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城和長治有什麼文化差異?

流口水的豬


長治與晉城在地理方面同屬於晉東南範圍,同處於古上黨地區,海拔方面明顯高於太行山以東的河南和河北臨近區域,也高於省內的晉中、臨汾和運城。兩地在歷史淵源和文化特色方面大同小異,比如農耕、煤鐵冶煉和絲綢紡織產業,在長治和晉城都有悠久的傳統基礎,也因此形成了一度非常厲害的晉商分支的潞澤商人。兩地文化的主要差異有四方面:

1.區域地理文化。長治多數縣區屬於海河支流的濁漳河流域,晉城則屬於黃河支流的沁河流域。晉城受中原區域文化影響更大些,也可以說更南方一些;長治受華北區域文化和北方遊牧民族文化影響更大些,也可以說更北方一些。

2.傳統儒家文化底蘊、影響與成就。晉城強於長治,也更厚重一些。自北宋時期儒家理學重要代表人物“二程”之程顥在晉城主政時創辦書院開始,晉城的地方教育水平開始明顯高於周邊地區,金、元、明、清時期,晉城科舉的秀才、舉人、進士大量湧現,狀元也屢見不鮮,高官顯宦也不勝枚舉,皇城相府等沁河流域的眾多古堡就是某種例證。在科舉教育成就方面,長治與北方多數區域相差無幾,遠不如晉城。

3.官員施政理念與水平。1985年長治與晉城分家時,晉城市委的幹部以原晉東南地委為基礎,從條件相對較好的中心城市被擠到了南部的一個縣城另起爐灶,有些類似於發配,這些幹部視野開闊、能力較強,又憋著一股勁勵精圖治,務實推動晉城建設發展,迅速縮小了與長治的差距,目前好多方面甚至已經超過了長治。而長治市委的幹部以原晉東南地委管轄下的長治市委為基礎,短短几年內完成了由縣級市、省轄市到地級市的升級,水平和能力本來與地委幹部有差距,又遇到了幸運升級的好事,幹勁明顯低於晉城市委,長治的發展速度也就不緊不慢。許多事情都是晉城先搞,長治模仿學習,很少有長治先行創新而晉城學習的,比如同鄭州的低價城際公交。也可以說長治的官員更聽話,執行上級政策不折不扣,不計條件,中規中矩。而晉城的官員更肯務實創新,也敢於向上級爭取政策和支持。

4.經濟發展水平對地方文化習俗影響。傳統產業方面晉城鍊鐵、絲織等手工業的比重更大些,長治傳統農業比重更大,所以晉城百姓的富庶程度超過長治。改革開放以來,晉城與長治的經濟發展速度差不多,但長治的國企比重高於晉城,而晉城的民營企業發展強於長治,晉城老百姓明顯比長治有錢,晉城的消費水平也就高於長治。也可以說晉城人掙的多,也花的多;長治掙的少,花費也比較省。


農信史志


筆者因工作關係,於1995年曾去山西運城製版廠”駐點”驗收”轉移印花”輥筒雕版。全國各地各行業需要印製外包裝(如食品袋、方便麵、風箏等等)及轉移印花產品的廠家,都慕名而來催貨、驗貨!因該廠屬於當時國內規模最大、最早引進製版設備名聲在外的企業。故雕版必須事先訂製;取貨也必是提前來廠排隊等候。因之,我在該廠苦等了”兩週”時間,方才得到廠家最終為我公司發貨。除了每天6、7小時泡在邁克機視屏旁,觀看、校對電腦操作員製圖外,為打發時間,只好選看當地報紙、雜誌、電視,一便了解山西各地的大致情況。其間,也有幸去了長治、晉城、太原,或催款討債或順便遊覽。所以,對山西的“長、晉”兩市或多或少有些瞭解。

長治有兩千多年曆史,春秋時山西為晉國;故現今該省簡稱晉。秦始皇曾設置了上黨郡,其後一直是晉東南地區的經濟文化中心。論城市規模,長治大晉城小(晉城1985年才建市),晉城之前歸屬長治管轄。長治的國家與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有:潞安大鼓、民間社火、上黨八音、上黨梆子、上黨落子、上黨二簧、武鄉頂燈、沁州三絃書、襄垣鼔書、晉東南說唱道情、黎侯布藝老虎、上黨堆錦等藝術項目。……還有養生珍品石斛花(形狀頗像蓮籽),它已成為都市貴族的首選養生佳品。其含氨基酸和生物石斛鹼,富含鈣、鉀、鐵等幾十種微量元素。……山西所有城市中綠化最好的就是長治。長治太行山大峽谷景區的紫團山,八泉峽是該地區最大的景點。(門票80遠/人),還有平順的天脊山、此處有號稱華夏的第一瀑布。還有綠色的老頂山(門票僅10元/人),山上能吃到農家小院的山蘑菇和地皮等果菜野味。另外,可觀賞長治的紅色旅遊景點,比如武鄉的八路軍紀念館及上黨戰役記實(1945.9.10),我軍殲滅了閻錫山所屬11個師,湧現了很多優秀的指揮員如劉伯承、鄧小平、騰代遠、王宏坤、王新亭、李達等。……

