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問答64章:看到竹簡本,方知“易”不可解為容易

《老子》郭店戰國簡本根據字體和形制不同,整理者分為甲、乙、丙三組。《道德經》第六十四章通行本內容在竹簡甲組分別寫在第一編(下部分)和第四編(上部分),並在丙組又重複寫了下部分,說明這上下部分兩組有可能不是老子原文同一個章節的文字。我們看一下通行本六十四章(漢帛本亦同)全文: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聖人慾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文|楊吉德

括號內的文字與上半部分主題不符,沒有意義上的關聯,應該不屬於同一章文字,許多學者也持有此觀點。下半部分與第二十九章主題吻合,故應該是二十九章的內容。“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這一段與二十九章相重,有可能早在漢帛本時就把二十九章的內容抄寫到了六十四章。對這兩部分加以區別的關鍵,是我們要從兩個章節不同主題上予以分別。那麼如何來確定《道德經》兩個不同章節的主題呢?必須要從各章的言之宗尋找答案。《道德經》是老子對《周易》卦的詮釋與發揮,每一個章節都是按照順序對應《周易》卦,二十九章對應《周易》無妄卦,六十四章的下半部分(為者敗之——不敢為)談的是“無妄”主題,故理應屬於二十九章內容;六十四章按順序對應《周易》巽卦,其上半部分談的是“巽”的作用和意義,故只有上半部分才是六十四章原文的內容。通行本和帛書本大體文字相同,有別於竹簡本。竹簡本兩個章節的文字自帛書本就合為一章,說明在漢初或更早一些年代就對《道德經》進行了改動。

本文堅持以竹簡本為老子原文或接近原文,就本章來說,依據就是看其是否符合《周易》對應卦巽卦的內容,這也是對所有章節的評判標準,符合的為原文,不符合的即為改動文字。本章的“易”字就是一個例證。通行本“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的“易”字解釋為容易,是無需質疑的;但竹簡本所寫的“其安也,易之也。”的易字卻不能解為容易之易,而應解為緊扣著巽卦而寫的“周易”之易;再對比三個章節“易”字的不同結構加以分析,真假就一目瞭然了。

本文以竹簡本甲本4組中“其安也——始於足下”為六十四章原本,與通行本對比分析,純屬個人觀點,希望得到方家指正!

《道德經》問答64章:看到竹簡本,方知“易”不可解為容易

其安也;易之也。

問:本章首句帛書本為:“其安也,易持也。”通行本寫為:“其安易持。”說明這兩個“也”字在帛書本還是存在的,後來才刪減的,有“也”和沒“也”有什麼區別嗎?

答:一般認為有“也”和沒“也”只是不同時代書寫文字的章法問題,表達的意思是一致的,其實沒這麼簡單。“其安易持”是一個句子,指的是一個主體;而“其安也,易之也”指的是兩個主體,兩個“也”標誌著兩個獨立的句子並列在一起,所以“也”字還具有語法上的意義。由此說,通行本的刪減是錯誤的。

問:如果是兩個主體相併列,那麼“其”和“易”就應該是兩個不同的主語,“其”代表什麼主體呢?

答:要弄清楚這個問題,首先要弄明白本章的“言之宗”是什麼。《道德經》是老子按照《周易》排卦順序逐章寫成的,六十三章對應《周易》旅卦,開篇為:“為無為,事無事,未無未。”就是圍繞著旅人這個宗體展開論述的,描寫了旅人對前途的迷茫心境;本章則按順序對應《周易》巽卦,應該是圍繞著巽卦的主題來論述。巽卦的巽字在帛書《易》中寫為筭,指計算蓍草之數以組合六爻筮卦。再者,巽卦六二爻辭:“九二巽在床下,用史巫紛若,吉,無咎。”這是所有卦爻辭中唯一寫有“史巫”的爻辭,巫即負責占卜和占筮。當時國君逢大事都要用龜卜和占筮以決吉凶,

《周禮·春官宗伯》:“凡國之大事,先筮而後卜。”但從《左傳》的許多記載實例看,都是先卜後筮。《左傳·僖公十五年》:“龜,象也;筮,數也。物生而後有象,象而後有筮,筮而後有數。”又《左傳·閔公二年》:“成季之將生也,桓公使卜楚丘之父卜之。……又筮之,遇《大有》之《乾》。”都是先佔卜後占筮,可見,先卜後筮是當時的一種占卜順序。按照順序,“易”指《周易》的筭卦,“其”寫在“易”的前面,就應當解為龜卜。

《道德經》問答64章:看到竹簡本,方知“易”不可解為容易

問:除了主題符合“筭”義,還有什麼證據斷定“易”不是容易,而是“周易”之意呢?

