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德國900萬軍隊被蘇聯消滅了800萬,西方這時才發起諾曼底登陸,有意義嗎?

金剛大錘


到德國投降時向西方投降的德軍有500萬,不管蘇軍消滅了多少,剩下這500萬如果沒有西方盟軍也夠蘇聯受一陣的,減輕了蘇軍東線的壓力。說蘇軍消滅800萬德軍可能是指到德國投降為止吧,到1944年6月6日時德國在東線還能守得住一條相對穩定的戰線,直到諾曼底登陸後半個多月,蘇聯才發動了巴格拉齊昂行動,全面進入反攻,到年底時才收復全部失地。攻入普魯士後就又很困難了,這還是德軍將很大兵力用於西線反攻了,德軍在阿登地區的反攻抽空了東線的預備隊,否則蘇軍將會更困難。如果沒有西線的進攻,單靠蘇軍在東線進攻,德國投降怕是要等到1947年以後了。德國把西線向盟軍投降的500萬人投入東線再打個2年總不是問題。


海中巖haha


先來糾正一下題主的一個錯誤,二戰時期德國的總死亡人數大約為600萬人,其中被蘇軍打死的德軍士兵總數大約為380萬人,另外還有40萬德軍士兵死於蘇聯戰俘營中。其餘的兩百萬人分別是盟軍打死的德國士兵,以及盟軍和蘇軍殺死的德國平民。而德國在二戰期間動員的軍隊超過千萬,即使在德國宣佈無條件投降的時候,德國仍然有數百萬軍隊。因此題主說德國一共有900萬軍隊,已經被蘇聯消滅了800萬,盟軍才趁機發動諾曼底登陸的說法顯然是錯誤的。

從二戰後期的局勢來看,盟軍發動諾曼底登陸顯然是一件有必要的事情。因為盟軍發動諾曼底登陸不只是要跟蘇聯搶奪二戰的勝利果實,同時也是幫助蘇聯給了德國最後一擊。實際上在盟軍發動諾曼底登陸之前,斯大林已經多次要求英美兩國組織一次大規模的登陸作戰,以開闢第二戰場減輕蘇聯的壓力。

蘇聯在二戰前中期付出了數千萬人傷亡的代價,雖然蘇聯消滅了絕大多數的德國軍隊,但是蘇聯本身也已經受到了重創。如果盟軍不在1944年趁著德國佔據下風的情況發動諾曼底登陸,那麼蘇聯想要戰勝德國,肯定需要非常漫長的時間。至少在1946年之前,蘇聯根本不可能結束戰爭。盟軍在完成西線的登陸作戰同時,也對德國的工業基地進行了狂轟濫炸,消滅了上百萬德國軍隊,拖住了大量的德軍有生力量,這都為蘇聯在諾曼底登陸後快速攻向德國本土創造了條件。

從二戰時期德軍在東線的傷亡人數變化也能夠看出諾曼底登陸的重要性,諾曼底登陸後德軍在東線每月的平均傷亡人數,要明顯高於諾曼底登陸前德軍在東線每月的平均傷亡人數。可以說如果沒有諾曼底登陸的發生,蘇聯很難能夠放開手腳一鼓作氣將德國打垮,那麼蘇德戰爭肯定會持續更長的時間,蘇聯也將受到更大的損失。


軍武小咖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場全世界的反法西斯戰爭,而說德國900萬軍隊被蘇聯消滅了800萬數據顯然沒有任何根據,但蘇聯確實消滅了大部分的德軍!蘇聯是整個二戰最大貢獻者,整個二戰蘇聯拖住了80%的德軍,消滅了75%的德軍人員、73的德國裝備,長期以來蘇聯軍隊長期以來都被認為是二戰勝利的最大勝利者。然而二戰後美蘇對立,美國的輿論宣傳手段確實了得,西方不斷的降低蘇聯在二戰中的作用,反覆宣傳美國和英國的戰爭貢獻,到今天年輕一代普遍認為美國才是二戰最大的貢獻者!

