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首古代哲理詩名句賞析:歸來笑捻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

1.名句:須教自我胸中出,切忌隨人腳後行。

論詩十絕(十首選一)

南宋·戴復古

其三

意匠如神變化生,筆端有力任縱橫。

須教自我胸中出,切忌隨人腳後行。

【題解】

戴復古,南宋詩人,江湖詩派的代表人物。這首詩主要闡述了作詩貴在從自我出發,獨抒胸臆,以個人真實的情感為主,反對抄襲和仿效。

“須教自我胸中出,切忌隨人腳後行”是本詩的哲理名言,言簡意賅,表達了詩人對創作理想的追求,也是詩人論詩的主張。蹈襲前人的腳步,追隨舊作的痕跡是不可能產生超越原作的偉大作品的,創新才是文章真正應該遵循的不二法門。

“自我胸中出”(創新)和“隨人腳後行”(仿效)是一對相互對立統一的矛盾。作者強調“自我”並不是為了否定後者,他所關注的是文學創作中要展示出作者的個性與特點。“須教自我胸中出,切忌隨人腳後行”不但可以指導文學創作,也可以運用在人類一切發明創造上,特別是學術研究上,學術貴在創新。5

【名句】

須教自我胸中出,切忌隨人腳後行。

2.名句:歸來笑捻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

悟道詩

南宋·無名氏

盡日尋春不見春,芒鞋a踏遍隴頭雲。

歸來笑捻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

【題解】

這首詩以通俗形象的語言闡釋了認識發展的不同階段,揭示瞭如何修行以獲得真理的道理,是一首包含禪意的詩歌。

詩歌的首聯說,天天尋覓春卻不知春在何處。穿著草鞋踏遍了隴頭,尋遍東西也無覓春蹤。“歸來笑捻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說明作者突然發現了春色就在眼前,春意也已盎然。詩中的春代表著所謂的“道”,因為節氣與大道一樣,不能直接顯現,而只能通過觀察物體會獲得。作者到處尋找春蹤,意味著他苦苦追尋著大道,有朝一日終於突然悟道,孔子說“道不遠人”,佛家說“迷聞經累劫,悟則剎那間”,都是相同的道理。作者的頓悟並非憑空而來的,他是憑藉著苦苦求索的積累而達到頓悟的境界的。這首詩還闡發了由量變到質變的道理,量變是質變發生的前提條件,當量的積累達到一定程度時,就必然會引起質變。

【註釋】

a芒鞋:用植物的葉或杆編織的草鞋。

3.名句:暖風燻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題臨安邸

南宋·林升

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

暖風燻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a。

【題解】

這是一首膾炙人口的題壁詩,詩人描寫西湖的風光,以樂景來寫哀情,使悲傷痛惜之感躍然紙上,而且在深邃的審美境界中,蘊含著深沉的意蘊。

詩的首句寫“山外青山樓外樓”,意思是說山外有青山,樓外有高樓,極力描寫西湖的山水之美,重重疊疊的青山與鱗次櫛比的樓臺相映成輝。次句繼承上句,描寫遊人們在西湖的美景中陶醉,詩酒歌舞,彷彿沒有盡頭一般。“暖風燻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這兩句是有明確的諷刺對象的,意即那些逃離中原故土,來到杭州的達官顯貴們。“遊人”指的是他們客居江南的狀態,也是諷刺他們只知玩樂,不思故鄉。詩人無情地揭露了統治者無視國家前途與命運,不顧國計民生的卑劣行徑,同時也表達了詩人對國家民族命運的深切憂慮。

【註釋】

a汴州:開封,北宋都城。

4.名句:自知孤潔群心妒,故著微紅伴早春。

早春紅梅盛開有感

南宋·黃公度

不與雪霜分素豔,卻隨桃杏競芳辰a。

自知孤潔群心妒,故著微紅伴早春。

【題解】

黃公度是一位愛國詩人,他支持抗金而遭到秦檜的打擊,但他並不因此而改變個人的志向。詩人全篇都是描摹梅花的形態,但是在形象之中寄寓深意,使得梅花的精神得以充分表達。詩歌的首聯描述了梅花在早春盛開時的景象,原本應該隆冬盛開的梅花,不去頂風斗雪,反而與桃李一起在春天綻放,彷彿有意與它們爭奪春色一般。其中所蘊含的深意是,梅花代表著忠臣義士,他們不忍看到朝廷被奸人遮蔽,所以不畏打擊與他們鬥爭。桃李象徵著小人,他們隨著權勢而起舞,媚態十足。詩歌的三、四句是詩人的內心獨白,他自知會被“群芳”妒忌讒害,卻始終不改變“孤潔”的本性,通過寥寥數字就展示了詩人與奸臣鬥爭的堅定決心。

【註釋】

a芳辰:美好的時光,多指春天。

5.名句: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

雪梅(二首)

南宋·盧梅坡

其一

梅雪爭春未肯降,騷人閣筆a費評章。

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

【題解】

梅花盛開,潔白似雪,中國古代文人常以梅、雪並舉,對二者的優劣高下也是爭論不休。在這首詩中,作者從不同角度公允地評判它們各自的優缺點,並從品評中引出了令人深思的哲理。詩歌的三四句是本詩的精華所在,其中所蘊含的哲理也耐人尋味。二者都是春天的象徵,它們都是春天意象的有機組成部分,前人之所以難以得出二者的優劣,是因為往往將它們放在同一個審美角度去觀察。從不同視角去觀察,就容易發現它們各自的短長。就色彩而言,梅花沒有雪純淨潔白;就嗅覺而言,雪卻沒有梅花清香,它們在不同角度各擅勝場。此詩的哲理是,任何事物都具有自己的優點和缺點,任何事物都不會存在所謂真正意義上的“完美”,無論多麼“十全十美”的事物,都難免存在不足之處。而觀察者所處的角度是評判優劣的重要標準,只有從多角度觀察事物,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

【註釋】

a閣筆:停筆;放下筆。

【名句】

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

6.名句:有梅無雪不精神,有雪無詩俗了人

其二

有梅無雪不精神,有雪無詩俗了人。

日暮詩成天又雪,與梅並作十分春。

【題解】

詩人緊承上一首闡發哲理,強調了事物相輔相成,有機和諧地構成整體的重要性,解釋了部分與整體之間的辯證關係。作者從“有梅無雪”和“有雪無詩”兩個角度入手闡發事理,前者顯示不出梅的孤傲堅貞,後者則說明如果缺少了詩人的吟詠,這其中所蘊含的哲理就無法被人得知,失去了人格化的文化內涵。這兩句詩蘊含了深刻的哲理,世間的事物都是存在著相互聯繫、相互影響的辯證關係的。同時,二者都作為“春”的象徵,實際上是整體意象的兩個有機組成部分,整體是構成事物的諸要素的有機統一,沒有整體就無所謂部分。梅花與白雪是構成“春”的要素,只有二者合二為一,才能真正地展示春天的美好。

7.名句:一段好春藏不住,粉牆斜露杏花梢。

偶題

南宋·張良臣

誰家池館靜蕭蕭,斜依朱門不敢敲。

一段好春藏不住,粉牆斜露杏花梢。

【題解】

張良臣,隆興元年進士,監左藏庫。篤學好古,嗜詩詞,人稱“雪窗先生”。

這首詩與葉紹翁的《遊園不值》出於同一機杼,但在描寫上稍有差異,古今人皆認為葉作要稍高一籌。錢鍾書認為這首詩遜於葉作的原因是,第三句出現了虛字“好”,特意強調“好”就有了人工的感覺,不及“紅杏”意象來得真切自然。雖然與葉作水平上存在一定的差異,但這首詩仍不失為一首說理與形象俱佳的作品。詩中也反映了這樣的哲理:美好事物是難以被壓抑的,一切具有生命力的新事物都是無法阻攔的。

8.名句:竹光杯影裡,人語水聲中。

秋日游龍井

南宋·葉紹翁

引道a煩雙鶴,攜囊倩b一僮。

竹光杯影裡,人語水聲中。

不雨雲常溼,無霜葉自紅。

我來何所事,端為聽松風。

【題解】

這是一首遊覽詩,作者記述了秋日遊玩龍井的行蹤,通過寫景紀行寄寓個人的深意,詩歌寫得富含理趣。“不雨雲常溼,無霜葉自紅”兩句包含了厚重的哲理意味。雲是水汽聚集而成的,即使不下雨詩人也瞭解它的物理特性,準確把握其“溼”的特點。“無霜葉自紅”看似簡單,實際上是受宋明理學“物各有理”觀念影響的產物。古人對於自然界的認知還未達到極高的水平,往往認為是秋風起霜後,楓葉才會變紅。但是楓葉變紅是楓樹本身按照自然生長規律發生的現象,與外界的影響沒有關係。只不過,它變紅的時節是秋天,而秋風、霜降被視為秋季的象徵,因此二者才發生了聯繫。此詩告訴我們的哲理是,事物的發展具有自身獨特的規律,規律是不會受到外界干擾而改變的。

【註釋】

a引道:引領道路。

b倩:央求、請人做某事。成彥雄《煎茶》:“蜀茶倩個雲僧碾,自拾枯松三四枝。”

9.名句:醉薄荷,撲蟬蛾。主人家,奈鼠何。


貓圖

南宋·葉紹翁

醉薄荷a,撲蟬蛾。

主人家,奈鼠何。

【題解】

這是一首題畫詩。畫面上的小貓天真爛漫,一派可愛的樣貌,它撲蝴蝶,在草叢中嬉戲,無憂無慮的樣子讓人心生憐惜。詩人卻發出了“主人家,奈鼠何”的感嘆,它只知玩耍,放棄了自己的職責,這不正是南宋那些尸位素餐、文恬武嬉的官員們的群像嗎?詩人只是仔細描摹貓兒的可愛,卻在畫面之外寄託了諷刺之意。

【註釋】

a醉薄荷:舊說貓食薄荷則醉。歐陽修《歸田錄》:“薄荷醉貓,死貓引竹之類,皆世俗常知。”

10.名句: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

遊園不值

南宋·葉紹翁

應憐屐齒a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

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

【題解】

葉紹翁,南宋文學家、詩人。這首小詩描寫了春日遊園時的見聞。此詩先寫詩人遊園看花卻進不了園門,感情上是從期待盼望到失望遺憾。但當他準備離去之際,卻發現一枝紅杏伸出牆外,進而領略到盎然春意是無處不在的,圍牆並不能阻擋春天到來。隨即感情又由失望到意外之喜,感情變化曲折而有層次。特別是詩歌的第三、四兩句,既渲染了濃郁的春色,又揭示了深刻的哲理。它象徵著美好事物是難以被壓抑的,一切具有生命力的新事物都是無法阻攔的,它們最終都能夠突破人為的限制而嶄露頭角。

【註釋】

a屐齒:屐是木鞋,鞋底前後都有高跟兒,叫屐齒。

【名句】

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

11.名句:平明忽見溪流急,知是他山落雨來

山雨

南宋·翁卷

一夜滿林星月白,且無雲氣亦無雷。

平明忽見溪流急,知是他山落雨來。

【題解】

這首詩題目是“山雨”,可是詩人卻花了一半的篇幅來證明無雨,構思新奇。此詩藉助如何觀察落雨這一細節,闡述了認識發展的若干階段。首聯作者描繪了晚間自己的所見所聞,天空中滿天星斗,月亮也高掛天邊,天空中沒有半點雲彩,也聽不到任何雷聲。這種種跡象使作者形成了今夜無雨的主觀認識。第三句“平明忽見溪流急”,寫的是詩人平明時分見到湍急的溪流,這意味著水位的上漲。詩人隨即領悟,水位上漲的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別的地方下雨了。首尾兩種不同的結論都是作者根據親眼所見得出的,都有其合理性的一面,但是從現實來看,明顯是後一種結論更符合現實。這反映了認識發展的不同階段,作者晚間看到的景象是感性認識,它是認識的低級階段。作者第二天根據溪流上漲的現象推理出下雨的結論,這明顯屬於理性認識。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互相依存。理性認識依賴於感性認識,無論是“星月”“無雲”“無雷”,還是“溪流急”,都屬於感性認識,這是認識論的唯物論。感性認識有待於發展到理性認識,這是認識論的辯證法。假如我們只停留在認識的初級階段,那就無法得到正確的認識。

12.名句:縱是閒花自開落,東風畢竟亦無情。

觀落花

南宋·翁卷

才看豔蕾a破春晴,又見飛花點點輕。

縱是閒花自開落,東風畢竟亦無情。

【題解】

這首詩描繪的是春日裡落花的景象,但作者的著眼點並非對落花細節的刻畫,而是被吹落繁花的兇手“東風”的無情勾起了感慨,詩歌語言流暢,富含哲理。詩的首聯用了一個節奏很快的句式“才……又……”,這兩個程度副詞刻畫出的是時間流逝的迅捷和快速,春天轉瞬即逝。首聯的兩句描寫的都是花,但是前者是花未開時的勃勃生機和無限活力,後者則是滿地狼藉的衰敗景象。詩歌的尾聯承接上文落花而來,點明詩人心中的感受。即使花朵是按照自然生長的規律敗落的,但這“無情”的東風卻一點也不懂得珍惜。作者心中明白,個人再有諸多不捨,也無法改變自然規律。此詩告訴我們這樣一個道理,世間萬物都是在不停變化的,自然界的運動變化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人不能違背自然規律,只能認識它並加以利用。

【註釋】

a豔蕾:嬌豔的花蕾。

13.名句:曾向括州州里望,眾山卻是此山低

馮公嶺

南宋·翁卷

亂峰千疊拂雲霓a,輻合坑崖立似梯。

曾向括州b州里望,眾山卻是此山低。

【題解】

翁卷,南宋詩人,為“永嘉四靈”之一。詩歌的首聯描寫馮公嶺雄奇的山勢,“亂峰千疊”的景象直插雲霄,山巒疊起,輻輳聚散。這些陡峭的懸崖不時突出,與山崖上的坑洞犬牙交錯,看起來就如同高聳入雲的天梯。緊接著,詩人的視角由內轉外,回憶起從永嘉城內眺望馮公嶺的感受,結果二者完全不同。從內部看馮公嶺,似乎高不可及,險峻難越。但是從遠處眺望整個括蒼山脈,馮公嶺就顯得微不足道了,所謂“眾山卻是此山低”。此詩蘊含的哲理是,任何事物如果脫離它所處的環境孤立地觀察的話,就不能得到其真實的面目,難以把握事物的本質和真相。這就提醒我們在處理問題時要學會轉換視角,改變思維方式,從多個角度去認識事物。

【註釋】

a雲霓:本意是“虹”,後借指高空。

b括州:溫州隋唐時的舊稱,也是詩人家鄉永嘉的舊稱。

14.名句:眼看別峰雲霧起,不知身也在雲間。

過九嶺a

南宋·徐璣

斷崖橫路水潺潺,行到山根又上山。

眼看別峰雲霧起,不知身也在雲間。

【題解】

這首詩的立意仿效蘇軾的《題西林壁》,但是詩人能別出心裁,自己並非觀察山勢走向的座標,而是將自我的存在也納入到詩歌中去,使得詩中蘊含的哲理翻出新意。

首聯敘述了作者登山時經歷的困難險阻,“斷崖”“橫路”阻擋著詩人的腳步,一路上還有溪流需要跋涉。但令作者感到困惑的是,本來以為已經走到山腳,卻發現又要向上攀登。這時“別峰雲霧起”,將整個九嶺山籠罩了起來,山路就更難行走了。作者此時發現自己已經成為九嶺山的一部分,連個體的存在都已模糊。

這首詩所蘊含的哲理是,人類認識有其侷限性。作者不能超越他所處的位置,他自身也屬於九嶺山的一部分,缺乏認識的工具和手段,因而也就不能準確地把握事物的本質。人類的認識本身還存在著正確與錯誤之分,這也是認識侷限性的表現。

【註釋】

a九嶺:九嶺山位於江西省西北部,九嶺山主峰九嶺尖位於武寧靖安的邊界,九嶺山脈可分為南北兩支,北支海拔較高,山脈呈東北西南走向,是修水、錦江二流域的分水嶺,全山脈大多數在江西省境內,西南尾端延伸至湖南瀏陽成為瀏陽河的發源地。

14首古代哲理詩名句賞析:歸來笑捻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