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世界各國稱二戰為反法西斯戰爭,而蘇聯卻稱為:衛國戰爭?

桃之11ZZ



文濤1774


因為蘇聯在二戰時期,還有好幾場“不衛國”的戰爭

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不同國家在多個戰場發動一系列局部戰爭組成的,反法西斯戰爭只是統稱,例如美國與日本之間進行的就被另外稱為太平洋戰爭,德國意大利與美英盟軍在北非進行的又被稱為北非沙漠戰爭等等。

蘇聯衛國戰爭是蘇聯自己稱呼,國際上稱為蘇德戰爭,或者二戰蘇德戰場。就好比我們抗日戰爭,歪果仁稱為中日戰爭。這場戰爭從1941年6月22日納粹德國發動巴巴羅薩行動開始,到1945年5月9日蘇軍攻下柏林,德國簽訂無條件投降書為止。這場戰爭可以說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戰鬥最為激烈殘酷的局部戰爭。前蘇聯贏得這場戰爭可以說是相當不容易,也的確可以夠毛子吹一輩子。

但是蘇聯在二戰期間,還進行了好幾場局部戰爭和軍事行動。除了1939年11月30日至1940年3月13日爆發的蘇芬冬季戰爭有爭議外,還有好幾場局部戰爭和軍事行動,歸於二戰範疇。但這些戰爭遠稱不上“衛國”。

波蘭戰役(又稱波德戰爭),一場臭名昭著的交易。1939年9月17日,當波蘭軍隊被德軍閃電戰分割圍殲的時候,蘇聯以“將渴望重歸蘇維埃共和國的烏克蘭人和白俄羅斯人的生命財產置於自己的保護之下,並制止希特勒侵略的進一步擴大。”為理由,進攻波蘭東部,協助德國迅速滅亡波蘭,並坐收漁翁之利,獲得大量領土。

蘇芬繼續戰爭,從1941年6月25日持續到1944年9月19日。芬蘭為奪回在蘇芬冬季戰爭中被蘇聯奪取的領土,加入德國陣營參與進攻蘇聯。但是芬蘭領導人非常有眼光,只重新奪回蘇芬冬季戰爭失去的領土,沒有響應德國要求,繼續前進掐斷列寧格勒的生命線—拉加多冰湖交通線。所以在蘇聯大反攻時,芬蘭得以倖免,以割讓北冰洋出海口貝柴摩地區和賠款為代價,得以退出。

遠東戰爭,1945年8月9日開始,蘇軍根據雅爾塔會議要求,對日宣戰。蘇軍集結百萬之眾,對中國東北、庫貝島、千島群島、朝鮮北部等地發動猛攻。一週時間,摧毀日本關東軍,加速了日本敗亡。

蘇聯夥同英國入侵伊朗的“贊同”行動。因為二戰前伊朗國王禮薩汗與德國關係密切,同時美英希望通過伊朗這條通道向蘇聯提供戰爭援助,並覬覦伊朗阿巴丹油田的產油能力。蘇聯和英國根據大國的“疑罪從有”原則,在1941年8月25日開始,對伊朗發動不宣而戰的突襲,到9月17日完成對伊朗全境的佔領,伊朗國王禮薩汗被軟禁至英國。


五嶽掩赤城


叫法不同而已,不同立場,不同叫法。

對於一場戰爭的定義,要看不同角度和不同地域。就如同家庭稱呼一樣,對別人介紹自己父親,稱家父,別人說的話,就是令尊,別人肯定不能說家父對吧,角度問題而已。

第二次世界大戰,從整個世界的角度來看,是叫做二戰,這其中包括所有參戰國和未參戰的國家。因為,這場戰爭,波及的是全世界,涉及範圍非常廣泛,不僅僅侷限於某一場戰爭。

二戰是法西斯國家侵略,被侵略的國家抵抗入侵、反制入侵,這就稱作為反法西斯戰爭。從反法西斯同盟角度出發的定義,從所有被侵略國家的角度看,是叫反法西斯戰爭。反法西斯戰爭結束,是最後一個法西斯國家戰敗投降才結束。