蘇聯確實有在諾曼底登陸前解決掉德國的機會,這個轉折點在1942的斯大林格勒戰役,這是二戰史上最殘酷、最血腥的戰役,雙方傷亡都已百萬記,德軍傷亡150萬,蘇聯傷亡200萬左右,最終蘇聯不但頂住了整個德軍南方精銳軍團的進攻,而且將整個南方軍團消耗殆盡,整個歐洲東部戰場德軍南方防線空虛,這時候只要蘇聯出兵羅馬尼亞,然後長驅直入德國境內,可以說德國基本就完了,那時候的柏林連兵力都沒有。

這時候不得不提庫爾斯克保衛戰戰,面對整個南方防線空虛,而且蘇聯損失也相當的大,德軍新的南方集團軍元帥曼斯坦因收集殘部,主動放棄很多重要據點,誘使紅軍不斷進攻深入,戰線越來越長,而德軍乘機重新完成兵力集結幾十萬兵力準備在庫爾斯克消滅支援不足的蘇軍,但是卻被希特勒多次阻止延誤進攻造成蘇聯3道防線完成,而且兵力上也是78萬:191萬的大劣勢

而且在進攻時間被俘虜透露的不利條件下,曼斯坦因組織幾個師左突右突,利用虎式坦克和豹式坦克的優勢,以及空軍優勢,將運動戰發揮到極致,蘇聯前期被打得節節敗退,結果這時候美英聯軍從意大利西西里島登陸,為了防止意大利叛變鬧劇,希特勒不得不調派曼斯坦因的裝甲部隊支援意大利,曼斯坦因本來就兵力不足,主力又被調走,曼斯坦因不得不組織撤退,而蘇聯乘機反擊並最終取得庫爾斯克大會戰的勝利!

這一戰後德軍再也沒有了進攻能力,開始轉入被動防禦,而蘇聯雖然主動進攻但也遭受德軍頑強抵抗,整體來說蘇聯進攻受阻,向前推進非常緩慢,這時候德國的前線元帥變成了防禦大師莫德爾,最終蘇聯開始催促英法聯軍趕快開闢第二防線,這才有了1944年的諾曼底登陸,盟軍登陸部隊大約300萬,而整個西部防線只有幾十萬德軍,盟軍用人海戰術不斷的推進,而德國不得不從本來就兵力不足的東部戰場調遣部隊至西線,在兩面夾擊下,德軍兵敗如山倒最終敗北!

諾曼底登陸加快的歐洲戰場的結束,如果沒有諾曼底登陸,整個東部戰場雖然蘇聯佔據著優勢,但推進非常緩慢,戰線和補給線越來越長,如果英法不開闢第二戰場,德軍最終肯定會失敗,但起碼還得多打2~3年,而且最可怕的結果是德國向蘇聯單方面投降怎麼辦?到時候德軍將兵力全部調轉到西方戰場對付英法,這個結果不是不可能發生的喲!


狼煙火燎


首先,從英國登陸法國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以蘇聯的軍事能力來說,別說二戰期間,就是到了冷戰時期,蘇聯巔峰時期的1980年左右,蘇聯有沒有能力來一場諾曼底登陸那麼大規模的登陸作戰都是個問題。


盟軍在諾曼底登陸以及後來橫掃法國,使德國處於兩線作戰狀態,任何一個德國軍人都知道兩線作戰就意味著徹底的失敗。

在冷戰時期,美蘇之間在二戰的軍功上,為了抬高自己貶低對方,都是會推出一些十分奇特的論調,比如西方國家說沒有美援,蘇聯就會亡國,還有希特勒從庫爾斯克凋兵才是德軍在庫爾斯克失敗的主要原因等。而蘇聯方面則是極力貶低諾曼底登陸的意義,說諾曼底登陸就是盟軍下山摘桃子,還有是美國給日本的兩顆原子彈毫無軍事意義,就是對平民的屠殺等等。
德軍當時在法國的駐軍不少,有59個師,如果是能夠擊敗盟軍的登陸,這個重兵集團肯定就會馬上被裝上火車拉到東線去堵上波蘭那邊的大窟窿,當時6月22日蘇軍發動了了白俄羅斯戰役,打得德軍中央集團軍群灰飛煙滅,德軍是急急忙忙從烏克蘭抽調部隊堵戰線中央的大窟窿,而這又給了在烏克蘭的蘇軍機會,要是擊敗了盟軍的登陸,德軍就不至於那麼捉襟見肘了。

