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劍》山崎大隊僅500人,日軍司令為何抽調3個旅團前來營救?

R


僅僅是山崎大隊的500,日軍司令部根本不會管,但是山崎大隊的戰略位置,決定了日軍司令部抽調大部隊支援

《亮劍》劇中,山崎大隊誤打誤撞,闖進了八路軍的大後方,襲擊了八路軍大後方的兵工廠和後方醫院,惹怒了八路軍總指揮部,與山崎大隊在李家坡一帶交戰,這場戰役的原型就是關家堖之戰。


山崎大隊總共500多人,當時奉命圍剿山崎大隊的是八路軍129師386旅,386旅有將近4個團的兵力,分別是771團,772團,新一團,以及獨立團,沒個團將近1500號人,四個團將近6000餘人,接近12:1的比例,也就是12個八路軍對付一個日軍,山崎大隊可以說是在及。


讓八路軍高層沒想到的是山崎大隊佔據李家坡有利地形,頑強抵抗,加上山崎大隊擁有絕對的火力優勢,負責主攻的772團,衝鋒了數次都被打退,讓八路軍更為著急的是,小小的山崎大隊,卻引來了日軍大規模的增援部隊,正向李家坡一帶支援,對八路軍進行合圍。


如果時間再拖,對八路軍相當的不利,不僅沒能消滅山崎大隊,還會被反包圍,導致部隊陷入被動。

為此八路軍高層決定快速解決戰鬥,用上了李雲龍,而李雲龍也不負眾望,利用怪招,全殲了山崎大隊。

為何小小的山崎大隊,日軍這麼重視?

可能很多人會以為,日軍武士道精神,不放棄一兵一卒,其實並不是,原因在於山崎大隊的戰略位置,八路軍一直待在大後方,對日軍的後方進行襲擾,時不時打掉一個炮樓,炸掉一座橋,搶劫運輸車隊,炸掉鐵軌之類的,襲擾結束就走,根本不糾纏,日軍不勝其擾,拼個刺刀都沒人。

日軍想消滅八路軍,且根本找到八路軍的藏身之地,大規模的掃蕩行動,對人力物力都是一種消耗,而且收效甚微。

如今山崎大隊,引出了八路軍的主力部隊,這對日軍來說,是一件非常高興的事情,因為能直接消滅八路軍的主力部隊。為此不惜一切代價,抽調大量的不對進行合圍。


所以也就有了山崎大隊雖只有500人,但是卻引來了日軍大規模的增援部隊。


湯裡放藥


抗戰連續劇《亮劍》中,百團大戰結束以後不久,山崎治平中佐率領日軍第29旅團第12聯隊500餘人的一個步兵大隊,在行軍過程中,因為走偏了方向,誤打誤撞闖進了我晉西北根據地腹地,襲擊了八路軍野戰醫院和兵工廠等重要軍事目標。

劇中的山崎中佐,顯示了超人的勇氣和卓越的指揮才能,主動將所部500餘人作為誘餌,在李家坡憑險固守,吸引八路軍主力將其合圍,同時呼叫外圍日軍援兵火速趕來,然後進行反包圍,企圖將八路軍主力圍而殲之,所制定的就是大膽的“中心開花”戰術。


當然,這也是一招險棋,倘若八路軍分兵擋住了前來增援的日軍,集中主力攻擊山崎大隊,山崎所部擋不住八路軍的凌厲攻勢,則非常有可能被一口吃掉,則“中心開花”戰術就得徹底流產。

華北日軍主力,也非常重視這難得的機會,企圖吃掉我八路軍第129師主力,因此從不同方向抽調了3個旅團的兵力,瘋狂地向我根據地撲來,但卻遭到我八路軍的頑強抵抗。

至山崎所部500餘人被全殲,日軍增援部隊依然沒有突破我軍的防線,而山崎大隊卻被全殲,已失去了圍殲八路軍主力的有利時機,再加八路軍主動後撤脫離戰場,日軍也就偃旗息鼓了。

