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政變就被全部端掉,顧命八大臣為何在慈禧面前不堪一擊?

五分音


1861年發生的辛酉政變,結果是咸豐指定的顧命八大臣被一網打盡,慈禧、慈安得以垂簾聽政,恭親王奕訢加封議政王,領班軍機處。

宮廷間的權力之爭,從來沒有情面可講,肅順和奕訢都是排行第六,一個被稱“肅六”,一個被稱“恭六”,兩人見面,熱絡得如同親兄弟,轉過臉去,卻都在算計如何將對方置於死地,這一切,只不過都是權力的遊戲。

事情還要從咸豐在熱河駕崩講起。

咸豐臨死前,指定了八位大臣贊襄政務,輔佐年僅6歲的載淳,他們是:載垣、端華、景壽、肅順、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這就是顧命八大臣。

可以發現,與咸豐兒時形影不離,一起長大的恭親王奕訢不在其中,說明咸豐心中,對這個弟弟,還是存著芥蒂。

確實是這樣,咸豐的母親孝全皇后崩後,皇四子奕詝尚年幼,由奕訢生母靜皇貴妃撫養,兩人如同親兄弟一般。

但終究,兄弟情還是敵不過權力慾,兩人成年後為皇位爭奪,最後資質平平的奕詝勝出,才具都強於哥哥的奕訢內心自然不服,兄弟倆各懷心病,種下了猜疑不和的根由,積嫌到咸豐五年,出現明顯裂痕。奕訢原本是領班軍機大臣,被勒令退出軍機,回上書房讀書,從此咸豐處處防備奕訢,直到駕崩。

這是奕訢這搭子,再看慈禧。

當時慈禧還不是慈禧,只是個懿貴妃,由於生下了唯一的皇子載淳,咸豐臨終前交給她和皇后鈕鈷祿氏各一枚私章,一枚是“御賞”,一枚是“同道堂”,潛臺詞是要兩人合力,共扶大清江山。

然而懿貴妃權力慾極強,這在咸豐生前就已表露,所以奕訢被貶後受寵的肅順成為了她的對立面。

肅順談不上是奸臣,他是個鐵腕的行動派,頗有才幹。整頓吏治、禮賢下士,一番操作下來,內憂外患的官場面目一新,深受咸豐信任,更加大權獨攬。

權力一旦在手,再要放給別人,不管你是親王還是皇后,那是無論如何也不可能的。所以,懿貴妃要奪權,必須打倒肅順。

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這樣,懿貴妃和奕訢就有了聯手的基礎。

當時的情況是,咸豐在承德駕崩,奕訢則留守京城,處理外交事務,懿貴妃與奕訢並不能見面。

咸豐駕崩後,懿貴妃升為太后,對她來說,聯絡恭王,內外並舉,才有可能一下子打到肅順。

於是她想了個法子,派手下最得力的太監安德海使了一出苦肉計,帶著密信來到北京,充當信使,兩方面得以取得聯絡。

同時,慈禧想方設法說服了面慈心軟的慈安——沒有慈安支持,靠她一個人,是斷斷翻不了天的。

肅順那邊,則過於託大。所謂顧命八大臣,其實就是肅順一個人做主,其他人都惟其馬首是瞻。肅順也不相信西太后慈禧有什麼了不起的才幹,能夠治理大政。垂簾聽政的事,在清朝歷史上也從未發生,她野心再大,也不能壞了祖制,所以並不以慈禧為意。

當然,肅順在戰略上看不起慈禧,戰術上還是要重視的,內外都有眼線,窺伺甚嚴。咸豐駕崩後,奕訢來到承德,雖然與慈禧見了一面,也無法詳談,只能約略確認雙方合作的意願,至於具體細節,卻還無從談起。

這段時間,慈禧和肅順之間,明槍暗箭,外弛內張,交鋒了數個會合,肅順也逐漸改變了對慈禧的看法,覺得她不是個簡單人物,不過也還是認為她能量有限,只是想要些便宜而已。慈禧則又發展了一個眼線——醇親王奕譞,因為奕譞的福晉,正是她的親妹妹。