由於蘇聯沒了,蘇聯人貶低美英盟國的說法比較少見了,美英貶低蘇聯的說法比較常見,而且很多人都信以為真了。

對於諾曼底登陸而言,重點是徹底打掉了德國獲勝的最後一絲幻想,這個在軍事上具有重大的意義。那些殲敵數字什麼的就不當搬運工了,當時蘇聯肯定還沒有消滅800萬德軍,應該是德軍和僕從國軍隊比較妥當,德軍當時麾下還有芬蘭,羅馬尼亞,匈牙利這種僕從國呢,和蘇聯打的也包括這些國家。
1944年在蘇德戰場上的蘇軍步兵中,有大量十幾歲的孩子和40歲以上的中年人,戰鬥力已經是十分堪憂了。在後來一些蘇軍將領被調到遠東準備對日作戰,發現那裡的蘇軍士兵年齡都在22-28歲之間,弄的這些將領十分興奮,這才是士兵最好的年齡。

當時的德軍在蘇軍的強大攻勢面前,的確是有點捉襟見肘,缺兵少將,但是總體來說由於德國還有一系列的東歐小國作為屏障,所以和蘇軍周旋的空間還是有的,而蘇軍也是拼盡了全力,在戰爭初期的幾年,蘇軍的損失太大,蘇軍在1943年1944年中已經開始面臨一個人力資源緊張的問題,在波蘭和烏克蘭方向的幾個方面軍還好,可以有優先補充權,但是其他方面軍就是湊活過日子了,在象烏克蘭第1,白俄羅斯第1這種方面軍,每個步兵師還能夠有6000到8000人,而到了象波羅的海地區的幾個方面軍,每個步兵師只有2500到3500人,二戰是坦克部隊的巔峰時代,但是構成各國軍隊主體的還是步兵師,步兵師缺額巨大說明這個國家的人力資源已經十分緊張了。雖然蘇軍通過加強火力的辦法來彌補人員的不足,但是缺人還是一個巨大的問題。

而德軍方面,在應付蘇軍攻勢的時候是習慣性的從其他戰線抽調兵力,而當時最大的集團就是駐法德軍,但是這個重兵集團在1944年就要準備抗擊盟軍將要發起的登陸作戰了,無法再抽調兵力增援東線了。
720事件希特勒大難不死,不過如果720事件成功了,德國和西方國家成功媾和,我倒是覺得按照德國人的脾氣,很可能又是一個20年休戰,二戰結束德國人是被徹底打服了。

德軍當時的設想是,在西線擊退盟軍的登陸,這樣就是可以在西線緩一口氣,如果能夠配合政治上的工作,在西線可以和美英媾和,這樣就可以把,在西線的重兵集團迅速調到東線,來應付蘇軍的攻勢,這一點隆美爾,龍德施泰特都是這樣考慮的,也是整個德國軍官團的打算,畢竟戰場上的勝利可以在談判的時候有更多的籌碼,有了抗登陸的勝利和美英談判的時候就有的談了,至少在德國的軍官團裡是這麼認為的。
刺殺希特勒的主角,施陶芬貝格上校,密謀集團的目的就是要單獨和西方國家媾和,好集中兵力對付蘇聯。

而在諾曼底登陸後,尤其是盟軍站穩腳跟,德軍再也無法把盟軍趕下海後,德國軍官團就明白戰爭不可能再有勝利了,結束戰爭只有一種可能就是希特勒死,然後接著政府換人的機會提出停戰的要求,爭取能在西方停戰,於是就有了720事件,這是德國軍官團試圖獲得體面停戰的最後一次努力,而且這些密謀分子也明白,自己手裡的牌其實不多,他們只是希望能夠比一戰的結局好一點就行,尤其是他們計劃著充當防止共產主義防波堤的角色,這樣德國受到的懲罰還不至於太嚴厲。但是,720事件的失敗是這個設想徹底破滅,德國最終的結果只有無條件投降一種可能。


紅色手電筒


我是鵬正!我來回答!我是喜歡軍事和歷史的小學生鵬正!

