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政变就被全部端掉,顾命八大臣为何在慈禧面前不堪一击?

五分音


1861年发生的辛酉政变,结果是咸丰指定的顾命八大臣被一网打尽,慈禧、慈安得以垂帘听政,恭亲王奕訢加封议政王,领班军机处。

宫廷间的权力之争,从来没有情面可讲,肃顺和奕訢都是排行第六,一个被称“肃六”,一个被称“恭六”,两人见面,热络得如同亲兄弟,转过脸去,却都在算计如何将对方置于死地,这一切,只不过都是权力的游戏。

事情还要从咸丰在热河驾崩讲起。

咸丰临死前,指定了八位大臣赞襄政务,辅佐年仅6岁的载淳,他们是:载垣、端华、景寿、肃顺、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这就是顾命八大臣。

可以发现,与咸丰儿时形影不离,一起长大的恭亲王奕訢不在其中,说明咸丰心中,对这个弟弟,还是存着芥蒂。

确实是这样,咸丰的母亲孝全皇后崩后,皇四子奕詝尚年幼,由奕訢生母静皇贵妃抚养,两人如同亲兄弟一般。

但终究,兄弟情还是敌不过权力欲,两人成年后为皇位争夺,最后资质平平的奕詝胜出,才具都强于哥哥的奕訢内心自然不服,兄弟俩各怀心病,种下了猜疑不和的根由,积嫌到咸丰五年,出现明显裂痕。奕訢原本是领班军机大臣,被勒令退出军机,回上书房读书,从此咸丰处处防备奕訢,直到驾崩。

这是奕訢这搭子,再看慈禧。

当时慈禧还不是慈禧,只是个懿贵妃,由于生下了唯一的皇子载淳,咸丰临终前交给她和皇后钮钴禄氏各一枚私章,一枚是“御赏”,一枚是“同道堂”,潜台词是要两人合力,共扶大清江山。

然而懿贵妃权力欲极强,这在咸丰生前就已表露,所以奕訢被贬后受宠的肃顺成为了她的对立面。

肃顺谈不上是奸臣,他是个铁腕的行动派,颇有才干。整顿吏治、礼贤下士,一番操作下来,内忧外患的官场面目一新,深受咸丰信任,更加大权独揽。

权力一旦在手,再要放给别人,不管你是亲王还是皇后,那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的。所以,懿贵妃要夺权,必须打倒肃顺。

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这样,懿贵妃和奕訢就有了联手的基础。

当时的情况是,咸丰在承德驾崩,奕訢则留守京城,处理外交事务,懿贵妃与奕訢并不能见面。

咸丰驾崩后,懿贵妃升为太后,对她来说,联络恭王,内外并举,才有可能一下子打到肃顺。

于是她想了个法子,派手下最得力的太监安德海使了一出苦肉计,带着密信来到北京,充当信使,两方面得以取得联络。

同时,慈禧想方设法说服了面慈心软的慈安——没有慈安支持,靠她一个人,是断断翻不了天的。

肃顺那边,则过于托大。所谓顾命八大臣,其实就是肃顺一个人做主,其他人都惟其马首是瞻。肃顺也不相信西太后慈禧有什么了不起的才干,能够治理大政。垂帘听政的事,在清朝历史上也从未发生,她野心再大,也不能坏了祖制,所以并不以慈禧为意。

当然,肃顺在战略上看不起慈禧,战术上还是要重视的,内外都有眼线,窥伺甚严。咸丰驾崩后,奕訢来到承德,虽然与慈禧见了一面,也无法详谈,只能约略确认双方合作的意愿,至于具体细节,却还无从谈起。

这段时间,慈禧和肃顺之间,明枪暗箭,外弛内张,交锋了数个会合,肃顺也逐渐改变了对慈禧的看法,觉得她不是个简单人物,不过也还是认为她能量有限,只是想要些便宜而已。慈禧则又发展了一个眼线——醇亲王奕譞,因为奕譞的福晋,正是她的亲妹妹。

