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剑》山崎大队仅500人,日军司令为何抽调3个旅团前来营救?

R


仅仅是山崎大队的500,日军司令部根本不会管,但是山崎大队的战略位置,决定了日军司令部抽调大部队支援

《亮剑》剧中,山崎大队误打误撞,闯进了八路军的大后方,袭击了八路军大后方的兵工厂和后方医院,惹怒了八路军总指挥部,与山崎大队在李家坡一带交战,这场战役的原型就是关家垴之战。


山崎大队总共500多人,当时奉命围剿山崎大队的是八路军129师386旅,386旅有将近4个团的兵力,分别是771团,772团,新一团,以及独立团,没个团将近1500号人,四个团将近6000余人,接近12:1的比例,也就是12个八路军对付一个日军,山崎大队可以说是在及。


让八路军高层没想到的是山崎大队占据李家坡有利地形,顽强抵抗,加上山崎大队拥有绝对的火力优势,负责主攻的772团,冲锋了数次都被打退,让八路军更为着急的是,小小的山崎大队,却引来了日军大规模的增援部队,正向李家坡一带支援,对八路军进行合围。


如果时间再拖,对八路军相当的不利,不仅没能消灭山崎大队,还会被反包围,导致部队陷入被动。

为此八路军高层决定快速解决战斗,用上了李云龙,而李云龙也不负众望,利用怪招,全歼了山崎大队。

为何小小的山崎大队,日军这么重视?

可能很多人会以为,日军武士道精神,不放弃一兵一卒,其实并不是,原因在于山崎大队的战略位置,八路军一直待在大后方,对日军的后方进行袭扰,时不时打掉一个炮楼,炸掉一座桥,抢劫运输车队,炸掉铁轨之类的,袭扰结束就走,根本不纠缠,日军不胜其扰,拼个刺刀都没人。

日军想消灭八路军,且根本找到八路军的藏身之地,大规模的扫荡行动,对人力物力都是一种消耗,而且收效甚微。

如今山崎大队,引出了八路军的主力部队,这对日军来说,是一件非常高兴的事情,因为能直接消灭八路军的主力部队。为此不惜一切代价,抽调大量的不对进行合围。


所以也就有了山崎大队虽只有500人,但是却引来了日军大规模的增援部队。


汤里放药


抗战连续剧《亮剑》中,百团大战结束以后不久,山崎治平中佐率领日军第29旅团第12联队500余人的一个步兵大队,在行军过程中,因为走偏了方向,误打误撞闯进了我晋西北根据地腹地,袭击了八路军野战医院和兵工厂等重要军事目标。

剧中的山崎中佐,显示了超人的勇气和卓越的指挥才能,主动将所部500余人作为诱饵,在李家坡凭险固守,吸引八路军主力将其合围,同时呼叫外围日军援兵火速赶来,然后进行反包围,企图将八路军主力围而歼之,所制定的就是大胆的“中心开花”战术。


当然,这也是一招险棋,倘若八路军分兵挡住了前来增援的日军,集中主力攻击山崎大队,山崎所部挡不住八路军的凌厉攻势,则非常有可能被一口吃掉,则“中心开花”战术就得彻底流产。

华北日军主力,也非常重视这难得的机会,企图吃掉我八路军第129师主力,因此从不同方向抽调了3个旅团的兵力,疯狂地向我根据地扑来,但却遭到我八路军的顽强抵抗。

至山崎所部500余人被全歼,日军增援部队依然没有突破我军的防线,而山崎大队却被全歼,已失去了围歼八路军主力的有利时机,再加八路军主动后撤脱离战场,日军也就偃旗息鼓了。

第386旅和和决死一纵队等部不下2万人马,参与了对山崎所部的围歼,但山崎大队凭借有力地势,用轻重机枪、掷弹筒和迫击炮打退了程瞎子第772团发起的8次猛烈进攻。

李家坡的攻坚战,打得如火如荼之际,外围的日军援军正在火速向李家坡方向靠拢,日军第1军司令官筱冢义男派遣了第4、第9、第16旅团火速驰援,且还出动了飞机进行支援,负责外围打援的八路军,压力非常大,如果不能尽快结束李家坡之战,那么所有参战的八路军所部,极有可能被外围日军反包围并聚而歼之。