題主說二戰時德國900萬軍隊被蘇聯消滅了800萬這個問題你是不是太扯了,就算你是蘇粉你也不能這麼捧蘇聯吧。蘇聯的確是牽扯住了德軍的主力不假,但是同時西方盟軍的貢獻也是功不可沒的,你這樣選擇性的提問題是不對的。




二戰中德軍在東線戰場損失多少?

德軍在二戰中東線通蘇聯作戰的陣亡數字不含受傷戰俘就只是從戰場上陣亡的德軍士兵一共有多少?

(看圖說話吧,我不想解釋了~額……可能有點看不清楚但是湊合著看吧這畢竟是我千辛萬苦找出來的數據~)上邊清清楚楚的寫著德軍損失不到400萬,如德軍加上僕從國的損失還不到500萬我不知道題主那個800萬是從哪來的?

怎麼樣一看數據是不是都非常明瞭了而題主說的什麼800萬什麼900萬根本就不存在還有什麼後面西方什麼目的什麼什麼有沒有什麼意義,總之我覺得題主提出的問題是完全沒有意義。



我是鵬正!如果喜歡我的回答的話

請給我點一個關注吧~


鵬正


消滅不等同死亡,戰爭中通行以可彌補損失和不可彌補損失為計算標準,明白了這可知蘇軍消滅德軍800萬靠不靠譜!

以德國防軍最高統帥部和陸軍總司令部的統計,到1944年末東線德軍戰死、病亡、意外等不過180萬,這一數字無論什麼原因是偏低的。以聯邦德國政府1999年公佈於世數字,1941—45年死亡380萬,俘虜死亡36萬,共計417萬。

具體為41年不可彌補損失35萬、可彌補損失100萬;42年58萬、250萬;43年95萬、200萬;44年190萬、300萬;45年270萬、150萬,合計不可彌補損失630萬、可彌補損失900萬。44年6月諾曼底登陸前蘇軍對德軍造成多大損失呢?800萬搓搓有餘!西線戰場(包括北非、大西洋、挪威、意大利)盟軍到45年5月德國投降不過讓德軍損失300萬。

但這不能否定西線戰場對德軍的牽制作用,43年11月希特勒發佈第51號令,開始強化西線(法國、比利時、荷蘭)德軍防禦,逐次增派兵力。西線德軍人數從43年10月的137萬到霸王行動前增至187萬,其中包括在東線能征善戰、打出威名的黨衛軍第1、2裝甲師、第2、9、11、116裝甲師。

斯大林一直要求盟軍在法國開闢第二戰場以減輕蘇聯陸上壓力。1944年4月18日斯大林致電羅斯福、丘吉爾“按照在德黑蘭達成的一致,紅軍將會在同期發動一場新的攻勢,以最大限度支援英美軍的行動。”五一講話中,斯大林稱讚“美國和英國守住了在意大利對抗德國人的戰線,牽制著相當一部分德軍,給我們提供了極為寶貴的戰略原材料和武器裝備,對德國軍事目標進行了系統的轟炸從而削弱了後者的軍事實力。”

諾曼底登陸最直接後果是希特勒抽調黨衛軍第9、10裝甲師增援西線,讓蘇軍巴格拉季昂行動順利實施,德軍從此真正面對兩線夾擊,力不從心走上覆亡之路。


歷史扒糞機


這個說法還有大問題吧,在當時來說德國不是僅僅只有900萬軍隊,戰時動員的軍隊總規模遠遠大於這個數字,即便是在投降前還有幾百萬的軍隊,蘇軍在戰場上消滅的德軍總數800萬差不多,這算上投降,還有東線作戰確實把德軍的主力打空了,許多主力部隊已經被消耗差不多,而且德國的許多盟友像羅馬尼亞等國也在這東線作戰中損失很重,蘇軍取得的戰果還是輝煌的,但是這不意味著諾曼底登陸的意義沒有了,相反英法還是需要發動諾曼底登陸的。

這個問題是同盟國要打德國,這場戰爭如果不登陸的話,蘇聯想要解決德國還是相當困難的,還得多花一些時間,而且代價也更多,更重要的是戰後安排的問題,如果讓蘇聯自己去解決德國,那麼戰後的歐洲大陸還有英美什麼事嗎?

