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蘋果公司在法國反壟斷案件中被罰款11億歐元?將會帶來哪些影響?

wonderdch


蘋果被法國反壟斷罰款1億歐元的事,僅從經濟層面解釋不全面,需要從政治經濟學的角度剖析。美國2019年4月就吆喝要對空客加徵關稅,而蘋果這樁案子2012年就開始被法國競爭管理局調查,2020年3月才出結論,處罰結果的時間點和美國與歐盟的關稅戰高度契合,和川總任期重疊。

說到底,都是美國和歐洲為各自的金融集團在大打出手,在貿易爭端中咬得滿嘴毛。

也許有人會說這是陰謀論,但現實就是如此。川總的政績KPI是華爾街股票漲幅,歐洲是就業率,而兩項KPI的背後都是跨國大公司。2019年歐洲對互聯網公司開徵數字稅,檯面上說是對所有互聯網公司,不是針對美國的谷歌、亞馬遜等企業,但恰恰是美國的公司包攬歐洲互聯網市場的男女一二三四號角色。

川總自然明白手下這幫兄弟的算盤,所以你丫徵我數字稅,我也徵你汽車、葡萄酒的稅,反正只能我欺負你,就不能你欺負我!

2019年3月,波音公司737MAX因BUG停飛,雪片般的訂單被取消,波音一下子從土豪開始破落,眼看著客機市場要被空客撿漏。這時候華爾街代表川建國果斷出手,2月14日宣佈將對空客飛機徵收10%關稅,帶頭將歐盟與美國互相指責給對方的飛機制造商提供補貼的口水戰升級為關稅戰。

歐盟也不想當被川建國捏著玩的軟柿子,一個月後的3月16日,法國給蘋果公司開出一張11億歐元的反壟斷罰單。

其實,梳理一下歐盟和美國公司有關的反壟斷史,會發現一個特別有意思的現象,從微軟、英特爾,到谷歌、亞馬遜和蘋果公司,這些領域都沒有歐洲公司什麼事兒,也就是說歐洲是美國跨國高科技公司的水草豐美的牧場。

美國和歐盟在經濟上是對手,美國的公司到歐盟的地盤上賺錢,這事兒歐盟能忍?用反壟斷的大棒薅點羊毛也不錯哦:

所以2004年罰了微軟4.97億歐元,2009年罰了英特爾12億美元,2017年和2018年總計罰谷歌67.6億歐元,現在蘋果公司又被罰11億歐元,等於美國跨國高科技公司從歐洲吃下的肉又吐回去一塊。

到歐盟實施數字稅時,美國跨國高科技公司從偶爾回吐一塊肉,變成定時定比例回吐,賺的越多,回吐的越多,難怪川總吹鬍子瞪眼說要報復。

有人會說,這就是純粹的市場反壟斷,說的有點複雜。好吧,美國對自己的公司是怎麼反壟斷的,從洛克菲勒石油集團反到IBM、AT&T、微軟、英特爾到現在的谷歌、亞馬遜等,沒有罰過款,只分拆了AT&T,AT&T分拆上市,結果還讓老闆們發了一筆。

所以說,

川總們是華爾街的代理人兼保安一點不過分,美國曆次金融危機是川總們放縱華爾街的結果,這個說法也一點不過分。

簡單說,蘋果被罰11億歐元,不過是歐洲和美國貿易互撕的一個場景,至於影響?川總肯定會想法撕回去,因為:

從來都是川總們欺負別人,就沒見過別人欺負川總們!

當然,川總們這麼想是一回事,能否夢想成真又是另一回事。


魔鐵的世界


非常高興回答這一問題。下面從事件背景、具體影響兩個方面進行分析。

事件背景

法國競爭總局近日調查發現,蘋果公司自營渠道與當地兩家批發商達成默契,即相互不進行競爭並阻止下一層級的分銷商同樣不能展開競爭,從而維持統一的較高產品市場售價,這一行為違反了法國的反競爭法,損壞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因此法國競爭總局做出處罰決議,要求蘋果公司繳納11億歐元的罰款。這一事件對於蘋果公司有怎樣的影響呢?

影響分析

首先,蘋果公司在2019年全年實現淨利潤接近600億美元,位居全球公司利潤榜第二位,巨大的品牌影響力和品牌溢價能力讓其成為美國市值最高的企業之一。從這個角度來說,11億歐元也就是大概12億美元,約佔蘋果公司19年全年總利潤的2%,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說對於蘋果影響不大,不會傷筋動骨。

但這一事件放在當今的全球大環境下,影響可能不是這一數據可以展現出來。如今,新型冠狀病毒進入全球爆發期,前幾日庫克剛剛宣佈除大中華區外,所有蘋果官方旗艦店無限期關閉,這直接影響了2020年蘋果全年銷售總量。在高端市場本就在華為以及三星地聯合夾擊下,市場份額年年下跌,甚至全球市場出貨量第二的寶座也被華為搶走。另外,近期全球股市一片哀嚎,蘋果也不例外,股價連續遭到重挫近期市值縮水近2.6萬億元,這一處罰事件在如此背景下對於蘋果公司來說是雪上加霜,可能會成為蘋果加速走下神壇的一個歷史性的事件。所以從大的歷史背景來分析,這一事件可能會讓蘋果公司傷筋動骨,甚至加速其衰退。

各位看官,你們如何認為呢?歡迎大家關注並留言參與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