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气名满天下的"初唐四杰",人生大多不如意

初唐四杰"指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对初唐四杰民间公认的排位是"王杨卢骆",也就是王勃最牛,杨炯次之,卢照邻排老三,家喻户晓的骆宾王排在最末。今天咱们就按照这个排位的顺序,聊聊初唐的这四位大神,以及他们并不算顺利的人生。

才气名满天下的

王勃:天赋惊人的神童,却英年早逝

王勃字子安,代表作《滕王阁序》、《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那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被人们传颂了几百年,诗词水平,可见一斑。

在王勃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了惊人的天赋。他六岁就能写文章,要是搁现在,就相当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写出了高考满分作文的水平。九岁的时候,王勃在家读史书,发现书上有很多错误,他不仅把错误挑出来了,还给整理成了一本书。所以王勃是标准的神童。

才气名满天下的

在那个科举录取率很低的唐代,王勃居然十六岁就高中了!这是唐代绝大多数读书人做梦都不敢想的事。

王勃的才气得到了沛王李贤的欣赏,李贤就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二儿子。

王勃很善于"拍马屁",当时朝廷只要出了什么决策,王勃就挥毫泼墨,写一篇夸赞的文章。后来王勃到了沛王李贤的手下,继续发扬他写文章的优势,来讨主子的欢心。

不过,也许是少年得志,让王勃有点"飘",他万万也没想到,自己有一天拍马屁会一不小心拍到马蹄子上,甚至连仕途都给搭进去。

才气名满天下的

作为李治和武则天的儿子,李贤不用工作,每天就是吃喝玩乐。他有一个爱好,就是喜欢斗鸡。一天他跟自己的弟弟英王李显相约着斗鸡。王勃为了博自家主子欢心,他写了一篇斗志昂扬的"檄文",这檄文倒不是针对李显的,他的讨伐对象是李显的那只斗鸡。

按说这篇文章王勃是闹着玩写的,只为博主子一笑尔,但不知怎么的,这篇檄文被唐高宗李治看见了。李治觉得,王勃这是在挑唆自己两个儿子的关系,于是吩咐把王勃赶出王府,而且永远不许王勃进王府。

二十来岁的王勃,从此失去了大好前程。皇帝吩咐封杀他,哪个人还敢用他?可怜的王勃最后只混了个末等参军,就是个芝麻绿豆的小官儿,跟失业没两样了。

才气名满天下的

在参军任上,曾经有个犯了事儿的朋友来投奔王勃,他先是很仗义,收留了朋友。不过,王勃从此患上了神经质,他只要一做梦,就梦到官差上门抓人,把自己也给抓走了,常常半夜被吓醒,最后实在没办法,王勃竟然把这人给杀了!

事情很快就败露了,王勃身陷牢狱。本来王勃难逃一死,但是没想到居然赶上了大赦,这才保住了一条小命,死刑改为有期徒刑。

所谓"子不教,父之过",王勃犯事儿也连累了父亲跟着一起受罚。于是王勃他爸就被牵连贬到了交趾,就是现在的越南。

出狱之后,王勃觉得人生凄苦,又感叹老父无辜受累,于是去交趾看望父亲。在古代,人出远门是很危险的,结果王勃在看望完父亲折返途中,失足落水,连惊带吓,一命呜呼,一代大才子,生命终结于三十岁前。

才气名满天下的

杨炯:本是东宫大学士 却被牵连不得志

如果把杨炯和王勃放一块比较,他是一百个不愿意的,因为在杨炯的心里,王勃什么都不是。他曾经说过:"吾耻居王后。"那意思就是"把我搁王勃后边儿是啥意思?这不是侮辱我么?"

