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清華到哈佛,這位小姐姐“劇透”:如何打造國際人才能力?

陸靜雨老師是新航道前程留學規劃師,上外附中保送至清華大學,哈佛大學教育學碩士。從清華到哈佛,她說要想成為國際人才,社會&情感敏感性、公民意識&決策、溝通&自我表達等六大核心能力是必不可少的。如何培養國際人才能力?今天我們請陸靜雨老師給大家做一個分享,就她個人的成長經歷和帶過的學生案例為主,探索一下如何進行終身學習,以及如何培養自身國際人才能力。

從清華到哈佛,這位小姐姐“劇透”:如何打造國際人才能力?

陸靜雨

新航道前程留學規劃師,哈佛大學教育學碩士,上外附中保送至清華大學,獲文學及管理學雙學位。擁有多元化的海內外頂級名校學習與研究經歷,對中外教育差異有著獨到深入的思考。專注於學生藤校生涯規劃,擅長根據學生特點培養學術興趣、個性化定製活動。對待學生平等尊重,亦師亦友,曾指導學生進入康奈爾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弗吉尼亞大學等美國名校。


首先分享一下我的個人經歷:


上外附中:古詩文大賽個人+團隊金獎


清華大學:英語專業保送生GPA3.98 大學生現代版莎劇編劇


哈佛大學:美國詩歌課程&少數族裔語言保護推廣 東亞研究課堂上的外系學生


光鮮亮麗的經歷背後,我也是一個非常專注的人。我一直在跟語言、文化打交道,但是專注是否等於只擅長做一件事呢?這就需要了解一下關於專才和通才的問題。


從清華到哈佛,這位小姐姐“劇透”:如何打造國際人才能力?


一、

專才還是通才?如何定義?


01


現代學科是複合型的、相互交叉的


現代學科本身就是一個複合型的東西,一個問題可以從多個方面進行解讀。


另外,美國十項全能(Decathlon)比賽19-20年度主題——《生命的光與影:疾病與健康》包括多方面內容:


①科學:腫瘤的生物學知識

②藝術:藝術中表現疾病主題

③社會科學:醫療的歷史

④文學:弗蘭肯斯坦

⑤音樂:西方音樂中道德價值

⑥經濟學:健康經濟學。


綜合多個內容與疾病相關聯的分析,表現出現代學科呈現出一種跨學科、複合型形式,研究者如果只瞭解其中一個學科,並不足以在當代社會中立足。


從清華到哈佛,這位小姐姐“劇透”:如何打造國際人才能力?


從清華到哈佛,這位小姐姐“劇透”:如何打造國際人才能力?


哈佛課堂


02


如何定義專才和通才呢?


其實這兩個概念相輔相成,並不衝突,當代很難培養出一個百科全書式的天才。通才指的是最底層的核心素養,例如跨學科的核心素養,包括批判性思維、邏輯思維、讀寫、國際化視野、探究精神等。而專才指應用核心素養,深入挖掘和培養興趣。通才是專才的基礎,二者不可偏廢,相輔相成。


二、

高中階段應培養哪些核心素養?


借用私立美高聯盟MTC提供的成績單評估量表分析一下,內容應包括:


①社會&情感敏感性

②公民意識&決策

③溝通&自我表達

④問題解決&辯證分析

⑤社會、文化、歷史熟練度

⑥定量分析、科學、技術。


他們在評估成績時不只是看考試成績,會綜合考量這六個維度來判定綜合能力。現在就前四項內容分析一下:


01


社會&情感敏感性


可拆分為向內的敏感和向外的敏感。


向內的敏感:即是不是足夠了解自己的長處、短處、性格特點等特質,瞭解之後有沒有延伸,或者是否以此為導向進行相關自主學習和探索。


向外的敏感:即社會敏感性,與他人所共情瞭解社會的情況,去理解他人。


我們要培養社會敏感性,其實就是老生常談的“興趣是最好的動力和老師”,我們要圍繞自己的興趣點,慢慢深入展開閱讀和實踐,從而對它進行深入探索。下面以兩個學生的探索實例來分析一下:


從清華到哈佛,這位小姐姐“劇透”:如何打造國際人才能力?


