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從小學一年級開始為何要改為先認字,再學拼音?

李敏營山縣教研室


部編新教材在我省發行之前,省教育廳曾組織我們一線教師和部編教材的編者進行過研討會,小徐老師作為語文教師代表曾參加過部編中小學語文教材的研討會。

會上,新語文教材的編者首先介紹了語文教材的新變化,又介紹的語文教材的編寫理念以及語文考試的新方向等,其中小學一年級的語文教材變化最大,主要表現在:

  1. 教材編寫順序,從先認讀拼音改變先識字。

  2. 加大語文教材的閱讀量,增加傳統文化的滲透。

  3. 加大識字量,減少書寫漢字難度等。

關於小學一年級開始為何要改為先認字 ,再學拼音,編者列舉了以下幾個原因:

一、先識字符合孩子的認知規律,降低了認知難度,有利於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

我們日常生活中,漢字隨時隨地出現在我們的視線中,對於一些常見字,小朋友在幼兒園就已經認識了,而生活中拼音卻很少見,認知起來又很抽象,學習起來主要靠大量練習,提高熟練程度來掌握,難免枯燥乏味,因此為了降低學習難度,培養學習興趣,因此將簡單的漢字學習提前。

二、先識字,以有形之字帶動抽象的拼音學習,更有利於孩子將拼音拼讀和漢字讀音相聯繫,起到很好的輔助作用。

拼音學習一直是一年級的一個學習難點,小徐老師小時候,拼音學習要用兩個月的時間來掌握,新教材的拼音教學時間安排在一個半月之內,加上幼兒園不允許超前教學,拼音學習的難度更大,先學漢字,以漢字的讀音帶動拼音學習,可以降低拼音學習的難度。

例如:”小“的讀音是三拼音節,"x-i-ao",”水“的讀是兩拼音節"sh-ui",其中"sh"是翹舌音,發音時舌頭要翹起,如果離開這兩個漢字,單獨講拼讀,如何拼,如何讀,孩子們會很難接受,有了漢字的輔助認讀,拼音拼讀難點就比較容易練習了。三、小學一年級第一單元的識字課是經過編者經心編排的,涉及身份認知——“我是中國人”“我是小學生”,涉及“天地人”——自然與人類的關係,涉及對人體部位和功能的初步認知;涉及傳統文化“金木水火土”初探世界萬物之間的聯繫,還有中國傳統文化的韻律之美等,既讓小學生學習了簡單的漢字,也給小學生打開了一扇神奇的知識之門,從而激發小學生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

四、識字知義以及表達能力是語文學習的根本,拼音作為輔助學習漢字的工具,後學拼音更有利於學生運用拼音將漢字的讀音穩定下來,推廣普通話。

綜上所述,部編小學一年級語文教材,先識字後學拼音是經過教材編者和相關小學教育專家認真思考後做出的決定,在教學實踐中也得到了一年級老師和學生的認可,確實是一次有益的改動,大家以為呢?歡迎大家發表真實的看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