這當口,出現了一枚重要的棋子——勝保。

勝保當時是欽差大臣,奉旨督辦河南安徽剿匪事宜,他是個武官,在與英法聯軍八里橋一戰中曾經負傷,名聲大振。

勝保當時算是旗人裡的文武全才,常以年羹堯自居,同肅順等人多有矛盾,最重要的,是他手裡有兵,而且奕訢跟他關係不錯。

勝保以恭請皇太后聖安為名,帶兵來到熱河,投石問路,想要在可能出現的政治鬥爭中撈得好處。

奕訢本來與他有舊交,當然刻意籠絡,試探下來,勝保表態:“垂簾之議,亦未嘗不可行。”

兩下又達成初步協議。但這是大事,宜緩不宜急,肅順到底大權在握,逼得急了,可以削掉勝保的兵權。

勝保的出現,給慈禧和奕訢吃了一顆定心丸,因為不管他們哪個,手裡都沒有兵,勝保雖然兵力不多,至少也可以起到保護的作用,不至於手無寸鐵。

有了勝保的支持,兩宮太后和奕訢終於下了決心,認為顧命八大臣已絕不可再留。至於如何處置,什麼時候動手,則完全由奕訢安排。

奕訢於是提前回到北京,在京城進行部署。

當然,這些事都務必保密,他們之間的聯絡,通過慈禧的妹妹醇王福晉帶話給醇王,醇王則再去拜會恭王,兄弟之間的來往在正常範圍內,肅順被蒙在了鼓裡。

過了中秋,眾人就護著咸豐的梓宮,動身回京。這是緊要的時候,一路上護衛的禁軍,都掌握在肅順、載垣、端華手中。

這段時間,對慈禧和奕訢來說,是最危險的一個節點,因為事情已經發動,參與的人越來越多,保密做得再好,時間一長,也難免露出馬腳,如果被肅順聽到風聲,反戈一擊,慈禧和奕訢只能任其宰割,毫無還手之力。

直到過了密雲,勝保派來新練的京兵迎駕,隨後奕訢也來接駕,慈禧才長出了一口氣。

回到北京第二天,兩宮太后就召見重臣,名單早已擬定:文華殿大學士桂良、武英殿大學士賈禎、體仁閣大學士周祖培、軍機大臣戶部左侍郎文祥,人數不多,分量足夠,親貴重臣都在裡面,足以匹敵顧命八大臣。

這些人,都被肅順得罪過,雖然其中有人還不知道即將發生政變,但對垂簾之議,都持開放態度,不希望肅順大權獨攬。

有了這個基礎,事情就好辦了。第二天,兩宮太后帶著皇帝上演了一出悲情大戲,哭訴肅順等人對自己和先帝的不敬,表示孤兒寡母受人欺侮,要請各位大人做主。

於是,順理成章,恭王取出早已擬好的諭旨宣讀,痛斥肅順等人專權擅政,欺矇天下,決定“載垣、端華、肅順著即解任,景壽、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著退出軍機處。派恭親王會同六部九卿,將伊等應得之咎,分別輕重,按律秉公具奏。”

顧命八大臣,就此被一擼到底,架到宗人府,聽候發落。

他們最後的結果:

肅順被斬於菜市口。

載垣賜白絹自盡。

端華賜死、降爵為不入八分輔國公。

景壽、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等都被革職。

肅順集團的失敗,最大的原因就是輕視了慈禧的能量。后妃干政,垂簾聽政這些事在清朝歷史上從未出現過,或許是他們大意的原因。

肅順太過於小看兩宮太后的能力,和太后恭王聯手的行動效率。以他們的身份和地位,只需要將任何一方壓制住,不讓他們有聯手的可能,則萬事盡在掌握,可是肅順過於志得意滿,輕視了潛在的威脅,喪失了先手的機會,最終付出了人頭落地的代價。

政變過程中,慈禧和奕訢所用的策略,也是唯一正確的選擇。

他們所採取的突然襲擊的方法,是拿下肅順等人唯一的手段。因為即使在京城,肅順不管是在名義上還是實力上,還是都遠遠超過對手,慈禧等仰仗的,只是一個六歲的小皇帝,而肅順作為顧命大臣,完全可以宣佈旨意非法,對他們進行反殺,天下人也都看得出來,六歲的小孩能下什麼旨意呢,不過是太后的意思,太后有什麼權力下旨逮捕顧命大臣呢,法理上既然不通,實力上更加不敵。