而衛國戰爭就和抗日戰爭一樣,衛國戰爭中的衛國,就是保衛國家的意思,從蘇聯的角度看,是抗擊德國侵略,保衛國家的戰爭。而從第三者的角度看,這是蘇聯和德國的戰爭,也叫蘇德戰爭。衛國戰爭結束的標誌是德國投降,和反法西斯戰爭最終勝利的時間點不同。

就如同抗日戰爭一樣,抗擊日本帝國主義的戰爭叫做抗日戰爭,也是反法西斯戰爭中的一部分。二戰中所有的戰場,都有不同的名字,都是反法西斯戰爭的一個組成部分。

抗日戰爭,衛國戰爭,蘇德戰爭,太平洋戰爭,都是從不同角度、不同地點出發,對象不同而已,都是大環境的一個部分。


軍機本堂


叫法不同而已,不同立場,不同叫法。

對於一場戰爭的定義,要看不同角度和不同地域。就如同家庭稱呼一樣,對別人介紹自己父親,稱家父,別人說的話,就是令尊,別人肯定不能說家父對吧,角度問題而已。

第二次世界大戰,從整個世界的角度來看,是叫做二戰,這其中包括所有參戰國和未參戰的國家。因為,這場戰爭,波及的是全世界,涉及範圍非常廣泛,不僅僅侷限於某一場戰爭。

二戰是法西斯國家侵略,被侵略的國家抵抗入侵、反制入侵,這就稱作為反法西斯戰爭。從反法西斯同盟角度出發的定義,從所有被侵略國家的角度看,是叫反法西斯戰爭。反法西斯戰爭結束,是最後一個法西斯國家戰敗投降才結束。

而衛國戰爭就和抗日戰爭一樣,衛國戰爭中的衛國,就是保衛國家的意思,從蘇聯的角度看,是抗擊德國侵略,保衛國家的戰爭。而從第三者的角度看,這是蘇聯和德國的戰爭,也叫蘇德戰爭。衛國戰爭結束的標誌是德國投降,和反法西斯戰爭最終勝利的時間點不同。

就如同抗日戰爭一樣,抗擊日本帝國主義的戰爭叫做抗日戰爭,也是反法西斯戰爭中的一部分。二戰中所有的戰場,都有不同的名字,都是反法西斯戰爭的一個組成部分。

抗日戰爭,衛國戰爭,蘇德戰爭,太平洋戰爭,都是從不同角度、不同地點出發,對象不同而已,都是大環境的一個部分。


軍武文齋


其實很簡單,這只是個稱呼問題罷了。

戰爭的名字只是一個稱呼,一個代號,正如同《武林外傳》裡呂秀才那句話一樣:“你可以叫姬無命,我也可以叫姬無命。”說到底,你怎麼叫他關鍵取決於這場戰爭對這個國家和政治勢力來說的一個歷史定位和政治取向,也就是說對象不同、取向不同、稱呼也就不同。

朝鮮戰爭開始之後巡邏中的中國東北邊防軍士兵正向鴨綠江對岸瞭望,此時鴨綠江朝鮮一側正遭受美軍轟炸。

舉個栗子,以抗美援朝戰爭為例,我們中國人管這叫抗美援朝戰爭,因為的歷史定位就是抗擊美帝國主義可能的侵略,守住社會主義陣營在東北亞的橋頭堡,也就是說視角是以我國為基準。但是其他國家就不這麼叫,比如說朝鮮人自己管這場戰爭為조국해방전쟁,直譯過來的意思就是祖國解放戰爭,在朝鮮的意識領域當中,志願軍的支援只起到了陪襯的作用。而在韓國人和世界其他國家的角度上,這場戰爭稱之為朝鮮戰爭,한국전쟁。所以說角度不同,稱呼也就不同。