答:我們可以看看竹簡本中其它章節中的“易”字,如甲本-8“多易必多難”;甲本-9“難易之相成也”,這兩個“易”字的結構是易下有心旁,字形為“惕”,意思是想象的過於單純,容易之義。同樣是甲組之文,本章的“易”字並沒有心旁,與周易之易書寫相同,而與容易的“易”不同。可見,那兩章的“易”字與本章原本不是一個字,一個是容易,一個是周易,所表達的內容是不相關的,可能是在秦統一文字後通用為一個字了。

問:那為什麼這裡不寫“卜安也”,而是寫“其安也”呢?

答:這就反映了一個主題性的關鍵問題了。龜卜與占筮,按照卜官的說法,為“筮短龜長”,即占卜應驗的時間相對長遠,應以占卜為重,其實就是重卜輕筮。《周禮》:“大卜掌三兆之法:一曰玉兆;二曰瓦兆;三曰原兆。其經兆之體皆百有二十,其頌皆千有二百。”占卜頌詞多達一千二百條。占筮之辭則相對較少,“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其經卦皆八,其別皆六十有四。”就《周易》而言,有六十四個卦辭,三百八十四條爻辭,信息量遠不比卜辭多。但《道德經》是對《周易》的闡釋,況且老子並不囿於對卦爻辭文字的機械運用,而是注重對卦象的理解,創造性地解釋卦辭對現實社會的指導意義,周易思想才是《道德經》闡述的重點。如果寫“卜”字,卜辭就成了闡述的重點,便用“其”字代表龜卜,這樣龜卜就成了“易”的陪襯。

問:“安”和“之”如何解釋呢?

答:“安”應該指占卜的徵兆,安而不動之象。由於卜辭體系沒有完整的流傳下來,“安”字無從考證,“其安也”似乎指龜卜的兆象和卜辭是固定的,缺乏對發展趨勢的推演。

“之”字就比較複雜了,流通本皆寫為“持”,和竹簡本的字形字義完全不同。竹簡本是上之下木結構,《說文》解釋此字:“《玉篇》古困字。”劉信芳先生也認為此字乃“困”的古字。我認為此字應該是占筮術語,如:《左傳·昭公十二年》:“南蒯枚筮之,遇《坤》之《比》,曰 :‘黃裳元吉 。’以為大吉也。”坤卦的六五爻動變為比卦,六五爻辭即為“黃裳元吉”。這種由於本卦某一爻動變為另一個卦的過程,稱為“之”,而簡本的“之”,由“之”下加一木旁,可以斷定這是表示這種變卦專用的古字,後來通寫為“之”。“易之也”,意思是《周易》卦通過某一爻的變化,可以去推演未來的發展趨勢,優於占卜之辭的固定內容。

《道德經》問答64章:看到竹簡本,方知“易”不可解為容易

其未兆也;易悔也。

問:流通本皆寫為“兆”,竹簡本寫為【艹兆】,在兆上多了個艹字頭,兩個字是否相通?

答:兩者字義不完全相同。按“兆”的說法,《周禮》:“大卜掌三兆之法:一曰玉兆;二曰瓦兆;三曰原兆。”指灼龜後出現的不同徵兆,以判斷欲卜之事的吉凶。但“兆”並非占卜徵兆的原字,《說文·卜部》:“兆,古文【兆卜】省。”兆的篆文帶卜,是專指龜卜之兆,後來略去了卜旁。那簡本中的兆帶艹字頭,是否和兆的古文【兆卜】同義呢?我看是不同義的,【兆卜】是龜卜的徵兆,【艹兆】應該專指用蓍草之數而生爻,六爻成卦而生易象的徵兆。一般而言,兩個字都可以用來表示徵兆,但對卜、筮加以區別時,兩字的意義就不能等同看待了。“其未兆【艹兆】也”,意思是占卜沒有像占筮那樣的徵兆。

問:流通本都寫為“易謀”,簡本“謀”寫為“悔”,按照“易”為周易的說法,“易謀”就不成立了,“易悔也”應該怎麼解釋呢?