諷刺的是,在政變中出力最多的幾個人——安德海、勝保、奕訢,最後都沒有什麼好結果。

安德海恃寵而驕,成了公敵,沒過幾年,私自出宮後,在山東境內被山東巡撫丁寶楨斬殺,大快人心。

勝保領兵在外,行為驕縱,1862年被逮捕解京,次年處死。

奕訢相對好一些,重入軍機領班議政後沒幾年,被慈禧猜忌,革除議政王頭銜,從此只敢夾著尾巴。光緒十年,又因中法戰爭失利被罷黜,又過了十年才被重新起用,這時候的奕訢,與當年意氣風發的鬼子六早已是恍若兩人。


小院之觀


這跟慈禧的關係不大,主要策劃者是恭親王,如果由兩宮出面,那麼恭親王的勝率會更大。

恭親王取勝的關鍵在於留守北京的那一批王宮大臣,他們很大一部分是咸豐皇帝北狩時留下來制約恭親王的,也就是說他們大部分是忠於咸豐的。

誰爭取到到他們的支持,就會取得優勢那一方。

那麼他們最終為何選擇站在恭親王這一方呢?

1、咸豐皇帝留下的顧命大臣沒有他們的份,比如文祥,周組培,桂良,勝保等,特別是僧格林沁,他可是道光皇帝的顧命大臣,戰功卓著,咸豐居然沒有讓他做顧命大臣。

2、恭親王簽訂合約之後,群臣上書讓咸豐回京,但是被肅順等人阻撓,肅順離間咸豐和恭親王的關係,讓他們無法見面,後來咸豐皇帝駕崩,北京的官員對肅順的所做所為不滿,他們轉而投靠了恭親王。

可以說在政變發生前,北京的留守政府高層想法已經形成高度的統一,唯一有風險的是兩宮在肅順手上。

顧命大臣犯的錯誤

1、端華被慈禧藉機奪取兵權,交給了妹夫醇郡王。

2、兩宮藉口舟車勞頓,想先回北京,然後在北京迎接咸豐的靈車,肅順覺得有道理,就讓兩宮先回北京。

就這樣,政變的前提都已經準備妥當了。肅順等人一入京就被恭親王抓了起來,最後肅順,端華,載垣被殺,另外五名顧命大臣被革職流放。


全景歷史地理


顧命大臣是中國最高統治者在臨終前委以重任,把繼承者扶上馬、送一程的大臣。被封為顧命大臣的往往德高望重、地位顯赫、權傾一時,非常榮耀。但顧命大臣又是個高危職業,他們的下場往往都非常悲劇。


公元934年,後蜀皇帝孟知祥將兒子孟昶託付給開國功臣李仁罕,沒多長時間,李仁罕就因為功高震主、“居心叵測”被殺;

公元948年,後漢高祖劉知遠臨終委任大臣史弘肇託孤重任。兩年後,後漢隱帝翅膀長硬了把史弘肇做掉,並誅滅九族。

公元1661年,順治皇帝病危,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榮任顧命大臣。數年後,先是蘇克薩哈在權力鬥爭中失手被殺,隨後鰲拜被安上犯上作亂的罪名被康熙幹掉。


接下來就是1861年咸豐皇帝要死的時候,肅順、端華等八人不幸成為顧命大臣,沒過三個月八大臣就被一網打盡,死的死,免職的免職,充軍的充軍。

咸豐任命的顧命大臣個個都是權力場的老手,怎麼會輕而易舉就被被慈禧和慈安兩個女人打敗了呢?

一、無心打有心。

顧命大臣肅順他們根本就沒有打算髮動政變,他們只是不想辜負主子對他們的重託,想讓權力平穩過渡。在肅順等人的心裡,他們和慈禧的矛盾只是人民內部矛盾,是維護祖制和違背祖制的矛盾,不是你死我活的矛盾。他們仗著顧命大臣的身份對慈禧他們也許有點蠻橫霸道,獨斷專行,但絕對沒有、也不敢有不臣之心。

正因如此,他們對慈禧和恭親王的陰謀缺乏警惕,覺得他們不至於發動政變把他們置於死地。同時他們也小瞧了對方,認為他們孤兒寡母也就是一哭二鬧的本事,不能把顧命大臣們怎麼樣。


八大臣的麻痺、輕敵,讓政變的突然性增大。政變要是有心打沒心,成功率就是百分之百。哪怕雙方的實力對比再懸殊,發動方也是穩操勝券。從古到今,政變都是先下手為強,後下手遭殃。笑到最後的,往往都是心狠手辣的。

二、佔據道德制高點。

在百姓看來,江山是帝王家的,肅順他們是大臣,慈禧和奕訢是江山的法定接班人,無論他們叔嫂怎麼折騰,那是天經地義、理所當然的。

他們一個是皇帝的母親,一個是皇帝的叔叔,而顧命大臣就是打工仔,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走狗命。所以慈禧他們是合法的、正統的、佔據道德制高點,民心和臣心在他們一邊,這也是他們政變成功的有利條件。在發動政變時沒有阻力,發動政變後局勢容易操控。


反過來,如果發動政變的是肅順一方、參與政變的人風險就大大提高了,要冒著誅滅九族、身敗名裂的謀逆風險,人馬不好召集不說,政變開始後局勢難以控制,容易成為眾矢之的,政變流產的風險就大大提高了。

三、顧命變成出頭鳥。

文章開頭說歷史上的顧命大臣下場都不好,那是因為顧命大臣一旦被皇帝任命之後,都會受寵若驚、不敢辜負皇帝重託,所以不免就有點刻板、認真,迷失自己,讓主人覺得不爽。主人生氣了後果很嚴重,顧命就顧不住自己的命了。

其次被任命為顧命大臣是非常榮耀的事,沒有資格享受這份榮耀的人都會心生妒忌,而妒忌心會產生強大的仇恨,變成可怕的力量。


一般來說,被封為顧命大臣的人都是極少數,沒有被封的則是大多數。在大多數人的嫉恨面前,顧命大臣就成了弱者。妒忌著強大的怒火足以把少數幾個顧命大臣焚燒為灰燼。槍打出頭鳥是幾千年的光榮傳統,因此顧命大臣很少有人能顧命的,大多數是死於非命。

具體到咸豐死後,肅順被任命為顧命大臣,沒有這份榮耀的比文祥,周組培,桂良,勝保、僧格林沁等,他們個個勞苦功高、聲名顯赫,心狠手辣,哪個都不是省油的燈,他們怎麼會把肅順他們放在眼裡,怎麼會咽的下這口氣。不要說他們一起發難,就是有一半人使壞,肅順八大臣都要吃不了兜著走。

綜上所述,慈禧發動政變佔據了天時地利人和,只要心狠手辣,想不成功都不行。


小約翰


我們都知道,自古皇權爭鬥,都是慘烈的政治重組。在晚清時期,慈禧太后成為了實際的掌權者,但那時候,朝廷上還有顧命八大臣輔佐朝政,勢力很大,但是最終他們都沒能鬥過慈禧和慈安政權。

顧命八大臣為什麼會輸,這些人位高權重,在朝廷中有很深的根基,論支持度自然是不用說,況且中國傳統後宮女人攝政更是大忌。那麼,八大臣在佔盡優勢的情況下,敗在了哪裡呢?其實有三點原因:

一,八大臣聯盟看似完美,實則缺陷。咸豐皇帝在彌留之際,曾對朝廷中的權利做了看似巧妙的制衡機制,令八大臣輔佐朝政,但將兩枚至關重要的印章分別交給兩朝太后掌管,只有兩枚印章同時加印的時候諭旨才能生效。但是也正是這個機制,使得兩朝太后擁有了一票否決權,八大臣的權利形同虛設,也就註定了以後的失敗。除此之外,咸豐還忽略了自己的親兄弟奕訢,這也為後來的奕訢轉投敵營埋下伏筆。

二,在爭權還是爭人上選擇錯誤。當時奕訢要軍權有軍權,要政治勢力有政治勢力,背後還有八旗的支持。在與慈禧和慈安爭鬥的時候,倘若能爭取到奕訢的支持,八大臣可以說穩贏,但是八大臣不願意分權,反而把奕訢推到了敵方陣營裡。奕訢將朝中關鍵人物迅速洗牌,架空了八大臣的勢力。八大臣的這等昏招實在讓人匪夷所思,精明瞭一輩子,輸在了對權力的貪婪上。

三,慈禧的陰謀權術極高。

史書上有名的垂簾聽政事件,八大臣憤憤不平,決議作罷。但通過這個事件,慈禧陣營看清了誰支持自己,將環境摸清了。當奕訢回京後,正好借了八大臣勢力不肯讓權的東風拉攏奕訢,八大臣位高權重,可是一時之間也難以推翻敵人。慈禧集團一步步瓦解了顧命八大臣,逐個擊破,隨著咸豐出殯時候肅順被抓,八大臣勢力再也無力與慈禧抗衡。後來又驅逐奕訢,心狠手辣,不得不令人為這場卸磨殺驢的戲碼讚歎!自此易權的過程走完,大清的權利牢牢握在了慈禧的手中。

慈禧雖然昏庸驕奢,給當時已經積貧積弱的社會又加了一根稻草,但是不得不承認,在奪權上韜光養晦,步步為營,慈禧的智謀真的是令人歎服啊!