第386旅和和決死一縱隊等部不下2萬人馬,參與了對山崎所部的圍殲,但山崎大隊憑藉有力地勢,用輕重機槍、擲彈筒和迫擊炮打退了程瞎子第772團發起的8次猛烈進攻。

李家坡的攻堅戰,打得如火如荼之際,外圍的日軍援軍正在火速向李家坡方向靠攏,日軍第1軍司令官筱冢義男派遣了第4、第9、第16旅團火速馳援,且還出動了飛機進行支援,負責外圍打援的八路軍,壓力非常大,如果不能儘快結束李家坡之戰,那麼所有參戰的八路軍所部,極有可能被外圍日軍反包圍並聚而殲之。

關鍵時刻,第386旅旅長決定臨陣換將,讓李雲龍率獨立團上,打仗從來不按套路的李雲龍,採取了土工作業的方式,迫近了山崎大隊,集中全團3600顆手榴彈攻擊,捷克ZB-26輕機槍手衝鋒開道,全團官兵上刺刀壓上,經殘酷的白刃戰,全殲了日軍山崎大隊,山崎中佐本人也被機槍打成了馬蜂窩。

綜上,抗戰連續劇《亮劍》中,山崎治平中佐採取了“中心開花”戰術,日軍三個旅團前來增援,既有解山崎大隊之圍的打算,最主要的還是企圖圍殲八路軍主力。

但由於李雲龍獨立團全殲了山崎所部,導致日軍“中心開花”戰術徹底流產,八路軍主力迅速主動撤離戰場,日軍的戰術目的並未達成。


國平軍史


《亮劍》是我們非常熟悉的一部抗戰題材的電視劇,他著重刻畫了李雲龍這樣一位英勇善戰而又看起來荒誕不經的歷史人物。

這部電視劇在李雲龍個人形象塑造上下了很大的功夫,但是這並不影響反映真實歷史事件和客觀記錄歷史真相的初衷。在整部影視劇中有很多場景和橋段都是對當時歷史事件的真實還原。

如題所說,在李家坡戰鬥這一段中,日軍司令部出動大批部隊救援山崎大隊,難道真的僅僅是為了救援那區區幾百人的日軍?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我們來分析一下當時敵我作戰態勢就會明白,事情並沒有這麼簡單!李家坡戰鬥爆發之前,我國的抗日戰爭已經進入到了戰略相持階段,日軍在經過初期的許多大規模會戰之後,兵力損失嚴重,後勤供應困難,已經深深的陷入到了我國全民抗戰的汪洋大海中,各方面顯現除了疲態。

特別是我八路軍在敵後開展的一些列戰鬥和活動,使得日軍很是頭疼,為了儘快擺脫困境,扭轉戰爭頹勢,日軍司令部急於尋找八路軍主力部隊並幻想著能夠與之決戰,憑藉著自己的兵力和武器裝備方面的巨大優勢一舉消除後患。同時還幻想著能夠找到八路軍總部機關和首腦人物,與給予破壞,這樣就能破壞八路軍的指揮系統並對我軍的士氣造成打擊。

所以,當山崎大隊誤打誤撞深入我根據地腹地,欣喜地發現八路軍總部並報告以後,日軍司令部覺得這是一個消滅我八路軍總部千載難逢的好機會,因此,迅速作出戰略部署,從各地抽調重兵向山崎大隊靠攏,看似救援山崎大隊,

實際上真正的目的是合圍八路軍總部並消滅之。這才是日軍司令部的真實戰略意圖!