答:《周易》筮卦有“悔卦”之說,表現為兩種卦象形式:一是內卦為貞,外卦為悔。《左傳·僖公十五年》:“卜徒父筮之,……《蠱》之貞 ,風也 ;其悔,山也。”山風《蠱》卦,內八卦為風卦,即為貞;外八卦為山卦,即為悔。這是沒有變爻情況下的“貞”、“悔”。

二是本卦為貞,變卦為悔。《國語·晉語四》:“得貞《屯》、悔《豫》,皆八也。筮史佔之,皆曰 :‘不吉。閉而不通,爻無為也 。’”此例本卦為水雷《屯》卦,上下兩個八卦都有變爻,變得《豫》卦,故曰“皆八也”。本卦《屯》稱為貞,變卦《豫》稱為悔,與上例之貞、悔主體不同。

“易悔也”意思是龜卜只能按照頌詞來理解,而筮卦可以按照變卦——由貞卦到悔卦的變化狀態來把握貞問之事的發展趨勢,顯然筮卦要勝於龜卜。

問:“之”和“悔”有什麼區別呢?

答:對《周易》感興趣的讀者應該清楚“之”和“悔”兩者的區別,“之”是一個卦的六個爻中只有一個爻動,所動之爻的爻辭對預測之事起著預後的作用;“悔”是一個卦的多個爻動,通過貞卦和悔卦的卦象對比,對所預測之事加以預後。這兩種形態一個是注重爻辭,一個是注重卦辭,但都著重於事物的發展變化。老子通過對龜卜和筮卦的比較,來說明《周易》更具有對客觀事物的推演價值。

《道德經》問答64章:看到竹簡本,方知“易”不可解為容易

其豐也;易畔也。

問:通行本本句為“其脆易泮”,脆字簡本寫為【雨豐豐】,上面一個雨,下面兩個豐。這個字應當怎樣解釋呢?

答:學界對簡本“豐”字的討論還是較多的,但都沒有脫離開通行本“脆”的字義範圍。《康熙字典》:“豐,古文【豐豐】。”《說文·生部》:“豐,草盛豐豐也。”【雨豐豐】,雨下在旺盛的草上,草越長越旺盛,繁雜之意。“其【雨豐豐】也”,“其”指龜卜之象,“其【雨豐豐】”似是說龜卜之象太過繁雜,缺乏主線,不易於對社會現象作出明確判斷。

問:“易”為“周易”,“易畔也”如何理解呢?

答:關於“畔”字,《禮記·月令》:“是月也,命大史,釁龜筮佔兆,審卦吉凶,是察阿黨,則罪無有掩蔽。”釁通判,“釁龜筮佔兆”就是判斷龜卜和筮卦的徵兆。釁同畔。“易畔也”就是周易更便於對欲佔之事作出明確判斷。本句主要是對周易筮卦“之”和“悔”予以肯定,認為比較龜卜而言,筮卦的變卦形式對未來趨勢更易於判斷。

其幾也;易踐也。

問:前句寫“其豐”,為何這裡又寫“其幾”?

答:前面主要談龜卜與筮卦在形式和推論上的差別,雖然龜卜之象更為豐富,卻缺乏變化之道。本句則是從運用角度上講的。幾:隱微,多指事物的跡象、先兆。《周易·繫辭下》:“子曰:‘知幾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諂,下交不瀆,其知幾乎?幾者,動之微,吉之先見者也。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孔子這段話的意思是:瞭解事物隱含的玄機就是大智慧神明瞭吧!君子對上不獻媚討好,對下不輕慢猥瀆,這也許算是瞭解事物隱含的玄機了吧!所謂玄機,就是事物變化最細微的、最先顯現事物朝著有利方向變化的徵兆。君子如果察見了這種微妙的玄機,就應積極行動起來,而不是整天消極等待。這裡所說的“幾”,就是一種隱含的徵兆。“其幾也”,實際上指的是龜卜主要功能是給人們提示某種難以發現的徵兆,同“踐”進行了對比。

問:通行本本句為“其微易散,”竹簡本為“其幾也;易踐【彳戔】也。”幾與微有相通之處,【彳戔】與散有什麼區別呢?