这当口,出现了一枚重要的棋子——胜保。

胜保当时是钦差大臣,奉旨督办河南安徽剿匪事宜,他是个武官,在与英法联军八里桥一战中曾经负伤,名声大振。

胜保当时算是旗人里的文武全才,常以年羹尧自居,同肃顺等人多有矛盾,最重要的,是他手里有兵,而且奕訢跟他关系不错。

胜保以恭请皇太后圣安为名,带兵来到热河,投石问路,想要在可能出现的政治斗争中捞得好处。

奕訢本来与他有旧交,当然刻意笼络,试探下来,胜保表态:“垂帘之议,亦未尝不可行。”

两下又达成初步协议。但这是大事,宜缓不宜急,肃顺到底大权在握,逼得急了,可以削掉胜保的兵权。

胜保的出现,给慈禧和奕訢吃了一颗定心丸,因为不管他们哪个,手里都没有兵,胜保虽然兵力不多,至少也可以起到保护的作用,不至于手无寸铁。

有了胜保的支持,两宫太后和奕訢终于下了决心,认为顾命八大臣已绝不可再留。至于如何处置,什么时候动手,则完全由奕訢安排。

奕訢于是提前回到北京,在京城进行部署。

当然,这些事都务必保密,他们之间的联络,通过慈禧的妹妹醇王福晋带话给醇王,醇王则再去拜会恭王,兄弟之间的来往在正常范围内,肃顺被蒙在了鼓里。

过了中秋,众人就护着咸丰的梓宫,动身回京。这是紧要的时候,一路上护卫的禁军,都掌握在肃顺、载垣、端华手中。

这段时间,对慈禧和奕訢来说,是最危险的一个节点,因为事情已经发动,参与的人越来越多,保密做得再好,时间一长,也难免露出马脚,如果被肃顺听到风声,反戈一击,慈禧和奕訢只能任其宰割,毫无还手之力。

直到过了密云,胜保派来新练的京兵迎驾,随后奕訢也来接驾,慈禧才长出了一口气。

回到北京第二天,两宫太后就召见重臣,名单早已拟定:文华殿大学士桂良、武英殿大学士贾祯、体仁阁大学士周祖培、军机大臣户部左侍郎文祥,人数不多,分量足够,亲贵重臣都在里面,足以匹敌顾命八大臣。

这些人,都被肃顺得罪过,虽然其中有人还不知道即将发生政变,但对垂帘之议,都持开放态度,不希望肃顺大权独揽。

有了这个基础,事情就好办了。第二天,两宫太后带着皇帝上演了一出悲情大戏,哭诉肃顺等人对自己和先帝的不敬,表示孤儿寡母受人欺侮,要请各位大人做主。

于是,顺理成章,恭王取出早已拟好的谕旨宣读,痛斥肃顺等人专权擅政,欺蒙天下,决定“载垣、端华、肃顺着即解任,景寿、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着退出军机处。派恭亲王会同六部九卿,将伊等应得之咎,分别轻重,按律秉公具奏。”

顾命八大臣,就此被一撸到底,架到宗人府,听候发落。

他们最后的结果:

肃顺被斩于菜市口。

载垣赐白绢自尽。

端华赐死、降爵为不入八分辅国公。

景寿、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等都被革职。

肃顺集团的失败,最大的原因就是轻视了慈禧的能量。后妃干政,垂帘听政这些事在清朝历史上从未出现过,或许是他们大意的原因。

肃顺太过于小看两宫太后的能力,和太后恭王联手的行动效率。以他们的身份和地位,只需要将任何一方压制住,不让他们有联手的可能,则万事尽在掌握,可是肃顺过于志得意满,轻视了潜在的威胁,丧失了先手的机会,最终付出了人头落地的代价。

政变过程中,慈禧和奕訢所用的策略,也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他们所采取的突然袭击的方法,是拿下肃顺等人唯一的手段。因为即使在京城,肃顺不管是在名义上还是实力上,还是都远远超过对手,慈禧等仰仗的,只是一个六岁的小皇帝,而肃顺作为顾命大臣,完全可以宣布旨意非法,对他们进行反杀,天下人也都看得出来,六岁的小孩能下什么旨意呢,不过是太后的意思,太后有什么权力下旨逮捕顾命大臣呢,法理上既然不通,实力上更加不敌。