关键时刻,第386旅旅长决定临阵换将,让李云龙率独立团上,打仗从来不按套路的李云龙,采取了土工作业的方式,迫近了山崎大队,集中全团3600颗手榴弹攻击,捷克ZB-26轻机枪手冲锋开道,全团官兵上刺刀压上,经残酷的白刃战,全歼了日军山崎大队,山崎中佐本人也被机枪打成了马蜂窝。

综上,抗战连续剧《亮剑》中,山崎治平中佐采取了“中心开花”战术,日军三个旅团前来增援,既有解山崎大队之围的打算,最主要的还是企图围歼八路军主力。

但由于李云龙独立团全歼了山崎所部,导致日军“中心开花”战术彻底流产,八路军主力迅速主动撤离战场,日军的战术目的并未达成。


国平军史


《亮剑》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部抗战题材的电视剧,他着重刻画了李云龙这样一位英勇善战而又看起来荒诞不经的历史人物。

这部电视剧在李云龙个人形象塑造上下了很大的功夫,但是这并不影响反映真实历史事件和客观记录历史真相的初衷。在整部影视剧中有很多场景和桥段都是对当时历史事件的真实还原。

如题所说,在李家坡战斗这一段中,日军司令部出动大批部队救援山崎大队,难道真的仅仅是为了救援那区区几百人的日军?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我们来分析一下当时敌我作战态势就会明白,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李家坡战斗爆发之前,我国的抗日战争已经进入到了战略相持阶段,日军在经过初期的许多大规模会战之后,兵力损失严重,后勤供应困难,已经深深的陷入到了我国全民抗战的汪洋大海中,各方面显现除了疲态。

特别是我八路军在敌后开展的一些列战斗和活动,使得日军很是头疼,为了尽快摆脱困境,扭转战争颓势,日军司令部急于寻找八路军主力部队并幻想着能够与之决战,凭借着自己的兵力和武器装备方面的巨大优势一举消除后患。同时还幻想着能够找到八路军总部机关和首脑人物,与给予破坏,这样就能破坏八路军的指挥系统并对我军的士气造成打击。

所以,当山崎大队误打误撞深入我根据地腹地,欣喜地发现八路军总部并报告以后,日军司令部觉得这是一个消灭我八路军总部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因此,迅速作出战略部署,从各地抽调重兵向山崎大队靠拢,看似救援山崎大队,

实际上真正的目的是合围八路军总部并消灭之。这才是日军司令部的真实战略意图!


文史墨客


日军一个旅团一般在七八千人左右,如果为了救援一个仅仅500人的大队,而抽调三个旅团前往,那就只能说明一个问题,前面这个五百人的大队是一个诱饵,就是放出来让鱼儿来咬的,一旦发现鱼儿上钩,就会开始收杆,而这三个旅团就是收杆的动作。

这其实也是正规军在对付运动战和游击战的时候经常采用的方式,也就是放出一个小股部队或者一个据点,作为诱饵,来引诱对手上钩,等到对手上钩之后,再增派大部队进行救援,实际上是从多个方向分进合击,加以包围,最后聚而歼之。

而日军在华北遇到的八路军就是这种情况。八路军是在敌后作战,所以以游击战和运动战为主,不会以大兵团决战的姿态与日军进行正面决战。而从日军的角度看,只要能够捕捉到八路军主力兵团,进行合围,那就已经胜利了一半,因为日军有武器装备上的绝对优势,只要包围了,八路军就很难突围出去了。即便是拼死突出去了,也会伤亡惨重。

这种办法不仅日军用,国军在解放战争前期其实也在用,只是很不成功而已。比如孟良崮之战时,张灵甫就曾有过类似的想法,退上孟良崮,凭险固守,国军从四面八方对华野进行包围,迫使华野与自己以阵地战的姿态进行战略决战,就可以发扬国军的装备优势。

而要破解这种战法,最简单的办法也是在敌人收杆之前,咬下鱼饵就赶紧跑,只咬鱼饵不咬鱼钩,对手也就无所施其伎了。所以孟良崮之战中,华野的办法就是一边阻击距离张灵甫最近的增援部队黄百韬和李天霞的部队,一边以绝对优势围歼张灵甫,等到张灵甫全军覆没,马上转移,离开战场,敌人也就扑空了。