Case1:死亡恐懼症


這個學生興趣點在心理學方向,小時候親歷親人過世,承受打擊,想要了解死亡恐懼症的問題。他是按照社會調研、學術論文和社會公益的形式展開的,先是調研社會上相關情況的人,並對其從心理方面進行疏導,然後藉助教授的指導查閱相關文獻,研究此症狀的具體表現,最後組建社團公益小組,開展互助公益的活動,從而惠及群體,對問題進行深入探索。當前的疫情,也讓我們認識到健康是很重要,在接觸海量相關信息後我們也會產生焦慮情緒,因此,關注心理健康也是很重要的議題。


Case2:少數族裔公平


第二個學生感興趣的點在少數族裔的公平問題,她在一所美高就讀,所以在當地找到兩個少數族裔群體來關注,北美原住民和東亞移民。


她對在殖民者進入美洲之前的印第安人的情況很關注,並做了研究,今年暑假還申請了美國南部腹地文理學院一所夏校。這個夏校是專門研究殖民地時代歷史的,她藉此瞭解到當地殖民史的一些情況。另外,她很關注美國東亞移民的生活現狀。她本身擅長攝影,計劃開展一個東亞移民的採訪,並訪談成文字稿,配合攝影圖片製成圖集,做成申請學校的補充材料。


兩位學生在發現自身興趣後都沒有淺嘗輒止,而是就此深入探索。


從清華到哈佛,這位小姐姐“劇透”:如何打造國際人才能力?


02


公民意識&決策


①主要分為兩方面:


公民意識:作為國際公民,是否有共情能力,能否包容不同的文化。


決策:能否在決策過程中不感情用事,不盲從,做出最有利於自己的選擇。


②如何培養這種能力呢?


在公民意識方面,因為偏見來源於無知,所以從小就要嘗試接觸不同的東西,也可以多閱讀多看不同的人和事,包括觀看紀錄片等方式,瞭解不同的國家有哪些不同的文化表現。


在決策上,則需要不斷鍛鍊自己理性思考的能力。


③如何形成國際化視野?


我之前在課堂上看到一組數據,印象很深:公元前1496年到公元1861年,有3130年處於戰爭時期,227年和平。這就讓我們看到習以為常的和平其實是彌足珍貴的,所以作為一個國際化公民,應跳出自己的視野,意識到像聯合國經濟問題、和平問題等,其實跟我們每個人都息息相關。比如現在的疫情,我們把自己關在家裡,也是對國家的一種貢獻。


④理性決策:


理性人決策者通常會在選擇中使自己利益最大化。


理性決策可以通過基礎量表列出我們個人的優勢劣勢。例如我外語能力很強,申請研究生有一定優勢,但我相對本科就在當地的學生來說,我缺失了一種人脈關係。另外我在海外讀研外部機遇很多,也可以在當地找到實習機會,但如果我想要回國找工作,與應屆生招聘就有一定的斷層,這個是我當時選研究生的理性決策。


從清華到哈佛,這位小姐姐“劇透”:如何打造國際人才能力?


03


溝通&自我表達


主要通過三方面訓練,即:


①語言表達、公開演講;

②學術和創意寫作的表達能力;

③藝術視覺和媒體表達等等。通過大量的閱讀和藝術能力訓練來實現。


例如,設計者思維包括以概念為本的邏輯思維和場景為本的設計者思維。同樣一個問題“你心目中的未來學校什麼樣子?”邏輯思維分析寫出學術性文章可能會以概念一一梳理,而科技方面可能會包括虛擬課堂、多功能圖書館等,將想象場景化。利用藝術、多媒體及創意寫作培養創意思維能力,這種思維對我們來說也是非常重要的。


04


問題解決&辯證分析


包括如何識別問題、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也是生活中需要的能力。辯論、學術寫作、社會調研等方式,都需要搭建論點論據的框架並一一分析論證解決,而整個過程都需要邏輯方法。


例如,戲劇《安提戈涅》中女主的哥哥背叛了城邦,被國王判處死刑,女主遇到道德困境:在當地法律要求下,背叛城邦的人是不能在城邦內被安葬的,但作為一個妹妹,安葬哥哥無可厚非。所以無論女主怎麼做都有它背後的理由,我們在看待事情的時候也需要理性思考,需要思辨能力,對一個觀點無論贊同還是反駁,都要看到更深層的依據。


三、

大學期間:如何挖掘學術興趣?