答:“其微易散”意思是事物微細時容易散失,這好理解,但作為原文的簡本多了兩個“也”字,講的是兩個主體,按兩個主體再這樣去解釋就不通了。所以通行本對老子原本不是一兩個字的改動,而是根本性的改動。【彳戔】與踐相近,指行動。“易【彳戔】也”:周易筮卦對人們的行動有指導作用。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周易筮卦六個爻位各有所指,是六十四個不同的社會模型,通過對卦象變動的分析,可以直接應用於人們的實踐活動,使人們能夠採取積極有利的行為取得好的結果。龜卜重在對隱含徵兆的提示;筮卦重在對趨吉避凶行為的選擇。

問:老子為什麼這麼看重占筮呢?

答:不惟老子,古代的統治者都把卜筮看作是神意,因為他們是代替神來統治天下臣民的,只有敬神,才能名正言順地坐在龍椅上發號施令,自然要恭恭敬敬的遵從神靈的意旨。故而《禮記》寫道:“子言之:昔三代明王,皆事天地之神明,無非卜筮之用,不敢以其私褻事上帝。是故不犯日月,不違卜筮。”卜筮作為崇尚神靈的工具,也為廣大民眾所信仰,這樣有利於社會的安定。《禮記·曲禮》:“卜筮者,先聖王之所以使民信時日,敬鬼神,畏法令也。所以使民決嫌疑,定猶與也。故曰:疑而筮之,則弗非也;日而行事,則必踐之。”敬鬼神,意在培養人們的敬畏心,有了敬畏心,人們才會自覺地遵從法令。由於自上而下的崇尚占筮,老子也不例外,才會圍繞著周易做文章,從卦象和卦爻辭中領悟出更多的思想來分析社會現象。

《道德經》問答64章:看到竹簡本,方知“易”不可解為容易

為之於其無有也。

問:這句中的“其”和前面寫的“其”相同嗎?

答:前面的四個“其”是作為主語使用的,指的是龜卜;這裡的“其”不是作為主語使用的,所以兩者不相同。占筮針對的是己方和外方,此“其”為外方,指對政權有威脅的敵對勢力。通行本把“其”字去掉,等於抹掉了一方對另一方的作用關係

問:“為之於其無有也,治之於其未亂。”應該是一句話,為什麼把它們分開呢?

答:從通行本看,“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確實是一段排比句,但簡本寫的是“為之於其亡(無)有也”,比後一句多了一個“也”字,而且在也字後面還有一個斷句符,說明這是兩個句子,沒有內在關聯,王弼把它改成排比句是錯誤的。

問:竹簡本寫為“亡有”,通行本寫為“未有”,亡和未同義嗎?

答:“亡”對應無,沒有之意。“未”是尚未,說明有形成之徵兆。所以把“亡”(無)改作“未”是不對的。後人把老子原文的“也”去掉,把“亡”改成“未”,這樣就把兩個不相關聯的句子變成了一段排比句,意思好理解了,但老子的原義卻沒了。

問:我認為這種改動是有道理的,如果“無”就是沒有,又如何“為之”呢,豈不變成了一句空話?

答:從咬文嚼字的角度講,既然“無有”,自然無法“為之”,如何理解“無”字,是問題的關鍵。“無”是我們沒有看到或沒有意識到,既然沒有意識到,就談不到有針對性的“為之”,那這句話又是從何說起呢?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尋找答案,一是此話來自於巽卦的象辭,“象曰:隨風,巽。君子以申命行事。”“申”即神,“申命行事”是指要遵照神的意旨去做。你沒意識到,但神會告訴你。而如何才能得到神的旨意呢?這就是第二個答案:前面句子中講的筮卦,“易之”和“易悔”揭示了事物的發展趨勢,它可以告訴你如何從無有中去為之。如《左傳·僖公十五年》:“卜徒父筮之,吉。涉河,侯車敗。詰之,對曰 :‘乃大吉也,三敗必獲晉君。其卦遇《蠱》,曰:千乘三去,三去之餘,獲其雄狐。夫狐蠱,必其君也。《蠱》之貞,風也;其悔,山也。歲雲秋矣,我落其實而取其材,所以克也。實落材亡,不敗何待?”講的是秦國欲討伐晉國,卜徒父占筮為吉,結果秦國兵敗,秦侯便質問他,為什麼沒有像占筮的那樣取得勝利?卜徒父解釋道,根據所佔《蠱》卦分析,秦國會有三次兵敗,但貞卦之木克悔卦之山,三敗之後必會擒獲晉國之君。這個現實例子為我們解釋了“為之於其無有也”的合理性。

治之於其未亂。

問:既然這句話與上一句沒有內容上的關聯,是否與後面的句子產生關聯?

答:這一句主要講筮卦的功能。《禮記》:“國家將亡,必有妖孽。見乎蓍龜,動乎四體。”古人認為,國家滅亡,並非人力所能為,必有妖孽在暗中推動,妖孽能矇蔽人的眼睛,卻難以逃脫蓍龜的神靈。所以蓍龜的功能之一就是揭示造成國家內亂的潛在因素,趁其尚未作亂時而化解之。另外,從《周易》巽卦爻辭看,“初六進退,利武人之貞。”講此卦有利於武人進退,而武人又分我方和敵方。如果是我方之武人,會有討伐之利;如果是敵方武人,恐怕就會對我形成很大的威脅,故要提前從思想和部署上預防之。這句話亦緊扣初六爻辭而言。後面的句子則是從三個角度加以闡述。請注意文字的區別,上一句的“無有”是對前面句子的總結,因為“無”字與神有關,人難以察覺;本句的“未亂”是下面句子的引子,“未”是人識,對事物發展趨勢的推斷,指的是人力所為。

《道德經》問答64章:看到竹簡本,方知“易”不可解為容易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

問:這句話好理解,合抱粗的大樹生成於纖細的樹苗。但上一句的“未亂”有害之意,而這一句並不是從害的角度講的,等於用兩個相反的角度論述同一個主題,為什麼呢?

答:由於括號內的文字在竹簡本中缺失,根據帛書本及通行本補之,所以是不是原文不好確定。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這句話與《巽》卦卦辭有關。《巽》卦卦辭:“巽(筭)小亨。”卦象陰爻在下,有上升的空間,“小亨”就是小者亨通。毫末為小,有利於小者生長成為參天大樹,這應該是本句起於上句卻又不同於上句的原因。

九城之臺,甲【於虆土】。

問:通行本寫為“九層”,帛本為“九成”,簡本為“九城”,解讀者皆棄簡本之城而用層,這三個字字義相近嗎?

答:成和城可以借用,但層和城不會相通的。我始終堅持簡本是老子的原創文字,就得按簡本之字解釋才對。關於“九城”,《左傳·隱公元年》“都,城過百雉,國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過參國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這是鄭國大夫祭仲因為京城太叔超越建制而對鄭莊公說的一段話,意思是:凡屬國都,城牆周圍的長度超過三百丈,就給國家帶來禍害。先王制定的制度:大的地方的城牆,不超過國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超過國都的五分之一;小的,不超過國都的九分之一。這句話提到,按照周制,小的地方都城的長度不能超過國都的九分之一。“九城”大概是九分之一城制的簡稱,意為小的城牆。為什麼要專門寫小的都城呢?意思是小的城邑之主,本身就算不上國家棟梁,卻常常有覬覦國君之心,也暗含著由小趨大的意思。“臺”指城牆上面的平臺,是整個城牆的最高處。“九城之薹”主要還是從城牆的長度而言的。

問:通行本“起於累土”,起字簡本寫為“甲”,學者們都疑惑簡本之“甲”字,大部分認可系“乍”字的誤寫,按照帛書之文應解為“作”,此說是否成立?

答:按照帛書本計,“甲”字後面缺了九個字,不知帛書的這九個字與老子文本是否一致,但僅就“甲”字就給學者出了個難題,你說甲字是誤寫,無非難以解通,且與後世的版本不同。我前面對二十七篇簡本文字作了解讀,還沒有發現簡本有誤寫,都是帛本和通行本進行了錯改,本句的“甲”字同樣如此。那麼怎樣解釋“甲”呢?其實寫這個字是有緣由的。本章是老子對《周易》巽卦的闡釋,九五爻辭有這麼一段話:“九五貞吉,悔亡,無不利。無初有終,先庚三日,後庚三日,吉。”十天干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如果形容事物的發展過程,甲乙丙是起始階段,丁戊己庚是發展階段,辛壬癸是收穫階段。先庚三日指丁戊己,指發展階段;後庚三日指辛壬癸,指收成階段。爻辭的意思是我們對事物要注重它的發展趨勢和最終結果,而不要糾纏於起點如何。老子在本章描述的是敵對方面,故“甲於虆土”是反過來講的,意思是:甲是一切事物的起點,就像城牆的建築是從第一筐土開始的,我們應當關注事物運動的起點,即對一些反常的苗頭要加以特別關注,如果待到既成事實再去掌控,恐怕一切都已晚矣。這句話就是放在當前,也有極大的警示作用。故“甲”字是有源頭的,後人不知其意,便改寫為“作”、“起”。

【百千之高,始於】足下。

問:通行本為:“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帛書乙本為:“百千之高,始於足下。”簡本只有“足下”,前面缺省。通行本和帛書本哪一種寫法更接近於原本呢?

答:前句之“合抱之木”乃自然生成之理;“九城之薹”從城牆建設的長度講的;“百千之高”是從高度講的,形容城牆之高,依然指建築的逐漸增加。如果從這個角度講,句子的主體應當是城牆的逐漸加高,而非人之“行”,“足下”實指城牆的基礎地面。所以通行本的“千里之行始於足下”雖然成為流傳千古的勵志名句,但仍然不如帛書乙本的由百而及千更接近原義。總起來看,最後的這三句話是針對“治之於其未亂”的形象論述,是由神意到人為的轉換,強調的是對內亂的預防。

問:通行本的後半部分是:“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聖人慾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這部分在王弼本和帛書本中都是與前面連在一起的,而竹簡本是分開抄寫的,應當怎樣看待這個問題呢?

答:從對《道德經》前六十三章的分析看,老子是按照《周易》六十四卦的順序對卦爻辭分別闡釋的,本章按順序對《巽》(筭)卦進行了闡釋。但通行本的後半部分文字與《周易》巽(筭)卦沒有任何關聯,應該是從別的章節中移到本章來的。這種移花接木的修改術是從西漢初期的帛書本就存在了。

從這部分內容看,應該是由第二十九章移過來的,二十九章按順序闡釋《周易》無妄卦,無妄卦的卦爻辭與這部分對應的簡直天衣無縫,我在後面將要單獨撰文分析這部分文字。

《道德經》問答64章:看到竹簡本,方知“易”不可解為容易

今譯

占卜的徵象是不變的,而易卦的徵象是變化的。

占卜沒有像易卦那樣以數而生徵象,因為易卦有貞悔相推演。

龜卜紋象過於繁雜,而易卦易於判斷。

龜卜重在對隱含徵兆的提示,筮卦重在對趨吉避凶行為的選擇。

卜卦的作用,就在於事物還沒有出現時,提示出行動的方向。

更現實的作用,是在叛亂勢力尚未形成時予以防範。

合抱粗的樹木,都是從細微的樹苗長起。

即便最短城牆的平臺,也是起始於第一筐土。

城牆由百而千逐級增長的高度,是從腳底下開始的。

附:《周易》巽卦卦爻辭

巽小亨。利有攸往,利見大人。

初六進退,利武人之貞。

九二巽在床下,用史巫紛若,吉,無咎。

九三頻巽,吝。

六四悔亡。田獲三品。

九五貞吉,悔亡,無不利。無初有終,先庚三日,後庚三日,吉。

上九巽在床下,喪其資斧,貞兇。

象曰:隨風,巽。君子以申命行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