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境:行至歐洲邊緣丨索恩新書

一本引人入勝的行走筆記

一部跨越時空的冷戰秘史

穿越邊境的人絕不僅僅只是數字,他們是人

承載著值得傾聽的故事

边境:行至欧洲边缘丨索恩新书

邊境:行至歐洲邊緣

〔新西蘭〕卡帕卡·卡薩波娃(Kapka Kassabova)/ 著

馬娟娟 / 譯

2020年3月/69元

ISBN 978-7-5201-5727-8

《邊境:行至歐洲邊緣》講述的是在歐洲邊緣之處邊境上的人的故事。那裡是保加利亞、希臘和土耳其三個國家交會聚攏、各奔東西的地方。那裡是“歐洲味”開始的地方,也是某種味道消失的地方,而後者並不一定就是“亞洲味”。

這是它的大致地理位置。然而,地圖能講述的僅此而已,只有身臨其境才會發現那裡還有濃蔭密佈、不知年歲的古老森林。這是我最終要去的地方。也許,所有邊境都是無意識的存在,畢竟那裡人跡罕至。然而,我要講述的這條邊境卻迴盪著海妖一般誘人的聲音,它的特殊之處源於三點:①那裡冷戰的遺蹟猶存;②它是歐洲最遼闊的荒原之一;③自從大陸誕生,它便是大洲的會合之處。

我們這一代東歐人成長於柏林牆倒塌之際。我從小在保加利亞長大,當時恰逢“布拉格之春”,正如這場運動的口號“人性化的社會主義(Socialism with a human face)”所言,這條邊境恰在我的童年投下陰影。因此對我而言,邊境之旅自然相當具有誘惑力。只要靠近它,就會不由自主地被它吸引,控制不住地想要擺脫什麼,越過什麼,想要越界去做點什麼。身處邊境,你能感受到它在輕聲召喚:來吧,跨過去,你敢不敢?無論豔陽烈日,還是夜幕遮蔽,跨越邊境都是件恐懼與希望並存的事。不知面目的“擺渡人”在某個地方等待,有些人剛剛靠近邊境就斷送了性命,而幸運的人則在邊境的另一側獲得了重生。

警力充足的邊境往往最兇險:在這些地方,權力突然之間有了形體相貌、意識形態。與邊境明顯相關的一種意識是民族主義(nationalism):邊境是國與國之間的分界線。但現實中,還有一種隱藏更深的意識形態——中央集權主義(centralism):認為權力中心可以犧牲邊緣地帶,安然地掌控一切;凡是主流視野以外的,都是應該被忘卻的。邊境地區往往就是存在於主流視野之外的邊緣地帶。

說來也怪,正因為身處一個沒有邊境線的島國,才更促使我踏上這次邊境之旅。我生活在蘇格蘭鄉村,如果把愛丁堡、格拉斯哥看作“中心地帶”,那麼我所在的地方就是某種意義上的邊緣;而如果把倫敦作為中心,那麼我所在的鄉村就更加邊緣了。蘇格蘭傳統上是一塊充滿多樣性的自由之地,一塊遍佈島嶼的奇特之地。但在蘇格蘭,打著人性化旗號的企業官僚時代已然降臨,每天都有中央集權向偏遠地區施加壓力,每天都有森林遭到砍伐,取而代之的是採石場、看上去紋絲不動的風力發電廠,以及並不帶電的高壓線鐵塔。怪誕的荒原上出現了一塊塊享受利潤補貼的荒地。目睹蘇格蘭高地遭到無情摧毀,我不禁對自己出生的巴爾幹邊緣心生好奇。我離開那裡迄今已有25 年,很想知道那裡正在發生什麼。

假如我們將政治邊境分為“軟”和“硬”兩種,那麼這本書中講述的邊境具備長達半個世紀的冷戰“硬度”。保加利亞佔據北方,希臘和土耳其鎮守南方,這裡曾是以蘇聯為首的華沙條約集團國家同西方北約成員國的分界線。簡言之,它是歐洲最南端的“鐵幕”, 是被三個國家的軍事力量佔據的草木叢生的“柏林牆”。它曾經是一道“奪命牆”,至今仍然令人生畏、敏感棘手。

現今,希臘和保加利亞都是歐盟成員國,兩國的邊境地區也因此變得“柔軟”起來。土耳其—保加利亞與土耳其—希臘邊境雖然失去了往日的“堅硬”,卻獲得了一種新的“硬度”,它的標誌是一道道嶄新的、用來阻擋中東難民潮的金屬鐵絲網。我行走到那裡時,正遇上難民大量湧入。全球性遷移與全球性壁壘、新國際主義與舊民族主義——我們這個世界核心的系統性疾病——已經從一處邊緣蔓延到另一處邊緣,因為如今再也沒有什麼偏遠之地,除非你真的迷失在森林裡。