文史墨客


日軍一個旅團一般在七八千人左右,如果為了救援一個僅僅500人的大隊,而抽調三個旅團前往,那就只能說明一個問題,前面這個五百人的大隊是一個誘餌,就是放出來讓魚兒來咬的,一旦發現魚兒上鉤,就會開始收杆,而這三個旅團就是收杆的動作。

這其實也是正規軍在對付運動戰和游擊戰的時候經常採用的方式,也就是放出一個小股部隊或者一個據點,作為誘餌,來引誘對手上鉤,等到對手上鉤之後,再增派大部隊進行救援,實際上是從多個方向分進合擊,加以包圍,最後聚而殲之。

而日軍在華北遇到的八路軍就是這種情況。八路軍是在敵後作戰,所以以游擊戰和運動戰為主,不會以大兵團決戰的姿態與日軍進行正面決戰。而從日軍的角度看,只要能夠捕捉到八路軍主力兵團,進行合圍,那就已經勝利了一半,因為日軍有武器裝備上的絕對優勢,只要包圍了,八路軍就很難突圍出去了。即便是拼死突出去了,也會傷亡慘重。

這種辦法不僅日軍用,國軍在解放戰爭前期其實也在用,只是很不成功而已。比如孟良崮之戰時,張靈甫就曾有過類似的想法,退上孟良崮,憑險固守,國軍從四面八方對華野進行包圍,迫使華野與自己以陣地戰的姿態進行戰略決戰,就可以發揚國軍的裝備優勢。

而要破解這種戰法,最簡單的辦法也是在敵人收杆之前,咬下魚餌就趕緊跑,只咬魚餌不咬魚鉤,對手也就無所施其伎了。所以孟良崮之戰中,華野的辦法就是一邊阻擊距離張靈甫最近的增援部隊黃百韜和李天霞的部隊,一邊以絕對優勢圍殲張靈甫,等到張靈甫全軍覆沒,馬上轉移,離開戰場,敵人也就撲空了。

《亮劍》中,山崎大隊出動進入根據地腹地,進行掃蕩,是在百團大戰之後,日軍為了報復而採取的措施,進入根據地之後橫衝直撞,襲擊了八路軍的野戰醫院和兵工廠,實際上就是要激怒八路軍,迫使八路軍圍攻山崎大隊,然後以山崎大隊固守,從其它方向增派援兵,包圍攻擊山崎大隊的八路軍。

八路軍的做法也是一樣,在日軍合圍之前,就以絕對優勢兵力包圍了僅有五百多人的山崎大隊,由七七二團猛攻幾輪,造成日軍重大傷亡之後,還是無法在短時間內消滅山崎大隊,於是三八六旅旅長馬上下令,用獨立團把七七二團換下去,一鼓作氣,全殲山崎大隊,然後順利轉移,讓日軍撲空。

此外,1948年初,杜聿明給國軍統帥部獻上的作戰方針就是,集結強大機動兵團,除了鄭州、濟南、徐州等據點外,其它據點幾乎全部放棄,吸引解放軍圍攻,待解放軍攻擊頓挫之後,然後以強大兵力增援,迫使解放軍進行戰略決戰,擊破解放軍一部或大部。濟南戰役其實就是這樣出現了戰機,只不過國軍自己玩砸了,濟南都被攻破了,增援部隊還沒來。這也是許世友圍攻濟南時,粟裕親率六個縱隊在外圍等著打援的原因。

在《亮劍》中,李雲龍突然率部攻擊平安縣城,日軍其實也是企圖採用這種辦法,與八路軍決戰,並且差一點就成功。只是日軍統帥機關沒有想到,李雲龍這次不是一般的土八路,而是有意大利炮的,所以山本大隊還沒等到日軍增援部隊到來,平安縣城就已經被李雲龍攻破了。


蕭武


這個戰鬥是真實的戰例,叫做“關家堖戰鬥”,(《亮劍》中的很多戰例基本上都有真實的原型,比如伏擊“華北日軍軍官團”的戰鬥,是386旅副旅長王近山指揮的“韓略村伏擊戰”,在大掃蕩中李雲龍突圍的村落戰鬥,是冀中軍區某團政治部主任帶的兩個連實施的“宋莊戰鬥”,還有李雲龍的華野二師在夜裡跟國軍混戰的戰鬥,是淮海戰役中的“潘塘戰鬥”)日軍岡崎大隊500餘人誤入根據地的腹地,意外的闖進了黃崖洞兵工廠,當時守衛兵工廠的警衛連長驚慌失措,放棄了防守,彭總聽聞此事勃然大怒,當即下令槍斃該連長,並迅速組織部隊合圍,發誓要全殲這股日軍,此役八路軍出動了386旅和決死縱隊共計二萬餘人,把岡崎大隊包圍在關家堖上,而岡崎也迅速組織部隊利用關家堖獨特的地形搶修了工事,並且把堖上的一排窯洞打通,同時佔領了相鄰的柳樹堖互為犄角,交叉防禦,形成了完善的防禦體系,值得一提的是岡崎是一個非常優秀的戰術家,他不僅防禦體系設置的非常完善,野戰工事也修建的極為實用,戰後劉伯承曾經專門組織部下的幹部重返戰場參觀學習日軍構築的野戰工事。

這場二萬對五百的實力懸殊的戰鬥持續了兩晝夜,戰鬥過程堪稱慘烈,關家堖背後是懸崖,八路軍只能從正面進攻,而進攻的道路崎嶇狹窄兵力無法展開,在日軍有效的防禦之下,八路軍根本無法靠近,打紅了眼的彭總已經失去了理智,不斷的指揮部隊以最愚蠢的“添油戰術”發動猛攻,部隊傷亡慘重卻無法取得進展,劉伯承曾經建議主動撤圍把日軍放下來再尋求戰機,但是彭總已經打紅了眼,根本就聽不進去如何意見,苦戰了兩晝夜之後,由於日軍的增援部隊已經逼近,八路軍不得以只好撤出戰場,此役八路軍付出了傷亡2200多人的代價,取得了殲敵280人(日軍公佈的傷亡數字陣亡只有61人)的“戰績”,殘餘之敵在外圍日軍的接應之下突圍而去,至此,著名的“百團大戰”也落下了帷幕,日軍轉而進行了瘋狂,殘酷的掃蕩,僅在關家堖附近就屠殺村民6000餘人,導致華北抗日根據地遭受了重大損失,抗日戰爭進入了最艱難的階段,“關家堖”戰鬥慘烈的後果,成為詬病“百團大戰”的主要原因,在華北局會議,延安整風和廬山會議上,彭總一直都為此事遭受批判。

最後再說一句,彭德懷沒有調三個旅團來,八路軍沒有旅團這個編制,他調的是129師386旅,決死一縱隊,八路軍總部特務團,總部炮兵團總計二萬多人。


狼的影子716


二蛋認為有二個原因註定了日軍不會放棄山崎大隊。

第一,日軍相信山崎大隊可以堅持住。

山崎大隊釘在了李家坡,並被我軍用重兵包圍。李家坡是個高地,易守難攻。山崎在李家坡構築了堅固的工事,而且李家坡中間是個平臺,八路軍進攻部隊只要露頭就會被日軍擊倒,要知道日軍的槍法是很準的。

不僅如此,日軍輕重火力齊全,而且還有空中支援。山崎大隊的信心很強。


第二,日軍為了消滅我軍有生力量。

日軍一直想抓到機會和八路軍直接對抗,企圖消滅八路軍的有生力量。但是,我軍結合實際情況,很少與日軍進行實力不對等的對抗。

此次李家坡戰鬥,是個絕佳的機會。山崎大隊不僅吸引了八路軍位於李家坡附近的主力部隊。而且,為了打擊日軍的增援部隊,八路軍也出動了其他地區的部隊。這對日軍來說是個千載難逢的機會,他們肯定不會放棄這個機會。


日軍意圖很明顯,使用中心開花戰術,利用山崎大隊拖住八路軍主力部隊,而日軍其他部隊快速向李家坡周圍運動,意圖消滅八路軍主力。同時,在向李家坡運動時,消滅我軍的阻擊軍隊。

李家坡戰鬥,不僅削弱了我軍參與李家坡戰鬥軍隊的實力,而且使我軍打援部隊也遭受了很大損失,一定程度上也摸清了我軍的實力。也讓日軍在接下來的大掃蕩有了側重點。


阿飛看電視


其實理由很簡單,營救只是一個幌子兒子,意圖是掩飾自己的真實意圖。那麼日軍為何會抽調三個旅團來營救山崎大隊呢?

