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傳記:張藝謀的成名史


名人傳記:張藝謀的成名史

1949年西安解放前夕,29歲的張秉鈞愛上19歲的女學生張孝友,愛一個人就是這樣沒有理由。

1950年4月2日,張秉鈞夫婦生下了一個兒子張詒謀。

這個來自陝西的娃子長,夢想著要成為一名畫家。

於是把自己的名字改成張藝謀,也算是和藝術搭邊,給自己的一點鞭策了。

名人傳記:張藝謀的成名史

張藝謀家裡並不窮,祖上爺爺是縣太爺,媽媽也是先交大二附院的皮膚科醫生。

可遭遇到“不可抵抗力”的時候,管你家裡窮還是富,都給我去參加勞動。

參加勞動的那三年裡面,張藝謀白天挑糞,放羊,晚上就和工人們一起談天說地聊夢想。村上的人都誇張藝謀寫的一手好字,村裡面的紅色標語基本上都被張藝謀給承包了。

張藝謀在潛移默化之中鍛造了勤苦耐勞的品質。

名人傳記:張藝謀的成名史

時間一晃便是三年,三年的勞動生涯結束之後,張藝謀去了咸陽國棉八廠做工人。

當時廠裡考慮到“他會打幾下籃球,還會寫的一手好字,與其他廠裡工人不同”這才把他給特招進去。

張藝謀就這樣成為了“特殊人員”,他不會知識分子,也不是勞動分子,眨眼前就變成了邊緣人群。

那個時候張藝謀的生活,彷彿一眼就能夠望到盡頭。

名人傳記:張藝謀的成名史

或許正是源自生活中的無趣,張藝謀把所有的激情放到了身上。

當他摸著攝影機的時候,他就一發不可收拾的愛上了它,為了得到它,張藝謀省吃儉用,甚至不惜多次獻血來換營養費,終於在那個夏天,他如願以償的買到了人生中第一臺海鷗牌照相機。

憑藉著對攝影的一番熱情和鑽研,張藝謀也在廠裡搞起了攝影工作室,平日裡幫廠裡和工友們拍拍照,做做宣傳,也算是融合到了這個大家庭裡面。

名人傳記:張藝謀的成名史

真正改變張藝謀命運的,還是恢復高考那一年。

那一年,名字裡面的“藝”現在搞攝影八字有一撇,張藝謀下定決心要去考北京電影學院攝影系。

從咸陽出發去到北京,在那趟火車上面,張藝謀望著窗外,他並不在乎身旁潛在的競爭的對手,在張藝謀的心裡面他覺得那些人攝影技術都不如自己。

搖啊搖搖,張藝謀來到了北京學院的招生門口,老師們驚歎他的作品,但還是拒絕了他。

名人傳記:張藝謀的成名史

學院規定報考年齡不能超過21歲,而那一年張藝謀已經27歲了,超過了報考年齡。

張藝謀兩次去往北京和老師們商談這件事卻都遭受到了婉拒,這個時候張藝謀骨子裡面的韌性就出來,他把自己的作品裝訂成冊,寫了一封誠懇的信,直接寄給了當時的文化部長黃鎮。

黃部長是惜才的人,他看到了張藝謀的作品之後,覺得這個年輕人未來肯定大有作為,於是下達指令特批張藝謀進入電影學院,但是有一個附加條件:兩年之內,成績不合格,開除學籍。

名人傳記:張藝謀的成名史

張藝謀進入北京學院之後不久,學院裡面就有學生在食堂張貼《強烈反對特招》的佈告,話裡話外直指張藝謀走了後門

相比起那個時候便是“天之驕子”的陳凱歌,張藝謀在電影學院裡面更加內斂,沉默寡言,但他總是比別人更加的努力,也更加的隱忍。

陳凱歌也曾回憶道,老謀子在學校沒什麼動動靜,不參加研討會也不參加社交,當過一年學生會副主席,但還是依靠著年紀緣故,大多數的同學都只是聞其名不知其人。

直到在後來的一次攝影展上看了他四幅一組的作品,大家才知道此人絕非等閒之輩。

名人傳記:張藝謀的成名史

年紀的緣故,北京電影學院的老師找到了張藝謀,覺得張藝謀可以提前畢業去找工作了。

張藝謀覺得有一定的道理,自己終究是外來人,年紀也大了的確該去找工作了。於是,他打了電話給自己的朋友,讓朋友幫他找一個攝影師的工作。但是朋友給他說,廠裡要求一定要有學歷。

張藝謀問老師提前畢業能不能給文憑,得到卻是否定的答案。於是,張藝謀幹脆就下狠心,厚著臉皮又在電影學院裡面學了兩天,拿到文憑之後就出去找工作了。

名人傳記:張藝謀的成名史

畢業之後的張藝謀,其實並不太順利,一直磕磕碰碰,碌碌無為。

直到1983年,張軍釗找到了同學張藝謀,點名讓張藝謀擔任《一個和八個》的攝影師,最終在張藝謀的執拗的形式攝影技巧下,又賦予了電影一層詩意般的內涵。那一年,張藝謀震撼了中國電影界。

1984年,陳凱歌找到了張藝謀,張陳合作拍攝了《黃土地》和《國魂》。拍《黃土地》等藍天的那個下午,凱歌對著他說:“藝謀,在咱們82屆153個同學中,有一點屬你最強烈———心比天高”

那一年陳凱歌開始聞名電影圈,張藝謀也在1985年在第5屆中國電影金雞獎順勢拿下了最佳攝影大獎。

張藝謀僅憑3部作品就邁入了一線電影攝影師。

名人傳記:張藝謀的成名史

1986年,張藝謀剛從吳天明的《老井》那邊打磨回來,便乘上北京332路的老公交車。那個年代看過電影的人很少,熟知張藝謀的人更少,還沒有什麼明星效應,張藝謀就這樣擠在人群,涼鞋也被踩斷了。

他艱難的來到北京西郊一學院筒子樓前,在樓下大喊:莫言,莫言,你快出來莫言。


莫言正在吃著飯,探出頭來問是誰,張藝謀沒回他,看準了莫言的家門就衝了上去。

這情況要是擱在現代社會,準是莫言喬了張藝謀一屁股錢。

張藝謀上樓之後,他看著莫言就穿著一件白大褂在外邊站著,而莫言看著張藝謀連鞋子都沒穿。

一個像生產隊長,一個像車產間主任。

名人傳記:張藝謀的成名史

張藝謀不喜歡寒暄,上來便說自己在《人民文學》上讀到了《紅高粱家族》,問莫言能不能給授權。

莫言對眼前這個有些無禮的年輕人有點詫異,但是很欣賞張藝謀的魄力和勇氣。

莫言說,自己不是魯迅也不是茅盾,改編他們的作品要忠於原著,自己的作品張藝謀想怎麼改就可以怎麼改。兩人相談甚歡,不到十分鐘這件事就敲定了。

之後的一切順理成章,莫言做編劇,顧長衛做導演,姜文做男主,一個搖晃歷史的劇組就這樣誕生了。

名人傳記:張藝謀的成名史

張藝謀在拉來顧長衛做攝影師的時候,特定強調顧長衛:是北影攝影系的第一名。

當時張藝謀覺得女主史可的姿態不夠豐滿並不滿意,副導演推薦了還在中戲讀大二的鞏俐,在試戲的過程之中,顧長衛全程記錄攝影,但是顧長衛第一次就失手了,全程跑焦,能用的片段不過次4-5秒。

張藝謀看了卻覺得,非鞏俐不可,那天確定女主之後,張藝謀去山東莫言老家吃飯。


飯桌上,莫言擔憂鞏俐經驗不足,學生氣太重,不像書中的“奶奶”,怕是會毀掉這部戲。

張藝謀卻力排眾議,覺得非鞏俐不可,隨後又把電影的拍攝地點定在了高密。

然而在實際考察的時候,張藝謀卻發現高密早無濃密高粱。

名人傳記:張藝謀的成名史

張藝謀連忙回去向當時時任西安製片廠的吳天明求助。

吳天明頂著巨大輿論壓力,以人格為擔保,私底下找製片廠的副業部門湊了4萬塊錢,交給了張藝謀。

鞏俐每天在練習農夫挑水,姜文每次在莫言家門面前洗澡,要把那種豪放粗獷的感覺找對。而張藝謀就帶著劇組人員親自在高密種起了一片高粱,每天在地裡轉,給高粱除草澆水。

張藝謀說,人淹在高粱棵子裡,直覺得彷彿置身於一個生育大廣場,滿世界都是綠,滿耳朵都是響,滿眼睛都是活脫脫的生靈。

張藝謀後來覺得還不夠,於是又在高密旁邊搭了個酒坊,把所有的燃燒與釋放都灌入那碗酒內。

名人傳記:張藝謀的成名史

在那個酷暑,一切都是這樣水到渠成。

張藝謀在劇情殺青之後,他把自己穿的那雙鞋子,埋進了黃土地中。

他發誓,這部電影不成功,再也不拍電影。

命運就是這樣,你努力不一定回報,但一定會給你機遇。


那一年陳凱歌棄賽,中國電影協會把張藝謀的《紅高粱》給報給了柏林國際電影節。

那也是張藝謀和他的主要劇組成員第一次出國。

參賽播放那天,評委席,觀眾都對《紅高粱》目瞪口呆,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無人關心最後的影片,只需等待著最後的新聞發佈會就好了。

名人傳記:張藝謀的成名史

那個晚上,《紅高粱》轟動了全世界,讓世界看到了從沒看到過的中國電影。

最終《紅高粱》以評委席11票全票通過,斬獲柏林金熊獎,這也是中國第一座柏林金像獎。

而這也僅僅是張藝謀故事的開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