沈勝衣2019


一、咸豐十一年(1861) 七月, 文宗奕詝去世, 臨終命載垣、端華、景壽、肅順、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八位大臣為贊襄政務王大臣,輔助年僅六歲的皇子載淳(即同治帝)繼位為帝

二、同年九月,皇太后慈安、慈禧勾結恭親王奕訢等人發動政變(史稱辛酉政變,祺祥政變或北京政變),殺死肅順,令載垣、端華自盡, 罷景壽等五大臣職,實行垂簾聽政,贊襄政務王大臣之名目遂廢


三、咸豐皇帝臨終前沒能正確平衡主要政治力量之間的關係,導致辛酉政變的發生,從而出現皇太后"垂簾聽政"的局面,影響中國歷史近50年。

我是史上雜談,一個歷史愛好者,以史會友,大家可以關注一下,共同探討。謝謝閱讀。


史上雜談


一時之勝在於力,千秋之勝在於理。慈禧戰勝顧命八臣純屬統治集團內部爭權奪利,與歷史發展規律無關。


情定今生88


顧命八大臣為何在慈禧面前不堪一擊?

回答:

這是清朝道鹹兩朝特殊的權力架構決定的。

關鍵事件:二次鴉片戰爭 英法聯軍攻陷北京 咸豐皇帝逃往熱河

關鍵人物:咸豐、慈安、慈禧、奕訢、肅順。

世人都以為咸豐昏庸。其實他只是平庸而已,沒有後人想得那麼不堪。

鴉片戰爭後,清王朝不思進取,沒有像樣的改革,所以第二次鴉片戰爭註定失敗。道光駕崩前特地找奕訢和後來的咸豐談話,奕訢痛陳時弊,流露出改革意圖。而後來的咸豐聽取老師杜受田的計策,假裝仁孝,只是痛哭,假裝心疼道光皇帝。

道光皇帝最終選擇了假裝仁孝的咸豐繼承大統,這個選擇可以體現出道光依舊拒絕深刻改革,試圖求穩的心態。

從清朝施行的八旗統治結構來看,改革等於放權,的確有難度,會遭到許多人的反對。而第一次鴉片戰爭後清朝只是割讓了香港,開放了一些口岸與租借了一些灘地,列強並沒有威脅北京,也就沒有威脅到清朝的統治根基,清朝改革的迫切性並不強烈。

但是道光在選擇繼承人上也留了一手——冊封奕訢為“親王”,世襲罔替。從這一點講,道光也是給奕訢留了情面的。另外,因為奕訢的地位是先皇所封,咸豐皇帝和後來的慈禧都不敢輕易廢除恭親王奕訢的權力。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也是道光布的局,意在讓有能力的奕訢在朝中持續發光發熱。從這一點講,道光考慮深遠。

奕訢由此成為晚清一支獨立的政治力量。不可能輕易動搖。

咸豐皇帝不是昏庸,而是有病。咸豐的母后為了讓他早於奕訢出生,懷他的時候喝了催產藥,導致咸豐早產,因為早出生年齡大也是一種奪位的優勢。咸豐皇帝自小身體瘦弱,雖然當上了皇帝,但是得了肺結核。肺結核在當時是不治之症,咸豐皇帝在北京的時候每天要喝生鹿血一碗,補充體力。等到第二次鴉片戰爭開始,北京遭到威脅,咸豐撤退到熱河,因為顛沛流離,病情加重而死。

由此可見,咸豐是悲哀的,從出生前他就是皇室爭權奪利的受害者。在當時的醫療條件下他只活了三十歲,許多事沒來的及做就歸天了。

咸豐在臨死前身在熱河,清朝處於首都失守的危局之中,南方正在大起義。最重要的是繼任者只是個孩子,必須有人輔佐。咸豐在這樣混亂的局面下做權力交接,要保大清不失,皇權永固,難度可想而知。他必須也不能不佈置。他做出了權力平衡的佈置。設立八大臣輔佐幼主,同時授予慈安“御賞”、授予慈禧“同道堂”印章。咸豐規定任何重要政策都要走這樣的流程——八大臣看過,慈禧慈安看過,蓋上兩印章,政策才能有效。

八大臣之首的肅順曾建議咸豐賜慈禧殉葬,“仿勾弋故事”。這一招努爾哈赤也幹過,殺母以防後宮干政,狠辣至極。如果咸豐採納,那晚清政局將被改寫。可是咸豐終究不忍殺死慈禧。

不殺是不殺,不能不防。咸豐給了仁厚的東宮慈安一個密詔,這個密詔是慈安獨佔特權,有了這個密詔,慈安隨時可以處置慈禧。這個權力八大臣沒有。

可以看出,咸豐模仿其父道光,駕崩前佈置權力平衡,煞費苦心,且賦予仁厚之人生殺大權。從這一點看,咸豐算不上有為,但很有些手段。

可惜慈禧用行動感化了慈安,慈安把這個密詔燒了,自動棄權。慈禧從此不可制約。

肅順是個明白人,他主張重用漢臣,當初左宗棠因為一個案子遭到牽連,要被法辦,是肅順保護了左宗棠。沒有肅順,就沒有左宗棠收復新疆。可是在慈禧、奕訢面前,肅順輕敵了。本來咸豐臨終時是不見他這個弟弟的,就是害怕奕訢來了打亂自己的部署。結果咸豐歸天后奕訢才獲准前來。當時北京丟了,圓明園毀了,清朝的統治基礎動搖了,危機外交成為清朝的重中之重。清朝國策出現了一個重要轉折——列強的態度成為影響清朝決策的因素之一,中國社會正式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奕訢在北京和英法談判,談的不錯,可以說是“挾洋自重”。因此獲取了留京官員的支持,為日後政變打下基礎。

肅順本來應該阻止奕訢和慈禧見面的,可是他輕敵了,放這一叔嫂見面,這一叔嫂商定政變。肅順自毀長城。

慈禧是一定要除掉肅順的,不是因為慈禧壞,而是因為肅順想假手咸豐殺掉她,要她死。此外八大臣還否決了董元醇關於兩宮垂憐聽政的建議,等於將兩宮排斥出權力中心,這一舉措也得罪了慈安。導致慈安站在慈禧一邊。

如果八大臣能夠爭取慈安的支持,分化兩宮,局面或許會不同。慈安仁厚,沒有野心也沒有政治手腕,更重要的是沒有子嗣。慈安的潛力遠不如慈禧,地位又高於慈禧,是個非常好的聯盟對象,可惜八大臣錯過了。

辛酉政變,慈禧奕訢打了個時間差,以皇帝年幼為名,要求提前回京。八大臣跟著咸豐的靈柩在後面走。這樣等於給了慈禧奕訢回京佈置的時間,終於被一網打盡。

總體而言,封建王朝,母憑子貴,同治皇帝就是慈禧最大的本錢。能制約慈禧的只有咸豐佈下的制約結構。可是咸豐的苦心佈局被慈禧一步步粉碎了。肅順輕敵大意是導致他失敗的原因,但是長期來看,一旦慈禧奕訢合作,八大臣無論如何也鬥不過。

因為兩人的手裡掌握著同治皇帝。

從短期趨勢看,肅順用實際行動提拔維護漢臣,漢臣也相信肅順。八大臣執政後也會逐步改革。通州防禦戰僧格林沁的蒙古馬隊全軍覆沒了,清朝的蒙古騎兵已經不足以取得勝利。英法聯軍攻下北京。南方農民起義頻發也不太平,清朝的統治基礎正在動搖。清朝急需重新建立對內軍事優勢,所以清朝改革勢在必行,這不是誰當權的問題。不用漢臣,不搞洋務,清朝很快會瓦解。

從長期趨勢來看,辛酉政變的成功意味著咸豐權力交接的失敗,也意味著皇權減弱。他一定想不到自己的靈柩還沒回到北京,自己苦心佈下的制衡就不復存在了。慈禧上臺加劇了清朝頂層的內鬥,導致光緒改革的失敗。

個人創作不足之處歡迎指正。

圖一為咸豐繪畫

圖二為慈禧年輕復原圖

圖三為奕訢照片





有時聊人文歷史


統治階級內部的爭權奪利,向來都是殘酷血腥的,父子、兄弟相殘,毫不眨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