從清華到哈佛,這位小姐姐“劇透”:如何打造國際人才能力?


01


我的學術興趣探索


①以興趣入手,感興趣的就及時做記錄。


在社會語言學的課上,一群美國語言學專家為了一群印第安原住民的孩子,開展了一個母語的課程,他們的母語本身處於原始狀態,只有口頭形式。但隨著課程的開展,這些孩子對母語的興趣和理解不斷加深,當課程結束的時候,他們竟然和老師一起開發了一套適合他們本身語言的文字系統,反向促進了原始語言的發展。


在跨文化自傳課上,讀到一個波蘭裔作家移民到加拿大遇到一些衝擊的故事。“河水”這個詞語在英語中給他的感覺是冷冰冰的,但在波蘭語中能夠喚起他腦海中家鄉門口潺潺流過的小溪的情景,這對他是一個深刻的情感鏈接,這也讓我意識到語言對個人民族文化認同感有著深刻的影響。


我當時把這兩個例子寫到了申請哈佛的文書裡面,大家把感興趣的事情記錄下來,需要用的時候就可以信手拈來使用。我的案例可以讓招生官瞭解到,我確實對自己感興趣的文化領域有獨特的思考,並且我還能舉出案例,這也就是我和別人的不同之處了。


②在實踐&調研中深挖自己的興趣點。


我在廣西支教中做了關於英語教學能力的調研報告,在香港交換中做了普通話教育和本土方言保護的問題研究,所以我是把時間都利用起來,做了自己感興趣的事情。


從清華到哈佛,這位小姐姐“劇透”:如何打造國際人才能力?


02


如何探索自己的興趣?


①利用課堂閱讀材料、討論、結課項目發掘和探索;

②積極參與交流、社會實踐課題、實習、公益等;

③廣泛接觸書籍、電影、網絡資源等,記錄興趣點;

④梳理個人經歷或者是興趣的共性,深入瞭解自己興趣點是什麼。


四、

清華&哈佛對比和個人感悟


用一個爛俗的對比說一下兩所學校的特質,大概是清華比較“方”,是一個有原則的學校;哈佛比較“圓”,沒有稜角、包容度比較強,彈性比較強。


從清華到哈佛,這位小姐姐“劇透”:如何打造國際人才能力?


個人感悟:


①清華作為一個理工科學校,氛圍是很嚴謹的,我在大學期間進行了很多學術寫作訓練,接受了學術研究定性定量的分析,而且我也養成了如何用英語進行學術訓練的習慣,讓我受益匪淺。同時,我遇到很多高水平的同齡人,我們優缺互補。最後,清華學子都很憂國憂民,一直在思考作為國家高等學府的學生要為國家做些什麼,這樣一個價值觀的樹立也是很打動我的,很有民族自豪感。


②哈佛教育學院的課程包羅萬象,有教育理論(兒童語言發展、二語學習、社會學、心理學、認知科學) 、教學&課程設計(文學授課的研討會、分級閱讀設計和教學) 、行業&跨學科(教育和法律、政治學、教育科技、教育心理學) 、 研究方法論(社會科學計量、統計學)等等。

哈佛容納不同的視角,對學術開放和包容態度很鼓勵,允許社會學研究的不確定性。同時,同學圈子不一樣,遇到有創業者、老師和本科畢業後直接就讀等學生,可以互相學習。行業內有很深造詣的老師會將新的教學方法用到學生身上,與學生教學相長。在哈佛,我也收穫良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