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时代的美食时光

如果回到当初的上学时光,你会想起什么?应该是用省下来的零花钱买好吃的是印象中最深刻的。每天天蒙蒙黑就要爬出温暖的被窝背上小书包去上学,上早自习,如果家长没有时间做早饭,一般会塞给十块钱零花钱,学校门口以及便利店都有各种好吃的,手里有钱的感觉比在家吃早饭的感觉还好,终于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零花钱,想怎么吃就怎么吃,想怎么买就怎么买。


学生时代的美食时光


那些学校门口的小推车

小时候就很佩服门口手推车的叔叔阿姨,当我们六点半左右到学校门口的时候。,他们的摊位上已经热气腾腾,立等可取。豆浆、油条、包子、烧饼、煎饼、卷饼、茶叶蛋等等,一应俱全。手里攥着钱都不知道吃什么,如果不喜欢热乎乎的,还可以钻进旁边的小卖铺,面包牛奶香肠方便面,拿好塞进书包就蹭蹭蹭跑进学校。

喜欢吃热乎食物的,可以选择煎饼,看阿姨将面糊倒到平面圆锅上,拿着竹蜻蜓旋转几下,就立刻变成一个巨大的圆形,这个功夫比几何老师在黑板上画的圆还圆还快速。打入鸡蛋,摊平,加入酱汁,蔬菜、果子,葱花,酱料葱花香菜你可以自选,薄脆还是果子也可以自选,如果害怕饿还可以加香肠,然后将煎饼卷成包袱状,如果打包带走,折叠放进纸袋里,太烫外面再套一个塑料袋,临走还要千叮咛万嘱咐,塑料袋要敞开透气,捂着就不脆口感不好了。如果时间宽裕不是周一升旗,也不是值日生需要打扫教室的,当然就跟熟识的叔叔阿姨喊一嗓子,挑一个小马扎坐等,等一碗套着塑料袋的豆腐脑,一碟小笼包,或者一个卷饼。如果坐下选择很多,大部分都是汤汤水水之类,自己倒上陈醋、辣椒油,喜欢香菜的多要一些,不喜欢的提前和阿姨说一声不要香菜。吃第一口的时候可能会烫嘴,新出锅的太烫,边吹边尝边龇牙咧嘴,三下五除二,一屉小笼包就全祭了五脏庙,剩下一个还在嘴里咀嚼,就顾不得抹掉嘴边的油就连跑再颠进学校。

偶尔一次问过这些叔叔阿姨,听他们说基本上半夜二点多就开始准备材料,和面还是煮粥,四点多就要出门,五点就已经在学校附近摆上摊了,我们学生是六点开始陆陆续续上学,还有比我们早的老人们,出门锻炼身体,顺便买个早餐,所以手推车的叔叔阿姨们来的可能更早。如果食材麻烦,可能半夜就得准备,于是一边吃东西的我们内心不由得竖起大拇指,而且他们的记忆力还分外的好,常常你还没有出声,他们就知道你要吃什么,熟络如此,以至于都不好意思起来,想吃别家的,就总会觉得对不起原先常吃的店家,然后会拜托同学打包到教室。于是早晨六点半左右的教室里,就变成了一部分同学刻苦攻读,一部分同学打扫卫生尘烟四起,没吃早饭的我们就会在尘烟和读书声中快速吞咽掉手上的食物。而来看早自习的班主任常常要忍受早晨的班级里一直飘散不退的韭菜包子味道和浓浓的香肠味。多年以后我坐长途火车,当车厢里一个人开始吃泡面的时候,那种充溢满车厢味道就如同早自习前教室的味道,那种诱惑实在难挡。

课间十分钟的甜蜜滋味


学生时代的美食时光

一般上午上了两节课后,班级某些同学就开始蠢蠢欲动了,纷纷从书包里拿出各类零食。记忆最深刻的,男生最喜欢的一定是小浣熊或者是魔法士干脆面,拿出来,用拳头击打和揉捏碎面饼,打开袋子,拿出里面的卡片,对卡片的关注甚于吃干脆面的乐趣,常常看见一群男生拿着各种卡片在课间进行炫耀和交换,有的同学甚至让家长一箱箱往家买,目标就是要集全里面赠送的卡片。估计上学期间男生的零花钱都花在了小浣熊的卡片上,都梦想练出孙悟空的火眼金睛,希望自己透视能看到袋子里的卡片,而集全的小伙伴就已经在班级和年级里可以称霸江湖了,这样的地位是可以横着走的。

而爱吃的小伙伴们把调料包撕开倒入方便面袋里,然后封上口一顿摇晃,让面饼碎都能均匀粘上调味,然后可以用手指捏出来面碎慢慢吃,也可以直接倒进嘴里,一大口更过瘾。今天吃烤肉味,明天吃牛肉味。在学生心中,干脆面,乃至各类方便面,如果用开水泡食简直是暴殄天物,就应该捏碎了倒调料包摇一摇再吃,才是最正宗的吃法。不过大人们还是担心的,担心只吃方便面营养不够,回家煮方便面是一定要加香肠和鸡蛋。

除了干脆面,最受学生欢迎的应该是仙贝雪饼巧克力糖果类,真正的零食。那时候大家受电视影响太深,电视里播放什么零食的广告,过一段时间班级里就会有人带来,什么浪味仙、虾条、麦丽素。我记得班级一个白富美的女同学,家境很好,每一天都带各种零食,而且也很大方,常常和身边的同学一起吃,于是班级后面几排的男生就开玩笑,每一次她拿出雪饼仙贝或者是雪饼,就常常被男生抢走,然后一份雪饼就被撕开包装,大家一哄而上,伸出罪恶的小黑手各掰下一小角,因为仙贝或者雪饼实在滋味特别,仙贝酥脆甜咸可口,并且旺旺这个品牌出了一系列的产品,什么小馒头、牛奶等等,以至于那个阶段课间十分钟的零食时间,旺旺系列可以霸占五分钟以上。过年时候小孩子都会要求家长买一个大礼包优惠装,但不知道为什么,这个零食非常不耐吃,看着好大一包,可能一会儿就吃完了,只剩下一个偌大的包装袋。


学生时代的美食时光

最普及的应该就是糖果类,以麦丽素为代表,那时候很便宜,应该不到两块钱,就能买上一袋,曾经粗略数过,大约二十颗左右,这太适合和朋友分享了。吃麦丽素是舍不得嚼的,得含在嘴里等外层的巧克力慢慢融化,然后再大口嚼碎里面的酥脆的部分,又带着一股浓浓的奶味。于是这样的吃法课间十分钟是吃不完的,很多同学就心存侥幸心理含在嘴里上课,然后用书本挡住自己的嘴巴,故意大力翻动书本,制造噪音,来遮掩自己咀嚼的声音。最惨的是语文课,被老师拎起来读课文,嘴里含着还舍不得吐掉,有一个同学就在这样两难的情况下含着口水读完了一段课文,面对着老师疑惑的目光,捂着腮帮子说自己牙疼,身边的同学都克制住自己的面部表情,内心狂笑不止。

其实在那个除了学习就是学习的时代,可能玩和零食是最能抚慰学生的脆弱小心灵,最先学会了分享,将自己喜欢的零食偷偷装进书包,带给自己的朋友。学会攒下零钱,买一包自己喜欢的零食,将其变成灵丹妙药,吃了以后就觉得再难的题也能克服,就忘记了跳皮筋输给了谁,忘记了被老师罚站,忘记了没带作业被批评,它们是巨大的能量块,这种快乐的能量远远大于现在的口舌之欲。现在在街角、商场和网站上还能看见童年吃过的美食,不知道童年的小伙伴一边吃着零食一边大声说着自己的梦想,长大了要开一个小卖铺,只卖小零食,这个梦想实现了没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