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學而時習之:聽了那麼多書,為啥還是過不好這一生

對《論語》的認知始終停留在學生時代,也只是會背誦和翻譯很少一部分,如今有幸加入了樊登讀書會,聽樊登老師將古論語和現代生活相結合,才發覺自己理解的是如此膚淺。

俗話說:半部論語治天下。樊登老師加強版:一句論語治天下。

就拿最簡單的一句“學而實習之”,國外兩本書《刻意練習》和《終身成長》通篇都是圍繞這個核心。

我將追隨樊登老師的腳步,將《論語》和我們現實的生活相結合,進行逐句闡釋,對《論語》是一種發揚,對讀者是一種新的認知,對自己則是一種成長。

《論語》學而時習之:聽了那麼多書,為啥還是過不好這一生

001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原句譯文:學習知識後在生活中經常實踐,這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來一起共事,不是很令人高興嗎?別人不瞭解我,我卻不怨恨、惱怒,這不就是我修為的境界嗎?

這是論語通篇第一句,卻是整篇論語的核心。

學而時習之 - 自修

為何我讀了很多書,生活彷彿沒有得到改善?

提出這個疑問的人大把人在。你內心的焦慮感和痛苦感,來自於想一步到位的走捷徑。似乎學了一個東西,要立馬變得不一樣。

不要那麼著急追求結果,從困難挫折本身和解決困難的過程中能夠體驗到,學習本身就是一件很有趣的事。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告訴我們:你只是在學,卻沒有習。日常的生活與工作都是我們實踐知識的最佳場所,要把知識通過應用而內化,這才會成為自己的本領,從而改善生活。

有朋自遠方來 - 共修

這句是告訴我們如何面對合作和變化。

比如:小時候家裡來很多人,家裡老人會感覺很煩,因為家裡窮,這些人要吃很多飯。

再比如:和朋友一起創業,期間很多問題與朋友產生分歧,不僅要解決問題,還要解決兩人的分歧,所以事情變得更加困難。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就是告訴我們,怎麼和他人合作,怎麼有一個開放的心態。

人不知而不慍 - 修為的結果

《論語》學而時習之:聽了那麼多書,為啥還是過不好這一生

學而時習之”強調自修,刻意練習+終身成長;“有朋自遠方來”強調共修,善於藉助他人的力量;“人不知而不慍”就是修行的結果,達到平常心的境界。

人生最大的挑戰是如何處理各種痛苦,沒有誰的生活會是一帆風順,當我們面對困難,面對他人的不理解等種種挫折時,孔子用簡單幾句話告訴我們應對的方法,其實總結起來就是一個字:

這個“樂”,不是瘙癢之樂,孔子的這個“樂”,是不向外找,不用說服自己,不用和自己作戰,他就認為這事難道不快樂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