1952年的志願軍

回到這個問題本身,之所以蘇聯管二戰稱之為衛國戰爭(其實俄語本意是“偉大的衛國戰爭”),說白了就是以蘇聯人民的視角去看這場戰爭的主要部分,也就是說蘇德戰爭,因為蘇德戰爭本身就是一場反對納粹這種法西斯軍隊侵略的戰爭,屬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個主要戰場而已,所以說稱之為衛國戰爭沒什麼問題。

衛國戰爭當中德國國防軍的士兵在斯大林格勒的街道上快速移動。

另一方面對於蘇聯在二戰中與其他幾個國家的戰爭,例如第二次蘇芬戰爭(芬蘭入侵)、蘇聯對日宣戰等等,不論從規模還是從重視程度上都遠比蘇德戰爭小得多,所以大而化之稱之為衛國戰爭沒什麼問題。


鐵匠工坊


蘇聯領導人斯大林比希特勒還要兇殘,希特勒殺的是外人以反猶著稱,斯大林殺自己人比希特勒還要狠,蘇聯因為大清冼最少死了幾百萬。二戰反法西斯戰爭,對於蘇聯來講根本不算反法西斯,蘇聯比希特勒還要兇惡。二戰即將結束,蘇聯對日本宣戰,侵略搶劫東北三省,對於中國來講,蘇聯不介入,日本投降後還能獲得一些物資以及工廠設備。蘇聯對日開戰,該搶的搶走,不能運走的砸毀燒掉,壞事作盡,只剩下一片廢墟。二戰勝利後,蘇聯還不罷休繼續侵佔一些國家領土,日本的北方四島至今還不歸還。侵略搶劫是俄國侵略者的強項,滿腦子武士道的日本也沒法與俄國侵略者相比,只能甘拜下風。歷史上的事,每一國家有每一個國家的說法,對於蘇聯來講,什麼反法西斯戰爭,蘇聯比希特勒還要法西斯,希特勒敗了,蘇聯贏了,稱為衛國戰爭最合適。


8910用戶


蘇聯政權自打建立起來就繼承沙俄在歐洲的一切仇恨,多年的擴張史讓蘇聯基本上得罪了所有的周邊國家,甚至是很多自己的加盟共和國。二戰期間由於蘇俄自己的失誤和德國進攻部隊的強大,蘇俄損失了大量的領土和軍隊,這一度非常動搖周邊加盟國,作為一個多民族且建國後政權樹敵太多的國家,面對強敵統一思想穩定人心,成了重中之重。這時蘇聯提出了祖國母親的概念,讓各民族各階層將抽象的國家概念,具體化為母親家人這一最能激發人們鬥志的精神符號。讓家和國統一起來,保衛蘇維埃政權就是保衛家人,讓家人免受戰火的摧殘,加之當時的共產黨員確實極有信仰和犧牲精神,所以保護祖國母親這一稱呼深入人心,衛國戰爭這一充滿正義感的稱呼廣為流傳。


起居郎雜記


我們為什麼把二戰稱為抗日戰爭?


最煩辯論不過就拉黑的


抗日戰爭——也叫反法西斯戰爭,我們叫抗日,老外叫中日戰爭,





吉林微電腦


謝邀!首先聲明,個人觀點,不喜勿噴!

眾所周知,二戰的起點是以小鬍子閃擊波蘭開始的。那麼當時小鬍子還有一個幫手——大鬍子,他們倆東西夾擊,把波蘭滅了。事後,英法向小鬍子宣戰(沒提大鬍子這事兒,不知道是知道還是不知道),結果歐洲打成一團。大鬍子眼看形勢發展,自己多少也有點兒不好意思。但是畢竟咱是蘇維埃老大。沒成想,41年夏天,小鬍子突然翻臉,跟大鬍子也打成一團,還把紅軍打得滿地找牙,面子掉的哪兒哪兒都是,大鬍子一時間也亂了方寸……作為和法西斯一起發動戰爭的幫兇大鬍子,咋說也不好意思稱這場戰爭為“反法西斯戰爭”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