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被稱為“泉城”,可為何泉水都集中在市中心?

用戶68852507


從現在城市規模的角度來看,濟南的泉水好像確實都分佈在泉城廣場的市中心一帶,這是因為建國之後濟南的城建已經擴張了成百上千倍,濟南城建國模已經遠非當時所能比了。

建國前,濟南的城建規模為23.2平方公里,人口61.9萬,2018年,濟南的城建規模為3303平方公里。建國前,濟南的市區主要就是護城河以內區域,大明湖以南,泉城廣場以北,順河高架以東,青龍橋以西。據我認識的老人講,50年代的時候,解放橋以東還都是麥地。

所以,如果從那個年代來看濟南,濟南城內處處都是泉水,趵突泉泉群,黑虎泉泉群,五龍潭泉群,珍珠泉泉群,泉水匯流到北形成大明湖,就連護城河都是泉水環繞而成,確實是名副其實的泉城。

當然,以現在濟南的規模來講,彷彿市中心一帶的泉水區域就顯得有些小了,似乎難當泉城的美譽,但其實,除了市中心規模最大的泉群以外,在濟南的近郊和章丘、長清、平陰均有泉水分佈,總數達700多處。大家熟知的是濟南七十二名泉,但實際的數量遠超七十二,只是這些泉水比較分散,不為人所熟知。

濟南的泉水集中在市中心,也是由地理條件決定的。

泉水主要來自南部山區,泰山餘脈,水源為大氣降水和河道補水,地質多為石灰岩,從南部山區到濟南市區,地勢不斷降低,高度落差可達500米。順流而下的水源流到市區的時候,遇到突出的巖體阻擋,水位抬高,在岩石縫隙處湧出地面,形成噴泉。趵突泉、五龍潭一帶,都是地質表層比較薄的鬆散土層,極易滲出地面形成泉水。

濟南的泉水形勢,世界罕見,是大自然的饋贈,也就無愧於泉城的稱號。


山東味兒


更準確的講,濟南的泉水,不只是集中在老市區,只不過環護城河這一區域名泉相對集中,其實濟南地形呈帶狀,向東包括章丘區也都有泉水的存在。

之所以濟南的泉水如此豐富,與山東省以及濟南市所處的地形有直接性關係。山東省是一個平原與山地丘陵相結合的省份,平原主要是指魯南,魯北平原以及膠萊平原,丘陵主要是指膠東半島丘陵,而中部山區主要是集中在淄博,濟南、泰安這三個城市。其中作為大家所熟知的泰山山脈,其實處在泰安和濟南交界處。

泰山不單單是一座山,而整體是連綿山脈,我們所熟知的濟南三大景點之一千佛山,其實也是泰山餘脈。而濟南形狀之所以呈一個帶狀,主要就是因為南部山區連綿數百里,可以說濟南南部基本上是圍著山腳發展,連綿數百里的高山,地下水含量非常豐富,通過向低處滲透,便使得濟南市中心出現了很多泉水網絡,與新疆的坎兒井道理一樣。

最後上面說到濟南的泉水並不單單只是集中在市中心,向東章丘也有名泉存在,我們都知道,濟南號稱是72名泉,但72名泉是濟南區域所有泉水總稱。在章丘也有一座與趵突泉齊名的泉水,稱之為百脈泉,只不過百脈泉因為所處的章丘區域,不屬於濟南傳統老市區,所以在知名度上要相對弱一些,但百脈泉的風景絕對不亞於趵突泉。

歡迎關注“地理有意思”留言一起探討。


地理有意思


是市中心都圍繞著泉水


rosesgunscc


是城市選擇了水源 不是反之 這是常識


路過開元


如果回到1000年前,你挑位置,是不是也從最近的地方開始?這不就是市中心?



蠻牛在路上


這個跟濟南的地形有很大關係,濟南南部是山區,北部是平原,並且是一個碗狀的地形,南部的地下水到達市區後,無法再通過北部岩石滲透,就泳到地面了,形成了諸多泉眼。特別是黑虎泉附近,各個泉眼冒泡,就像珍珠一樣,非常壯觀可愛。


漢峪新希望2017


長清,南部山區,章丘,濟陽等地方都有泉的。商河還有溫泉。


百脈泉靈巖寺


濟南府,地方很小,範圍只有東至東門,西至西門,南至南門,北至大眀湖。其餘的都是城外,趵突泉也是城外的。你看看這樣認識濟南,泉水還都在市中心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