,他說我沒有時間。

任何東西都可以再生,時間不可以再生。我當時大膽地問他:你讀文章有時間嗎?他說我不讀文章。我想和大家說,大家在讀博士時要讀文章,但現在我已經不讀那麼多文章了,更依賴於會議、電話、面對面等現場交流。

當時我又問:不讀文章如何養成科學素養?他說

科學素養的養成和讀最新的文章沒有任何關係。科學方法論的養成和科學史有關,和重大發現的數據源有關,與科學進展到最前沿的知識沒有任何關係。


科學知識的最前沿只是在你做研究的時候讓你知道,在領域內你所處在的境地是什麼樣的,你是否在科學前沿,你是否在做別人已經做過的東西,僅此而已。所以說好的研究生課程不一定是告訴你科學最前沿的內容。


施一公:研究生該具備的素質,最不重要的就是智商


我在普林斯頓期間,普林斯頓最有意思的課是“人和遺傳學”,裡面最後一篇文章是90年代初期的文章,講整個人和遺傳學的發展歷史、過程和一些關鍵的發現是怎麼來的。

最新的發現只是你在做研究的時候和你的領域內直接相關,而和你方法論的養成確實沒有關係。我問導師,那你寫文章的時候怎麼寫?他說我在寫文章的時候會讀一些文章。他講得很實在。我希望大家能夠問為什麼,不要簡單地接受一些習以為常的東西,你需要挑戰過去,要有批判性思維。我在博士後的兩年裡收穫巨大,我學到了如何在實驗室裡真正地攻堅克難。


建立批判性思維


除了方法論的改變,還包括挑戰學術權威。我的博士生導師在33歲已是正教授、系主任。他在開車時想象出Zinc Finger的結構,這是我們人類歷史上第一個重大憑大腦想象出來的結構。

他在晚上做夢的時候也在思考,他的每一天都充滿思考,那時,我在上博士三年級的,我很怕他。他有一米九三,一百公斤,力大無窮。有一次我們超速離心機的蓋子擰不開,他去直接把轉軸給擰斷了。他經常說,“懷疑是科學發現的推動力”。

有一天我們開組會,他看起來特別激動,說今天我給大家演示我的一個想法,希望大家幫我看看,有什麼問題提出來。他開始畫了一個長方形。中間加一個隔斷,左面是氧氣,右面是氮氣,看到他畫出來的圖和列出的公式,我想他是想證明熱力學第二定律,熵增的過程。他開始寫公式,滿滿一黑板的推演之後,一步步證明出熱力學第二定律是錯的。當時我們都震驚了。

可是,在我上大學的時候,我認為我最好的一門課是物理化學,朱文濤老師。

朱老師理論基礎非常紮實,當時教我們的時候也很認真。所以我在他寫出的公式裡面發現了三處錯誤。


施一公:研究生該具備的素質,最不重要的就是智商


當時我不敢提啊,但是後來一想,那的確是有錯的時候,我哆哆嗦嗦的舉起手說,我想說有第一處錯誤。這時,我對面的師兄說“哪兒有錯?啊!哪兒有錯!”我哆哆嗦嗦說完,所有同學都說我錯了,但是我們實驗室的小老闆說,我覺得一公講得不錯。

其實,我發現Jeremy M.Berg,在我說出我的第一句話時,他的臉就紅了。這時我們實驗室在爭吵,老闆說今天的組會到此為止。大家覺得我頂撞了老師,沒人理我,中午我都一個人吃飯。

下午一點,老闆找到我說,你學士是在哪個大學唸的,我說Tsinghua University,是我們國家最好的大學。他說我不關心你來自哪個大學,我關心的是你學的非常好,老師一定是一位大家。

我的本科老師的理論功底很深厚,所以講的很透徹。在此之後,我們研究所的同事見到我便會主動給我打招呼,這讓我慢慢的有了自信。


在我找到職位的時候,他們都對我說“Congratulations!”這段公然鼓起勇氣,用自己所學糾正系主任兼實驗室導師的學術錯誤的經歷,在我科研路上給予我無限自信,至今對我仍有很大影響。

我希望我們的學生能夠志存高遠,腳踏實地。我在科學網的微博上面寫了一些對研究生如何提高自己寫作和閱讀能力的博文。你要時刻記住,你認為自己行,那你就一定可以。同時還要記住,不可知足常樂!


我認為的科研是一種生活方式。它讓我能夠無憂無慮地去思考和解決一些科學問題。但是,我們也要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我們的研究是希望能夠回報社會,為人類做出貢獻。

最後,我祝願大家能夠在科學研究的道路上堅持走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