《亮剑》中,山崎大队出动进入根据地腹地,进行扫荡,是在百团大战之后,日军为了报复而采取的措施,进入根据地之后横冲直撞,袭击了八路军的野战医院和兵工厂,实际上就是要激怒八路军,迫使八路军围攻山崎大队,然后以山崎大队固守,从其它方向增派援兵,包围攻击山崎大队的八路军。

八路军的做法也是一样,在日军合围之前,就以绝对优势兵力包围了仅有五百多人的山崎大队,由七七二团猛攻几轮,造成日军重大伤亡之后,还是无法在短时间内消灭山崎大队,于是三八六旅旅长马上下令,用独立团把七七二团换下去,一鼓作气,全歼山崎大队,然后顺利转移,让日军扑空。

此外,1948年初,杜聿明给国军统帅部献上的作战方针就是,集结强大机动兵团,除了郑州、济南、徐州等据点外,其它据点几乎全部放弃,吸引解放军围攻,待解放军攻击顿挫之后,然后以强大兵力增援,迫使解放军进行战略决战,击破解放军一部或大部。济南战役其实就是这样出现了战机,只不过国军自己玩砸了,济南都被攻破了,增援部队还没来。这也是许世友围攻济南时,粟裕亲率六个纵队在外围等着打援的原因。

在《亮剑》中,李云龙突然率部攻击平安县城,日军其实也是企图采用这种办法,与八路军决战,并且差一点就成功。只是日军统帅机关没有想到,李云龙这次不是一般的土八路,而是有意大利炮的,所以山本大队还没等到日军增援部队到来,平安县城就已经被李云龙攻破了。


萧武


这个战斗是真实的战例,叫做“关家垴战斗”,(《亮剑》中的很多战例基本上都有真实的原型,比如伏击“华北日军军官团”的战斗,是386旅副旅长王近山指挥的“韩略村伏击战”,在大扫荡中李云龙突围的村落战斗,是冀中军区某团政治部主任带的两个连实施的“宋庄战斗”,还有李云龙的华野二师在夜里跟国军混战的战斗,是淮海战役中的“潘塘战斗”)日军冈崎大队500余人误入根据地的腹地,意外的闯进了黄崖洞兵工厂,当时守卫兵工厂的警卫连长惊慌失措,放弃了防守,彭总听闻此事勃然大怒,当即下令枪毙该连长,并迅速组织部队合围,发誓要全歼这股日军,此役八路军出动了386旅和决死纵队共计二万余人,把冈崎大队包围在关家垴上,而冈崎也迅速组织部队利用关家垴独特的地形抢修了工事,并且把垴上的一排窑洞打通,同时占领了相邻的柳树垴互为犄角,交叉防御,形成了完善的防御体系,值得一提的是冈崎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战术家,他不仅防御体系设置的非常完善,野战工事也修建的极为实用,战后刘伯承曾经专门组织部下的干部重返战场参观学习日军构筑的野战工事。

这场二万对五百的实力悬殊的战斗持续了两昼夜,战斗过程堪称惨烈,关家垴背后是悬崖,八路军只能从正面进攻,而进攻的道路崎岖狭窄兵力无法展开,在日军有效的防御之下,八路军根本无法靠近,打红了眼的彭总已经失去了理智,不断的指挥部队以最愚蠢的“添油战术”发动猛攻,部队伤亡惨重却无法取得进展,刘伯承曾经建议主动撤围把日军放下来再寻求战机,但是彭总已经打红了眼,根本就听不进去如何意见,苦战了两昼夜之后,由于日军的增援部队已经逼近,八路军不得以只好撤出战场,此役八路军付出了伤亡2200多人的代价,取得了歼敌280人(日军公布的伤亡数字阵亡只有61人)的“战绩”,残余之敌在外围日军的接应之下突围而去,至此,著名的“百团大战”也落下了帷幕,日军转而进行了疯狂,残酷的扫荡,仅在关家垴附近就屠杀村民6000余人,导致华北抗日根据地遭受了重大损失,抗日战争进入了最艰难的阶段,“关家垴”战斗惨烈的后果,成为诟病“百团大战”的主要原因,在华北局会议,延安整风和庐山会议上,彭总一直都为此事遭受批判。

最后再说一句,彭德怀没有调三个旅团来,八路军没有旅团这个编制,他调的是129师386旅,决死一纵队,八路军总部特务团,总部炮兵团总计二万多人。


狼的影子716


二蛋认为有二个原因注定了日军不会放弃山崎大队。

第一,日军相信山崎大队可以坚持住。

山崎大队钉在了李家坡,并被我军用重兵包围。李家坡是个高地,易守难攻。山崎在李家坡构筑了坚固的工事,而且李家坡中间是个平台,八路军进攻部队只要露头就会被日军击倒,要知道日军的枪法是很准的。

