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老北京的打開方式

時值陽春,眼見著天氣一天比一天暖和,路上的人們紛紛換下了厚重的冬衣,輕裝上陣。


迎春、山桃已經悄然開放,街角的玉蘭樹也綻開潔白如玉的花朵,傳來陣陣幽香。一夜之間,路上已有楊樹花落下,提醒著春天的到來。

就在這樣溫暖的時間裡,春分到了。


春分至 燕歸來


春分是傳統的二十四節氣之一,介於驚蟄和清明之間。

因為春分這一天太陽直射點在赤道上,南北半球晝夜幾乎相等,此後太陽直射點不斷北移,北半球的白天越來越長,所以古人將春分看成是太陽節。


在過去,春分不僅是個節氣,也是個重要的民俗節日。春分祭日始於周代,源於華夏先民對日神的崇拜。此後,春分祭日習俗便流傳下來。


潘榮陛的《帝京歲時紀勝》曰:“春分祭日,秋分祭月,乃國之大典,士民不得擅祀。”春分祭日,是皇家的專利,民間不得擅自為之。


古代帝王的祭日場所多設在京郊。北京於元朝就建有日壇,而現存的這座日壇是明、清兩朝帝王祭祀大明之神(太陽)的場所,始建於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五月,坐落在日壇路東,又叫朝日壇。


朝日壇坐東朝西,這是因為太陽東昇西落,人要站在西方向東方行禮的緣故。正中用白石砌成一座方臺,叫拜神壇,高1.89米、周長64米。明朝建成時,壇面用紅色琉璃磚砌成,以象徵太陽。清代改用灰色“金磚”鋪面,壇四周環以圓形圍牆。


皇家祭日儀式相當隆重。


明代皇帝祭日時,用奠玉帛,禮三獻,樂七奏,舞八佾,行三跪九拜大禮;清代皇帝祭日禮儀有:迎神、奠玉帛、初獻、亞鮮、終獻、答福胙、車饌、送神、送燎等九項議程。每逢甲、丙、戌、庚、壬年,皇帝親祭,其餘年份派大臣前往祭祀。通過祭日,就能祈求上蒼賜福黎民百姓,國泰民安。

別看現代人往往忽視它的重要性,但在老北京,春分的地位可是不低。


北京人的春分節氣


北京人對節氣的重視,往往是具有儀式性的。如果是有講究的重要日子,一家人按照怎樣的規矩祭祀,要準備怎樣的祭品,要怎麼慶祝,都安排得明明白白,有條不紊。

古老的節日流傳到現在,其中的信仰和祈禱意味淡化了許多,對家宅平安、生活幸福的美好願望,就都落在了吃和玩上。

春分節氣,也是如此。


01


春分的太陽糕

昔日的老北京人,在歡度春節與上元節之後,緊接著便在農曆二月春分日寅時舉行祭祀太陽神的活動。

昔年北京人祭祀太陽神所用的主要供品是“太陽糕”。這是一種用大米麵和綿白糖蒸成的圓形小餅兒,上面印著一隻硃紅的金雞(傳說中的雞神)引頸長啼,彷彿呼喚天下之雞齊鳴,為人間報曉。


“春分”老北京的打開方式

北京的糕點鋪從元宵節後便開始準備太陽糕;一些食品業小販亦自制太陽糕,於春分日的前三天開始出售,於是“供佛的太陽糕啊”,叫賣聲隨處可聞。


家庭主婦們一聽到這聲音,即使手頭拮据也總要買幾塊應個景兒。


02


春分立蛋

老北京有句俗話:“春分到,蛋兒俏。”

春分這一天有豎雞蛋的習俗,此習俗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長卿有《春分》詩曰:“日月陽陰兩均天,玄鳥不辭桃花寒。從來今日豎雞子,川上良人放紙鳶。”

為什麼在這一天立蛋呢?古人認為此日陰陽平衡,天人合一,立蛋能立得住。


“春分”老北京的打開方式

漢代哲學家董仲舒的政治哲學著作《春秋繁露》,闡述了以陰陽五行和天人感應為核心的哲學思想,他說:“至於中春之月,陽在正東,陰在正西,謂之春分。春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


據天文學家介紹,春分是南北半球晝夜均等的日子,呈66.5度傾斜的地球地軸與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平面剛好處於一種力的相對平衡狀態,有利於豎蛋。