山崎大隊在山裡走岔了,迷了路,誤打誤撞,碰到了八路軍的後勤醫院以及兵工廠,於是對此發起了猛烈的攻擊,並向日軍司令部彙報,而對於八路軍來說,這夥孤立之敵,竟然誤打誤撞闖進了根據地的腹地,那自然是要全力以赴消滅來犯之敵。



而此時的日軍司令部也在打著自己的如意算盤呢,山崎大隊在日軍的大部隊中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聯隊兒子,何以大費周章的調遣三個旅團進行營救,原因就是這隻隊伍反正都是要犧牲,那就應該讓他犧牲的有意義點,於是命令他們死守頑抗,等待救援,而日軍司令部哪是來救援啊,其實是以山崎大隊為餌,拖住並消耗八路軍主力,其真實目的是攻擊八路軍總部。


而我們的八路軍總部焉能看不出小鬼子這點小水水,自然是全力出擊,儘快解決這夥不知天高地厚的小鬼子,沒有給日軍留下任何的機會,即使來了也只能撲個空。所以李雲龍的獨立團一出擊,馬上就讓山崎大隊全軍覆沒,大獲全勝。

(全文完)


董慶江645


面對山崎大隊數百人的被包圍,日軍總部為何不顧一切的出動近萬人展開營救,可以說援救山崎大隊只是表面文章,但更大的實際還是日軍達到了自己的反掃蕩目的——找到了八路軍的主力,因此李家坡之戰(歷史原型關家堖之戰)已經不止侷限於能否將山崎大隊成功從包圍圈中解救出來,而是能否趁此機會將八路軍主力部隊反包圍。

事實上李家坡之戰,對於彭老總來說是一次巨大的賭博,因為為了這場賭博,彭老總甚至主動亮出了自己的底牌,即八路軍多支主力部隊暴露行蹤和身份。



1940年隨著百團大戰的開始,105個團圍繞著晉察冀中心對日軍各個據點展開重大破壞,並有大量的民兵和地方部隊配合,日軍才驚訝的意識到,短短三年的時間曾經看不起的土八路竟然擴軍到了幾十萬之多,並且已經安插在了自己的領地之內,如果不展開反制和扼殺早晚會讓八路軍更進一步做大,因此在百團大戰後期,日軍就開展了轟轟烈烈的掃蕩行動,對八路軍北方各個根據地展開大規模清掃,以主力部隊直攻八路軍主力部隊,意圖消滅八路軍主力,而在抗戰時期中日軍事力量對比之下,同等數量的八路軍當然難以對抗日軍,且數十萬八路軍分佈在北方眾多根據地之內,兵力呈現分散局面,因此面對至少數萬人規模的日軍一次又一次的掃蕩,八路軍各個根據地只能採取轉移和突圍躲避日軍的鋒芒,但李家坡之戰,卻走到了相反的方向。



之所以說李家坡之戰是一次賭博,就是因為前期的反掃蕩作戰八路軍太過於被動,不斷的避讓以至於讓日軍有恃無恐,甚至可以以數百為單位分出若干支反掃蕩分隊分別對大量八路軍據點展開破壞,即便在抗日戰爭的正面戰場,日軍也沒有囂張到只以幾百人就敢橫衝直撞,因此集中力量給日軍一次疼痛的打擊,迫使日軍不敢輕易分兵減輕大量根據地的反掃蕩負擔,也成了八路軍總部急需考慮的任務,因此也有了李家坡之戰的爆發,八路軍前後集中約兩萬人,對500人的山崎大隊展開包圍和圍攻,八路軍的目的在於想成建制的殲滅日軍,以迫使日軍調整對八路軍的戰略,但同一時期對於日軍而言,他們卻也達到了自己想有的目的,在掃蕩過程中一直躲避的八路軍主力終於出現了。