不仅如此,日军轻重火力齐全,而且还有空中支援。山崎大队的信心很强。


第二,日军为了消灭我军有生力量。

日军一直想抓到机会和八路军直接对抗,企图消灭八路军的有生力量。但是,我军结合实际情况,很少与日军进行实力不对等的对抗。

此次李家坡战斗,是个绝佳的机会。山崎大队不仅吸引了八路军位于李家坡附近的主力部队。而且,为了打击日军的增援部队,八路军也出动了其他地区的部队。这对日军来说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他们肯定不会放弃这个机会。


日军意图很明显,使用中心开花战术,利用山崎大队拖住八路军主力部队,而日军其他部队快速向李家坡周围运动,意图消灭八路军主力。同时,在向李家坡运动时,消灭我军的阻击军队。

李家坡战斗,不仅削弱了我军参与李家坡战斗军队的实力,而且使我军打援部队也遭受了很大损失,一定程度上也摸清了我军的实力。也让日军在接下来的大扫荡有了侧重点。


阿飞看电视


其实理由很简单,营救只是一个幌子儿子,意图是掩饰自己的真实意图。那么日军为何会抽调三个旅团来营救山崎大队呢?

山崎大队在山里走岔了,迷了路,误打误撞,碰到了八路军的后勤医院以及兵工厂,于是对此发起了猛烈的攻击,并向日军司令部汇报,而对于八路军来说,这伙孤立之敌,竟然误打误撞闯进了根据地的腹地,那自然是要全力以赴消灭来犯之敌。



而此时的日军司令部也在打着自己的如意算盘呢,山崎大队在日军的大部队中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联队儿子,何以大费周章的调遣三个旅团进行营救,原因就是这只队伍反正都是要牺牲,那就应该让他牺牲的有意义点,于是命令他们死守顽抗,等待救援,而日军司令部哪是来救援啊,其实是以山崎大队为饵,拖住并消耗八路军主力,其真实目的是攻击八路军总部。


而我们的八路军总部焉能看不出小鬼子这点小水水,自然是全力出击,尽快解决这伙不知天高地厚的小鬼子,没有给日军留下任何的机会,即使来了也只能扑个空。所以李云龙的独立团一出击,马上就让山崎大队全军覆没,大获全胜。

(全文完)


董庆江645


面对山崎大队数百人的被包围,日军总部为何不顾一切的出动近万人展开营救,可以说援救山崎大队只是表面文章,但更大的实际还是日军达到了自己的反扫荡目的——找到了八路军的主力,因此李家坡之战(历史原型关家垴之战)已经不止局限于能否将山崎大队成功从包围圈中解救出来,而是能否趁此机会将八路军主力部队反包围。

事实上李家坡之战,对于彭老总来说是一次巨大的赌博,因为为了这场赌博,彭老总甚至主动亮出了自己的底牌,即八路军多支主力部队暴露行踪和身份。



1940年随着百团大战的开始,105个团围绕着晋察冀中心对日军各个据点展开重大破坏,并有大量的民兵和地方部队配合,日军才惊讶的意识到,短短三年的时间曾经看不起的土八路竟然扩军到了几十万之多,并且已经安插在了自己的领地之内,如果不展开反制和扼杀早晚会让八路军更进一步做大,因此在百团大战后期,日军就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扫荡行动,对八路军北方各个根据地展开大规模清扫,以主力部队直攻八路军主力部队,意图消灭八路军主力,而在抗战时期中日军事力量对比之下,同等数量的八路军当然难以对抗日军,且数十万八路军分布在北方众多根据地之内,兵力呈现分散局面,因此面对至少数万人规模的日军一次又一次的扫荡,八路军各个根据地只能采取转移和突围躲避日军的锋芒,但李家坡之战,却走到了相反的方向。



