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大規模列裝的栓動步槍只有5發子彈,難道就不能增加容彈量嗎?

星座連連看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也不是這樣,英軍的李恩菲爾德步槍就可以裝彈10發。

其實,對於手拉步槍來說,射速是其次的,命中率更為重要。

大家如果有一些射擊經驗,就會明白,快速射擊中精度很難保證。想要保證一定的命中精度,就普通人來說射速不能快。

薩沙寫抗戰史的時候,看過一個這樣的故事。

一個國軍小兵在新兵射擊訓練時,飛快的拉槍栓射擊,幾秒鐘打光了5發子彈。

結果,新兵班長踢了他一腳,臭罵一頓。

為啥?

普通士兵不是奧運會手槍速射運動員,這樣打就是瞎打,不太可能打中的。

小兵被踢也是應該的,誰讓你胡來,知道當時訓練子彈多寶貴嗎?

一戰二戰的手拉步槍,也都是這種設計思路。

對於二戰的步兵來說,步兵班火力壓制主要是輕機槍的事情,手拉步槍手需要做的是精確射擊,儘量多的消滅敵人。

因為手拉步槍不是半自動步槍,後者可以以高射速和高精度模式射擊,前者則不可能。

具體理論就不說了。

大家看看美軍加蘭德半自動步槍,只需要連續標準扣動扳機就行了,姿勢根本不需要變化,具備快速精確射擊條件。而老式的春田手拉步槍,每射一發子彈都要拉槍栓以後,再重新恢復射擊姿勢,再進行標準。

所以,老式手拉步槍根本不鼓勵快速射擊。

比如裝彈最多的李恩菲爾德步槍,竟然還有個彈匣隔斷器的設計。目的是阻斷彈匣供彈,以免士兵射速過快浪費彈藥,搞笑不搞笑。

同時,士兵對於李恩菲爾德步槍還是有怨言的。雖然它可以裝10發子彈,但每次裝子彈花費時間比5發步槍長的多,造成的火力中斷時間很長。

在裝彈期間,射手是非常危險的。

說來說去,手拉老式步槍就不能裝彈太多,一是沒有必要,二是會違背實戰的需要。


薩沙


倒也不是說當年他們沒去嘗試過,比如毛瑟Gew98上當年就試過25發的彈匣

恩菲爾德也用過20發的彈匣

但你以為這玩意是讓你扛在肩上打的(手動斜眼),這種大彈匣步槍實際上是這樣用的。對,用在塹壕裡邊的。他還有個名字叫做塹壕毛瑟(Trench Mauser)

好了回到正題,為啥大容量彈匣不適合用在栓動步槍上?

當時一枚全威力步槍彈的重量大概在30-40克,你就想20發的話差不多就是一斤半的重量。當然,這個能克服。

如果彈匣突出了,那麼勢必會導致一些很麻煩的事兒,比如容易勾勾碰碰。遠不如5發子彈剛好被槍體長度接納來的舒服。

另外,越大容量的彈倉,會讓託彈板彈簧的力度也增加,導致子彈壓進去比較困難。比如恩菲爾德,裝第一個5發的時候其實蠻輕鬆的,但是裝下一個五發按進去就有點吃力了。(所以有些英軍士兵在急的情況下就裝5發而已)

但我想說最關鍵的在於,栓動步槍不像現代的半自動或者全自動步槍。增加彈容量對他們的意義不大,本身就是手動裝填,射速擺在那邊。打完5發再裝個5發的射速和打完10法再裝10發的總體射速差異並不大。

既然栓動增加彈倉容量帶來的優勢並不如劣勢明顯,自然也不需要去擴容。


瘋狗的輕武


栓動步槍裝五發子彈其實一點都不少,加大容彈量,不如直接去研發新槍。栓動步槍,其實就是應該裝五發子彈的。

二戰時期的栓動步槍其實都是一戰時期的步槍,甚至是一戰之前的步槍,或者是一戰之後改進的栓動步槍。對於栓動步槍來說,五發子彈和十發子彈差距並不大,甚至是沒有差距,而且,裝多了,故障率也就跟著上來了。

栓動步槍是步槍發展中的一個過程,再早的步槍還是打一槍裝一個子彈的,到了栓動步槍這會兒,也就是一次裝五個,打完了再壓五個進去了。一戰那會兒的步槍,都是在戰壕裡用的,士兵有的是時間裝填瞄準射擊,對大容量步槍要求並不大。



而到了二戰時期,對射速和容彈量要求就變大了,因為交戰距離變近了。由於這個交戰距離變近了,各國其實都是有應對辦法的,並不是加大容彈量,而是大規模列裝衝鋒槍,美軍德軍都把衝鋒槍裝配到了班長一級,蘇聯更是人手一把。

以德軍為例,德軍一個步兵班,戰術中心其實是他們的機槍手,所有戰術都是圍繞機槍展開的,步槍手非常依賴機槍的火力支援。而這個時候,火力仍是不夠的,各國又開始推出了半自動步槍,半自動步槍就不一樣了,射速快,對子彈數量要求就高。



美軍的加蘭德步槍和M1卡賓槍,這兩個容彈量就比栓動步槍大,加蘭德可以裝八發子彈,這也是最適合加蘭德的容彈量,它的彈倉要比其他栓動步槍要大,但八發也是極限了。

栓動步槍裝五發,其實完全可以了。加十發,對於在戰場上將子彈壓進去的瞬間來說,還是比較費力費時的,當時的槍和現在不一樣,現在是打仗之前先把子彈壓滿了,直接換彈匣。當時是壓子彈,費時費力,五發最合適。