英法為了自己的利益,去摘桃子,搶奪勝利果實必須進行這場登陸。只不過是時機的問題而已。


麥田軍事觀察


雖然蘇聯確實是擊敗德軍的主力,但是完全無視西方的貢獻就很扯了。

且不論租借法案的影響,這個東西帶來多大影響實在不好說。

單論西西里登陸,為了防禦盟軍可能的登陸,希特勒配置了大量兵力於西線,甚至在“堡壘”作戰的前幾個月調走了東線的部隊而不是提供給曼施坦因進行反攻(詳情見曼施坦因的回憶錄),假使希特勒聽從了曼施坦因的建議,將國內的新兵和坦克等戰爭資源調配給了東線,可能(僅僅是憑藉曼施坦因本人的預測)會導致蘇軍在庫爾斯克會戰遭受沉痛打擊從而失去反攻的衝擊力,德國可能借此達成東線的政治平局。

一旦東線政治平局之後,東線德軍回撤,對於西方來說就不是一場登陸或是幾場戰役的問題了。

對了,別忘了北非一直在捱揍的英軍,儘管是在捱揍,也算是拖住了隆美爾進軍北非油田的步伐,何況最後也在阿拉曼打退了沙漠之狐和他的非洲軍。


KIA的杜尼瑪


你敢說是英美法打敗納粹德國?

英美法加一起都沒有幹掉50萬德國,而蘇聯幹掉了德軍全部的精銳500萬以上!這就是事實!

美國對日作戰才幹掉幾個日軍?蘇聯紅軍一個月幹沉幾十萬日軍精銳關東軍!至少也幹掉20多萬人!

美軍呢?英軍呢?

他們都還不如澳大利亞人幹掉的鬼子多!

這就是戰鬥力的差別!


eagles華夏


【asiavikin獨立視角】當然有意義,不然資本主義的歐洲就被徹底共產主義了,那還有西方的活路嗎?

1944年初的時候納粹德國已經是風雨飄搖了,東線根本就扛不住了:南邊的曼施泰因大仙在新年前基輔-日托米爾戰役的冰天雪地裡被俄國人揍得鼻青臉腫,到齊克賽戰役打響的時候都還暈頭轉向呢。希特勒已經對他忍無可忍了,沒見過這麼不中用又固執己見的東西。中央的白俄羅斯還好吧,其實阿道夫同志要是能從水晶球裡看到慈父同志給他準備了一道什麼樣的俄式大餐來慶祝巴巴羅薩三週年,他怕不是要連做三個月的噩夢。北邊的16、18兩個集團軍已經在巴格拉米揚一干人發動的攻勢中立足不穩,向南逐次撤退了。

這些情報美英就算不是知道得十分確切但也能根據各方面反應出的信息拼湊個八九不離十。從這個趨勢看,歐洲戰場已經明顯呈現出一種格局:蘇軍想打穿德國人在哪裡的防線,就一定能打穿。而且德國軍隊已經呈現出無法阻止蘇軍突擊幷包圍消滅德軍重兵集團的趨勢了。照這個路數幹下去,再過一年,頂多兩年,蘇軍憑自己的力量就足以進入德國本土。而德軍已經沒有足夠的後備力量阻擋蘇軍了。在西線療養的那點德軍充其量100萬,根本就不夠在東線的血肉磨盤裡攪合2個月的,而且還充斥著肝營、胃營之類的病號特灶,以及東線的俘虜兵,印度纏頭兵……。

這種局面下,美英如果不趕緊下山摘桃,那就要把大好時機拱手相讓了。等於是希特勒費了牛勁盤下歐洲,最後倒都歸了俄國人!歐洲這麼重要的地盤,誰能控制住歐洲誰就是未來世界的霸主,美國要是獨吞不了至少也要二一添作五才好,決不能全給便宜了約大叔!何況1944年的歐洲共產黨人已經在西北部的法國、東南部的南斯拉夫堅持抵抗鬥爭多年,已經深得人心,西方再遲疑下去,等蘇軍的大皮靴踩過來,一個裡應外合,歐洲豈還有資本主義的容身之地?

所以,1944年這時候的美英已經是火燒屁股了,丘胖子都恨不得能插翅飛過英吉利海峽去搶地盤了。所以美英才那麼上心地組織起諾曼底登陸。不然的話,奶酪就被俄國人搶走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