之所以说李家坡之战是一次赌博,就是因为前期的反扫荡作战八路军太过于被动,不断的避让以至于让日军有恃无恐,甚至可以以数百为单位分出若干支反扫荡分队分别对大量八路军据点展开破坏,即便在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日军也没有嚣张到只以几百人就敢横冲直撞,因此集中力量给日军一次疼痛的打击,迫使日军不敢轻易分兵减轻大量根据地的反扫荡负担,也成了八路军总部急需考虑的任务,因此也有了李家坡之战的爆发,八路军前后集中约两万人,对500人的山崎大队展开包围和围攻,八路军的目的在于想成建制的歼灭日军,以迫使日军调整对八路军的战略,但同一时期对于日军而言,他们却也达到了自己想有的目的,在扫荡过程中一直躲避的八路军主力终于出现了。



可以说日军扫荡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歼灭八路军主力,可偏偏一个500人的队伍就成功把数万八路军吸引而来,至少在战前这一层面来说,日军已经占得了先机,因此不顾一切的从各地调集兵马增援李家坡,也成了迫不及待需要完成的任务,可以说当李家坡之战开始的阶段,对于日军总部而言,任务的重心已经不是原就山崎大队,而是利用山崎大队坚守的时间成功对数万八路军展开反包围,以山崎大队数百人换取歼灭八路军数万人,而中日双方就在这样的赌博中展开了终极较量。

在亮剑原著中(包含连续剧),李家坡之战成功以山崎大队全军覆灭,在日军反包围展开之前八路军部队全部突围而胜利告终,但在真实的历史原型关家垴之战中,由于八路军未能彻底歼灭冈崎支队(历史名称),只能在外围日军展开包围之前提前撤退,前后八路军官兵伤亡2000人,毙伤日军400人(数字存在争议),可以说这场规模在三万人左右的战役中,参战双方都没有达到自己的战略目的。


辽宁资深球迷


这是军事常识问题。日军通过战场侦察和战术计算,能够判断出围住山崎大队八路军需要多大兵力规模。根据八路军兵力,出动所需救援的兵力,做到量敌用兵,这是指挥员最正常不过的思维了。而且平时八路军分散部署,进行游击战,日军难以捕捉八路军主力部队进行决战,此时八路军兵力集中,也正是集中兵力歼灭八路军有生力力量的战机。

电视剧表现的是八路军一个旅围歼山崎大队,还有阻援的部队等,日军要包围住一个旅的八路军一般也需要三倍以上的兵力。

试想,如果日军狂妄到只派三、四个大队兵力去解围,又先后被包围和被牵制住,呈被各个歼灭态势,陷入那种局面该如何收拾,日军指挥能力会低劣到如此程度吗?


静水深行


山崎大队的灭亡与否,事关日军的囚笼政策的成败,所以莜冢义男会不惜一切代价前来营救。

1939年,华北日军实施“以铁路为柱、公路为链、碉堡为锁”的囚笼政策,目的就是压缩八路军的活动空间,进而达到清剿的目的。

为了打破被动局面,八路军发起了为期4个月的百团破袭站。日军遭受重大损失,于是展开了疯狂的报复。山崎大队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现在八路军根据地。

当时在华北地区像山崎大队这样,在根据地横冲直撞的日军很多。他们一是为了报复支持八路军的老百姓,强化囚笼政策。

二是为了寻找八路军领导机关,实施“斩首”行动。第三个目的就是实施反包围战术和八路军主力决战。

500人左右的日军一般一两个团啃不下,至少需要一个师以上的兵力才能围歼。而一旦被咬住,其他据点或县城的日军会很快赶来增援,然后再实行内外夹击。

而对于八路军来说,几百人的日军就能在根据地肆无忌惮地“扫荡”。首先会打击抗日军民的信心。

其次会进一步压缩八路军的活动空间,同时给各根据地的安全带来巨大威胁。所以彭老总才决定要歼灭一两股日军,打击一下鬼子的嚣张气焰。

当山崎大队出现在晋西北根据地时,129师立马出动了386旅和和决死一纵队近2万兵力,前往李家坡围歼这股日军。

而对日军司令莜冢义男来说,山崎大队能拖住129师主力,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所以迅速派出第4、第9、第16等三个旅团,前往李家坡实施反包围。

陈旅长深知日军的意图,而这场战斗又不容有失,所以在关键时刻换上了不按常规出牌的李云龙。

李大脑袋如果没有让陈旅长失望,他采用挖坑道的办法接近日军,接着集中全团3600颗手榴弹,将山崎大队500多鬼子送上了西天,并一举粉碎了日军反包围的阴谋。


分享到:


相關文章: