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传记:张艺谋的成名史


名人传记:张艺谋的成名史

1949年西安解放前夕,29岁的张秉钧爱上19岁的女学生张孝友,爱一个人就是这样没有理由。

1950年4月2日,张秉钧夫妇生下了一个儿子张诒谋。

这个来自陕西的娃子长,梦想着要成为一名画家。

于是把自己的名字改成张艺谋,也算是和艺术搭边,给自己的一点鞭策了。

名人传记:张艺谋的成名史

张艺谋家里并不穷,祖上爷爷是县太爷,妈妈也是先交大二附院的皮肤科医生。

可遭遇到“不可抵抗力”的时候,管你家里穷还是富,都给我去参加劳动。

参加劳动的那三年里面,张艺谋白天挑粪,放羊,晚上就和工人们一起谈天说地聊梦想。村上的人都夸张艺谋写的一手好字,村里面的红色标语基本上都被张艺谋给承包了。

张艺谋在潜移默化之中锻造了勤苦耐劳的品质。

名人传记:张艺谋的成名史

时间一晃便是三年,三年的劳动生涯结束之后,张艺谋去了咸阳国棉八厂做工人。

当时厂里考虑到“他会打几下篮球,还会写的一手好字,与其他厂里工人不同”这才把他给特招进去。

张艺谋就这样成为了“特殊人员”,他不会知识分子,也不是劳动分子,眨眼前就变成了边缘人群。

那个时候张艺谋的生活,仿佛一眼就能够望到尽头。

名人传记:张艺谋的成名史

或许正是源自生活中的无趣,张艺谋把所有的激情放到了身上。

当他摸着摄影机的时候,他就一发不可收拾的爱上了它,为了得到它,张艺谋省吃俭用,甚至不惜多次献血来换营养费,终于在那个夏天,他如愿以偿的买到了人生中第一台海鸥牌照相机。

凭借着对摄影的一番热情和钻研,张艺谋也在厂里搞起了摄影工作室,平日里帮厂里和工友们拍拍照,做做宣传,也算是融合到了这个大家庭里面。

名人传记:张艺谋的成名史

真正改变张艺谋命运的,还是恢复高考那一年。

那一年,名字里面的“艺”现在搞摄影八字有一撇,张艺谋下定决心要去考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

从咸阳出发去到北京,在那趟火车上面,张艺谋望着窗外,他并不在乎身旁潜在的竞争的对手,在张艺谋的心里面他觉得那些人摄影技术都不如自己。

摇啊摇摇,张艺谋来到了北京学院的招生门口,老师们惊叹他的作品,但还是拒绝了他。

名人传记:张艺谋的成名史

学院规定报考年龄不能超过21岁,而那一年张艺谋已经27岁了,超过了报考年龄。

张艺谋两次去往北京和老师们商谈这件事却都遭受到了婉拒,这个时候张艺谋骨子里面的韧性就出来,他把自己的作品装订成册,写了一封诚恳的信,直接寄给了当时的文化部长黄镇。

黄部长是惜才的人,他看到了张艺谋的作品之后,觉得这个年轻人未来肯定大有作为,于是下达指令特批张艺谋进入电影学院,但是有一个附加条件:两年之内,成绩不合格,开除学籍。

名人传记:张艺谋的成名史

张艺谋进入北京学院之后不久,学院里面就有学生在食堂张贴《强烈反对特招》的布告,话里话外直指张艺谋走了后门

相比起那个时候便是“天之骄子”的陈凯歌,张艺谋在电影学院里面更加内敛,沉默寡言,但他总是比别人更加的努力,也更加的隐忍。

陈凯歌也曾回忆道,老谋子在学校没什么动动静,不参加研讨会也不参加社交,当过一年学生会副主席,但还是依靠着年纪缘故,大多数的同学都只是闻其名不知其人。

直到在后来的一次摄影展上看了他四幅一组的作品,大家才知道此人绝非等闲之辈。

名人传记:张艺谋的成名史

年纪的缘故,北京电影学院的老师找到了张艺谋,觉得张艺谋可以提前毕业去找工作了。

张艺谋觉得有一定的道理,自己终究是外来人,年纪也大了的确该去找工作了。于是,他打了电话给自己的朋友,让朋友帮他找一个摄影师的工作。但是朋友给他说,厂里要求一定要有学历。

张艺谋问老师提前毕业能不能给文凭,得到却是否定的答案。于是,张艺谋干脆就下狠心,厚着脸皮又在电影学院里面学了两天,拿到文凭之后就出去找工作了。

名人传记:张艺谋的成名史

毕业之后的张艺谋,其实并不太顺利,一直磕磕碰碰,碌碌无为。

直到1983年,张军钊找到了同学张艺谋,点名让张艺谋担任《一个和八个》的摄影师,最终在张艺谋的执拗的形式摄影技巧下,又赋予了电影一层诗意般的内涵。那一年,张艺谋震撼了中国电影界。

1984年,陈凯歌找到了张艺谋,张陈合作拍摄了《黄土地》和《国魂》。拍《黄土地》等蓝天的那个下午,凯歌对着他说:“艺谋,在咱们82届153个同学中,有一点属你最强烈———心比天高”

那一年陈凯歌开始闻名电影圈,张艺谋也在1985年在第5届中国电影金鸡奖顺势拿下了最佳摄影大奖。

张艺谋仅凭3部作品就迈入了一线电影摄影师。

名人传记:张艺谋的成名史

1986年,张艺谋刚从吴天明的《老井》那边打磨回来,便乘上北京332路的老公交车。那个年代看过电影的人很少,熟知张艺谋的人更少,还没有什么明星效应,张艺谋就这样挤在人群,凉鞋也被踩断了。

他艰难的来到北京西郊一学院筒子楼前,在楼下大喊:莫言,莫言,你快出来莫言。


莫言正在吃着饭,探出头来问是谁,张艺谋没回他,看准了莫言的家门就冲了上去。

这情况要是搁在现代社会,准是莫言乔了张艺谋一屁股钱。

张艺谋上楼之后,他看着莫言就穿着一件白大褂在外边站着,而莫言看着张艺谋连鞋子都没穿。

一个像生产队长,一个像车产间主任。

名人传记:张艺谋的成名史

张艺谋不喜欢寒暄,上来便说自己在《人民文学》上读到了《红高粱家族》,问莫言能不能给授权。

莫言对眼前这个有些无礼的年轻人有点诧异,但是很欣赏张艺谋的魄力和勇气。

莫言说,自己不是鲁迅也不是茅盾,改编他们的作品要忠于原著,自己的作品张艺谋想怎么改就可以怎么改。两人相谈甚欢,不到十分钟这件事就敲定了。

之后的一切顺理成章,莫言做编剧,顾长卫做导演,姜文做男主,一个摇晃历史的剧组就这样诞生了。

名人传记:张艺谋的成名史

张艺谋在拉来顾长卫做摄影师的时候,特定强调顾长卫:是北影摄影系的第一名。

当时张艺谋觉得女主史可的姿态不够丰满并不满意,副导演推荐了还在中戏读大二的巩俐,在试戏的过程之中,顾长卫全程记录摄影,但是顾长卫第一次就失手了,全程跑焦,能用的片段不过次4-5秒。

张艺谋看了却觉得,非巩俐不可,那天确定女主之后,张艺谋去山东莫言老家吃饭。


饭桌上,莫言担忧巩俐经验不足,学生气太重,不像书中的“奶奶”,怕是会毁掉这部戏。

张艺谋却力排众议,觉得非巩俐不可,随后又把电影的拍摄地点定在了高密。

然而在实际考察的时候,张艺谋却发现高密早无浓密高粱。

名人传记:张艺谋的成名史

张艺谋连忙回去向当时时任西安制片厂的吴天明求助。

吴天明顶着巨大舆论压力,以人格为担保,私底下找制片厂的副业部门凑了4万块钱,交给了张艺谋。

巩俐每天在练习农夫挑水,姜文每次在莫言家门面前洗澡,要把那种豪放粗犷的感觉找对。而张艺谋就带着剧组人员亲自在高密种起了一片高粱,每天在地里转,给高粱除草浇水。

张艺谋说,人淹在高粱棵子里,直觉得仿佛置身于一个生育大广场,满世界都是绿,满耳朵都是响,满眼睛都是活脱脱的生灵。

张艺谋后来觉得还不够,于是又在高密旁边搭了个酒坊,把所有的燃烧与释放都灌入那碗酒内。

名人传记:张艺谋的成名史

在那个酷暑,一切都是这样水到渠成。

张艺谋在剧情杀青之后,他把自己穿的那双鞋子,埋进了黄土地中。

他发誓,这部电影不成功,再也不拍电影。

命运就是这样,你努力不一定回报,但一定会给你机遇。


那一年陈凯歌弃赛,中国电影协会把张艺谋的《红高粱》给报给了柏林国际电影节。

那也是张艺谋和他的主要剧组成员第一次出国。

参赛播放那天,评委席,观众都对《红高粱》目瞪口呆,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无人关心最后的影片,只需等待着最后的新闻发布会就好了。

名人传记:张艺谋的成名史

那个晚上,《红高粱》轰动了全世界,让世界看到了从没看到过的中国电影。

最终《红高粱》以评委席11票全票通过,斩获柏林金熊奖,这也是中国第一座柏林金像奖。

而这也仅仅是张艺谋故事的开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