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很少翻拍《連城訣》

金庸的作品當中,經典化程度最高的,就是《天龍八部》《笑傲江湖》《鹿鼎記》和“射鵰三部曲”這六部大長篇,翻拍次數也是最多的。

  相比之下,《連城訣》的熱度就要低得多了。這部作品面世時,並沒能引發類似《射鵰》那樣的熱潮。根據其改編的電視劇,收視狀況自然也比不上《射鵰》改編的劇集。大家眾所周知的2003版,由吳越和舒暢主演的《連城訣》之外,早年還有邵氏電影版、TVB版,甚至是廣播劇,所以2003板已然算得上是翻拍了,當然在2003版之後,2018年之前這十幾年間沒有再次翻拍。

  電視劇看的人少,傳播度低,知名度自然也難以提高。要知道,很多人是不讀小說的。他們對金庸作品的認識,主要來源於電視劇。

  在金庸的作品內部,也有馬太效應。熱度高的,優勢不斷累積,熱度越來越高,把熱度低的作品,徹底甩在了後面。

 

  《天龍八部》和“射鵰三部曲”都有宏大的歷史背景。喬峰為制止遼帝侵宋而自戕,郭靖死守襄陽,楊過擊斃蒙哥,張無忌領導明教驅逐韃虜,主人公的這些事蹟大大昇華了主題,使得小說在江湖仇殺、尋寶比武等舊套路之上,加了一層宏大敘事,小說格局立即開闊了起來。

  人們從來都有欣賞悲壯的心理需求,而家國情懷天然帶著悲壯色彩。所以這些奮力止戰、抵禦外侮的英雄,自然而然地會得到更多的關注和歡迎。

  《笑傲江湖》雖然沒有明確的歷史背景,但包含著精巧的政治隱喻;《鹿鼎記》則是優秀的諷刺文學,藝術成就很高。

  這六部大長篇都是武俠文學中的曠世鉅著,其中的人物和情節早已深入人心,這一點都不奇怪。


  但《連城訣》的品質就差了嗎?一點都不差。可是藝術水準高,不等於傳播價值高。有幾個因素,導致《連城訣》的故事不會成為上佳的電視劇題材:

  1. 遊離於金庸武俠世界之外

  “射鵰三部曲”的內容是一脈相承的,自不用說;《天龍八部》和《笑傲江湖》的情節雖然相對獨立,但很多設定與先前的作品都是相通的。比如少林寺、武當派、大理段氏、丐幫、降龍十八掌、打狗棒法、一陽指、易筋經等元素,都在多部作品中出現過。這些跨書存在的元素,成為一根根絲線,讓不同的作品之間有了聯繫,組成了一個頗為緊實的整體。

  但《連城訣》遊離於這個整體世界之外,是一個孤島。裡面的武功、江湖勢力等,與其他作品幾乎沒有聯繫。

  武俠世界觀一致的幾部作品之間,會相互導流量。看了前傳就想看續集,受眾總會有這樣的心理。看了《射鵰英雄傳》,就想接著看《神鵰俠侶》,但就是不會想起《連城訣》。

  2. 基調過於陰暗冷峻

  武俠劇雖然常有打打殺殺的情節,但大家都知道那是假的,幾乎不用擔心對青少年有太多負面影響。很多武俠劇,其實都拍成了言情劇。比如射鵰系列,就總能拍成“靖蓉戀”“楊龍戀”“張無忌花心記”,這樣的劇集,闔家觀看問題不大。

  但是《連城訣》的主線卻不是男女主人公的情感歷程,而是人性暗面的揭示。如果改編電視劇要忠於原著的話,那給觀眾看的都是些什麼?父親活埋女兒、徒弟弒師、同門相殘?

  這樣的內容,決定了這部作品適合的受眾面更小。首先孩子們就不該看,其次成年人也未必愛看。現代人奔波勞碌,精神壓力大,看劇是為了放鬆,不是為了受教育。熱鬧有趣的情節,顯然比沉重的基調更受歡迎。

  3. 內容略顯單薄了些

  雖然作為一部小說,《連城訣》很優秀,但要改編成武俠劇,就會顯得情節有點單薄。整本書講的無非就是個“很多人為了寶藏變成了畜生”的故事,雖然“砌牆埋人”“室內挖坑”之類的懸念挺勾人的,但故事整體節奏緩慢,還有些沉悶和單調,拍成電視劇,這集數就不夠多,許多成本就很難攤薄了。

  如果注水將全劇拉長,那對編劇功力的要求很高,一不小心就成了爛劇。與其冒這風險,不如再重拍一遍《射鵰英雄傳》來得保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