春分之際,風和日麗,大地復甦,萬物萌發,立蛋之舉在民間還有一種美好的期盼,祈禱人丁興旺,代代傳承。


民間歌謠說:“春分日,豎雞蛋;上頭光,下頭圓;頂天立地保平安。”又說:“春分日,豎雞蛋,年年今天更燦爛。”


03


春分美食“驢打滾”

春分時節,春暖花開,老北京人還要食用一種獨特的美食“驢打滾”。

驢打滾是老北京傳統小吃之一,成品黃、白、紅三色分明,煞是好看。其最後製作工序中撒上的黃豆麵猶如老北京郊外野驢撒歡兒打滾時揚起的陣陣黃土,因此得名“驢打滾”。原料有大黃米麵、黃豆麵、澄沙、白糖、香油、桂花、青紅絲和瓜仁,製作分為製坯、和餡、成型3道工序。


“春分”老北京的打開方式

現代藏書家、學者張江裁撰寫的《燕京民間食貨史料》記載:“燕市各大廟會集市時,多有售此者。兼亦有沿街叫賣,近年則少見矣。”


如今,“驢打滾”已成為市民喜愛的一種民間小吃,一年四季都有供應,但是主要原料已由黃米麵改為江米麵了。


“春分”老北京的打開方式

04


春分吃春菜

舊時民間有“春分吃春菜”的習俗。

咱們京津一帶的春菜一般是指野莧菜的一種,叫春碧蒿。也有人說,咱們這邊的春菜,最早是指萵苣屬的一種蔬菜,慢慢則把薺菜、榆錢兒、香椿也加了進來。

相對於南方來說,北京的冬天更加漫長。歷史上的北京既沒有性價比高的大棚技術,交通運輸也不發達,整個冬天,這裡都很缺少蔬菜。什麼時候能把新鮮的青菜端上餐桌,就說明春天到了。


“春分”老北京的打開方式

當然,到了現代,受益於科學技術的發展和交通運輸的便捷,北京人冬天也能吃到相當豐富的綠色蔬菜,而吃春菜則演化為一種養生的講究,指的是吃春季的時令蔬菜。


此外,春分也是各種植物萌生嫩芽的大好時節,食用豆芽、蒜苗、豆苗、萵苣都正當季。

此外,民間還有“春則食香,夏則食臭”的講究,多吃些香椿、香蔥、香菜也是不錯的選擇。


春分節氣 平和養生


春為四時之首,萬象更新之始。

此時,自然界陽氣開始升發,也是人體生理機能、新陳代謝最活躍的時候。在這一天,除了遵循吃春菜的舊俗之外,在吃這方面,還有不少的養生技巧。

由於春分這天正好晝夜平分,陰陽各半,此時的節氣特點是陰陽平衡,故養生也要順應此時的節氣特點,要講求“平和”,以和為貴,以平為期。


春分飲食原則一:多吃吃時令菜


兩千多年前的孔子就告誡我們“不時,不食”,就是說,不是這個季節的菜果就不吃。

時令菜也是“運氣菜”。食物一要講究“氣”,一要講究“味”。因為食物和藥物都是由氣味組成的,而藥物、食物的氣味只有在當令時,即生長成熟符合節氣的食物,才能得天地之精氣。

春令時菜包括有養陽之用的韭菜助長生機的豆芽、萵苣、蔥、豆苗、蒜苗;滋養肝肺的晚春水果,如草莓、青梅、杏、李、桑葚、櫻桃等。


春分飲食原則二:給腸胃放放假


人們的腸胃也需要休息。飯食吃進肚裡,除腸胃之外,人體多個臟腑都要為之忙碌,就連大腦都要為之退讓三分,首先要保證氣血滿足腸胃的需要,這就是飲食後會發生大腦昏昏然的原因所在。

如果每週都能讓腸胃有一個休息日,便可以有效地幫助我們排出體內積存的毒素。在雙休日只吃早晚兩餐,或以稀粥、水果、蜜糖水代替一頓正餐的方法來減輕腸胃負荷。


春分飲食原則三:春季養肝少喝酒


春應於肝、夏應於心、長夏應於脾、秋應於肺、冬應於腎,所以春天重在養肝。

春天養肝的目的在於協調肝的陰陽平衡,在中醫裡,甘味食物能滋補脾胃,大棗和山藥就是不錯的選擇。

酒傷肝腸,因此春季更不應飲酒。菊花茶、金銀花甚至白開水才是適合春季的佳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