可以說日軍掃蕩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殲滅八路軍主力,可偏偏一個500人的隊伍就成功把數萬八路軍吸引而來,至少在戰前這一層面來說,日軍已經佔得了先機,因此不顧一切的從各地調集兵馬增援李家坡,也成了迫不及待需要完成的任務,可以說當李家坡之戰開始的階段,對於日軍總部而言,任務的重心已經不是原就山崎大隊,而是利用山崎大隊堅守的時間成功對數萬八路軍展開反包圍,以山崎大隊數百人換取殲滅八路軍數萬人,而中日雙方就在這樣的賭博中展開了終極較量。

在亮劍原著中(包含連續劇),李家坡之戰成功以山崎大隊全軍覆滅,在日軍反包圍展開之前八路軍部隊全部突圍而勝利告終,但在真實的歷史原型關家堖之戰中,由於八路軍未能徹底殲滅岡崎支隊(歷史名稱),只能在外圍日軍展開包圍之前提前撤退,前後八路軍官兵傷亡2000人,斃傷日軍400人(數字存在爭議),可以說這場規模在三萬人左右的戰役中,參戰雙方都沒有達到自己的戰略目的。


遼寧資深球迷


這是軍事常識問題。日軍通過戰場偵察和戰術計算,能夠判斷出圍住山崎大隊八路軍需要多大兵力規模。根據八路軍兵力,出動所需救援的兵力,做到量敵用兵,這是指揮員最正常不過的思維了。而且平時八路軍分散部署,進行遊擊戰,日軍難以捕捉八路軍主力部隊進行決戰,此時八路軍兵力集中,也正是集中兵力殲滅八路軍有生力力量的戰機。

電視劇表現的是八路軍一個旅圍殲山崎大隊,還有阻援的部隊等,日軍要包圍住一個旅的八路軍一般也需要三倍以上的兵力。

試想,如果日軍狂妄到只派三、四個大隊兵力去解圍,又先後被包圍和被牽制住,呈被各個殲滅態勢,陷入那種局面該如何收拾,日軍指揮能力會低劣到如此程度嗎?


靜水深行


山崎大隊的滅亡與否,事關日軍的囚籠政策的成敗,所以莜冢義男會不惜一切代價前來營救。

1939年,華北日軍實施“以鐵路為柱、公路為鏈、碉堡為鎖”的囚籠政策,目的就是壓縮八路軍的活動空間,進而達到清剿的目的。

為了打破被動局面,八路軍發起了為期4個月的百團破襲站。日軍遭受重大損失,於是展開了瘋狂的報復。山崎大隊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出現在八路軍根據地。

當時在華北地區像山崎大隊這樣,在根據地橫衝直撞的日軍很多。他們一是為了報復支持八路軍的老百姓,強化囚籠政策。

二是為了尋找八路軍領導機關,實施“斬首”行動。第三個目的就是實施反包圍戰術和八路軍主力決戰。

500人左右的日軍一般一兩個團啃不下,至少需要一個師以上的兵力才能圍殲。而一旦被咬住,其他據點或縣城的日軍會很快趕來增援,然後再實行內外夾擊。

而對於八路軍來說,幾百人的日軍就能在根據地肆無忌憚地“掃蕩”。首先會打擊抗日軍民的信心。

其次會進一步壓縮八路軍的活動空間,同時給各根據地的安全帶來巨大威脅。所以彭老總才決定要殲滅一兩股日軍,打擊一下鬼子的囂張氣焰。

當山崎大隊出現在晉西北根據地時,129師立馬出動了386旅和和決死一縱隊近2萬兵力,前往李家坡圍殲這股日軍。

而對日軍司令莜冢義男來說,山崎大隊能拖住129師主力,這是千載難逢的機會,所以迅速派出第4、第9、第16等三個旅團,前往李家坡實施反包圍。

陳旅長深知日軍的意圖,而這場戰鬥又不容有失,所以在關鍵時刻換上了不按常規出牌的李雲龍。

李大腦袋如果沒有讓陳旅長失望,他採用挖坑道的辦法接近日軍,接著集中全團3600顆手榴彈,將山崎大隊500多鬼子送上了西天,並一舉粉碎了日軍反包圍的陰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