讽刺的是,在政变中出力最多的几个人——安德海、胜保、奕訢,最后都没有什么好结果。

安德海恃宠而骄,成了公敌,没过几年,私自出宫后,在山东境内被山东巡抚丁宝桢斩杀,大快人心。

胜保领兵在外,行为骄纵,1862年被逮捕解京,次年处死。

奕訢相对好一些,重入军机领班议政后没几年,被慈禧猜忌,革除议政王头衔,从此只敢夹着尾巴。光绪十年,又因中法战争失利被罢黜,又过了十年才被重新起用,这时候的奕訢,与当年意气风发的鬼子六早已是恍若两人。


小院之观


这跟慈禧的关系不大,主要策划者是恭亲王,如果由两宫出面,那么恭亲王的胜率会更大。

恭亲王取胜的关键在于留守北京的那一批王宫大臣,他们很大一部分是咸丰皇帝北狩时留下来制约恭亲王的,也就是说他们大部分是忠于咸丰的。

谁争取到到他们的支持,就会取得优势那一方。

那么他们最终为何选择站在恭亲王这一方呢?

1、咸丰皇帝留下的顾命大臣没有他们的份,比如文祥,周组培,桂良,胜保等,特别是僧格林沁,他可是道光皇帝的顾命大臣,战功卓著,咸丰居然没有让他做顾命大臣。

2、恭亲王签订合约之后,群臣上书让咸丰回京,但是被肃顺等人阻挠,肃顺离间咸丰和恭亲王的关系,让他们无法见面,后来咸丰皇帝驾崩,北京的官员对肃顺的所做所为不满,他们转而投靠了恭亲王。

可以说在政变发生前,北京的留守政府高层想法已经形成高度的统一,唯一有风险的是两宫在肃顺手上。

顾命大臣犯的错误

1、端华被慈禧借机夺取兵权,交给了妹夫醇郡王。

2、两宫借口舟车劳顿,想先回北京,然后在北京迎接咸丰的灵车,肃顺觉得有道理,就让两宫先回北京。

就这样,政变的前提都已经准备妥当了。肃顺等人一入京就被恭亲王抓了起来,最后肃顺,端华,载垣被杀,另外五名顾命大臣被革职流放。


全景历史地理


顾命大臣是中国最高统治者在临终前委以重任,把继承者扶上马、送一程的大臣。被封为顾命大臣的往往德高望重、地位显赫、权倾一时,非常荣耀。但顾命大臣又是个高危职业,他们的下场往往都非常悲剧。


公元934年,后蜀皇帝孟知祥将儿子孟昶托付给开国功臣李仁罕,没多长时间,李仁罕就因为功高震主、“居心叵测”被杀;

公元948年,后汉高祖刘知远临终委任大臣史弘肇托孤重任。两年后,后汉隐帝翅膀长硬了把史弘肇做掉,并诛灭九族。

公元1661年,顺治皇帝病危,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荣任顾命大臣。数年后,先是苏克萨哈在权力斗争中失手被杀,随后鳌拜被安上犯上作乱的罪名被康熙干掉。


接下来就是1861年咸丰皇帝要死的时候,肃顺、端华等八人不幸成为顾命大臣,没过三个月八大臣就被一网打尽,死的死,免职的免职,充军的充军。

咸丰任命的顾命大臣个个都是权力场的老手,怎么会轻而易举就被被慈禧和慈安两个女人打败了呢?

一、无心打有心。

顾命大臣肃顺他们根本就没有打算发动政变,他们只是不想辜负主子对他们的重托,想让权力平稳过渡。在肃顺等人的心里,他们和慈禧的矛盾只是人民内部矛盾,是维护祖制和违背祖制的矛盾,不是你死我活的矛盾。他们仗着顾命大臣的身份对慈禧他们也许有点蛮横霸道,独断专行,但绝对没有、也不敢有不臣之心。

正因如此,他们对慈禧和恭亲王的阴谋缺乏警惕,觉得他们不至于发动政变把他们置于死地。同时他们也小瞧了对方,认为他们孤儿寡母也就是一哭二闹的本事,不能把顾命大臣们怎么样。


八大臣的麻痹、轻敌,让政变的突然性增大。政变要是有心打没心,成功率就是百分之百。哪怕双方的实力对比再悬殊,发动方也是稳操胜券。从古到今,政变都是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笑到最后的,往往都是心狠手辣的。