然而,這趟旅行背後的情感衝動卻很簡單:我想看看童年時的禁忌之地,那些曾經駐紮著軍隊、兩代人被禁止踏足的邊境村莊,以及城鎮、河流與森林。我心懷叛逆地踏上旅程,因為人們竟然像狗一樣在鐵幕背後被束縛瞭如此之久。我滿懷好奇,一心想會一會生活在未知之地的人們。公元前5 世紀,希羅多德(Herodotus)曾經寫道:“至於歐洲……從來沒有誰能夠斷定,它的東邊和北邊是不是大海。”即便到21 世紀初,他也許還會用這樣的語言描述這一部分歐洲大陸。出發時,我和其他普通歐洲人一樣,和這條邊境上三個國家的城市精英們一樣,對這片區域抱有一種集體性無知。對於從未在此生活過、從未踏足此地的人來說,它無異於另一個國度,有點像過去的世界,因為人們的行事方式是如此不同。

無論何時,一提到巴爾幹,人們就難免老生常談地將之比喻為橋樑,而其最真實的體現莫過於巴爾幹半島東南部,那是我們習慣上所謂的東西方之間的日常通道。

然而荒謬的是,這一切始終隱藏於全球矩陣的隱秘之處。我穿越的地方風景美到令人窒息,卻只有植物學家、鳥類學家,走私犯、偷獵者,以及英雄人物和迷途之人才會踏足其中。再有,就是當地居民。

有人說,歷史是勝利者書寫的,但我認為,歷史首先是由那些並非身在其中的人書寫的,二者也許是一回事。我的內心有一種渴望:想要直面當地的人,傾聽他們的故事,和他們一起吃飯,學習他們的語言。邊境地帶有許許多多古老的、現代的神話,它們像磁鐵一樣從精神上吸引著我,住在那樣的地方到底是一種怎樣的體驗?我們誰也無法逃脫邊界的羈絆,它存在於自我和他人之間,意識與行動之間,夢境與清醒之間,生與死之間。也許,生活在邊境地帶的人對閾限的空間別有一番認識。

我在書中描述的旅行線路跟隨著自然界的輪廓,在邊境地帶之內畫成了一個圈。我從黑海之濱,謎一般的斯特蘭賈謎脈(Strandja)邊緣啟程,那裡是地中海和巴爾幹氣流相遇的地方;然後一路向西降落到色雷斯平原(plains of Thrace),那裡是交通要道和貿易走廊;我穿過羅多佩山脈(Rhodope Mountains)的一道道隘口,那裡的每一座山峰都擁有傳說,每一處村莊都大有文章;旅程最終回到了起點——斯特蘭賈與黑海。

書中的人名除了個別以外,都使用了化名,這既是出於個人隱私考慮,也是為敘述方便,偶爾我還會將地理學或生物學內容融入其中。我本該用更多的篇幅來描述這自然的饋贈,然而本書專注的是人的故事。在人的故事中,邊境無處不在——可見與不可見的,“軟”的和“硬”的——但人們眼前古老的荒野卻有著盡頭。也許正是因為這條邊境依然荒涼,我才得以和那裡的人、那裡的靈魂同在。

(摘自《邊境:行至歐洲邊緣》前言,作者卡帕卡·卡薩波娃)

边境:行至欧洲边缘丨索恩新书

卡帕卡·卡薩波娃(Kapka Kassabova)在這部非凡的敘事報告文學作品中,回到闊別25年的保加利亞,探訪它與土耳其和希臘的邊界。在她兒時,有傳言說那裡的邊境地區雖然滿是士兵和間諜,但相比柏林牆,它是進入西方的一條捷徑。她記得自己在黑海之濱的“紅色裡維埃拉”玩耍度假時,區區幾英里之外就是一道帶電的鐵絲網,上面的倒鉤,指向國家內部的敵人。

卡薩波娃還發現了一塊被歷史不斷塑造的地方,她在書中對蹈火者、走私者、尋寶獵人、植物學家和邊境守衛等進行了細膩的描述,除此之外還有來自敘利亞和伊拉克,穿越土耳其邊境的衣衫襤褸的男男女女。然而,那裡似乎還有著非人的力量:密林中藏著眾多溫泉和色雷斯人墓地,遠古世界、時間循環和萬物有靈論的吸引也從未遠離。

卡帕卡·卡薩波娃(Kapka Kassabova),1973年出生於保加利亞首都索非亞,1992年時跟隨家人移居新西蘭,現居蘇格蘭。曾經出版小說《和平別墅》(Villa Pacifica)、回憶錄《無名之街》(Street Without a Name)和《十二分鐘的愛:探戈故事》(Twelve Minutes of Love: A Tango Story)。

譯者簡介

馬娟娟,浙江人,國際關係學院畢業,曾在新聞媒體長期從事國際新聞工作,譯有《軟實力》《戰略:一部歷史》《以色列總理私人史》等作品。

圖書目錄

地圖

前言

邊境

瘋狂山脈之一

第一部分 繁星滿天的斯特蘭賈

龐蒂克大道

紅色裡維埃拉

斯特蘭賈

山谷村

聖泉

萬物始於泉水

切什瑪

散淡之徒

415

心頭的鐵絲網

克里昂(1961~1990)

貓神之墓

涼水泉

朝聖者

贖罪

一百二十宗罪

社會主義人格

衝向鐵幕

火球

第二部分 色雷斯走廊

色雷斯

鴿子之友

祖國

話語之間的女孩

睦鄰

一個跳舞的神甫

大馬士革玫瑰

你若是真

通道

人人光顧阿里的店

安提卡大道

橋的故事

幽靈

庫爾德愛情故事

少女泉

雞塊餐廳

第三部分 羅多佩關口

羅多佩家園

永住的村莊

審判崖

踏上自由之路

雙城記

茲拉馬

梅塔克薩斯防線

瘋狂山脈之二

垂死掙扎

高山旅館

棕熊

森林女神

菸草

徒步一週的女人

第四部分 滿天繁星的斯特蘭賈

西南風

河畔

開納吉

快樂的修道士

永恆輪迴

善意的海妖

Muhhabet

最後的牧羊人

惡魔之眼

解除魔咒

本書獲譽

榮獲2018年英國人文社會科學院艾爾-羅德漢全球跨文化理解獎

榮獲2018年高地圖書獎

榮獲2017年蘇格蘭藍十字協會年度圖書獎

榮獲2017年英國愛德華斯坦福杜爾曼旅行寫作獎

卡薩波娃寫了三部詩集、一本小說和三本回憶錄,她顯然在字裡行間展現了敏感細膩的描述才能……然而,她還擁有一種天賦,它只屬於最優秀的旅行作家:她能適時地瞄準那些反映當地狀況的人物。

——《紐約時報書評》

卡薩波娃深入地方挖掘細節,同時又能以足夠超脫的態度去看待事物,而非加以評判。她觀察、傾聽、敘述,而非從自己的觀點出發歪曲故事。她是一個公平公正的信使。在當前世界難民危機的形勢下,《邊境》一書提醒我們,穿越邊境的人絕不僅僅只是數字。他們是人,承載著一些值得傾聽的故事。

——《基督教科學箴言報》

這是卡薩波娃的第三部作品,它以深刻博學、機智詼諧的方式生動揭示了一段隱秘的歷史……她輕巧而精準地在講故事的過程中,脫離眾多主題的各自特性,展現了一種令人豔羨的和諧關係……“這是個令人惆悵的奇蹟,”卡薩波娃寫道,“至今仍然零星地留存著曾經富饒的人類多民族記憶。”再也找不到比她更出色的編年史作家了。

——《經濟學人》

边境:行至欧洲边缘丨索恩新书

《邊境:行至歐洲邊緣》

七折預售

边境:行至欧洲边缘丨索恩新书

有一片廣袤的土地,從德國以東,跨越俄羅斯而綿延至近東,它始終讓人感覺陌生,它被頻仍的戰火與災禍撕裂。納韋德•凱爾曼尼沿著當今在歐洲重新出現的壕溝長途跋涉:從他的家鄉之城科隆往東到巴爾幹半島,再向南翻過高加索山,抵達他父母的故鄉伊斯法罕。他對含義豐富的細節有著清晰無誤的敏銳感受,並藉此在自己的日記中講述被遺忘的地區,那裡的人們如今正在創造歷史。

边境:行至欧洲边缘丨索恩新书

喬治·布萊克從傳說中的恆河源頭“牛嘴”出發,順流而下,見證了千奇百怪又遵循獨特規則運行的浮世風景。深山的苦修者向他講述披頭士的靈脩逸聞,瑜伽中心老闆對如何用宇宙能量賺錢滔滔不絕,製藥公司用牛尿研製“靈丹妙藥”,年輕的工程師為治理恆河汙染不斷奔走,而旃陀羅依然掌握著在河邊火化遺體的古老權力……他走過印度王公、莫臥兒統治者與英國殖民者的遺蹟,抵達印度艱難前行的今天。陋習和文明仍糾纏不休,神聖與世俗在恆河水中融為一體。

边境:行至欧洲边缘丨索恩新书

策劃:路 紅

審校:秦靜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