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港臺的歌詞寫得那麼有意境,內地的歌詞卻那麼平淡?

笑帥閒談娛樂


我不懂歌詞,但聽了那麼多歌,也說說感受。作為受眾最廣大的流行音樂,大陸起步較晚,港臺在八十年代就已經有了較為成熟的音樂市場。從作詞作曲到演唱、編曲、配樂、錄音,再到市場推廣,每個環節都市場化,都有一幫專業的團隊運作。運作的結果基本靠市場檢驗。那段時間,湧現了很多耳熟能詳的經典之作,這裡面當然就包括了寫詞高手。但不能就此說大陸就差了。早期的《蝴蝶泉邊》、《我們的生活充滿陽光》等等,直到今天仍然熱門。個人認為歌詞的基礎是意思表達清楚,然後是押韻。至於意境和詞藻的華麗,則是需要建立在基礎之上的。那些只是為了堆砌詞藻或者為了押韻而寫出來的歌詞,聽了半天也搞不懂,好比早些時候的朦朧詩,讓人不知所云,曾經還以為是自己不懂欣賞,直到某位大咖也點名批評,才浮一大白。比如以前曾經看到某晚報批評《新鴛鴦蝴蝶夢》--花花世界,鴛鴦蝴蝶。在人間已是癲,何苦要上青天,不如溫柔同眠。說這段歌詞不知所謂。有為了押韻而堆砌詞藻或者省略了一些必要的語句,讓人尋不到邏輯。所以,歌詞的意思是基礎,基礎不牢地動山搖。著名軍旅音樂人閆肅曾評價《我的祖國》歌詞,一條大河波浪寬。他指出這個寬字用的非常好。在這之前,大家對波浪的形容要麼是大,或者是急,或者是壯,但詞作者恰用一個寬字,精妙絕倫。李宗盛的歌詞用字非常準確,細讀之後,你會發現很難用其他字代替。羅大佑的歌詞有平實,比如《童年》池塘邊的榕樹上知了在聲聲地叫著夏天,操場邊的鞦韆上只有蝴蝶還停在上面。也有較為華麗的歌詞,比如《滾滾紅塵》起初不經意的你和少年不經世的我,紅塵中的情緣, 只因那生命匆匆不語的膠著 。比如林夕,相對平實的有《似是故人來》但凡是未得到,但凡是過去,總是最登對。詞藻華麗卻磅礴大氣的有《難唸的經》吞風吻雨葬落日未曾彷徨,欺山趕海踐雪徑也未絕望。林夕的歌詞需要沉下心去聽,特別是關於情愛的歌詞,讓人痛徹肺腑。再比如黃霑,膾炙人口的有《上海灘》浪奔浪流,萬里滔滔江水永不休。歌詞平實,淺顯易懂。比較婉約的《倩女幽魂》人生路,美夢似路長,路里風霜,風霜撲面幹。

好的歌詞涵蓋的內容很寬泛,不單一,讓人看的懂之後還能細細體會,越想越有道理。不像有些歌詞,聽半天還不知所云。比如《**簾》。

個人覺得歌詞不是非得古雅才好,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不一定非得用繁體字才能表達。好的歌詞配合上好的旋律應該能夠打動你,讓你的情緒產生波動。提氣的歌比如《咱當兵的人》,一聽就讓你精神昂揚;勵志的歌,比如張國榮的《夠了》。夠了,快用力提步。夠了,眼淚太虛無。夠了,時日光陰一去難追討。歌唱祖國的歌,比如《我和我的祖國》,《我的中國心》,一聽就讓你的愛國熱情油然而生。關於愛情的歌,比如李宗盛,似乎每首歌都能契合你的某個情緒或者某段經歷。

另外,好馬配好鞍,好的歌詞也要配以好的旋律。通常來說,先有詞再譜曲。文學是所有藝術的母體,文字比音樂來的更具體更明確。曲作者要先領會歌詞的意境,才好譜曲。曲作者的音樂專業水平,藝術造詣以及對歌詞的理解,都會對這首歌產生非常大的影響。比如蘇軾的水調歌頭,我聽過的就有香港音樂人梁弘志譜曲的《但願人長久》和京劇名家傅希如演唱的京劇版《水調歌頭》,完全不一樣的曲風,感受也不同。鄧麗君版本,輕柔之外,多少能感覺一點點蘇軾當年飲酒之後,舉杯邀明月的浪漫情懷。王菲版本,菲姐烙印太深,反倒感覺不到歌詞的意境。付希如的京劇演繹,雖然我不懂京劇,卻能快速感受到當年蘇軾那種酒精刺激後的狂放,然後又急轉直下,不失理智的說高處不勝寒。再比如林夕為金庸名著《天龍八部》作詞的《難唸的經》。個人覺得歌詞太棒,寫盡了情愛、權勢,家仇國恨,高度忠實原著要表達的意義,甚至可以說是原著的總結。這首歌由周華健作曲演唱,節奏很快。前半段笑你我枉光心計,語氣舒緩;後半段吞風吻雨葬落日未曾彷徨,節奏陡然變快,語氣加重,演繹的很到位。但因為節奏太快,傳唱度不是太廣。我想,如果換做顧家輝作曲,是否能將原著和歌詞的意義表達得更好,傳唱度也能更廣。當然也有先曲後詞的歌,比如《長江之歌》。先是有了紀錄片《話說長江》的主題曲,再進行填詞。

大陸的改革開放是全方位的,這其中就包括了音樂市場。大陸人口比港臺多太多,音樂市場大得沒邊。有這樣的條件,好詞好歌會越來越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