二、占据道德制高点。

在百姓看来,江山是帝王家的,肃顺他们是大臣,慈禧和奕䜣是江山的法定接班人,无论他们叔嫂怎么折腾,那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

他们一个是皇帝的母亲,一个是皇帝的叔叔,而顾命大臣就是打工仔,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走狗命。所以慈禧他们是合法的、正统的、占据道德制高点,民心和臣心在他们一边,这也是他们政变成功的有利条件。在发动政变时没有阻力,发动政变后局势容易操控。


反过来,如果发动政变的是肃顺一方、参与政变的人风险就大大提高了,要冒着诛灭九族、身败名裂的谋逆风险,人马不好召集不说,政变开始后局势难以控制,容易成为众矢之的,政变流产的风险就大大提高了。

三、顾命变成出头鸟。

文章开头说历史上的顾命大臣下场都不好,那是因为顾命大臣一旦被皇帝任命之后,都会受宠若惊、不敢辜负皇帝重托,所以不免就有点刻板、认真,迷失自己,让主人觉得不爽。主人生气了后果很严重,顾命就顾不住自己的命了。

其次被任命为顾命大臣是非常荣耀的事,没有资格享受这份荣耀的人都会心生妒忌,而妒忌心会产生强大的仇恨,变成可怕的力量。


一般来说,被封为顾命大臣的人都是极少数,没有被封的则是大多数。在大多数人的嫉恨面前,顾命大臣就成了弱者。妒忌着强大的怒火足以把少数几个顾命大臣焚烧为灰烬。枪打出头鸟是几千年的光荣传统,因此顾命大臣很少有人能顾命的,大多数是死于非命。

具体到咸丰死后,肃顺被任命为顾命大臣,没有这份荣耀的比文祥,周组培,桂良,胜保、僧格林沁等,他们个个劳苦功高、声名显赫,心狠手辣,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他们怎么会把肃顺他们放在眼里,怎么会咽的下这口气。不要说他们一起发难,就是有一半人使坏,肃顺八大臣都要吃不了兜着走。

综上所述,慈禧发动政变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只要心狠手辣,想不成功都不行。


小约翰


我们都知道,自古皇权争斗,都是惨烈的政治重组。在晚清时期,慈禧太后成为了实际的掌权者,但那时候,朝廷上还有顾命八大臣辅佐朝政,势力很大,但是最终他们都没能斗过慈禧和慈安政权。

顾命八大臣为什么会输,这些人位高权重,在朝廷中有很深的根基,论支持度自然是不用说,况且中国传统后宫女人摄政更是大忌。那么,八大臣在占尽优势的情况下,败在了哪里呢?其实有三点原因:

一,八大臣联盟看似完美,实则缺陷。咸丰皇帝在弥留之际,曾对朝廷中的权利做了看似巧妙的制衡机制,令八大臣辅佐朝政,但将两枚至关重要的印章分别交给两朝太后掌管,只有两枚印章同时加印的时候谕旨才能生效。但是也正是这个机制,使得两朝太后拥有了一票否决权,八大臣的权利形同虚设,也就注定了以后的失败。除此之外,咸丰还忽略了自己的亲兄弟奕䜣,这也为后来的奕䜣转投敌营埋下伏笔。

二,在争权还是争人上选择错误。当时奕䜣要军权有军权,要政治势力有政治势力,背后还有八旗的支持。在与慈禧和慈安争斗的时候,倘若能争取到奕䜣的支持,八大臣可以说稳赢,但是八大臣不愿意分权,反而把奕䜣推到了敌方阵营里。奕䜣将朝中关键人物迅速洗牌,架空了八大臣的势力。八大臣的这等昏招实在让人匪夷所思,精明了一辈子,输在了对权力的贪婪上。

三,慈禧的阴谋权术极高。

史书上有名的垂帘听政事件,八大臣愤愤不平,决议作罢。但通过这个事件,慈禧阵营看清了谁支持自己,将环境摸清了。当奕䜣回京后,正好借了八大臣势力不肯让权的东风拉拢奕䜣,八大臣位高权重,可是一时之间也难以推翻敌人。慈禧集团一步步瓦解了顾命八大臣,逐个击破,随着咸丰出殡时候肃顺被抓,八大臣势力再也无力与慈禧抗衡。后来又驱逐奕䜣,心狠手辣,不得不令人为这场卸磨杀驴的戏码赞叹!自此易权的过程走完,大清的权利牢牢握在了慈禧的手中。

慈禧虽然昏庸骄奢,给当时已经积贫积弱的社会又加了一根稻草,但是不得不承认,在夺权上韬光养晦,步步为营,慈禧的智谋真的是令人叹服啊!




沈胜衣2019


一、咸丰十一年(1861) 七月, 文宗奕詝去世, 临终命载垣、端华、景寿、肃顺、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八位大臣为赞襄政务王大臣,辅助年仅六岁的皇子载淳(即同治帝)继位为帝

二、同年九月,皇太后慈安、慈禧勾结恭亲王奕訢等人发动政变(史称辛酉政变,祺祥政变或北京政变),杀死肃顺,令载垣、端华自尽, 罢景寿等五大臣职,实行垂帘听政,赞襄政务王大臣之名目遂废


三、咸丰皇帝临终前没能正确平衡主要政治力量之间的关系,导致辛酉政变的发生,从而出现皇太后"垂帘听政"的局面,影响中国历史近50年。

我是史上杂谈,一个历史爱好者,以史会友,大家可以关注一下,共同探讨。谢谢阅读。


史上杂谈


一时之胜在于力,千秋之胜在于理。慈禧战胜顾命八臣纯属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与历史发展规律无关。


情定今生88


顾命八大臣为何在慈禧面前不堪一击?

回答:

这是清朝道咸两朝特殊的权力架构决定的。

关键事件:二次鸦片战争 英法联军攻陷北京 咸丰皇帝逃往热河

关键人物:咸丰、慈安、慈禧、奕訢、肃顺。

世人都以为咸丰昏庸。其实他只是平庸而已,没有后人想得那么不堪。

鸦片战争后,清王朝不思进取,没有像样的改革,所以第二次鸦片战争注定失败。道光驾崩前特地找奕訢和后来的咸丰谈话,奕訢痛陈时弊,流露出改革意图。而后来的咸丰听取老师杜受田的计策,假装仁孝,只是痛哭,假装心疼道光皇帝。

道光皇帝最终选择了假装仁孝的咸丰继承大统,这个选择可以体现出道光依旧拒绝深刻改革,试图求稳的心态。

从清朝施行的八旗统治结构来看,改革等于放权,的确有难度,会遭到许多人的反对。而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只是割让了香港,开放了一些口岸与租借了一些滩地,列强并没有威胁北京,也就没有威胁到清朝的统治根基,清朝改革的迫切性并不强烈。

但是道光在选择继承人上也留了一手——册封奕訢为“亲王”,世袭罔替。从这一点讲,道光也是给奕訢留了情面的。另外,因为奕訢的地位是先皇所封,咸丰皇帝和后来的慈禧都不敢轻易废除恭亲王奕訢的权力。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也是道光布的局,意在让有能力的奕訢在朝中持续发光发热。从这一点讲,道光考虑深远。

奕訢由此成为晚清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不可能轻易动摇。

咸丰皇帝不是昏庸,而是有病。咸丰的母后为了让他早于奕訢出生,怀他的时候喝了催产药,导致咸丰早产,因为早出生年龄大也是一种夺位的优势。咸丰皇帝自小身体瘦弱,虽然当上了皇帝,但是得了肺结核。肺结核在当时是不治之症,咸丰皇帝在北京的时候每天要喝生鹿血一碗,补充体力。等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开始,北京遭到威胁,咸丰撤退到热河,因为颠沛流离,病情加重而死。

由此可见,咸丰是悲哀的,从出生前他就是皇室争权夺利的受害者。在当时的医疗条件下他只活了三十岁,许多事没来的及做就归天了。

咸丰在临死前身在热河,清朝处于首都失守的危局之中,南方正在大起义。最重要的是继任者只是个孩子,必须有人辅佐。咸丰在这样混乱的局面下做权力交接,要保大清不失,皇权永固,难度可想而知。他必须也不能不布置。他做出了权力平衡的布置。设立八大臣辅佐幼主,同时授予慈安“御赏”、授予慈禧“同道堂”印章。咸丰规定任何重要政策都要走这样的流程——八大臣看过,慈禧慈安看过,盖上两印章,政策才能有效。

八大臣之首的肃顺曾建议咸丰赐慈禧殉葬,“仿勾弋故事”。这一招努尔哈赤也干过,杀母以防后宫干政,狠辣至极。如果咸丰采纳,那晚清政局将被改写。可是咸丰终究不忍杀死慈禧。

不杀是不杀,不能不防。咸丰给了仁厚的东宫慈安一个密诏,这个密诏是慈安独占特权,有了这个密诏,慈安随时可以处置慈禧。这个权力八大臣没有。

可以看出,咸丰模仿其父道光,驾崩前布置权力平衡,煞费苦心,且赋予仁厚之人生杀大权。从这一点看,咸丰算不上有为,但很有些手段。

可惜慈禧用行动感化了慈安,慈安把这个密诏烧了,自动弃权。慈禧从此不可制约。

肃顺是个明白人,他主张重用汉臣,当初左宗棠因为一个案子遭到牵连,要被法办,是肃顺保护了左宗棠。没有肃顺,就没有左宗棠收复新疆。可是在慈禧、奕訢面前,肃顺轻敌了。本来咸丰临终时是不见他这个弟弟的,就是害怕奕訢来了打乱自己的部署。结果咸丰归天后奕訢才获准前来。当时北京丢了,圆明园毁了,清朝的统治基础动摇了,危机外交成为清朝的重中之重。清朝国策出现了一个重要转折——列强的态度成为影响清朝决策的因素之一,中国社会正式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奕訢在北京和英法谈判,谈的不错,可以说是“挟洋自重”。因此获取了留京官员的支持,为日后政变打下基础。

肃顺本来应该阻止奕訢和慈禧见面的,可是他轻敌了,放这一叔嫂见面,这一叔嫂商定政变。肃顺自毁长城。

慈禧是一定要除掉肃顺的,不是因为慈禧坏,而是因为肃顺想假手咸丰杀掉她,要她死。此外八大臣还否决了董元醇关于两宫垂怜听政的建议,等于将两宫排斥出权力中心,这一举措也得罪了慈安。导致慈安站在慈禧一边。

如果八大臣能够争取慈安的支持,分化两宫,局面或许会不同。慈安仁厚,没有野心也没有政治手腕,更重要的是没有子嗣。慈安的潜力远不如慈禧,地位又高于慈禧,是个非常好的联盟对象,可惜八大臣错过了。

辛酉政变,慈禧奕訢打了个时间差,以皇帝年幼为名,要求提前回京。八大臣跟着咸丰的灵柩在后面走。这样等于给了慈禧奕訢回京布置的时间,终于被一网打尽。

总体而言,封建王朝,母凭子贵,同治皇帝就是慈禧最大的本钱。能制约慈禧的只有咸丰布下的制约结构。可是咸丰的苦心布局被慈禧一步步粉碎了。肃顺轻敌大意是导致他失败的原因,但是长期来看,一旦慈禧奕訢合作,八大臣无论如何也斗不过。

因为两人的手里掌握着同治皇帝。

从短期趋势看,肃顺用实际行动提拔维护汉臣,汉臣也相信肃顺。八大臣执政后也会逐步改革。通州防御战僧格林沁的蒙古马队全军覆没了,清朝的蒙古骑兵已经不足以取得胜利。英法联军攻下北京。南方农民起义频发也不太平,清朝的统治基础正在动摇。清朝急需重新建立对内军事优势,所以清朝改革势在必行,这不是谁当权的问题。不用汉臣,不搞洋务,清朝很快会瓦解。

从长期趋势来看,辛酉政变的成功意味着咸丰权力交接的失败,也意味着皇权减弱。他一定想不到自己的灵柩还没回到北京,自己苦心布下的制衡就不复存在了。慈禧上台加剧了清朝顶层的内斗,导致光绪改革的失败。

个人创作不足之处欢迎指正。

图一为咸丰绘画

图二为慈禧年轻复原图

图三为奕訢照片





有时聊人文历史


统治阶级内部的争权夺利,向来都是残酷血腥的,父子、兄弟相残,毫不眨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