英軍的李恩菲爾德其實也不全是兩個彈夾十發子彈,相當一部分也被回收改成了五發的彈倉了,而且即便十發的彈倉,士兵也不一定是裝滿十發。


軍武文齋


誰說的二戰大規模列裝的閂動步槍只有5發彈倉,別人一樣有10發彈倉的啊,比如說“英七七”的李·恩菲爾德步槍,就採用的是10發彈倉,



當然一般來說,閂動步槍的彈倉容量都不算大。那麼,為什麼要把閂動步槍的彈倉設計的那麼小的?這就與當時的作戰環境有關了。


閂動步槍出現在一戰之前。在一戰之前,大部分的作戰形式都以塹壕戰為主,塹壕戰就要求步槍在塹壕中射擊時不能暴露太多的部位。這也就一定程度的限制了彈倉的容量。要知道,彈倉越大的話,在塹壕中射擊時露出的身體部位也就越多,越不適合塹壕戰。


專門在塹壕中使用的塹壕槍


而且閂動步槍本身的射速就不快啊,而且閂動步槍時代步槍的射程往往在數百米甚至一千米,這就需要射手精準的瞄準並且射擊。其實到了現在的,狙擊步槍的彈倉容量基本上也不如自動步槍的彈倉容量。換句話來說,閂動步槍不需要那麼大的彈倉容量。


M24狙擊步槍,一樣採用的是5發固定彈倉/可拆卸彈匣供彈


當然,像李·恩菲爾德步槍這樣以射速見長的閂動步槍,自然也就需要更大的彈容量。而像莫辛納甘M1891/30這樣的“腳蹬槍”,五發的彈倉容量也完全綽綽有餘了。


我是戰甲裝研菌,喜歡我的回答請關注!


戰甲裝研菌


因為沒多大實際用處,栓動步槍不是如今能自動射擊的突擊步槍,採用5發、10發或者20發、30發的彈匣供彈,並沒有多大的不同。

栓動步槍本身的火力薄弱,需要不斷的拉動槍栓進行射擊、拋殼、上彈的操作流程,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採用再大的彈倉或者彈匣,最終的火力上也沒有多大的不同,因此必要性不是很大。而對於自動武器就不同了,自動武器射速快,供彈具的容量大小對火力有著直接的制約。

而且實際作戰不是打遊戲,很難出現一名士兵子彈打空要換彈時遭遇敵軍的情況,實戰中往往都是班組甚至更大規模的部隊作戰的,完全有友軍的步槍、機槍、衝鋒槍等武器的掩護,頻繁的換彈也是有安全保障的。

同時,即使彈倉或者彈匣彈容量大了,但是士兵自身的攜彈量是一定的,在全威力步槍彈時代一般在100發左右,因此採用大彈倉或者彈匣沒有太大用處。常見的5發彈倉基本能夠滿足使用需要,如果換用大彈倉或者彈匣,會導致步槍重量上升,而且生產成本增高。同時臥姿射擊時如果有較長的彈匣,會對射擊姿勢產生不利影響。


前沿陣地


這種槍不是沒有,但是不太實用

畢竟栓動步槍就是打一發拉一發,你彈匣裝的再多也不能連著打,還是需要一打一發的打,雖說拉栓的時間比上彈的時間快那麼一點點,關鍵時刻可以救你一命,可是這關鍵時刻少之又少,而且如果加大彈容量就會帶來操作不便,重量過大等問題。在那個年代,大家多半都是栓動,5發彈倉帶來的火力已經夠用了(踢掉老李)。

況且栓動步槍本來就很長,再讓它橫向發展,就會在戰場上磕磕碰碰,很不利索,而且壓彈夾也更費勁(就像你摁彈簧一樣,越往下越費力)。


南黎23333



薺菜糰子


有啊,英七七,老李,李恩菲爾德步槍,百年步槍,阿三現在現役部隊還用著呢。大栓比98k行程短,特殊抓彈結構,10發彈倉,射速……你自己搜視頻看吧,熟練工能打出的速度,比五六半慢不了多少,完全碾壓其他栓動步槍。


我是查理就姓查


看看一戰二戰開始時殺傷一個人的子彈的用量,五發打完了還活著的士兵沒幾個


王凱-濱海塘沽


這樣的問題,在二戰前就被廣泛討論過。在當時,各個國家的高級將領裡,也沒幾個傻瓜,他們基本是廣泛同意,只給步槍裝五發子彈的。

其中根本的原因,在於當時的步兵戰術。

以德國為例,德軍步兵班的戰術核心,是班用輕機槍。在戰鬥過程中,強調用機槍壓制敵人,然後步兵再靠近敵人,最後用手榴彈和步槍,消滅對手。

如果對手火力較強,那就用步兵排的50迫擊炮,消滅對手的機槍火力,然後,再開始步兵班動作。若排裡搞不定的,由連級火力搞定,連裡還搞不定的,就交給營裡的重機槍連,或者是中型迫擊炮,步兵炮搞定。

日軍的打法也差不多,一個步兵中隊(連),就配置了九挺輕機槍。以及大量的擲彈筒。

在抗戰期間,日軍的擲彈筒,主要是對付中國人的輕機槍,日軍的50步兵炮,對付中國軍隊的重機槍和簡易工事。

這樣算下來,步兵要完成自己的任務,五發子彈的步槍,足矣。

後來才發現,原來步兵也怕死,衝鋒實在太危險,乾脆摟個衝鋒槍,朝敵人瞎突突就算了,順便還可以壯膽。

高手打點射,新兵才突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