杨炯被当时的人们称为"神童",那句很有名的"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便是出自杨炯之手。

杨炯官运一般,他曾经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干的都是芝麻绿豆的小官,也曾经时来运转,混到了太子东宫,但是好日子没过两年,又遇上了徐敬业起兵造反。

才气名满天下的


原来,杨炯的堂弟造反被杀连累了杨炯,结果好好的东宫大学士,被一撸到底,成了地方参军,就是王勃之前干的那个工作。

不过,杨炯有一点比较好,他不像王勃那么高调。当参军的时候,杨炯还不忘写文章称赞武则天。

他的最后一任职位,是地方县令,官职虽说不上大,但也是一县之长,杨炯最终也是终老于任上。

所以杨炯是四人中性格最好的,最得善终的一个。他不怎么怨天尤人,虽然有时候也会写写诗,抒发一下自己的郁郁不得志,但是大部分时候,还是既来之则安之。

才气名满天下的

卢照邻: 初唐的司马相如 奈何疾病缠身

大文豪杨炯虽然看不上王勃,但是却很佩服卢照邻,王杨卢骆,把他排在卢照邻前边,他甚至觉得当之有愧。那么,能让杨炯竖大拇指的卢照邻,又是怎样的人呢?

卢照邻比杨炯还要大个十来岁,也是家世显赫,颇具才气,他的代表诗句:"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

跟王勃的经历差不多,卢照邻也曾在王府工作过,不过他跟随的是唐高祖李渊的儿子——邓王李元裕。

才气名满天下的

李元裕是个文学爱好者,一见到大才子卢照邻,顿时有一种惺惺相惜之感,他把卢照邻留在身边,让他做一些文职类的工作。不夸张的说,李元裕所有的书,卢照邻都看过,而且烂熟于心。李元裕随便点一本书,卢照邻就能说出个大概,堪称"行走的图书馆"。再后来,只要亲戚朋友们上门,李元裕就会拉着卢照邻炫耀一番,还夸他是自己的司马相如。

按理说有李元裕这么大一个保护伞,卢照邻应该混得顺风顺水才对,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因为卢照邻入仕的时候,文学专业的人才并不吃香,当时唐高宗重用的,都是一群搞政治的,看不上老卢这种舞文弄墨的文人。

再后来,武则天开始把持朝政,卢照邻不知道怎么的,又得罪了武则天的侄子武三思。其实老卢什么也没干,但是他命犯小人,自己无心写的一首诗,非被人颠倒是非,说是在讽刺武三思,结果卢照邻被捕下狱。

才气名满天下的

在大牢里蹲了几年,卢照邻终于盼来了出狱的一天,结果出狱之后没多久,卢照邻就病倒了。为了治病,卢照邻放弃了仕途,四处寻访名医,过上了不问世事、养生修道的日子。

他不是没想过再次出山工作,奈何生不逢时。好不容易熬到唐高宗封禅泰山,终于开始重用有学之士了,但卢照邻已经没有体力爬到唐高宗面前了。

身体越来越差的卢照邻心如死灰,最后,他不堪忍受病痛折磨,投水自杀而死。

骆宾王:年少成名 公然讨伐武皇,最后不知所终

在"初唐四杰"里,骆宾王算是最悲催的了。因为在四个人里,骆宾王的年纪最大,排名却在最后。论年纪,骆宾王比那仨都大一辈儿不止,论资历,骆宾王写诗的时候,那仨还没生下来呢!结果一排名骆宾王反倒成了老末,这似乎有些不公平。

不过,奇怪的是,排在最末的骆宾王,却是现在最家喻户晓的一位。您可能背不出《滕王阁序》,但一定能背出《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这是骆宾王7岁时候所作,7岁就能写出流传后世的杰作,那是标准的神童了。

才气名满天下的

不过,骆宾王有才是有才,可是天生反骨,就喜欢跟社会大潮背道而驰。

他十几岁时进京赶考,从小被称为天才神童的他开始自信满满,结果放榜那天,居然名落孙山。

其实并不是骆宾王实力不行,也不是他发挥失常,是因为唐朝科举考试太黑暗,没关系没人脉的平头老百姓,想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官场,基本没戏。

前边三位不是儒学世家,就是名门望族,唯独骆宾王是出身寒门。

骆宾王极其愤怒,然后写了一篇文章控诉大唐高考制度。

才气名满天下的

不过,这才只是骆宾王叛逆行为的开始。武则天当政以后,骆宾王看这个女人不顺眼,于是他加入了造反大军,还大笔一挥,写了一篇《讨武檄文》。

王勃写了一篇"讨鸡檄文",结果就赔上了仕途,骆宾王的下场也只能更惨,惨到没人知道他的结局。有人说他被杀了,也有人说他逃进深山当和尚了,堂堂的初唐四杰之一,就这样默默无闻地消失在了历史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