晉城為地級市,舊稱澤州。其四大名勝珏山吐月、王莽嶺、皇城相府、定林寺、及入選國家非遺文化名錄的(2011年)鈴石的來歷、白馬拖韁、孔子回車、牛拉樁神話傳說之處……都不可錯過。再是,上黨八音會、舜的傳說、爛柯山傳說、土沃老花鼔、高平秧歌、平腔秧歌、澤州四弦書、高平繡活,等群眾藝術,皆不應忽視欣賞。還有澤州公園、皇城相府、遊仙寺、河山樓、白馬寺山、森林公園、景得橋均為好去處……而陽城犁鏡,遠古部落首領蚩尤在晉城發明了冶煉技術,並煅造農具和兵噐,晉城可考的冶煉歷史可追溯兩千年前,這犁地翻土的利器用後光亮如鏡,故稱犁鏡,它是晉城冶鐵技術的代表。另外,高平刺繡、黑陶、陽城琉璃,都是出自民間的技藝……哦,喬羽填詞,多美的歌:人說山西好風光,地肥水美五穀香,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呂梁……

晉城和長治是晉東南古老的歷史文化城市,這裡自古就具有戰略要衝地位。兩市相隔不遠,兩地互通有無,交流頻繁,早年,經商的”晉商”名氣在國內聞名遐邇吧?山西的刀削麵、老陳醋、白酒,也相當出名噢!……所以,民俗習慣大體相通相同,文化層面,基本上沒有什麼大的差異。


可月


人說山西好風光

人說山西好風光,地肥水美五穀香。

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呂梁。

杏花村裡開杏花,兒女正當好年華。

男兒不怕千般苦,女兒能繡萬種花。

晉城和長治都地處山西省東南部,都是地級市。在“表裡山河”的山西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素有“河東屏翰、中原咽喉、三晉門戶”的美譽。和晉中,晉西是有一些文化差異的。但是他們倆地之間基本沒什麼文化差異。只能說各具文化特色。

晉城市,古稱建興、澤州、澤州府,是華夏文化發祥地之一,兩萬年前便留下高都遺址、塔水河、下川等人類遺址。是女媧補天、愚公移山、禹鑿石門、商湯籌雨等神話發源地。四大名勝"珏山吐月"、"白馬拖韁"、"松林積雪"、"孔子回車"等歷史古蹟和古老傳說數不勝數。歷史上著名的“長平之戰”就發生在晉城高平市地區。春秋戰國時期趙魏韓三家分晉,遷晉靜公到此,故稱晉城。

“長治”原為潞安府府治所在縣名,得名於明嘉靖八年(1529年),取長治久安之意。長治市古為“上黨”、“潞州”地域,秦統一六國後,實行郡縣制,分天下為36郡,上黨郡即為其中之一。風景名勝古人文跡數不勝數,太行山大峽谷太、行峽谷國家森林公園法、興寺、龍門寺,更有對抗日戰爭和中國革命產生過重大影響的黃崖洞兵工廠舊址,八路軍總司令部舊址。

晉城和長治是山西二顆璀璨的明珠。必將發出更加絢麗的光芒!


想象一陣風


都是山西省的兩個城市 一個大城市,一個小城,文化程度應當差不多了。


金秀雲


兩個城市我都呆過,長治民風彪悍,晉城民風淳樸,長治人像東北人,晉城人像江南人。


天心月圓800


長治區縣太多,方言太多,各個地方的人性格特點太鮮明,碰見一個長治人聊一聊看一看很容易知道他長治哪人,而晉城是個很小的城市,區縣少所以差異感覺很小,只有高平話在長治和晉城的方言中最為獨特,長治比晉城治安差一點,因為回民多一點,而晉城河南人更多一點,注意一下很容易發現其實有好多地方不同


用戶5534124766


晉城(澤州),長治(上黨)同屬晉東南,秦皇至今是山西的東南門戶,生活方式,傳統文化大致相同,沒什麼區別。特別是上黨梆子,上黨落子戲更是同一腔調,同一味道,只是現在的晉城發展比長治更快一些。山西前十強縣,晉城有澤州,高平,陽城,沁水,而長治只有襄垣一個。


用戶4140000067


晉城辦事效率高發展快,有眼光有氣魄大膽起用年輕人80後。現在在晉城80後年輕人已經走了舞臺當中,好多部門領導崗都能看到80後身影。年輕人可謂是有朝氣有幹勁有吃苦精神有新觀念有創新。縱觀我國的發展在改革開放之後,年輕人有知識有創意創新能革新的精英,讓我們的祖國發展有朝氣,而晉城正好抓住了認識了年輕人的這些寶貴,所以晉城走在了全省第一。所以晉城的發展決對高速快有質量。


user7946900433126


長治的城市化程度高一些。晉城更像個集鎮


記者晚晴


長治和晉城原本歸一個地區,八十年代中期分為兩個地級市,可能是為了多提拔和安排一些地、師級領導幹部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